研究生: |
黃思雅 |
---|---|
論文名稱: |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平等教育 、綜合活動領域 、性別議題 |
外文關鍵詞: |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tegrate-activity learning area, gender issu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歷程與實施成效,以新竹美心國小(化名)六年級萌芽班(化名)學生為行動研究對象,設計四大單元,希望提升學生對性別議題有所認識與改變,設計出適合高年級學生學習的課程方案。
本研究工具從學生的學習單、非正式訪談、家長非正式訪談、小語日記……等文件資料中,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吸收程度,達到瞭解高年級學生對於性別平等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力與成長改變。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性別平等融入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能提升學生對性別議題的認識
與改變。
二、「性別平等融入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自編性別議題課程對教師有所挑戰。
三、實施「性別平等融入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影響高年級學生在性別議題的學習成效正向積極。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發現,擬提出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性別平等課程融入綜合領域施行的建議與給未來研究的建議。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edagogical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for the 6th grade.’ This study designed and then taught a four-unit course sessions aimed to enhance students' knowledge in gender issues in a 6th grade class in a prim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students’ worksheets, informal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parents, students’ learning diaries, this research identified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also understoo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gram on students’ perception in gender equality issues.
This study has three major findings. First, studnets raise their awarence and gain knowledge through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for the 6th grade.’ Second, it is a challenge for teachers to design a course sessions in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for the 6th grade.’ Third, there are positive effects for students on learning gender equality issu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integrated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王瑞壎主編(2011)。性別議題與性別平等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王儷靜、洪菊吟(2012)。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台北:教育部。
白亦芳主編(2008)。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王大維(2012)。提升職前教師性別意識之研究:以「性別教育」課程實踐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1(1),1-24。
田麗卿(1993)。閨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
成 鈺(2011)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知識與其性別刻板印象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余佳倩(2000)。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_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28,133-174。
李偉斌(2010)。性別議題課程在兒童性別刻板印象改變效果之行動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5,1-29。
李淑菁、洪雅惠(2010)。教育場域的性別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呂翠夏(譯)(1994)。幼兒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harles A. Smith)。
臺北市:桂冠。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160-19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兆衛、張錦婷(2000)。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317-34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麗琴(2014)。國小高年級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研究。華梵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者:McNiff, J. , Lomax, P., & Whitehead, J..)。嘉義:濤石文化。
洪久賢(2001a)。兩性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2(3),4-18。
洪久賢(2001b)。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2-2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家萍(2009)。學生背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態度之探討-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宗香(譯)(2014)。樂高有女性科學家。取自http://www.ngtaiwan.com/5901
馬嘉穗(2007)。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高志芳(2003)。解構性別迷思--國小性別平等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鏡存(2005)國小低年級學童同儕活動中性別角色觀點之探討。台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玉菁(2009)。減低性別刻板印象統整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合著),兩性關係, 3-29。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教育類, 51(2),91-119。
陳育菁(2009)。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意識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鈺雯(2010)。自然體驗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育:以「親自然玩藝術」為主題的美術課程設計。教師之友,51,98-118。
陳淑敏(2012)。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之個案研究-廣告為媒介的問卷調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敏(譯)(2014)。為什麼女生不能喜歡昆蟲、男生不能喜歡公主? 英國發起童書去除性別標籤運動。取自http://news.readmoo.com/2014/12/12/let-books-be-books/。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 : 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莊明貞(2012)。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台北:心理。
張茂源、吳金香(2012)。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學校行政,81,195-218。
張春興(1976)。國小男女兒童學習行為的差異與其教師性別的關係—性別角色的認同楷模對兒童學習行為影響的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9,1-19。
張欣戊(1990)。性別角色的形成。載於賴保禎主編,發展心理學,205-232。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玨、王舒芸、陳若璋(1997)。通識教育中兩性關係課程之目標與精神。通識教育季刊,4,1-24。
張育綾(2007)。性別平等教育轉化課程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雲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欣怡(2013)。運用多媒體融入性別教育課程計畫對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綜合課為例。萬能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家玲(201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國小五年級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生活。台北:雙葉。
黃政傑 (1994)。兩性平等的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黃譯瑩(1999)。統整課程系統。台北:巨流。
黃淑君 (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臺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瓊慧(2010)一位國小教師實踐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郁倫、鍾啟泉(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天下雜誌。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游美惠、楊幸真、王儷靜、林昱瑄、楊巧玲、姜貞吟…蕭昭君(2010)。性別教育。台北:華都。
彭心儀(2011)。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嘉楠、王秀伶(2013)。性別平等教學方案對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國民中學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2,123-146。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台北:女書文化。
楊巧玲(20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86-97。
楊幸真(2004)。看見學生、看見自己─再思女性主義教室中的權力與權威。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6,28-42。
劉秀娟(1992)。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泗翰(譯)(2011)。性別的世界觀(原作者R. Connell)。台北:書林。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潘慧玲主編(2000)。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蔡文山(2006)。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內涵與相關研究探討。研習資訊雙月刊,23(4),87-95。
蔡建生(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角色特質、自尊、接觸偏差同儕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探討。南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滕德政(2008)。性別一點零_讓教學看見課程中的性別。台北:五南。
賴宏暉(2010)。運用女性主義教育學於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惠美(1996)。山水‧獨行‧席德進。台北:雄獅。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5-23。
魏惠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原則。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蘇芊玲(2002)。校園現場‧性別觀察。台北: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成員。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6)。擁抱玫瑰少年。台北:女書。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性別平等課程綱要(2008)。取自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home/index
教育部(2011年7月7日)。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條文。
取自http://www.gendes.edu.tw/law/index_law.asp?page=4
經濟部能源局性別主流化宣導暨推動手冊(2014年5月)取自https://www.moea.gov.tw/mns/dop/content/ContentLink.aspx?menu_id=2475
「性別平等委員會」說帖(2003年8月)。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ccf/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2014)。取自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頁http://www.gec.ey.gov.tw/Upload/RelFile/1120/598/eba37c86-aee1-4f70-b306-e0a4577769c2.pdf
貳、英文部分
McKown, C., & Weinstein, R. S. (2003).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stereotype consciousness in middle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74, 498–515.
Powlishta, K. K. (1995). Gender bias i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traits. Sex Roles, 32, 17–28.
Shaffer, D. R.(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4th ed).New York: Brooks/ Cole, and ITP.
Yee, M., & Brown, R.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differentiation in young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 , 18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