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堅持文學創作五十餘年,詩,散文,評論,譯作等,均已卓然成家。一九九九年楊牧以詩集《傳說》和散文集《搜索者》兩本作品,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散文作品並收錄於中學「國文」教科書,可謂完成了「典律化」的程序;二○○○年,更獲得了第四屆國家文藝獎之肯定。就某種意義而言,這不僅昭彰著楊牧在文學上的個人成就,亦是反映他的創作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特色,多元的視野,以及土地屬性,而能允為台灣文學的重鎮。
本論文將以楊牧文學世界中的「浪漫」與「台灣性」兩大面向為論述核心,探索楊牧為何能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創作生命力,不斷地創新與求變,且在書寫的實踐上積極,精準地創作,深具台灣特殊質地的文學。在此,筆者必須先說明的是,本文使用「浪漫」,乃源自於西方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雖跟此一詞彙息息相關,但並非完全沿用西方「浪漫主義」理論與思潮的意義。因此這□的「浪漫」是企圖站在「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復又採取較寬鬆及彈性的定義。另外,「台灣性」一語,乃根據學者邱貴芬而來,「台灣性」並非單一僵固的定義,而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在不同的脈絡□將會展現不同的面貌,端看它被策略性擺在甚麼樣的位置來呈現,但其面貌仍必須受台灣社會歷史具體實況所限制。
全文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首先從楊牧定下的「浪漫主義」四層意義著手,討論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華滋華斯,拜倫,雪萊等,對他創作上的啟發和影響為何?而在這樣基礎下的「浪漫」,楊牧如何承其神髓,並擴充,發揚,為台灣文學注入了一種可貴的情調與精神風景。第二部分,筆者增添了「現代主義」,古典及傳統,與「變」的面貌,試圖找出楊牧創作中更多元的屬性和特質,希望有較為完整的指涉和觀照。最後,則在尋找楊牧文學世界中的「台灣性」的表現。究竟楊牧在創作與論述上如何展示台灣文學特殊的性格,面貌,與內涵?筆者初步擬出五個面向:一、從台灣意識開始切入,審視楊牧怎麼面對台灣被殖民的歷史和情境的問題;二,觀察楊牧追溯台灣文學歷史源流的過程,是否隱涵甚麼樣特別的啟示和建構意義?三、探析楊牧如何藉著把台灣放在世界的脈絡中去思考,而這之中的企圖與關懷為何?四、然後回到台灣本土內部,考察楊牧書寫的原住民族圖像,觀點的位移,和自我的反省;五、將楊牧所觸及「台灣性」的問題,統攝收束在他歷時十三年之久的散文創作「自傳三部曲」□。
本文雖在討論一位作家,但意不在解讀他個人純粹的美學成就,而是望能透過他的思維與反省,創作的實踐,來找出一種典型,一種可供我們學習,認識,投入的,啟發我們更多的想像與關懷,讓我們願意相信人文所能發揮的力量,它能夠舉起沉重的社會承諾,喚起知識份子該有的責任意識,讓我們了解一個文學生命,代表的亦能是一個地域,所孕育出的深刻有情的文化意識和使命,那或許方才是我們要追求,且必須去加以了解與體會的。
關鍵詞:楊牧,台灣文學,浪漫,浪漫主義,台灣性,台灣意識,原住民族
一、楊牧著作
(一)詩
《楊牧詩集I:1956-1974》,台北:洪範,1978年。
《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1991年。
《楊牧詩集Ⅱ:1974-1985》,台北:洪範,1995年。
《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年。
《涉事》,台北:洪範,2001年。
《介殼蟲》,台北:洪範,2006年。
(二)詩劇
《吳鳳》,台北:洪範,1979年。
(三)散文
《葉珊散文集》,台北:文星書店,1966年(1977年起改由洪範出版印行)。
《年輪》,台北:四季公司,1976年(1976年起改由洪範出版印行)。
《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1977年。
《搜索者》,台北:洪範,1982年。
《交流道》,台北:洪範,1985年。
《飛越火山》,台北:洪範,1987年。
《山風海雨》,台北:洪範,1987年。
《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年。
《方向歸零》,台北:洪範,1991年。
《疑神》,台北:洪範,1993年。
《星圖》,台北:洪範,1995年。
《亭午之鷹》,台北:洪範,1996年。
《昔我往矣》,台北:洪範,1997年。
《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年。
《奇萊後書》,台北:洪範,2008年。
(四)文學評論
《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1979年。
《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
《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年。
《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2002年。
《人文蹤跡》,台北:洪範,2005年。
(五)翻譯
《西班牙浪人吟》,台北:現代文學社,1966年(1997年起改由洪範印行)。
《葉慈詩選》,台北:洪範,1997年。
《但丁新生》,台北:洪範,1997年。
《暴風雨》,台北:洪範,1999年。
《英詩漢譯集》,台北:洪範,2007年。
(六)編選
《中國近代散文選》,台北:洪範,1981年。
《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1983年。
《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1987年。
《現代中國詩選》,與鄭樹森合編,台北:洪範,1989年。
《唐詩選集》,台北:洪範,1993年。
《徐志摩散文選》,台北:洪範,1997年。
《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2002年。
二、中文書目
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評論卷》,台北:正中,1993年。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1994年。
吳潛誠,《航向愛爾蘭:葉慈與塞爾特想像》,台北:立緒,1999年。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台北:立緒,1999年。
吳潛誠,《靠岸航行》,台北:立緒,1999年。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台中:晨星,1987年。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1989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李瑞騰主編,《評論20家》,台北:九歌出版,1998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台北:印刻,2003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2004年。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1998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1998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連雅堂,《台灣詩彙》(上、下冊),台北:成文,197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7月第11版。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7年。
張芬齡,《現代詩啟示錄》,台北:書林,1992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批評篇》,台北:故鄉,1979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1992年。
張旭春,《政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政治化:現代性視野中的中英浪漫主義思潮》,北京:人民,2004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年。
陳芳明,《鏡子與影子——現代詩評論》,台北:志文,1978年再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2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台北:印刻,2008年。
陳建忠、施懿琳,《台灣的文學》,台北:允晨,2004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
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2000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2004)。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台北:水牛,1985年初版1998年再版。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1989年。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1991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傅修延,《濟慈評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灣系列》,台北:文津,2002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高雄:前衛,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1983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94年4月第三版。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1982年。
蔡煌源,《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
賴芳伶:《新詩的典範與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台北:大安,2002年。
簡政珍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一——文學理論卷》,台北:正中,1999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2002年。
顏元叔,《英國文學:中古世紀》,台北:書林,1983年。
三、西文及翻譯書目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台北:書林,2007年二刷。
黃宏煦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抒情詩選》,江蘇:江蘇人民,1988年。
Cleanth, Brooks(克林斯•布魯克斯)著,郭乙瑤、王楠、姜小衛等譯,《精緻的甕:詩歌結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8年
George Gordon Byron(拜倫)著,查良錚譯,《拜倫詩選》,台北:桂冠,1993年。
Gerhard Schulz(葛哈特.舒爾慈)著,李中文譯,《浪漫主義》,台中:晨星,2007年。
Harold, Bloom(哈洛•卜倫)著,高致仁譯,《西方正典》(上、下),台北:立緒,1998年。
Harold, Bloom(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2006年。
John Keats(濟慈)著,馬文通等譯,《濟慈詩選》,台北:桂冠,1995年。
Julia Kristeva(克里斯蒂娃)著,黃晞耘譯,《反抗的未來》,台北:廣西師大,2007年。
Jacques Derrida(德希達)著,張正平譯,《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台北:桂冠,2000年。
Matthew, Arnold(馬修•阿諾德)著,韓敏中譯,《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政治與社會批評》,北京:三聯,2002年。
Marilyn, Butler(瑪里琳.巴特勒)著,黃梅、陸建德譯,《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動派:1760-1830年間的英國文學及其背景》,瀋陽:遼寧教育,1998年。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傅柯)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2003年。
Percy Bysshe Shelley(雪萊)著,楊熙齡譯,《雪萊抒情詩選》,台北:桂冠,1994年。
Richard, Tarnas(理查.塔那斯)著,王又如譯,《西方心靈的激情》,台北:正中,1995年。
Terry, Eagleton(T.伊格頓)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叢書,1988年。
Water Benjamin(瓦爾特•班雅明)著,王才勇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江蘇人民,2005年。
Water Benjamin(瓦爾特•班雅明)著,王才勇譯,《單行道》,江蘇:江蘇人民,2005年。
William, Wordsworth(華滋華茨)著,黃杲炘譯,《華滋華茨抒情詩選》,台北:桂冠,1998年。
四、期刊、單篇論著
王克文,〈詩人與鄉土——談〈柏克萊精神〉〉,《書評書目》,第54期,1977年。
王德威,〈華麗的世紀末——台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6年,頁161-92。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8年5月24、25日。
石計生,〈布爾喬亞詩學論楊牧〉,收錄於孟樊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卷》,台北:正中,1993年,頁375-389。
石計生,〈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的方法論楊牧〉,《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頁234-252。
向陽,〈樹的真實——論楊牧《傳說》〉,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頁299-313。
余光中,〈邊緣,中心,跨界——從拜倫看英國浪漫主義之盛〉,《明道文藝》,第354期,台中:明道文藝社,2005年,頁24-32。
吳潛誠,〈評《一首詩的完成》——融議論、記敘、抒情於一爐〉,《中國時報》第20版,1989年12月25日。
李昂,〈且把真實作虛幻——葉珊、楊牧、王靖獻訪問記〉,《新書月刊》第17期,1985年2月。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理想距離-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台灣現代詩論戰的再檢討〉,《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12月,頁43-65。
李瑞騰,〈釋楊牧的「向遠古」〉,《幼獅文藝》,第48期第5卷,1978年11月,頁20-6。
李漢呈,〈從「柏克萊精神」看楊牧的「變」〉,《出版與研究》,第9期,1977年11月。
李奭學,〈楊牧六問〉,《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年,頁297-307。
何寄澎,〈永遠的搜索者──論楊牧散文的求變與求新〉,《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頁143-176。
何寄澎:〈「詩人」散文的典範──論楊牧散文的特殊格調與地位〉,《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8年,頁150-163。
何雅雯,〈「詩是我所涉事」——讀楊牧「涉事」〉,楊宗翰主編,《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台北:富春文化,2002年。
宋劍華,〈論二十世紀中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文藝研究》,第2期1999年,頁70-7。
林耀德,〈絕無半點出世思想——丁卯秋日與楊牧筆談〉,《台北評論》,第3期,1988年1月。
林耀德,〈開啟詩的端倪〉,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1993年,頁479-490。
林素芬整理,〈三十五歲以後的葉慈,三十五歲以後的楊牧——兼談《亭午之鷹》〉,《幼獅文藝》,第513期,1996年,頁13-17。
柯慶明,〈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頁398-460。
高天恩,〈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及其終極關懷——華茨華斯:心靈、自然、永恆〉,《聯合文學》,第6卷第3期,1990年2月。
孫維民,〈現代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台灣詩學季刊》,第27期,1999年6月。
亞菁,〈從「抒情」到「敘事」——楊牧(葉珊)作品的綜合考察〉,《現代文學評論》,台北:東大,1983年2月,頁19-25。
唐文標,〈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人〉,《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1976年,頁201-228。
徐文臺,〈談心中理想的學院與文人的典型,詩為人而作——楊牧〉,《自立晚報》第20版,1996年12月23日。
奚密,〈讀詩筆記:楊牧〉,《聯合文學》,第192期,2000年10月,頁26-31。
奚密,〈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頁208-216。
郝譽翔,〈花蓮,我永遠的秘密——訪問楊牧〉,《聯合報》,第41版,1997年9月15日。
郝譽翔,〈楊牧談詩:給年輕學子的詩秘密〉,《幼獅文藝》,第555期,2000年3月,頁44-9。
郝譽翔,〈浪漫主義的交響詩——論楊牧《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台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頁163-186。
郝譽翔,〈因為「破缺」,所以完美〉,《聯合文學》,第291期,2009年1月,頁18-23。
張芬齡,〈山風海雨詩鄉——花蓮三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初論〉,《現代詩》,第21期,1994年2月。
張芬齡、陳黎,〈楊牧詩藝備忘錄〉,收錄於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頁239-265。
張讓,〈愛爾蘭式天問〉,《聯合報》,第47版,1997年4月7日。
陳萬益,〈原住民的世界——楊牧、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收錄於李瑞騰編,《評論20家》,台北:九歌,1998年,頁33-45。
陳大為,〈詮釋的縫隙與空白——細讀楊牧的時光命題〉,《當代詩學,》第2期,2006年9月,頁48-62。
陳芳明,〈兩岸的對話——訪問楊牧先生〉,《幼獅文藝》,第41卷第4期,1975年4月,頁45-62。
陳芳明,〈永恆的鄉愁——楊牧文學的花蓮情節〉,《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8年,頁138-149。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楊牧散文與台灣抒情傳統〉,《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三章: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14期,2001年8月號。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六章: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聯合文學》,第218期,2002年12月號,頁162。
陳芳明,〈孤獨深邃的浪漫象徵——楊牧的詩與散文〉,《深山夜讀》,台北:聯合,2008年2版,頁171-77。
陳芳明,〈回望一個大象徵〉,《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5期,2009年1月,頁64-7。
陳黎,〈楊牧詩註〉,《更生日報》,第11版,1994年8月12日。
陳黎,〈有人問楊牧翻譯的問題〉,《聯合報》,第37版,1996年9月13日。
陳彥祖採訪,〈『文學的代言人』或是『文學的預言者』——生命論述在花蓮轉折的楊牧〉,《幼獅文藝》,第84卷5期,1997年5月。
陳建忠,〈尋找臺灣詩的航向——試論戰後多次現代詩論戰的時代意義〉,《文學臺灣》,第36期,2000年10月,頁175-216。
陳建忠:〈發現台灣:日據到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台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1期,2001年,頁117-150。
陳義芝,〈讀張芬齡山風海雨詩鄉——花蓮之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洪範季刊》,第3期,1984年。
游喚,〈三十年來最前衛的一次散文楊牧《年輪》的表現藝術〉,《散文季刊》,第3期,1984年7月。
馮品佳,〈英國浪漫主義早期詩人:華茲華斯與柯立芝〉,《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3月,頁34-6。
馮品佳,〈英國浪漫主義後期詩人:拜倫、雪萊與濟慈〉,《幼獅文藝》,第579期,2002年1月,頁33-9。
許悔之,〈美學演練與精神象徵——關於〈循行大島〉〉,《自由時報》第34版,1995年11月6日。
許悔之,〈少年之眼哀愁之心〉,《聯合報》,第47版,1998年3月2日。
彭鏡禧,〈大師詩藝的最大挑戰〉,《中國時報》,第42版,1997年5月1日。
莊坤良,〈作家與革命分子的島嶼:愛爾蘭的文學與國家想像〉,《聯合文學》,第271期,2007年5月,頁31-37。
張娟芬,〈楊牧疑「神」疑「權」〉,《中國時報》,第43版,1993年12月23日。
黃麗明,〈何遠之有?楊牧詩中的本土與世界〉,《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頁133-160。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
鄒忠民,〈關於浪漫主義的評價問題〉,《文藝研究》,第5期,1984年,頁79-82。
曾珍珍,〈楊牧作品中的海洋意象〉,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年,頁33-64。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頁161-191。
曾珍珍,〈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寫立霧溪〉,《城鄉想像與地誌書寫: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花蓮:花蓮文化局,2000年,頁31-53。
曾珍珍,〈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楊牧《涉事》以來的戰爭想像〉,《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文化局,2006年,頁168-191。
傅敏、陳鴻森對談,〈蓋棺話葉珊〉,《笠》,第48期,1972年4月。
須文蔚,〈深刻與多樣的抒情聲音〉,《中國時報》E2版開卷周報,2006年5月29日。
焦桐,〈台灣當代文學中的花蓮意識〉,《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8年,頁125-137。
焦桐,〈真實的蜃樓——楊牧自傳體散文中的半虛構世界〉,《幼獅文藝》,第532期,1998年4月號,頁15-18。
溫任平,〈從楊牧的「年輪」看現代散文的變〉,《中外文學》,第8卷第3期,1979年8月。
楊牧,〈「專題演講」——〈例證一首詩的完成〉〉,《現代詩語言與教學》,彰化:彰師大國文系,2001年,頁9-22。
楊牧主講,葉美瑤整理,《時代與文學——永遠的現代詩》,《聯合文學》,第185期,2000年3月,頁130-7。
楊照,〈滄桑與浪漫的長期角力——楊牧的《楊牧詩集》〉,《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2月23日。
楊照採訪╱王妙如記錄整理,〈一位詩人的完成——專訪楊牧〉,《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2月18日到23日。
楊子澗,〈「傳說」中的葉珊與「年輪」裡的楊牧〉,收錄於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批評篇》,台北:稻香,1979年,頁329-375。
楊宗翰,〈擺盪:論楊牧近期的詩創作〉,《台灣詩學季刊》,第14期,1996年,頁114-120。
楊宗翰,〈現代詩劇,休走!——從楊牧《吳鳳》談起〉,《國文天地》,第160期,1998年9月,頁80-88。
葉維廉,〈葉珊詩集「傳說」序〉,《幼獅文藝》,第32卷第6期,1970年6月,頁132-147。
董崇選,〈浪漫的中心要義是什麼?〉,《中華民國第一屆英美文學研究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主編,1987年,頁141-175。
董恕明,〈平易的人情,深邃的世界——試探楊牧詩文中的原住民圖像〉,《第四屆花蓮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頁165-183。
廖咸浩,〈評介《時光命題》、《昔我往矣》〉,《中國時報》,第42版,1998年3月12日。
趙凌波,〈新文學現代主義的浪漫情愫〉,《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7年,頁61-6。
蔡明諺,〈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楊牧詩文中的鄉土情懷〉,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7年7月至1998年2月),2000年9月,修訂。
蔡逸君記錄整理,〈搜索者夢的方向——楊牧陳芳明對談〉,《聯合文學》,第192期,2000年12月,頁32-40。
蔡逸君記錄整理,〈路漫漫其修遠兮:楊照對談楊牧〉,《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5期,2009年1月,頁50-63。
鄭芳雄,〈浪漫的虛無和現實的超越:談德國哲學、文學和音樂的浪漫主義〉,《當代雜誌》,第48期,頁14-23。
劉克襄,〈愛是我們的嚮導——劉克襄訪楊牧〉,《中國時報》,第8版,1986年6月11日。
賴芳伶,〈承傳古典•鎔鑄歐西•落實當代——試論楊牧的人文理想與實踐〉,《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文化局,2000年,頁55-70。
賴芳伶,〈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83-318。
顏元叔,〈致楊牧〉,《聯合報》,第12版,1977年2月4日。
羅智成,〈生命與大自然的奇遇——評介《亭午之鷹》〉,《中國時報》,第39版,1996年6月6日。
五、學位論文
王鴻卿,《楊牧散文的藝術風格──崇高與秀美》,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婉瑜,《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孫偉迪,《楊牧詩的音樂性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徐培晃,《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依蘋,《隱喻的流變──楊牧散文研究(1961∼2001)》,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簡文志,《楊牧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