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惟貞
論文名稱: 東漢「明章之治」論析--明、章二帝鞏固政權的措施
指導教授: 陳啟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東漢明帝東漢章帝東漢外戚東漢女主禮儀改革東漢中央與地方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漢「明章之治」和西漢「文景之治」是漢代著名的兩大盛世。「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國勢達於巔峰;相反地,後「明章之治」的東漢政權卻日益衰落。因此,本文試圖站在史料與後人的研究基礎上,重新分析明章時代的史事,以理解東漢衰落的原因。

    過去的研究,往往著重在明、章二帝個人特質的差異性,魏文帝曹丕「明帝察察、章帝長者」的說法,也成為後世研究者的共識。然而,過於強調明、章二帝個人特質的差異性,反而忽視了明、章二帝的治國政策具有高度的延續性。如同明帝的「永平之政」是光武帝「建武之政」的延續般,章帝對明帝政策的繼承與延續,也是遠遠超過後人的理解。因此,即使明帝與章帝分別採取「尚嚴」、「尚寬」的治國風格,還是不能掩飾光武帝、明帝、章帝三帝政策一脈相傳的事實。

    其次,光武帝建國後,有鑑於王莽篡漢的教訓,不准外戚與政。然而,章帝以降的朝政,卻不斷出現外戚和女主干政的歷史事件。外戚與女主掌握朝政的原因,除了幼帝在位、太后臨朝聽政外,更重要的因素則是來自於東漢建國後,政權結構上的嚴重瑕疵。為了鞏固帝國的根基,東漢初年諸帝透過削弱三公權力、嚴格管理官僚集團及宗室諸王等方式,加強中央集權。相較於中央改革的成功,地方改革卻失敗了,這又加深了東漢初年諸帝對中央官僚體系、儒生、宗室諸王的猜疑與不信任。正因為諸帝猜忌以三公為首的官僚集團和宗室諸王,有親戚關係卻無血緣關係的外戚,成為皇權最有力的支持者。在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下,皇帝、女主與外戚遂成為生命共同體,直到東漢覆滅為止。


    第一章:序論 1 第二章:東漢明帝即位前的政局 .9 第一節︰即位前的明帝與東漢政局 11 第二節︰廢后與廢太子事件 16 第三節︰光武時代的皇子與宗室 23 小 結 30 第三章:東漢明帝即位後的政局 32 第一節:延續建武的內政措施—三公、太傅及禮樂 32 第二節:抑制諸王的權力 43 第三節:抑制外戚的勢力—陰、馬氏 61 小 結 67 第四章:外戚環伺的章帝時代 70 第一節:章帝與明德馬后 71 第二節:章帝與馬氏外戚 80 第三節:章帝和竇氏外戚 89 小 結 96 第五章:章帝時代的朝政 99 第一節:白虎觀會議 101 第二節:不孝與明主 110 第三節:章帝的改革 121 小 結 131 第六章:后妃與東漢政權 134 第一節:明德馬后 135 第二節:章德竇后 140 第三節:東漢的后妃政治 145 第四節:皇帝、外戚及東漢帝國 149 小 結 156 第七章:結論 159 附表(一)東漢后妃及出身表 163 附表(二)光武諸王就國表 164 附表(三)光武帝、明帝、章帝出巡表 165 附圖(一)真定郭氏聯姻譜系圖 167 附圖(二)南陽新野陰氏聯姻譜系圖 168 附圖(三)扶風茂陵馬氏聯姻譜系圖 169 附圖(四)扶風平陵竇氏聯姻譜系圖 170 附圖(五)南陽新野鄧氏聯姻譜系圖 171 徵引書目 172

    (一) 史料及專著
    1. 新校標點本《後漢書》
    2. 新校標點本《漢書》
    3. 新校標點本《三國志》
    4. 新校標點本《資治通鑑》
    5.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6.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出版社,1985﹚
    7.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8. 吳樹平《東觀漢紀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9. 周天游《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0. 施之勉《後漢書集解補》(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11. 饒東原注釋《新譯新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8)
    12. 嚴可均校輯《全後漢文》收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一版6刷)
    13. 王鳴盛著、黃曙暉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14. 劉咸炘《後漢書知意》收錄在楊家駱主編《四史知意》(台北:鼎文書局,1976)
    15.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16.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
    17.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18. 周長山《漢代地方政治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9.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20.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1. 姜忠奎《緯史論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2. 馬彪的《秦漢豪族社會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2)
    23. 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
    24. 張鶴泉《光武帝劉秀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25. 張鶴泉《漢明帝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6. 曹金華《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27.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政治-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8.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秦漢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9. 陳啟雲著、高專誠譯《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30.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3)
    31. 黃留珠《劉秀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2.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33. 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王莽篡漢及其心法傳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4. 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35.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6.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37.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馬姜墓誌〉
    38.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
    39. 劉修明《從崩潰到中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0.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六版)
    41.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2. 顧詰剛《秦漢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出版社,1985)
    43.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楊品泉等人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4. (英)Michael Loewe魯惟一 , Crisis and Conflict in Han China 104BC to AD 9 (台北:虹橋書店,1975)
    45. (日)東晉次《後漢時代の政治と社会》(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1995)
    46. (日)渡邊義浩《後漢國家の支配と儒教》(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95)
    47. (韓)具聖姬《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二) 期刊論文
    1. 王四達〈是“經學“、“法典“還是禮典《白虎通義》性質的辨析〉《孔子研究》2001第6期。
    2. 王俊梅〈明章之治淺論〉《衡水師專學報》第3卷第1 期,2001。
    3. 王建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漢律令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3卷3期,1992。
    4. 王健〈楚王劉英之獄探析〉《中國史研究》1999第2期。
    5. 王健〈漢代君主研習儒學傳統的形成及其歷史效應〉《中國史研究》1996第3期。
    6. 王藝〈王莽巡狩封禪制度新証〉《文史新探》2005第3期。
    7. 甘懷真〈「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卷2期,2002。
    8.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台大歷史學報》21期,1997。
    9.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16卷4期,2005。
    10.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的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11. 巫鴻〈漢明、魏文的禮制改革與漢代畫像藝術之盛衰〉《九州學刊》3卷2期,1989。
    12. 周興春〈論光武帝劉秀度田並沒有失敗—兼論東漢前期土地政策〉《德州師專學報》14卷3期,1998。
    13. 林聰順〈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宣讀於「哲學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後收錄在國科會人文處/中研院社科所主編之《哲學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8)
    14. 金春峰〈《白虎通》與兩漢神學經學的思想方式〉《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5. 孫如琦〈王充溢美章帝原因辨析〉《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1994。
    16. 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9七版四刷)
    17. 徐復觀〈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9七版四刷)
    18. 秦學頎〈東漢前期的皇權與外戚〉《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第1期。
    19. 張鶴泉〈論漢明帝〉《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2期,2000。
    20. 曹金華〈東漢前期統治方略的演變與得失〉《安徽史學》2003第3期。
    21. 曹金華〈從馬竇之爭看班固等“反遷都“論戰的實質〉《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第2期。
    22. 曹金華〈漢明帝及其“嚴切“政治〉《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第3期。
    23. 曹金華〈劉秀“度田“史實考論〉《史學月刊》2001第3期。
    24. 曹金華〈論東漢前期的“諸王之亂“〉《史學月刊》1996第5期。
    25.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淵源考〉《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26. 陳啟雲〈兩漢樞機職事與三臺制度之發展〉《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27. 陳啟雲〈漢儒理論與價值觀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之考論篇〉《史學集刊》2006第1期。
    28. 陳啟雲〈漢儒與王莽:評述西方漢學界的幾項研究〉《史學集刊》2007第1 期。
    29. 湯其領〈白虎觀會議與東漢政權苟延〉《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1996第2期。
    30. 賀凌虛〈讖對秦漢政治的影響〉《東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圖書,2002)
    31. 黃清敏〈東漢中後期女主執政現象試探〉《廣西社會科學》2005第11期(總第125期)。
    32. 楊建宏〈論東漢明章時期柔道政策的兩極分化〉《長沙大學學報》1996第4期。
    33.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4,1936。
    34. 楊聯陞〈國史上的女主〉《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35. 雷戈〈白虎觀會議和《白虎議奏》、《白虎通義》之關係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第6期(總第119期)
    36. 廖伯源〈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37. 廖伯源〈東漢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6,新第5期。
    38. 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本,第1分,1990。
    39. 廖伯源〈試論西漢諸將軍之制度及其政治地位〉《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40. 廖伯源〈漢代監軍制度試釋〉《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41. 廖伯源〈漢禁錮考〉《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42.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43. 蕭陽光、冷鵬飛〈東漢楚王英謀逆案疑析〉《湖南行政學院院報》2000,第6期。
    44.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7期,1999。
    45. (日)加藤繁〈漢代的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的區別及帝室財政一斑〉《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46. (日)宇都宮清吉〈劉秀與南陽〉《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47. (日)安居香山〈緯書思想研究的歷史及其課題〉《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48. (美)Hans Bielenstei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Vol.3, The People,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No.39,196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