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瑞玴
論文名稱: 三種教學策略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河川學習成就與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以桃園縣河川教育中心主題課程為例
Three Typ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Fifth Graders’ River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An Example of “River Education Center’s Thematic Course”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戶外教育STS批判思考能力河川教育中心
外文關鍵詞: Outdoor education, S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river education cente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以三種教學策略:戶外教育、STS教學及一般傳統教學對五年級學生進行六週的「河川教育中心主題課程」,並探討其對學生學習成就及批判思考能力的影響,同時進一步了解學生對這三種教學法的感受。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選擇研究者任教的三個班級共84人,隨機選派為實驗組A、實驗組B與控制組各一班,進行六週以老街溪河川教育主題教學之戶外教育、STS教學與一般傳統教學,並透過「河川成就測驗」、「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甲式改編版」及「學習感受問卷」、「教師觀察記錄」、「半結構式訪談」等方式收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戶外教育、STS教學、一般傳統教學在學生學習成就及批判思考能力的提升上均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戶外教育可能對學習成就提升較有效,STS教學對批判思考能力提升較有效。
    二、學生較喜歡戶外教育及STS教學策略。
    三、戶外教育組及STS教學組不但學到河川相關的知識,另外,戶外教育組能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STS教學組能提升報告、做海報、寫劇本的能力。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希望可以作為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ix-week experiment of "River Education Center Course" with fifth-grade students among three typ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utdoor education, STS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purpose is mainly prob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how these three typ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effecting students.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were 84 students from three fifth-grade class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uthor works for. Two classe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hile the other is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Each underwent a six-week experiment of outdoor education, ST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respectively on Lao-Jie river thematic teaching system. Data was collected via the 「River Achievement Test」,「Cornell Critical Thinking Test Level I」,「Learning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Teacher’s diary」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Outdoor education, STS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didn’t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mo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But the outdoor education may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STS teaching may be helpful on upgrad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2.Students prefer outdoor education and STS teaching strategies.
    3.Outdoor education group and STS teaching would let students learned river-related knowledge. In addition, outdoor education group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STS teaching group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reporting, creating posters and script writing skill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uthor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school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for further study.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臺灣水資源教育及河川環境教育 7 第二節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13 第三節 STS教學的意涵 19 第四節 STS教學相關實證研究 41 第五節 戶外教育 43 第六節 批判思考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9 第三節 實驗設計 61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情境 6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3 第六節 實驗教學教材內容 65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戶外教育、STS教學、一般傳統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71 第二節 戶外教育、STS教學、一般傳統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 74 第三節 學生對於不同教學方式的感受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7 一、中文部分 97 二、英文部分 105 附錄 109 附錄一 河川教育中心主題課程成就測驗前測預試量表難易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109 附錄二 河川教育中心主題課程成就測驗 111 附錄三 學習感受問卷 116 附錄四 三種教學策略教案設計 119 附錄五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161 附錄六 同意函 1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佩蓮、李崑山、陳錦雪、曾昆輝 (1996)。探索戶外教學師資的培訓。國教月刊,42(5/6),1-13。
    王美芬、熊召弟 (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美雲 (2012)。STS教學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對學童學業成績的影響。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貴春 (2000)。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順美、楊冠政 (1991)。臺灣河川環境教育活動的發展研究。台灣環境教育研究--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3-232。
    王琇葉 (2007)。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對學童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創顯 (2003)。都會公園進行戶外教學活動之研究-以臺中都會公園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澄霞 (1995)。STS 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
    王澄霞 (1996)。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科學教育發展月刊,23(5),433-455。
    王鑫 (1985)。大河入海流—臺灣河川地形景觀。大自然季刊,7(6):7-75。
    王鑫 (1991)。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
    王鑫、朱慶昇 (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毛連塭、劉燦粱、陳麗華 (1991)。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之修訂。測驗年刊,38,
    109-123。
    朱妍蓓 (2006)。國民中學教師對校外教學風險管理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美玲 (2004)。STS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惠芳 (1999)。STS (科學-技學-社會) 主題探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科學教育中心STS研習會研習手冊,22-2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02)。環境水質監測年報。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0)。環境教育法。台北市:行政院。
    沈六 (1997)。台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46。
    李崑山 (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18,61-67 。
    李玲玲、楊育昌 (2002)。臺灣水資源政策之檢討。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4,36-40。
    李美倩 (2006)。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義男 (1993)。戶外教育之發展背景與趨勢。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3-14。
    汪靜明 (1992)。河川生態保育。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89。
    汪靜明 (1993)。救救河川。台北市:時報文化,108。
    汪靜明 (1995)。河川環境教育理念—建構臺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19。
    汪靜明 (2000)。水資源環境教育的理念。水資源管理季刊,5,63-70。
    汪靜明、楊冠政、戴文雄 (1990)。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劃與建立。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23。
    余宗翰 (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佘曉清 (1994)。各國STS 課程教材評介(4):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臺灣教育,171,12-17。
    吳文龍 (2005)。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志揚(2010年12月1日)。桃園縣邁向「活力.水岸.桃花源」的里程碑。「活力.水岸.桃花源」電子報,第一期。
    吳志揚 (2012)。聯合報,平鎮報導。2012年7月31日,取自
    http://www.yucc.org.tw/news/domestic/20120514-2
    吳清山 (2000)。體驗式的戶外教學。台北巿:教育研習中心。
    吳清山、林天祐 (2001)。批判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59。
    吳慧姿 (2002)。探討圖像融入STS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圖像資訊應用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靜吉、葉玉珠 (1992)。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甲式之修訂。測驗年刊,39,79-103。
    吳璧純 (2001)。科學-科技-社會(STS)教育思潮及教學取向。教育研究月刊,92,69-76。
    呂建政 (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5-23。
    林伯俊 (2004)。國小「營養」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幸台、張玉成 (1983)。資賦優異兒童高層次認知能力之評量與分析。臺灣省立教育學院報, 8,9-26。
    林秀吟 (2004)。探討情境式STS理念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瑞 (1997)。STS 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204,24-31。
    林顯輝 (1991)。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87,
    10-15。
    周南 (2003)。國小運用STS教學模式-地層概念教學模組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斌國(2007)。校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環境認知與態度之影響-以參觀火力發電廠主題為例。國立嘉義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儒 (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臺灣教育,589,22-28。
    周儒 (2003)。溼地自然中心環境教育運作發展模式的探討─以關渡自然中心為例。載於國立東華大學舉辦之「2003 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市,235-242。
    周儒 (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台北:五南。
    周儒、呂建政、陳勝雄、郭育任 (1998)。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畫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周儒、呂建政譯 (1999)。Donald R. Hammerman、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 Hammerman著,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柳一倩 (2005)。批判思考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音樂教學之實驗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永浚 (2006)。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 一個德懷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文東 (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洪文東 (2003)。國小「酸鹼」與「氧化還原」教學模組設計及學童創造力之實作評量。屏東師院學報,18,495-532。
    徐永鴻(2007)。以「拒絕飲用含糖飲料」STS教學模組探究國小學童飲料認知、態度及自我效能之成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徐志豪(2008)。STS教學對培養八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以「有機化合物」、「節能省電」模組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享崑、馮德榮(2000)。臺灣南部水資源永續發展。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8,1-18。
    徐臻輝(2006)。批判思考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表現與傾向的效果以及對思考風格的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文典 (1997)。STS 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月刊,1(2), 85-95。
    陳文典 (1998)。STS 理念下之教學。臺灣教育,575,10-19。
    陳文典 (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生活化課程設計。康軒文教事業。
    陳永森、陳章波 (2005)。臺灣水資源環境空間利用。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rg.tw/issue/sustain/sustain-00112301.htm
    陳昌義(2004)。戶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以及與科學相關的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朝堂 (2004)。溫寮溪河川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河川保育知識、態度與行動技能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銘賢 (2009)。海底熱帶雨林─珊瑚。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9,42-54。
    陳膺宇 (1994)。批判思考教學運動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141-170。
    陳麗華 (1989)。國小社會科批判思考教學的省思。現代教育,4(3),121-135。
    陳麗華、李涵鈺、林陳涌 (2004)。國內批判思考測驗工具及其應用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7,1-24。
    教育部 (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2)。101年度施政方針。
    http://www.edu.tw/ 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 19439(March 17,2012)
    張子超 (2004)。永續教育的意涵。教師天地,l32,4-11。
    張世忠 (1997),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02,頁136-23。
    張弘昇 (2011)。基於STS教學策略的網路探究式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成就、態度、批判思考能力與批判思考意向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
    張佑誠 (2011)。STS教學模式提升國小學童天文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屏東縣二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隆盛 (2006)。我國永續發展的問題與挑戰。國政研究報告。
    張瑞恬(2010)。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執行戶外教學方案之評估─以「森林水故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銘芳 (2008)。以STS教學提升學生垃圾減量知識、態度和行為之成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慧君 (2006)。STS教學對於八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躍鐘 (2002)。探討合作、互動式STS網際網路教學對國小學童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勒知勤 (2004)。協助中學數學教師設計STS 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41-364。
    許宗仁(2003)。運用科學博物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明陽、王郁軒、梁添水、鄭紹龍 (2001)。國小運用STS 教學模式—天象與時空概念教學模組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9(1),79-100。
    許榮富 (1991)。多分試題反應模型對科學態度測量準確度之探討。國科會
    NSC - 80–0111- S-00341。
    郭子民(2006)。高中地理科批判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 (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金美、李榮彬、余昌哲 (2008)。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甲式改編與效化。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4,169-199。
    郭怡蘋 (2012)。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生古蹟教學的學習成效—以板橋林本源園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明貞 (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怡甄(2006)。以STS教學進行二年級生活領域校本課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健銘 (2010)。應用STS教學模式在國小海洋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黃瑞成(2006)。以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高美濕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朝恩 (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5,24-31。
    黃朝恩 (1992)。課外活動中的環境教育。臺灣教育,499,12-16。
    黃朝恩 (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173-207。
    黃萬居 (1999)。國小自然科教學與創造力之培養。國小數理科教學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黃慧貞 (2006)。應用STS 理念教學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鴻博 (1997)。國民小學實施STS 課程發展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443-470。
    曾復瑜 (1999)。STS導向教學在建構 El Niño 概念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經濟部水利署 (2006)。水資源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水利署 (2009)。中華民國98年台灣水文年報。台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水資會 (1994)。臺灣地區水資源。台北市: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楊志文 (2004)。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冠政 (1995)。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2-20
    楊雅玲 (2000)。STS 模式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駿 (2006)。聯合國報告總結全球水資源開發九大問題。
    來源: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603/14/content_4301802.htm
    溫明麗 (1997)。批判性思考教學。教育研究雙月刊,55,49-54。
    溫明麗 (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台北:洪葉文化。
    葉玉珠 (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75-101。
    葉玉珠 (2003)。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葉玉珠、陳月梅、葉碧玲、謝佳蓁 (2001)。「成人批判思考技巧測驗」之發展。測驗年刊,48:2,35-50。
    新新聞編譯小組(譯) (1994)。水的戰爭(原作者:John, B., Adel, D.)。台北:新新聞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廖烈雄 (2008)。運用STS教學於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登革熱防治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廖靜玫 (2002)。STS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今中 (1998)。改變學生的科學認識觀--以STS教學為例。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445-448。
    蔡宛芸(2001)。地球科學戶外教育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居澤(1996)。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宏仁 (2010)。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戶外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建平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擇文(2003)。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志忠 (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潘裕豐 (1993)。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33-248。
    鄧雅瑛 (2007)。國小高年級科學與科技批判思考能力量表發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鄭可偉 (2002)。STS 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麗香 (2007)。STS 教學模組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竣玄(2003)。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採用STS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淵源(2002)。國小學童的空間能力差異在STS教學策略中學習成效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南坤(2004)。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錢湘蓉 (2006)。溼地生態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戶外教學研究以社子島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玉玲、連啟瑞 (1997)。STS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5(2),219-243。
    盧玉玲、連啟瑞 (2003)。國際上STS科學教育的實施與意義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盧秀琴(2007)。STS教學應用於環境教育的實例介紹。陳文典等著,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台北:洪葉,213-234。
    盧倩慧 (2007)。以批判思考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龍美君 (2010)。運用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學習外來種植物入侵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貞嫻 (2009)。國小低年級的能源教育活動經驗分享。國教之友,60(4),75-81。
    謝鴻儒 (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聖校 (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戴從容(譯)(2004)。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Bonnell, V.E., & Hunt, L.A. ,2004).
    魏明通(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英國SIS 和SISCON的STS課程。科學教育月刊,168,2-19。
    魏明通(1998)。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簡介。臺灣教育,579,2-9。
    魏秀蓮 (1999)。STS 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美惠 (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72,10-15 。
    蕭怡雯 (2004)。以焚化爐STS模組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認知及態度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蕭新煌 (1991)。水的關懷: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
    蘇宏仁 (1996)。科學教育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1。
    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余世章 (2012)。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高雄:華都。
    蘇育任 (2007)。STS科學教育理念和我國國小自然科課程的研發設計。陳文典主編,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台北:洪葉。
    鐘敏綺 (2004)。應用STS 教學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jeyalemi, D. A. (1993). Teacher strategies used by exemplary STS teachers. In R. Yager (Ed.), Th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Movement. (pp. 49-52). Washington, DC:NSTA.
    Beyer, B. K. (1990). What philosophy offers to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5), 55-60.
    Bloom, B. 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NY:L tional objectives :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ongman, Green.
    Bybee, R. W. (1987).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 theme. Science Education, 71, 667-683.
    Bybee, R. W. et al. (1992). Teaching about the history and na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SCS/SSEC.
    Carlson, J. (1985), Methods of Teaching STS Topic, In R. W. Bybee (ED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1985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p 200-2003.Washington, D.C. :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Case, R. (2002). Partnering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School Libraries in Canada, 22(1), 11.
    Cheek, D. W. (1994). Trends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within K-12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ED. 381429.
    Costa, A.L.(Ed.) (2001), Developing minds: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nnis R. H. (1985). 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 Leadership, 43(2), 45-48.
    Ennis, R. H., Millman, J., & Tomko, T. N. (1985). Cornell critical thinking tests. Pacific Grove, CA:Midwest.
    Ennis, R. H., & Weir, E. (1985). The Ennis-Weir critical thinking essay test. Pacific Grove, CA:Midwest.
    Ford,P.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d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Ford,P. (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 ERIC Digests(pp.3-4).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Washington, DC.
    Gleick, P.H. (2002), The world's water, 2002-2003: the biennial report on freshwater Resources.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2, pp. 270-272.
    Green, B. (1999). Decision making and STS education:Explor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chool and science centers through an issues-based approach.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9(4), 174-181.
    Graham, C. S. (1986). STS in middle/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One state’s response. S-STS reporter, 2, 1-4.
    Guilford, J. P. (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2, 267-297.
    Halford, G., Smith, S. B., Maybery, M. T., Stewart, J., & Dickson, J. C.(1991). A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 of acquisition of transitive inferenc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eattle, WA.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41 480)
    Halpern, D.F. (1997).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A brief edition of thought and knowledge.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Heath, P. A. (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doing of STS. Theory Into Practice, 31(1), 52-58.
    Hofstein, A. & Yager, R. E. (1982). Societal issues as organizer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80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2(7),539-547.
    Jackson, R. (1996). Outdoor education. Somerset College: 1996 Scholars Day Book.
    Jarcho, I. S. (1985). Curricular approaches to teaching STS:A report on units, modules and courses, In R. W. Bybee (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1985 Yearbook. Washington, D. C.: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Linn, R. L., Baker, E. L., & Dunbar, S. B. (1991). Complex, performance based assessment : expectations and validation criteria.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 (8). 15-21.
    Loncks-Horsley, S. (1990).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for the '90s. ERIC Service No.: ED331703.
    Lutz, M. (1996). The congruency of the STS approach and constructivism. In R. E. Yager (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pp.39-49).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assials, B. G. (1996). Criteria for issues-centered content selection. In R. W. Evans, & D. W.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 44-50). Washington, D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McCormack, W. F., & Yager, R. E. (1989). The Iowa assessment package for evaluation in five domains of science education, :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McComas, W. F. (1996). The affective domain and STS instruction in:Robert E. Yager ed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70-83.
    Merryfield, M. M. (1991). Preparing American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 to teach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A status report. Journal of Teachers Education, 42, (1),11-20.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82).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cience education of the 1980’s (a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Washington, DC:NSTA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1).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A new eff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 A position statement.
    Nieto, S. (2005). Affirming diversity – The -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4thed). New York:Longman.
    Norris,S. P. (1985).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2(8),40-45.
    Norris,S.P.,& Ennis,R.H. (1989).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CA:Midwest Publications.
    Paul, R. W. (1984). Critical thinking:Fundamental to education for a free society.Educational Leadership, September, 4-14.
    Paul, R.W. (1993). Critical thinking: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USA:Jane Willsen and A. J. A. Binker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Randler, C., Ilg, A., & Kern, J. (2005).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evaluation of an amphibian conservation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7, 43–52.
    Rubba, P.A.& Wiesenmayer, R. L. (1988):Goals and competencies for precollege STS education:Recommendation based upon recent literatur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4), 38-44
    Solomon, J. (1988). The dilemma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In P. Fensham (ED). 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1-26).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Solomon, J. (1993). What and why is STS?,,In teach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pp.11-18).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Tsai, C. C. (2001). A science teacher’s reflections and knowledge growth about STS instruction after actual implementation. Science Education, 86, 23-41.
    Waliczek, T.M.; Logan, P.; & Zajicek, J.M. (2003)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on Children Using a Qualitative Text Data Analysis System. Hort Technology. 13:684-688.
    Wang, S. M. (1997). Effects of the Tansui river education program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D: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7(1), 10-23.
    Yager, R. E. (1988). A new focus for school science:S/T/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88, 181-190.
    Yager, R. E. (1989). New goals for student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1), 9-11.
    Yager, R. E. (1990).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rational. Social Education, 54(4), 198-201.
    Yager, R. E. (1992). The STS approach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3(2), 18-22.
    Yager, R. E. (1993).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s reform.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Iowa city, IA. U. S. A.
    Yager, R. R. & Roy, R. (1993). STS: Most pervasive and most radical of reform approaches to “Science Education”.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Volume 7, 7-13.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Yager, R. E. & Tamir, P. & Mackinnu. (1993). The effect of 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 approach on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science classes in grades 4 through 9.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Ziman, J. (1980).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science and society. 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