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盈秀
Lin Ying-Hsiu
論文名稱: 別字語法化及複合化在華語及台閩語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Compounding of 別 in Mandarin and Taiwanese
指導教授: 鄭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語法化複合化分別
外文關鍵詞: Grammaticalization, Compound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為語言交際的需求,必須使用有限的文字去表達無限的語義,以致文字除了包含自身語義,它還盡可能去負載更多的語言訊息。「別」字就是如此,它的語義從「分解」到「分開」、「區分」、「離開」,甚至是「各自」、「另外」以及「不要」,它的詞性也從動詞、名詞、形容詞到副詞,我們藉由「語法化」的理論嘗試為「別」字語義演變追尋一條可能的途徑。在此同時,有另外一個方法能讓既有的文字負載更多語言訊息,這個方法就是「複合化」。Hopper & Traugott(1993:49)認為:「複合化(compounding)是兩個語素經過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喪失其間的邊界,最後成為一個語言單位。複合化有雙重效用:語法化和詞彙化。」我們針對「X+別」、「別+Y」這兩種不同型式的複合詞,對其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做一番討論。然而,不管是單音詞或複音詞都會因為語言交際的因素,而使其語義朝向多元發展,我們也從複合詞當中挑出一個複合詞「分別」做較廣泛性的討論。


    目錄             1 表目錄            4 圖目錄            6 第一章 緒論         7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1.2 採用文獻語料原則     10 1.3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2.1 與「別」相關的文獻回顧  12 2.1.1 「別」的語義演變    12 2.1.2 否定副詞        13 2.1.3 情態副詞        15 2.1.4 小結          17 2.2 語法化理論回顧      17 2.2.1 語法化定義       17 2.2.2 語法化機制       18 2.2.2.1 Joan Byee, R. Perkins和W. Pagliuca(1994)  19 2.2.2.2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         20 2.2.2.3 張誼生(2000)    21 2.2.2.4 孫錫信(2003)    24 2.2.2.5 張博(2003)     25 2.2.3 小結          26 2.3 複合詞相關問題回顧    28 2.3.1複合詞的構詞法      28 2.3.1.1 20世紀前期的語義分析 29 2.3.1.2 20世紀中期的句法分析 29 2.3.1.3 世紀之交的多元態勢 29 2.3.2 複合詞與詞組的區分   30 第三章 「別」的語k化過程   33 3.1 現代漢語「別」的用法   33 3.1.1 台灣閩南語       34 3.1.2 台灣華語        36 3.2 「別」字的語法化途徑   37 3.2.1 語義變化        38 3.2.2 認知心理        40 3.2.3 結構形式        41 3.2.4 轉借          42 3.2.5 小結          42 3.3 「別」字歷代用法比較   45 第四章□あX詞「X+別」、「別+Y」  48 4.1複合詞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 49 4.1.1 複合詞的內部結構    51 4.1.2 複合詞的外部功能    54 4.3 台灣華語複合詞      61 4.3.1「X+別」、「別+Y」的內部結構不同  61 4.3.2 就語義而言       65 4.3.3 逆序的複合詞      66 4.3.4 複合詞的多義現象    67 4.4 台灣閩南語複合詞     70 第五章 「分別」類      73 5.1 「分別」共時分析     73 5.1.1 分別、別離、離別    76 5.1.2 分別、分頭       79 5.2 「分」的語義演變     81 5.3 「分別」歷時語料分析   90 5.4 與台灣閩南語之比較    93 5.5 小結           95 第六章 結語         97 6.1 研究成果         97 6.2 問題與檢討        98 6.3 研究展望         99 參考書目           100

    一、中文部分:
    于右任編(1985)。虛字使用通釋。惠文出版社。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政紅(1998)。複合詞結構的語法屬性: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編(1996)。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商務印書館。
    石毓智(1992)。肯定與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歷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石毓智(2003)。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石毓智(2004)。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仲崇山(2002)。複合詞構詞方式的辨認。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 商務印書館。
    朱彥(2003)。漢語複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藍生(2000)。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必興、胡家賜、段德森(1991)。常峇憡亙同義詞辨析。湖南:湖南出版社。
    吳為善(2003)。雙音化、語法化和韵律詞的再分析。漢語學習。
    呂叔湘(1942)。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02)。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家煊(1998)。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當代語言學。
    林香薇(2001)。臺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台北:師範大學。
    林盈秀、鄭縈(2003)。「別」的語義演變 Rroceeding of 5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5) , 84-90頁。
    林盈秀、鄭縈(2004)。複合詞「X+別」、「別+Y」研究。第二屆國際語文研討會:文學、語言、語言教學。
    邵敬敏(2003)。漢語虛詞研究的一個新起點—評現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漢語學習。
    林尹高明主編(1980)。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孫朝奮(1994)。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
    周緒全、王澄愚編著(1991)。古漢語常用源流辭典。重慶出版社。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
    馬建忠(1989)。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
    馬清華(2003)。詞彙語法化的動因。當代語言學。
    高明凱、石安石(1987)。語言學概論。北平:中華書局。
    高增霞(2003)。漢語擔心—認識情態詞“怕”“看”“別”的語法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唐健雄(2004)。現代漢語同素異序詞語分析。語言研究,第2期。
    徐通鏘(1997)。核心字和漢語的語義構詞法。語文研究,第3期。
    陸志韋(1957)。漢語的構詞法。科學出版社。
    許世瑛編著(1975)。常用虛詞用法淺釋。復興書局。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韵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
    張淑敏(1993)。漢語複合詞的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張誼生(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
    張斌主編(2001)。現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博(2003)。漢語實詞相應虛化的語義條件。中國語言學報。
    湯廷池(1978)。漢語詞法句法續集。台灣學生書局。
    董秀芳(2003)。漢語詞庫語詞法。北京:北京大學。
    解惠全(1987)。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葉斐聲、徐通鏘(1998)。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
    趙元任(1948)。北京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商務印書館。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漢語大辭典(1994)。漢語大辭典出版社。上海。
    劉叔新(1990)。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要素。中國語文。
    劉丹青(2001)。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架。語言研究。
    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2004)。漢語語法演變若干問題的思考。第五屆古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
    黎良軍(1995)。漢語詞匯語義學論稿。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戴昭銘(2000)。漢語研究的新思維。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顧陽、沈陽(2001)。漢語合成複合詞的構造過程。中國語文,第2期。
    譚汝為(1997)。從大同中辨析小異—并聯式複合詞同義語素的語義差別。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二、英文部分:
    Chinfa Lien 2005. Grammaticalization of Pat4 in Southern M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Fillmore, Charles J. 1982. Frames Semantics. In Linguistic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al: Hanshin Publishing Co.
    Fillmore, Charles J. 1985.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Quaderni di Semantuca Ⅵ,222~254
    Fillmore. 1997. C Topice in Lexical Semantics〔A〕. R.W. Cole(ed.)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C〕.
    Hopper, Paul J.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hman, Christian. 1982. 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 A Programmatic Sketch. Vol.I(Arbeiten de Kolner Universalien-Projekts 48). Koln: Universitat zu Koln. Institut fur Sprachwissenschaft.
    Taylor, Jhon R. 1995. Li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