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晏君 Li, Yen-Chun |
---|---|
論文名稱: |
自助畫室形塑之繪畫經驗與成人藝術學習:以 「秀之藝術文化社」與「手心溫度自助畫室」 為例 Painting Experience and Adult Art Learning Shaped by the Art Jamming Studios:Take Show-223 Art and Culture andHands Embrace Studio as examples |
指導教授: |
余季音
Yu, Chi-Ying |
口試委員: |
張琳
Chang, Lin 張家霖 Chang, Chia-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0 |
中文關鍵詞: | 自助畫室 、成人藝術學習 、即興藝術 |
外文關鍵詞: | Art Jamming, adult art learning, improvisational ar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自助畫室作為新興的藝術休閒空間。透過「秀之藝術文化
社」與「手心溫度自助畫室」兩個個案進行深度訪談、問卷調查與觀察,瞭解自助
畫室形塑的繪畫經驗,與作為成人在學習藝術的契機與歷程。因此對於經營者、美
術教師與顧客共九位受訪者進行訪談以及透過問卷調查其研究結果發現:
一、二研究案例的空間情境下形塑出獨特的繪畫經驗,二者均將藝術結合休閒
性與美育性。讓畫客能馬上來,馬上畫,對比於傳統的畫室教學經驗:時
間自由且不受課程限制,無美術教師教學,顧客自行選擇畫布、主題,用
具齊備就能馬上即興繪畫創作。
二、自助畫室形塑成人藝術學習的歷程,喚起他們重新接觸藝術的契機與學習
藝術的自主性。長期來訪的六位受訪者在藝術學習中都經歷三個階段:探
索階段、持續發展階段與即興創造階段。在過程當中能自主性為自己設立
小目標,且面對困難不視為挫折而是問題來解決,具有後設認知與省思以
自我精進,成為持續學習藝術的動力。
三、藝術學習對於受訪者生活中其他層面的影響有四項:脫離現實情境、精神
與心靈層面提升、自我療癒修復與增進人際交流。學習繪畫的益處,讓畫
者建立成就感與自信,讓生活更加豐富美好。
四、自助畫室透過推廣藝文活動與藝術生活彰顯了其在成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
性,擴大了年齡範圍,讓藝術親近生活。二研究案例舉辦畫展和參與當地
藝文活動為人們提供了成人參與藝術的機會與享受美感生活。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rt Jamming Studio as an emerging space for artistic leisure activities. By employing in-depth interviews, surveys, and observations of two cases from the Show-233 Art and the Culture and Hands Embrace Studio, the research seeks to explore adults’ painting experiences, motivation, and journey of engaging in art learning within the Art Jamming Studio.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a total of nin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operators, art teachers, and customers. The findings, derived from both interviews and surveys, are outlined below:
First, two cases had unique painting experiences by integrating art, fun, and learning in the Art Jamming Studio. Customers can simply walk in and start painting right away,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rt studio classes. With flexible timing and no fixed
courses or art teachers, customers have the freedom to choose their own canvas, theme, and use provided materials for a spontaneous painting session.
Second, the Art Jamming Studio nurtures the adult learning experience in art,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reconnect with art and fostering autonomy in art learning. Among the six participants with long-term experiences in the Art Jamming Studio, three stages emerged:
explora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spontaneous crea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individuals autonomously set goals, viewing challenges not as setbacks but as chances to solve problems. This enhances their metacognitive abilities and encourages reflection for
self-improvement, serving a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ongoing pursuit of learning in art.
Third, art learning influences the participants' lives evident in four aspects: detachment from reality, mental and spiritual improvement, self-healing and resto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nhancement.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to paint empower
painters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confidence, ultimately enriching their lives.
Lastly, the Art Jamming Studi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dults’ art learning by promoting art exhibitions and engaging local cultural events, making art more accessible
to people of all ages,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everyday life. Two cases held art exhibitions
and participated in local cultural events, offering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engage and experience aesthetic lives.
一、中文文獻
Csikszentmihalyi, M. (2019)。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張瓊懿譯;1版)。新北市:行路出版。(原著出版於1991)
Danto, A. C. (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慧雯譯;2版)。臺北市:麥田出版。(原著出版於1995)
Gardner, H. (2008)。藝術、心理、創造力(齊東海譯)。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
Malchiodi, C. A. (2003)。兒童繪畫治療繪畫:兒童的心靈之窗(吳武烈譯;1版)。臺北市:五南文化出版。(原著出版於1998)
Malchiodi, C. A. (2019)。以畫療心:用藝術創作開啟療愈之旅(謝麗麗、黃玨蘋譯;1版)。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原著出版於2002)
Sennett, R. (2021)。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理查.桑內特作品集2」(廖婉如譯)。臺北市:馬可孛羅出版。(原著出版於2015)
Yin, R. K. (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臺北市:弘智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84)
Yin, R. K. (2014)。質性研究 : 從開始到完成(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10)
齋藤百合子(2020)。日常生活美學 : 擁抱美感生活的5堂課(許雅譯、崔爾雅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原著出版於2007)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巿 : 東大出版。
文化部(2021)。文化統計2021。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22)。文化統計2022。新北市:文化部。
王麗雁(2015)。校外藝術學習空間:畫室教師的觀察與反思。當代藝術教育研究新視野:第一屆藝術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58-168。
王麗雁(2018)。畫室學習經驗之回顧:從視覺藝術系學生的觀點出發。藝術教育研究,36,73-113。
方惠光(2004)。二十世紀新藝術的浪潮。臺南市:國超文化。
朱靜美(2011)。集體卽興創作: 約瑟夫.柴金與開放劇場。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朱梓维(2018)。淺析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藝術語言。美術教育研究,17,20。
吳昭怡(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臺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吳詩敏(2011)社區大學學員參與藝術創作課程之自我導向學習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欣諭、連德仁(2008)。當代手作工藝之流行文化研究-以拼布設計爲例。商業設計學報,12,281-299。
邱麗卿(2005)。劉秀美的「國民美術」理念與實踐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育任(2012)中年婦女參與繪畫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洪根深(2004)。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高雄地區 11。臺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翠玲(2022)。以生命歷程為核心概念的成人藝術創作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學院,彰化市。
洪詠善(2008)。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泊(2016)。西方現代美術流派。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原月(2018)初探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天才觀。美術教育研究,14,46。
孫凱琳(2007)。成人參與美術才藝班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學院,臺北市。
徐聖凱(2012)。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菁英養成。臺北市:師大出版。
康逸藍(2006)。影響世界的人:米開朗基羅。臺北市:聯經出版。
許光麃(2000)。納許的休閒思想。體育學報,28,163-171。
陳怡均(2015)。在「中年後期人士參與畫會之個案研究-以員林「彩翼畫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學院,彰化市。
張琇鳳(2005)。成人藝術參與動機、藝術休閒體驗之研究-以社教機構藝術研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世宗(2013)。生活藝術化‧藝術遊戲化 藝術教育新主張—策劃引言。美育雙月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商出版。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6)。成人發展與適應。新北市:空大出版。
黃才郎(1990)。美術班面面觀。文訊雜誌革新,19,25-27。
黃振興(2008)。休閒教育理論與課程設計。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黃思晴(2018)。自助畫室創業計畫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彩鳳(2019)。藝術院校工作室制教學組織模式的起源、分類與思考。美術教育研究,24,110-111。
黃冠瑛(2021)。以成人學習者之經驗與觀點探討視覺藝術上的自主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學院,彰化市。
曾得標、林景淵(2017)。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詹明娟(2009)。中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活躍老化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萬木春(2020)。1648 至1863 年間的巴黎美術學院文。藝術工作,3,55-61。
趙婧(2006)再識“作坊”美術教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教育機構。藝術教育,11,50-51。
劉采菁(2020)。成人自我導向參與藝術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豐榮(2012)。藝術中之精神性及精神性取向全人藝術教育之價值觀。視覺藝術論壇,7,50-70。
劉思量(1989)。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蔣天飛(2012)。切尼諾˙琴尼尼和他的藝術思想。美苑,2,58 -61。
鄭書丹(2015)。初探新式美術教育模式。大眾文藝,22,248。
賴明珠(2017)。詹浮雲繪畫視覺意象與意涵之探析。臺灣美術學刊,109,49。
蕭新煌(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臺北:藝術館。
蕭瓊瑞(2012)。畫室、補習班、研究所-臺灣私人藝術教學的法令回顧。藝術認證,42,38-41。
韓影彤、孫嘉琪(2010)。自在自助畫出休閒生活。大學線,97,44-46。
謝東山(2003)。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全集,臺中地區。臺北市:日創社文化。
譚青(2010)。行為和偶發藝術。大舞臺,4,222-223。
鍾紅柱、張鐸嚴、黃恆(2010)。成人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鍾雨師(2011)。美術才藝班教育與經營發展之研究-以杏羽藝術中心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苑純(2008)。臺灣當代創意市集之發展與消費文化-以「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為例。視覺藝術論壇,3,83-103。
羅苑純(2014)。聚焦美感經驗之成人藝術創作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譙嬌(2017)。城市休閒產業探尋。文化月刊,Z5,50-53。
嚴樸瑋(2017)。零基礎繪畫消費者行為調查及營銷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財經大學,成都市。
顧丞峰(2008)。西方美術理論教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外文文獻
Shields, A. (2018). Studio convers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 14 (3), 379-384.
Bauer, L. (2018). From bottega to studio. Renaissance Studies, 22(5), 642-649.
Beard, J. G., & Ragheb, M. G.(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155-167.
Belting, H. (1987). 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rton, J. M. (2005). The Integrity of Personal Experience, or the Presence of Life in 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3(2), 9-36.
Buren, D. E., & Repensek, T. (1979). The Function of the Studio. The MIT Press, 10, 51-58.
Cattell, R. B. (1987). Intelligence : its structure, growth, and action. New York: North-Holland.
Chan, D. W., & Zhao, Y.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ing skill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do age and artistic involvement make a differenc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1), 27-36.
Dhaenens, L. (2019, September).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Visiting Artists’ Studios in 1880s Buenos Aires. RIHA Journal, 220, 158-175.
Dalmia, N. (2014). Practice of Satsang: Conscious Living–Celebrating the Truth of Who You Are. Singapore : Partridge.
Davis, J. H. (1997). Drawing's demise: U-shaped development in graphic symboliz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8(3), 132-157.
Gardner, H. (1982). Art, mind, and brain :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reativ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 Winner, E. (1982). 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ry. In S. Strauss (Ed.),U-Shape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arwowski, M., Lebuda, I., Szumski, G., & Firkowska-Mankiewicz, A. (2017). From moment-to-moment to day-to-day: Experience sampling and diary investigations in adults’ everyday crea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1(3), 309–324.
Nash, J. B. (1953).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 Dubaque, Iowa: William C. Brown Company.
Pöpper, T. (2016). Artistic self-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art in the Florentine Renaissance: Mino da Fiesole's sculptures in the Badia as exempla artis for an 'artist's museum'?. Sculpture Journal, 25(1), 29-44.
Shields, A. (2018). Studio convers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 14 (3), 379-384.
三、網頁資料
南國美術殿堂-臺灣展傳奇(無日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110年 5月 24 日,取自: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
全民畫得喜(2009年06月19日)。太陽報。2020年7月23日,取自:http://thesun.on.cc/cnt/lifestyle/20090619/00481_009.htmlFrom=2&Single=1
Fong, H.(無日期)。Jamming with colours。Varsity雜誌網。2021年7月20日,取自:https://varsity.com.cuhk.edu.hk/varsity/0603/cultur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