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郁洳 Lin, Yu-Ju |
---|---|
論文名稱: |
基隆和平島日治時期瓷器消費的考古學研究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Consumption of Porcelai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Hepingdao, Keelung |
指導教授: |
謝艾倫
Hsieh, Ellen |
口試委員: |
臧振華
Tsang, Cheng-Hwa 趙金勇 Chao, Chin-Y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和平島B考古遺址 、和平島C考古遺址 、近現代考古學 、殖民考古學 、日治時期 、物質消費 、瓷器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Hepingdao B archaeological site, Hepingdao C archaeological site, Early Mordern Archaeology, Colonial Archaeolog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aterial Consumption, Porcelain Stud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2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瓷器是近現代考古學重要的研究材料,臺灣於殖民統治時期,瓷器消費樣貌
經歷大幅度地改變,基隆作為當時離殖民母國最近的港口,整個社會環境經歷劇
烈變化。位於市區東北方的和平島雖屬於基隆地區,卻是城市的邊緣,一方面見
證城市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與城市保持微妙的距離。然而,這種特殊性卻是歷史
文獻中較少關注的部分,瓷器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以及遺址中常見的考古
遺留,不僅與當地居民的日常息息相關,也能看見當時消費地與產地之間流通的
樣貌。本文聚焦在和平島B考古遺址與和平島C考古遺址的日治時期瓷器消費,
結合瓷器的類型學與歷史文獻分析,釐清兩遺址的瓷器組合,試圖理解在殖民環
境下,殖民帝國底層的居民瓷器消費面貌以及社會意義。研究結果顯示,兩遺址
的瓷器以碗最多,盤第二、杯第三,年代分布在1920 到1940 年間,大多為品質
等級較低的日本製與臺灣製瓷器。日本製品包括臺式瓷器、日式瓷器、洋食器,
此外另出土臺灣製臺式瓷器、中國製臺式瓷器,瓷器種類豐富。瓷器品質方面,
和平島B考古遺址出土瓷器等級跨度較大,有小部分等級較高的瓷器,和平島C
考古遺址則是皆為等級較低的瓷器。兩遺址出土遺物的差異可能與當時瓷器消費
者身份有關,比對歷史資料與出土脈絡,筆者推測當時兩遺址的居民皆為臺灣人,
和平島B 考古遺址的居民可能為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的員工,和平島C 考古遺址
可能為漁民。本研究從日治時期瓷器的消費中,展現了不同社經地位族群的飲食
文化的差異以及殖民社會下的混雜,更進一步瞭解殖民城市邊緣的生活樣貌。
Porcelai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aterial in early modern archaeolog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porcelain styles underwent significant changes. Keelung, as the port closest to the colonial power, experienced drama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lthough Hepingdao, located to the northeast of Keelung's city center, still belongs to the Keelung area, it remains on the city's periphery. This location both witnessed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ed a subtle distance from the city. However, this unique aspect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i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s an essential everyday item and a common artifact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porcela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sidents' daily lives and reflects
the flow of goods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duction centers at that time. This study focuses on porcelain consump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t the Hepingdao B and Hepingdao C archaeological sites. By combining ty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of porcelain,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porcelain assemblages of the two sites and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porcelain consumption among the lower-class residents of the colonial empir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t both sites, bowls are the most common porcelain type, followed by plates and cups. The porcelain dates from the 1920s to 1940s, with most being lower-quality Japanese and Taiwanese porcelain. Japanese porcelain includes Taiwan-style, Japanese-style, and Western-style procelain, while Taiwanese and Chinese Taiwan-style porcelain were also unearthed. In terms of porcelain quality, Hepingdao B archaeological site has a wider range of quality levels, with some higher-quality pieces, whereas Hepingdao C archaeological site only has lowerquality porcelain.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identities of the porcelain consumers at the time. Comparing historical records and excavation contexts suggests that both sites were likely occupied by Taiwanese individuals, with Hepingdao B archaeological site possibly housing employees of Taiwan Shipbuilding Company and Hepingdao C archaeological site potentially being home to fishermen. The study of
porcelain consump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reveals differences in dietary culture and the hybridity of colonial society, providing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life on the periphery of a colonial city.
三野章
1988 福岡市能古島の肥前系磁器窯遺跡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第一経大論集17(4):95-108。第一経済大学経済研究会。
大森一宏
2015 近現代日本の地場産業と組織化 :輸出陶磁器業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 。東京都:日本経済評論社。
公益財団法人広島市文化財団
2020 旧中島地区被爆遺構確認調査報告書。広島市:公益財団法人広島市文化財団。
卞鳳奎
2017 日本時期在基隆的沖繩縣人。臺北文獻194:139-189。
王俊昌
2006 日治時期臺灣水產業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9 日治時期社寮島的漁業發展與漁民生活。海洋文化學刊26:55-99。
王彬全
2011 日治時期臺灣陶瓷碗造型與飲食文化之關係。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津、劉益昌
2007 十七世紀前後臺灣菸草、菸斗與玻璃珠飾的輸入網路個新——的交換階段。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2:51-81。
王慧瑜
2010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北村彌一郎
1908 徳化陶業。大日本窯業協會雑誌17(195):59-67。
永田史子
2005 考古学からみた近現代農村とその変容 ―東京都多摩地区の調査事例から―。近現代考古学の射程~今なぜ近現代を語るのか~。東京都:六一書房。
田辺良平
2009 広島佃煮製造の先駆者—楠原政之助—。経済春秋25(8):14-17。
石川和男
2021 近世における肥前陶磁器流通の動態と有力卸売商人の活動。専修商学論集113:1-23
伊藤淳史
2019 近・現代の考古学と京都大学構内遺跡。京都大学総合博物館2019年度特別展『文化財発掘Ⅵ-幕末・近代の出土文字史料-』関連講演会資料。
刘拥华
2015 礼物交换:“崇高主题”还是“支配策略”?社会学研究1:157-176。
安嘉芳
2016 基隆地區日籍菁英生活意象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探討中心。海洋文化學刊21:145-191。
安藤広道
2020 近現代考古学の可能性——社会に開かれた歴史を目指して。経済史研究23:33-56。
成耆仁
2005 社寮島遺址。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臺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上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有馬桂等調查
1927 臺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臺北市:臺北州。
朱正宜
2012 大龍峒遺址搶救發掘及施工監看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政府委託樹谷文化基金會執行。
朴美貞、梁明心
2015 淺析霍米巴巴的混雜性和基於文化翻譯理論的多元文化翻譯。哲學與文化5:57-72。
池田敏雄
1944 臺灣の家庭生活。臺北:東都書籍會社臺北支店。
余玉琦
2017 還能說什麼?「非典型」青花特展。臺北市: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吳沛穎
2019 日治時期基隆漁港產業聚落空間的構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綺翎
2018 臺灣日治時期進口陶瓷器研究(1930-194);以日本訂製帶銘器為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班碩士論文。
坂井隆
2023 1900-40年代的日本一般陶瓷——根據高崎市鐘紡新町廠女工寮遺址調查。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宋文薰
1961 臺灣的考古遺址。臺灣文獻12(3):1-9。
李佳卉
2011 日治時期臺灣「汚物」處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芯屿
2012 翠峰天青由此开——历史悠久的瓯窑青瓷。收藏 5:64-68。
角南聡一郎
2005 旧日本植民地の物質文化研究とはどのようなものか?―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近現代考古学の射程~今なぜ近現代を語るのか~。東京都:六一書房。
周子揚
2010 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的文化變遷與平埔族聚落關係之研究——以馬賽人村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宝文館編
1941 ゴコー黒椿。令女界20(1)。
服部武彥著;蕭讚春、蕭富隆譯
1992 臺灣的陶業。臺灣文獻43:9-16。
林佳世
2005 日治時期的臺灣警察。日新5:158-161。
長佐古真也
2023 東亞地區文化互動的一個方面:以臺北植物園遺址出士的陶瓷為中心。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津村宏臣
2005 計画空間としての都市の時空——江戸東京の絵図/地図のTime GIS。近現代考古学の射程~今なぜ近現代を語るのか~。東京都:六一書房。
浅川範之
2007 「飯茶碗」の考古学。近世.近現代考古学入門 :「新しい時代の考古学」の方法と実踐。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胡力人
2009 日治時期臺灣煙草專賣制度下葉煙草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碩士論文。
俵寛司
2023 臺北植物園遣址出土的陶瓷與近現代臺灣:主要以有銘文的材料為例。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晋山窯ヤマツ
n.d. ヤマツのこと。https://yamatsu-gifu.com/about_yamatsu/。民國113年6月19日下載。
株式會社新進
n.d. 130年の歴史。https://www.shin-shin.co.jp/03history/。民國113年6月19日下載。
涂振源
2012 基隆和平島的地方敘事之反思與重重構-地圖與繪圖取徑下的批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神戸市教育委員会
2007 御影郷古酒蔵群第 4次発掘調査報告書—共同住宅建設に伴う発掘調査—。神戸市:神戸市教育委員会。
財團法人基隆公益社
1924 基隆港貿易概覽。基隆郡:財團法人基隆公益社。
國分直一著、 林懷卿譯
1980 臺灣民俗學。台南市:莊家出版社。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
1957 基隆市志 第四種人口篇。基隆市: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基隆市役所
1935 基隆市の衛生。基隆市:基隆市役所。
基隆市勸業課
1936 基隆市商工人名錄。基隆市:基隆市役所。
1938 基隆市商工人名錄。基隆市:基隆市役所。
張淑卿
2012 陶製薰油壺。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12.023.0007。民國113年6月20日下載。
梶原通好
1941 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緒方武歲。
許世融
2006 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許靜慧
2021 豐田移民村的物質消費與社會群體。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碩士論文。
郭素秋
2023 考古學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史:臺灣出士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會議文集導論。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 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陳玉箴
2013 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1):79-125。
2020 「台灣菜」的文化史 :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臺北:聯經。
陳信雄
2003 陶瓷臺灣 :臺灣陶瓷的歷史與文化。臺中市:晨星。
陳凱雯
200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上
1996a 日據時期臺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b 臺灣陶瓷概述。臺灣美術34:1-13。
1999 台灣的民用陶瓷器。台北:漢光文化。
2007 臺灣地方陶瓷發展史(一)臺灣陶瓷的領航員——北投陶瓷發展史。 台北: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曾鵬璇
2019 北投貴子坑窯址出土陶瓷調查與研究。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班碩士論文。
黃姿維
2009 植民地時代(1895∼1945)における台湾食文化の変遷-日常生活の飲食衛生を中心に—。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萩谷茂行
2017 戦時下の陶磁器産業における製造、流通への考察-戦時統制と製品-。京都造形芸術大学博士論文。
鈴木民部
1932 基隆港にだける一般海上生活者に對する社會的施設問題。臺灣時報。1932年9月號,頁117-121。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9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縣:眾文圖書。
廖秋娥、黃致誠
1996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槙林啟介
2023 從日本砥部看近代砥部燒的海外進出——根據文獻及考古資料的初步探討——。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 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臧振華、謝艾倫、María Cruz Berrocal
2021a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基隆市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
2021b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和一路考古遺址試掘計畫成果報告書。基隆市政府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
臺北州勸業課編
1938 臺北州物品販賣業狀況調查。臺北:臺北州勸業課。
臺北廳庶務課
1920 臺北廳第四統計書。臺北:臺北廳庶務課。
臺灣日日新報
1896 商事一班。臺灣日日新報。1896 年12月27日,第3版。
1899 稻江帆影。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7月1日,第4版。
1903 磁陶器商況。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11月11日,第3版。
1907a 赤崁帆影。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8月27日,第3版。
1907b 輸入陶器近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0月20日,第4版。
1908 對岸輸入品商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2月5日,第4版。
1910 南投の陶器業。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12月21日,第5版。
1917 對岸の陶磁器。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3月2日,第2版。
1931 本島の陶磁器と臺灣陶器會社の現狀。1931年12月21日,第6版。
1932a 內海市尹等富村陶器工場視察。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3月1日,第5 版。
1932b 中華動亂輸入杜絕 本島產陶器漸興 將來為有望產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2月8日,第8版。
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1942 第拾期報告書。基隆: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1946a 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契約清單清冊。基隆: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1946b 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房屋清冊。基隆: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1946c 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未完工程及設備清冊。基隆: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1946d 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工人名冊。基隆: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1946e 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職員名冊。基隆: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臺灣慣習研究會
1902 宴席及料理に關する雜話。臺灣慣習記事2(10):176-177。
1903 宴席及料理に關する雜話《つヾき》。臺灣慣習記事3(1):69-78。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
1939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企劃部。
1940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企劃部。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2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33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34 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36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27 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1935 臺灣の海運。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臺灣戶口調査部編
1917 第2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査概覧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査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0 陶磁器に関する調査。商工資料第三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2 臺灣商工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22 臺灣農家食糧消費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臺灣總督府農商局
1944 臺灣商業統計第二十二次。臺北:臺灣總督府農商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4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趙金勇、鍾亦興
2012 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考古人類學刊 76:61-95。
趙金勇、鍾國風、許靜慧
2023 臺南市清代與日治時期水井遺構堆積出土近現代陶瓷器。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趙金勇
2012 The archaeology of late modern history in Taiwan and why does it matter。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舉辦《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2012年4月26-28日)。
劉文鎮
2017 Shatin to Central Link - Tai Wai and Hung Hom Section Works Contract 1109 - Stations and Tunnels of Kowloon City Section。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port for Sacred Hill Area (Phases 1 to 3 Archaeological Works).
劉俊昱
2011 臺北機器局遺址出土磚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益昌
1997 臺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益昌、趙金勇
2012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二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潘少瑜
2005 後殖民理論(Postcolonial Theory)。https://db.nmtl.gov.tw/site2/dictionary?id=Dictionary00005&searchkey=潘少瑜。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管理平臺。民國112年2月27日下載。
鄭安睎
2010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玠甫
2012 歷史考古學方法以及其對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物質文化的初步觀察。「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探討淇武蘭。宜蘭文獻叢刊35:561-588。
盧柔君、溫天賜
2023 日治時期臺灣醫院的陶瓷消費與群體差異:以台南衛戌病院與台北醫院出土與探集之陶瓷為例。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盧泰康、邱鴻霖
2020 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雲林:雲林縣政府。
盧泰康
2023a 臺灣陶瓷史。新北: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23b 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進口的日本陶瓷。臺灣出土的日本製近現代陶瓷器與亞洲近現代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興南新聞社編
1943 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
蕭富隆
1996 日治時期臺灣陶瓷業生產活動之研究。臺灣美術34:32-44。
謝艾倫、臧振華
2023 「基隆市和平島B考古遺址」解說中心基地考古試掘計畫(第二期)成果報告書。基隆市政府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
韓碧琴
2012 答紙禮俗研究。國文學報51:71-108。
簡秀珍
2016 爭勝競逐:西皮福路之爭與「軒園咬」。臺灣學通訊91:24-25。
簡萬火
1931 基隆誌。臺北州基隆市 : 基隆圖書出版協會。
櫻井準也
2022 近代消費生活における個人・ライフスタイル―近現代遺跡の事例から―。尚美学園大学総合政策論集:1-13。
杨宁波、王献水
2015 2014年醴陵窑考古调查收获。东方博物3:79–86。
桜井準也
2004 モノが語る日本の近現代生活: 近現代考古学のすすめ。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教養研究センター。
2005 近現代考古学の射程:今なぜ近現代を語るのか。東京都:六一書房。
Acabado, Stephen、謝艾倫著;鄭嘉蕙譯
2021 大接觸時代的東亞與東南亞:1500年以降的亞洲考古。季風亞洲研究12:69-94。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 Appadurai,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63.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Richard Nice, tr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ley, David V.
1989 Function, Meaning and Context: Ambiguities in Ceramic Use by the Hivernant Metis of the Northwestern Plains. Historical Archaeology, 23(1):97–106.
Charlton, Thomas H., and Patricia Fournier
2010 Pots and Plots: The Multiple Roles of Early Colonial Red Wares in the Basin of Mexico (Identity, Resistance, Negotiation, Accommodation, Aesthetic Creativity, or Just Plan Economics?). In Enduring Conquests: Rethinking the Archaeology of Resistance to Spanish Colonialism in the Americas. M. Liebmann and M.S. Murphy, eds. Santa Fe: SAR Press.
Pp. 127-148.
Cheng, Chieh-fu
2019 The Archaeology of Trails in the Batongguan Region of Taiwan: Landscape, People, and Mobility from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Boston UniversityCruz Berrocal, María, Elena Serrano Herrero, Mar Torra Pérez, Sabah Walid Sbeinati, Susana Consuegra Rodríguez, and Chenghwa Tsang
2014 Excavations in Hoping Dao Keelung, Taiwan Report of Activities.
Cruz Berrocal, María, Elena Serrano Herrero, Mar Torra Pérez, and Chenghwa Tsang
2016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Heping Dao, Keelung, Taiwan Final Report.
Douglas, Mary, and Baron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Lightfoot, Kent G., Antoinette Martinez, and Ann M. Schiff.
1998 Daily Practice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Pluralistic Social Settings: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Culture Change and Persistence from Fort Ross, California. American Antiquity 63 (2): 199-222.
Lyons, Claire L., and John K. Papadopoulos
2001 Archaeology and Colonialism. In The Archaeology of Colonialism. C.L. Lyons and J.K. Papadopoulos, eds. Pp. 1-28.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Mauss, Marcel
2000[1925]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New York: W.W. Norton.
NIKKO
n.d. HISTORY. Electronic document, https://www.nikko-tabletop.jp/pages/history#1. 民國113年6月19日下載。
Patternson, Thomas
2008 A Brief History of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rchaeology. In Archaeology and Postcolonial Critique. M. Liebmann and U.Z. Rizvi, eds. Pp. 21-34.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Silliman, Stephen, and Thomas A. Witt.
2010 The Complexities of Consumption: Eastern Pequot Cultural Econom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Historical Archaeology 44 (4): 46–68.
Spencer-Wood, Suzanne
1987 Introduction. In: Spencer-Wood, S.M. (eds) Consumer Choice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Pp. 1-25. Boston: Springer.
van Dommelen, Peter
2006 Colonial Matters: Material Cultur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in Colonial Situations. In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 C. Tilley, W. Keane, S. Küchler, M. Rowlands, and P. Spyer, eds. Pp. 104-12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