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俞榕
論文名稱: 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在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上之諮商成效研究
指導教授: 連廷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網路成癮行為、自我概念、學校人際、社會興趣
外文關鍵詞: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internet addiction, self-concept, scho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es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青少年在網路成癮行為、自我概念、學校人際、社會興趣等之立即性與長期性諮商效果。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係以新竹某國中國二學生為樣本,利用目前網路使用情形檢核表對該校國二學生進行調查,從檢核表中挑選網路成癮傾向較高的學生進行訪談,依據訪談結果篩選出18名研究參與者,分派至實驗組及控制組各9名,實驗組成員接受每週一次,每次120分鐘,共八次之團體諮商。本研究以網路成癮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學校人際量表、社會興趣量表為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並整理成員回饋表內容,以及團體後個別訪談內容等資料,以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有:一、實驗處理後,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青少年在網路成癮中戒斷反應向度、自我概念,以及社會興趣中連結性向度皆具有立即性諮商效果。二、實驗處理四週後,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青少年在網路成癮中時間管理向度,以及自我概念具有長期性諮商效果。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輔導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三、從團體成員的回饋以個別訪談資料中發現,成員對此一團體諮商及參與過程皆持正向、肯定的態度,並在參與過程中經驗到正向人際經驗,終能從新行為的實踐中,提升自我肯定,並減少對網路的依賴性。

    關鍵字: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網路成癮行為、自我概念、學校人際、社會興趣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of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on Internet addiction, Self-concept, Scho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est of internet addiction adolescent. The study us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18 internet addiction adolescents.They were in the second grade at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Hsinchu. They selected by Internet-Use Scale and interview by researcher. These adolescent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8 sessions of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s included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 Self-concept scale, Scho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and Social interest scale.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Furthermore, the feedback and interview result of experiment group members were both used as the proofs and supplement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First,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had significant immediate effects on Withdrawal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Self-concept, and Connection of Social interest. Second,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had significant long-term effects on Tim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lf-concept.In the light of above finding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offered for counselors and advanced researches.

    Keywords: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internet addiction, self-concept, scho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es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成癮之內涵 9 第二節 阿德勒學派諮商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團體諮商成效評估分析架構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阿德勒學派團體方案設計 5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2 第一節 立即性諮商效果 62 第二節 長期性諮商效果 67 第三節 團體成員回饋結果與討論 73 第四節 個別成員與訪談結果分析 80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附錄一、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方案設計 112 附錄二、團體成員篩選與個別面談大綱 120 附錄三、團體後個別成員訪談大綱 121 附錄四、團體成員單次回饋單與總回饋單 122 附錄五-1、活動學習單-家庭特派記者就在你身邊 124 附錄五-2、活動學習單-行為目標故事腳本 125 附錄五-3、活動學習單-心情溫度計 127 附錄五-4、活動學習單-猴子樹 128 附錄五-5、活動媒材說明-漣漪卡與哇卡介紹 129 附錄六、團體成員個人與家長同意書 130 附錄七、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之前測、後側與追蹤測量表 132 附錄八、本研究量表同意書 136 表目次 表3-1-1本研究之實驗設計 45 表4-1-1兩組在後測分數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 62 表4-1-2「網路成癮量表」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1-3「網路成癮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後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64 表4-1-4「自我概念量表」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1-5「自我概念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後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65 表4-1-6「學校人際量表」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1-7「學校人際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後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66 表4-1-8「社會興趣量表」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1-9「社會興趣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後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67 表4-2-1兩組在追蹤測分數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 68 表4-2-2「網路成癮量表」追蹤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2-3「網路成癮量表」兩組前測與追蹤測平均數、標準差與追蹤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69 表4-2-4「自我概念量表」追蹤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5「自我概念量表」兩組前測與追蹤測平均數、標準差與追蹤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70 表4-2-6「學校人際量表」追蹤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7「學校人際量表」兩組前測與追蹤測平均數、標準差與追蹤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71 表4-2-8「社會興趣量表」追蹤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2-9「社會興趣量表」兩組前測與追蹤測平均數、標準差與追蹤測調整平均數一覽表 72 表4-3-1團體成員回饋表「第一部分」填答結果 73 表4-3-2團體成員回饋表「第二部分」填答結果 75 表4-3-3團體成員回饋表「第三部分」回饋內容 76 表4-3-4團體成員總回饋表之「活動安排方面」填答結果 78 表4-3-5團體成員總回饋表之「團體互動方面」填答結果 78 表4-3-6團體成員總回饋表之「團體內容方面」回饋內容 79 圖目次 圖2-2-1 兒童的四個錯誤行為目標及行為模式 25 圖2-2-2 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四階段架構圖 28 圖3-1-1 研究架構樣式圖 47 圖4-4-1 成員在本研究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的改變歷程圖 9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10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1c.pdf
    方紫薇(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高危險群之自我認同、情緒管理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9-2520-S-009-009),未出版。
    方紫薇(2003)。網路沈迷高危險群長期心理轉變歷程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1-2413-H-009-002),未出版。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139-168。
    王泳貴(2001)。阿德勒學派的理論及其在遊戲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4,11-14。
    王英珠(198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行為困擾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智弘(2008a)。網路成癮問題的成因分析與諮商輔導策略。97年度中區大專院校「網路成癮預防及輔導策略工作坊」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技術學院。
    王智弘(2008b)。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王澄華(2000)。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曉瑄(198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單親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余姿妙(2008)。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卿華(2005)。阿德勒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生活適應困難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大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峻豪(2007)。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和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沉淪之間-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輝(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形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3),289-309。
    林宜樟、林智圓(2003)。青少年網路沈迷行為因素與輔導策略探討。屏中學報,11,17-32。
    林靜茹(2003)。網路迷航記-高中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現況分析(以左營高中為例)。學生輔導,86,72-91。
    侯素棉(1993)。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方法影響國中生自卑感及偏差行為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姜智惠(2003)。國小攻擊傾向兒童在阿德勒取向團體遊戲治療之轉變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柯志鴻、顏如佑、顏正芳、陳淑惠(2006)。青少年網路成癮疾患之世代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4-2413-H-
    037-006),未出版。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50。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進上、郭智通(2003)。阿德勒社會興趣理念在性侵害加害者治療上的應用。輔導季刊,39(4),29-33。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維素(2003)。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的輔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應用。學生輔導,89,20-31。
    連廷嘉(2003)。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成因之質性分析研究。屏中學報,12,5-26。
    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連廷嘉(2005,7月)。青少年危險評估量表編製之研究。發表於九十四年第五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蘇州大學。
    連廷嘉(2007)。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成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7,39-64。
    連廷嘉、陳思帆(2007,10月)。大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輔導─以焦點解決治療為例。南區大專校院輔導教師研習「大專生網路成癮憂鬱症個案研究及輔導策略工作坊」。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郭怡君(2005)。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自尊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金英、吳繼澄(2007)。國中生線上遊戲、網路交友、網路成癮與社會心理需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6-2413-H-020-003),未出阪。
    陳彥良(2004)。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美文(2004)。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具網路沉迷現象之國中生之諮商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淑惠(2002)。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沈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20-S-002-001),未出版。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86,16-3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 (2003)。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細鈿、謝明哲、盧虹銘(2007)。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自我學習態度間關係之研究─以長榮大學學生為例。長榮大學學報,11(2),113-132。
    陳慧苓、黃宗堅(2010)。系統觀點取向的阿德勒治療模式於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93,6-11。
    陳麗娟(2001)。社會適應欠佳兒童在阿德勒諮商團體中改變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曾端真(2003)。中青兩代童年記憶中的家庭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9,229-271。
    曾端真(2007)。「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證照」專業訓練-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之旅。諮商與輔導,263,37-41。
    曾端真(2007)。兒童行為的了解與輔導-阿德勒心理治療學派的觀點。國民教育,48(1),28-35。
    曾端真(2008)。「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體驗性工作坊」學習之旅。諮商與輔導,274,45-51。
    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
    馮幼中(2004)。國小嚴重情緒障礙兒童在阿德勒取向個別遊戲治療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柏嘉(2006)。生活型態與父育知覺、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珍(2006)。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釋。輔導季刊,42(3),49-60。
    葉靜君(2003)。現實治療團體對改善網路成癮大學生之成效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俞榕、洪偉瑜、楊倩蓉、李昕翰(2008)。精神科日間留院病患在阿德勒取向團體遊戲治療轉變之歷程研究。發表於2008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年會暨遊戲治療開拓與精進學術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廖俞榕、連廷嘉、連廷誥(2009,11月)。阿德勒取向團體諮商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影響研究。發表於2009青少年發展議題與輔導實務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蒙光俊(2007)。大學生完美主義、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蒙光俊、林本喬(2009)。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提昇高中生自我概念輔導成效之初探。發表於2009年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劉家媛、連廷嘉(2007)。三角休閒團體諮商模式在網路成癮青少年之應用。教師之友,48(3),53-58。
    劉舒珊(2003)。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退縮─被拒絕」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易辰(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網路成癮大學生之諮商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石岩(2003)。青少年網路成癮與輔導。學生輔導,86,6-9。
    盧麗卉(2001)。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8。
    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亞嫻 (2005)。現實治療對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男高中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韓珮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藍菊梅、陳筱萍(2007)。網路成癮的衡鑑。學生輔導,103,135-148。
    顏正芳、柯志鴻、陳淑惠(2007)。青少年網路成癮疾患之世代追蹤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5-2413-H-037-008-SSS),未出版。
    楊佳幸(2001)。高雄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絨軒(2004)。網路沉迷高中生心理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姿吟(2008)。現實治療觀點在網路成癮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68,20-24。
    羅華倩、黃正鵠、連廷嘉(200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方案對高職學生諮商效果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0,51-82。
    嚴久惠(1997)。阿德勒取向遊戲諮商團體對國小社會適應困難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 英文部分
    Adler, A. (1971). 自卑與超越(黃光國譯)。台北市:志文。(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2)
    Adler, A. (1997). 人類面臨的挑戰(劉樂群譯)。台北市:志文。(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9)
    Ansbacher, H. & Ansbacher, R. R. (1964).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Ansbacher, H. & Ansbacher, R. R. (1970). Alfred Adler: 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 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Bethke, T. L., Hill, N. R. & Bethke, J. G. (2009). Strength-Based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adventure-based counseling and Adlerian play therapy.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31(4), 323-339.
    Brigman, G. & Molina, B. (1999). Developing social interest and enhancing school skills: A service learning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5(3), 334-354.
    Brough, M. F. (1994). Alleviation of loneliness: Evaluation of an Adlerian-based group therapy program.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0(1), 40-51.
    Carlson, J. & Slavik, S. (1997). Techniques in Adlerian psychology. Washington, USA: Taylor & Francis.
    Chia-yi Liu, & Feng-yang Kuo. (2007). A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6), 799-804.
    Corey, G. (1999). Adier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A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5(1), 4-14.
    Corey, G. (2006).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鄭玄藏等譯)。台北市:雙葉。(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1)
    David, R. S. (2002). 發展心理學(王雪貞等譯)。台北市:學富。(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9)
    Delaney, E. S., Phillips, P. & Chandler, C. K. (1989). Leading an Adlerian group for 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5(4), 490-499.
    Frey, M., Kern, R. M., Snow, J., & Curlette, W. L. (2009) Lifestyle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5(3), 212-240.
    Hall, A. S., & Parson,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Counseling, 23(4), 312-327.
    Ju-yu Yen, Cheng-fang Yen, Cheng-chung Chen, Sue-huei Chen & Chih-hung Ko (2007).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3), 323-329.
    Kern, R. M. & Curlette, W. L. (2009). Obtaining more clarity about lifestyle.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5(2), 1-3.
    Kim (2008). The effect of a R/T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 27(2), 4-12.
    Leak, G. K. (2006). Adierian social interest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2(3), 208-223.
    Lewis, T. F., & Watts, R. E. (2004) The predictability of Adierian lifestyle themes compared to demographic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 drinking.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0(3), 246-264.
    Mckenna, K. Y., & Bargh, J. A. (1998). Coming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dentity demarginalization through virtual group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681-694.
    Mei, W.C., & Christopher, J.R. (2004). Group leadership skills: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group counseling and therapy, Belmont, CA: Thomson.
    Milliren (2008, November). Adler’s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al demonstra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implication of Adlerian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ty.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Milliren (2008, November). In the style of Alfred Adler: Respeatfully curious inquiry for therapeutic empowerme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implication of Adlerian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ty. 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Milliren, A. & Kruse, C. B. (2002). Four phases of Aderian counseling: Family resilience in action.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8(3), 228-234.
    Mosak, H. & Maniacci, M. (1999). A primer of Adlerian psychology: The analytic- behavioral-cognitive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Philadelphia: Brunner.
    Park, S. K., Kim, J. Y., & Cho, C. B. (2008).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 895-909.
    Prinz, J. Y. (1993). Alcoholics and their treatment: Current Adlerian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9(1), 95-105.
    Rule, W. R. & Bishop, M (2006). Adlerian lifestyle counseling-practice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USA: Taylor & Francis.
    Sharf, R. S. (2004).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Belmont, CA: Thomson.
    Shaw, M. & Black, D. W. (2008). Internet addiction: Definition, assessment,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22(5), 353-365.
    Slavik, S. (1995). Presenting social interest to different life style.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1(2), 167-177.
    Sonstegad, M. A. (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erian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4(2), 218-250.
    Sonstegad, M. A., & Bitter J. R. (2004).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and therap: step-by-step. New York, NY: Brunner-Routledge.
    Statton, J. E., & Wilborn, B. (1991). Adlerian counseling and the early recollections of children .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7(3), 338-347.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 321-326.
    Sweeney, T. J. (1998). Adlerian counsel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Philadelphia:Accelerated Development.
    Sweeney, T. J., Myers, J. E. & Stephan, J. B. (2006). Integrating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assessment with Adierian early recollection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2(3), 251-268.
    Sweitzer, E. M.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est and self-concept in conduct disordered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1(1), 56-79.
    Yalom, I. D. (2001). 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方紫薇、馬宗潔等譯)。台北:桂冠。(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5)
    Young, K.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4.
    Young, K.S. (2007).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with internet addict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lication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5), 671-67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