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瑞菁
論文名稱: 「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
指導教授: 陳淑文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圖形音樂欣賞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musical symbol, musical appreciation,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音樂是種抽象的藝術,兒童容易被音樂符號限制對音樂的感受與認知,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探討「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於音樂欣賞之教學成效,及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於「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反應。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及教學行動研究為主,以研究者服務學校之五年級三十四位兒童為研究對象,進行五個單元十九節的教學課程,藉此了解學習者於音樂要素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改變情形。其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能提升兒童的音樂能力。
    二、兒童對於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課程持正向的態度。
    三、兒童能具備畫出或選出音樂要素圖形的能力。
    四、以圖形輔助音樂學習,是有效的教學模式。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國小音樂教師、教科書出版商及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Music is an abstract form of art presentation. This research proposed child is apt to be limited in receiving and cognizing competences by musical symbols. The primary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d explor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while instructor implementing auxiliaries of musical symbols for teaching at cours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action research have been employed in researching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proceeded serie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s which were divided in five sections, nineteen hours. The research procedures contributed to understand learner’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ttitude of the selected music elements from the thirty-four students of the fif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at suburban. The research results portrayed as follows:

    1. Auxiliary symbol is obviously feasible to increase child’s learning competence.
    2.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positively interacts with auxiliary symbol.
    3. Student possesses a capability to draw or select correctly a proper symbol figure.
    4. Auxiliary symbol is identified an efficient teaching scheme at this research.

    Based on researching evidences, researcher suggests instructors, publishers of musical textbooks, and interested researchers considering the following opin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音樂與繪畫之相關性 9 第二節 音樂欣賞之相關論述 27 第三節 「音畫」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課程目標 69 第二節 課程架構 70 第三節 課程實施與方式 71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兒童參與音樂活動的態度 81 第二節 音樂要素學習成效的改變 96 第三節 音樂圖形作品分析 106 第四節 教學實施的省思 12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5 中文部分 135 西文部份 140 附錄 142 附錄一 音樂要素學習單(教學前) 142 附錄二 音樂要素學習單(教學後) 145 附錄三 音樂圖形學習單 149 附錄四 音樂課程經驗問卷 150 附錄五 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教學設計 151 附錄六「化石」之音樂圖形 163 附錄七「獅王進行曲」之音樂圖形 164 附錄八「進行曲」之音樂圖形 165 附錄九「山神的宮殿」之音樂圖形 166 附錄十「快樂的巴黎人」之音樂圖形 167 附錄十一「俄羅斯舞曲」之音樂圖形 168 附錄十二「袋鼠」之音樂圖形 169 附錄十三「野驢」之音樂圖形 170 表 次 表2-2-1 國內學者對音樂欣賞的定義 27 表2-3-1 國內外「音畫」輔助教學之相關文獻 49 表3-3-1 教師教學日誌 61 表3-3-2 協同教學者觀察日誌 63 表3-3-1 資料編碼說明表 67 表4-3-1 音樂要素與圖形的關係 74 表5-1-1 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前後態度及百分比的改變 81 表5-1-2 學習者對音樂課程喜好程度的前後百分比 83 表5-1-3 學習者對音樂欣賞活動專心程度的前後百分比 87 表5-1-4 學習者能以圖形輔助音樂要素學習的前後百分比 91 表5-2-1 「音色」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 96 表5-2-2 「力度」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 98 表5-2-3 「節奏」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 100 表5-2-4 「曲調」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 102 表5-2-5 「曲式」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 103 圖 次 圖2-1-1 感通基礎與層次的關係 10 圖2-1-2 「點」與音樂的關係 14 圖2-1-3 將斷奏音群轉化成折角線 17 圖2-1-4 將十六分音符轉化成渦形 17 圖2-1-5 將音程接近之和弦音轉化成連續的規則曲線 17 圖2-1-6 將分散和弦轉化成自由的曲線 18 圖2-1-7 「生日快樂歌」圖形 18 圗2-1-8 量的增加 19 圗2-1-9 等倍距離的重複 19 圗2-1-10 距離不等的重複 19 圖2-1-11具象式圖形 20 圖2-1-12抽象式圖形 20 圖2-1-13和弦音畫 20 圖2-3-1 歌曲結構圖形 40 圖2-3-2 「曲式」圖形 41 圖2-3-3 「MOZART協奏曲」圖形 41 圖2-3-4 「鞋匠之舞」圖形 42 圖2-3-5 「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圖形 42 圖2-3-6 「節奏教學」圖形 43 圖2-3-7 聲音的骰子平面圖 44 圖2-3-8 「小紅帽要去外婆家」圖形 44 圖2-3-9 「巴哈D大調彌賽曲」圖形 45 圖2-3-10「黑白紙捲」圖形 46 圖2-3-11「雛雞之舞」圖形 47 圖2-3-12「打擊樂器演奏」圖形 48 圖3-1-1 行動研究流程圖 56 圖3-2-1 研究場域圖 58 圖3-4-1 研究流程甘特圖 65 圖4-2-1 課程架構圖 70 圖5-1-1 學習者對音樂課程喜好程度的直條圖 83 圖5-1-2 學習者對音樂欣賞活動專心程度的直條圖 87 圖5-1-3 學習者能以圖形輔助音樂要素學習的直條圖 91 圖5-2-1 「音色」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直條圖 96 圖5-2-2 「力度」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直條圖 98 圖5-2-3 「節奏」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直條圖 100 圖5-2-4 「曲調」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直條圖 102 圖5-2-5 「曲式」要素評量教學前後直條圖 104 圖5-3-1 化石1(教學前) 106 圖5-3-2 化石1(教學後) 107 圖5-3-3 化石2(教學前) 107 圖5-3-4 化石2(教學後) 108 圖5-3-5 化石3(教學前) 108 圖5-3-6 化石3(教學後) 109 圖5-3-7 俄羅斯舞曲1(教學前) 110 圖5-3-8 俄羅斯舞曲1(教學後) 110 圖5-3-9 俄羅斯舞曲2(教學前) 111 圖5-3-10 俄羅斯舞曲2(教學後) 112 圖5-3-11 俄羅斯舞曲3(教學前) 112 圖5-3-12 俄羅斯舞曲3(教學後) 113 圖5-3-13 進行曲1(教學前) 114 圖5-3-14 進行曲1(教學後) 114 圖5-3-15 進行曲2(教學前) 115 圖5-3-16 進行曲2(教學後) 115 圖5-3-17 進行曲3(教學前) 116 圖5-3-18 進行曲3(教學後) 116 圖5-3-19 袋鼠1(教學前) 117 圖5-3-20 袋鼠1(教學後) 118 圖5-3-21 袋鼠2(教學前) 118 圖5-3-22 袋鼠 2(教學後) 119 圖5-3-23 袋鼠3(教學前) 119 圖5-3-24 袋鼠3(教學後) 120 圖5-3-25 俄羅斯舞曲1(教學前) 121 圖5-3-26 俄羅斯舞曲1(教學後) 121 圖5-3-27 俄羅斯舞曲2(教學前) 122 圖5-3-28 俄羅斯舞曲2(教學後) 118 譜 例 譜2-3-1 巴哈D大調彌賽曲 44 譜2-3-2 小宇宙第二冊第四十二首 45 譜4-3-1 化石 68 譜4-3-2 獅王進行曲 69 譜4-3-3 進行曲 69 譜4-3-4 山神的宮殿 69 譜4-3-5 快樂的巴黎人 70 譜4-3-6 俄羅斯舞曲 70 譜4-3-7 袋鼠 71 譜4-3-8 野驢 71 譜5-3-1 化石 102 譜5-3-2 俄羅斯舞曲 106 譜5-3-3 進行曲 110 譜5-3-4 袋鼠 113 譜5-3-5俄羅斯舞曲 116

    一、 中文部份
    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臺北:牧村圖書。
    王櫻芬(1994)。進入古典音樂的國度–談音樂欣賞教學。國教之友,533,47-50。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全音樂譜。
    朱光潛(1982)。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店。
    李哲洋(1988)。最新名曲解說集2。臺北:大陸。
    李哲洋(1988)。最新名曲解說集4。臺北:大陸。
    李哲洋(1988)。最新名曲解說集5。臺北:大陸。
    李東穎(2005)。視覺藝術要素應用於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燕卿(1999)。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40-51。
    呂宜親(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書堯(1983)。色彩學。臺北:三民。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刊,1,61-88。
    林雯芬(2003)。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與音樂統整課程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金信庸(2003)。音樂與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省思。國教之友,54(4),21-31。
    卓淑惠(2005)。國小六年級藝術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音樂與視覺藝術共通的藝術形式為主軸。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周怡秀(1998),繪畫中的音樂–保羅‧克利的『複音繪畫』。現代美術學報,1,52-71。
    周玉君(1999)。中華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會訊,第二期。台北:中華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
    邱垂堂(2002)。音樂與欣賞。台北:樂韻。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43(6),24-29。
    吳秀蘭(1987)。「音樂繪畫」教學淺介。臺北市立師院國教月刊,33,11-12。
    吳榮桂(1989)。「拍」的故事–兼談音樂欣賞的體驗。音樂教育季刊,14,18-24。
    吳嘉瑜(2005)。淺談藝術與音樂之欣賞。藝術欣賞,1(2),30-32。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國立編譯館。
    范瓊方(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談幼兒美感教育。國民教育,43(6),66-70。
    胡金山(1996b)。拉威爾-管絃樂法的大師。臺北:巨英。
    胡寶林(1997)。繪畫與視覺想像力。臺北:遠流。
    胡永芬(2001)。抽象化創始者康丁斯基。臺北:格林。
    宮芳辰(2004)。音樂欣賞–音樂有魅力。臺北:新文京。
    紀淑和(1996)。淺談國中小音樂欣賞教學的改進策略。教師天地,77,10-15。
    紀淑和(1996)。音樂欣賞教學的理論與實施。國教輔導,15,2 - 33。
    許天治(1980)。談音感作畫。臺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臺北:省立博物館。
    許鈺珮(2003)。視覺藝術作品輔助於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實珩(2003)。從兒童美術心理發展探討國小視覺藝術鑑賞的實踐。國教之友,54(4),8-20。
    康 謳(1984)。音樂科教法教法與實習。台北:天同。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臺北:五南。
    曹理與何工(2001)。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上海音樂。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圖書。
    陳惠齡(1989)。成長中的小豆芽。臺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臺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2003)。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華騰。
    陳淑文(1992)。以圖畫輔助音樂教學之研究。臺北:樂韻。
    陳淑文(1995)。音樂與繪畫關聯性之研究。臺北:樂韻。
    陳淑文(1995)。藝術之間的感通。奧福教育年刊,2,71-86。
    陳桂燊(1997)。印象派的音樂與繪畫。國教世紀 ,174,50-51。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瓊花(2000)。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瓊花(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22-31。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與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1994)。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臺北:師大書苑。
    曹理與何工(2001)。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上海音樂。
    郭木山(1998)。親愛的,我把音樂變活了-國小音樂欣賞探討與實例。國教輔導,37(6),26-30。
    郭美女(1999a)。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2(1),125-138。
    郭美女(1999b)。兒童的音樂聆聽:感知與再現。台東師院學報,10,173-200。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五南圖書。
    彭宇薰(1999)。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談表現主義之荀白克與孟克。美育,103,1-8。
    彭宇薰(2003)。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論德布西[Claude Debussy]之象徵主義
    風格。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0,187-209。
    彭宇薰(2006)。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討--以巴赫、魏本與克利之作品為例。藝術評論,16,41-47。
    黃秀春(1993a)。康丁斯基 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國巨。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臺北:心理。
    黃壬來(1998)。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桂冠。
    黃玟瑜(2003)。多感官音樂欣賞教學與知覺學習風格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葉重新(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張蕙慧(1982)。音樂性的歷程。國教世紀,18(5),16-18。
    張蕙慧(1987)。兒童的音樂欣賞教學。國教世紀,22(5),2-6。
    張 前(1987)。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北京:人民。
    張統星 (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全音樂譜。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啟超(2001)。圖像聯想記憶法。臺北:新迪。
    張恒愷(2001)。國小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嘉玲(1991)。藝術感通理論在自我音樂創作中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臺北:藝術教育館。
    楊沛仁(2001)。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
    齊易、張文川(2004)。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
    鄭瓊英(1991)。皮亞傑、布魯納、蒙特梭利的法展學習理論在兒童音樂教育上的應用。音樂教育,19,30-40。
    鄭方靖(1997)。與小豆芽共舞–從一則實例探討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國教之友,49(3),18-23。
    鄭方靖(2002)。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鄭方靖(2003)。當代音樂四大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復文。
    劉文六(1980)。國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臺北:鹿鳴。
    劉德義(1991)。領你進入音樂的殿堂。臺北:幼獅。
    劉燕倫(1995)。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上的理論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燕倫(1997)。國小新音樂欣賞課程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7,73-84。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臺北:藝術家。
    廖妙柔(2007)。「音畫」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對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音樂要素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聶元龍、李晶、朱亞龍 編著(1999)。音樂欣賞。臺北:洪葉文化。
    錢仁康、張有剛、尹宏、陳暘、李南(1999)。音樂欣賞。臺北:五南。
    戴維后(1990)。梅湘的音樂–分析「時間的色彩」。臺北:全音樂譜。
    聶元龍、李晶,朱亞榮(1999)。音樂欣賞。臺北:洪葉。
    謝苑玫(1988)。化音樂為有形–樂曲提示卡之製作與運用。國教之友,39(4),4-6。
    謝鴻鳴(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統整。
    國民教育,43(6),14-23。
    謝斐紋(2006)。印象主義之繪畫與音樂探索。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40(1),85-96。
    二、 翻譯書籍
    九恆啟一(2002)。圖形思考(鄭雅云譯)。臺北:城邦。
    馬場雄二(1972)。美術設計的點線面(王秀雄譯)。臺北:臺隆。
    齊藤勇(1992)。有效的學習方法(李泉譯)。臺北:亞太。
    Arnheim, R.(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臺北:雄獅圖書。
    Arnheim, R.(1992)。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翟燦譯)。臺北:商務。(原著出版年:1986)
    Ackerman, D(1993)。感官之旅(莊安祺譯)。臺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0)
    Aron Copland(1993)。怎樣聆賞音樂(劉燕當譯)。臺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原著出版年:1967)
    Bassano, M(1995)。音樂與色彩療法–初學者指南(徐文譯)。臺北:世界文物。
    Don Campbell(1999)。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林珍如、夏荷立譯)。臺北:先覺。
    Jean McNiff & Jack Whitehead(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朱仲謀譯)。臺北:五南。
    Kandinsky, Vasilij(1985)。點線面(吳瑪俐譯)。臺北:藝術家。(原著出版年:1926)
    Oliver Sacks(1996)。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趙永芬譯)。臺北:天下文化。
    Paul R. Lehman(1996)。音樂測驗與評量(張渝役譯)。臺北:編譯館。
    Roger Kamien(2001)。音樂欣賞與認識(王美珠、林聖縈、洪崇焜、黃瑞芬、陳美鸞、楊湘玲、蘇金輝譯)。臺北:麥格羅希爾。
    Ulrich, H(1986)。音樂欣賞(康謳譯)。臺北:全音。

    三、中文網路資料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資源中心(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硏討會論文集。2008年4月30日,取自
    http://www.aerc.nhcue.edu.tw/1-0/conference/A1.pdf

    四、西文部份
    Arnheim, R. (1969). Visual Thinking. Los Angeles, CA:University of Califorina.
    Baron-Cohen, S. (1969). Is there a normal phase of synaesthesia in development?Phyche, 2(27), 18-21.
    Boran-Cohen, S. & Harrison, J. (1997). Synaesthesia. Oxford:Blackwell.
    Cassidy, J. (2001). Listening maps:Understanding student’ability to interpret Various
    iconic representations.Update: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2), 15-19.
    Galeyev, B. M. (1996). Melody-drawing transformation. Leonardo Music Journal, 6, 61-62.
    Grant Newman(1989). Teaching children music fundamentals of music and method (3rd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Gromko, J. E. & Russel, C. (2002).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children’s aural perception, listening condition, and accurate reading of graphic listening map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50(4), 333-342.
    Ortmann, O. (1933). Theories of synaesthesia in the light of a case of color – hearing.
    Human Biology, 5(2), 155-211.
    O. Rainer(1925). Musikalische Graphik, Wien in: Ursula Ditzig–Engelhardt(2004). Durch Bilder Musik Verstehen, Münster, 42.
    P. Thomas (2002). Creative thinking in instrumental class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4), 52.
    Shockley, R. P. (1997). Mapping music:For faster learning and secure memory, a guide for piano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dison, WI:A-R Edition.
    Tan, S. L. & Kelly, M. E. (2004). Graphic representations of short musical compositions. Psychology of Music, 32(2), 191-212.
    Brophy, T. (2001). Developing improvisation in general music class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 41.
    Thomson, W. (1978). Music for listen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五、西文網路資料
    Steward Library, Weber State University, Utah, U.S.A. The Visual Listening Maps. Retrieved Spetemper 29, 2008, from
    http://faculty.weber.edu/tpriest/VisualListeningMaps/VisualListeningMaps.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