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聰明 LIN TSUNG MING |
---|---|
論文名稱: |
學校本位藝術與人文單元教學計畫數位化資料庫系統建置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igital Database System for The School-Based Arts and Humanities Lesson Plan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本位課程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數位化管理 、教學計畫 、關聯式資料庫 |
外文關鍵詞: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rt &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 Digital Management, Lesson Plan, Relational Databas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學校本位藝術與人文單元教學計畫數位化資料庫系統建置之研究
本研究依據九年一貫課程不斷創新教學,發展主體性、多元化學校本位課程的核心精神,採行數位化知識管理理念,針對具有大量影音視訊資料的藝術與人文領域,進行「單元教學計畫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之建置研究。
首先以內容分析法確立教學計畫基礎格式,再編製調查問卷進行課程專家需求調查,結合文獻探討所得,建置資料庫系統雛形,經電腦資訊專家進行測試提供意見修正,再開放藝術與人文教師對系統之「數位化儲存格式、系統設計、網頁介面」的適用性評鑑,結果均肯定能適用於「學校本位藝術與人文單元教學計畫數位化資料庫系統」的建置,茲分述各主要內容如下︰
一、適用於本資料庫系統單元教學計畫數位化儲存的格式要項:
本單元教學計畫數位化儲存格式主要含有「領域類別、設計者資料 、單元教學基本資料 、能力指標 、教學流程 、數位化教學教材」等六要項。
二、適用於本資料庫系統之功能權限設計有︰
(一)採開放策略、互動模式的聯盟型經營管理。
(二)選用My SQL及PHP等免費開放程式,構成三層式系統環境。
(三)將使用權限分為「一般使用者、註冊使用者及系統管理者。」
(四)將系統功能分為「系統管理、註冊、註冊使用、公告、查詢、好站連結及其他」等七個子系統功能區。
三、適用於本系統之使用者網頁介面設計分為︰
(一)版面設計-依功能、指令操作區隔版面,以文字、顏色區分層級。
(二)操作引導-文詞、圖示力求簡單熟悉、明確易懂。操作切換簡單方便及流暢。
(三)資訊呈現-資訊輸出輸入的一致性、單純清晰,所見即所得的視聽需求滿足。
(四)整體要求-友善、可親近性、溝通的無障礙及資訊的安全保障。
本系統將再修正作未來可以擴大發展為學校本位課程或區域策略聯盟的重要課程管理工具;另依據本系統適用評鑑意見,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系統開發研究之參考與建議。
Abstract
A Study of the Digital Database System for The School-Based Arts and Humanities Lesson Plan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ignment, which emphasizes school-based, creative teaching, and subjective various curriculum to implement the digit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 , which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audio and video data.
The research mehthods began with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set up the basic form of the lesson plan. Then, create questionnaires to survey the needs of the curriculum specialists. Establish the model of the database system basing on the results and researches. After the 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opinions from computer experts, the research cotinues to the evaluation stage of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digital format, system design and web page interface. The outcome is definitely supporting the practice of the database system for the lesson plan of the school-based arts and humanities. The main ideas described as followed:
1.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database’s format:
The database’s format mainly includes six elements, which inclueded “category, designer’s background, basic information, target, teaching procedure, and digital materials.”
2. The design of the access authorities for the system as following:
(1)Open structure and interactive-mode alliance management.
(2)System mode: use free programs, such as My SQL, PHP to construct a three-layers system environment.
(3)User mode: which includes “guest, registered user, and admin.”
(4)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such as ”administration, register, registered user, search, links and others.”
3.The interface design of the web pag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1)Layout: The area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functions and instructions while the priority is from colors and words.
(2)Operating guide: Simple language and familiar icons. Easy to operate and to switch.
(3)Information display: Identical input/output. Fulfilling the needs for vision and audio.
(4)Requirements: Be friendly, amiable. Have communication of no obstacle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This system c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manage the course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r the reg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The results of the system evaluation also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or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system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志仁(2002)。當前課程革新的限制與展望。載於第1183、1184期九年一貫課程國小校長研習資料,1-7頁。台北市:教育部。
王秀雄(2000)。資訊社會衝擊下的美術創作與美術鑑賞教育。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0年視覺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主編: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1-21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王國榮(2000)。Linux網頁製作教本-使用PHP&MySQL。台北市:學貫行銷。
王薪吉(2002)。健康體能紀錄與評估系統之開發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芳盛(1992)。艾立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167-204頁。台北市:施大書苑。
邱義智、吳大偉等(2002)。第一本數位行銷工具書:如何運用數位工具達成行銷目的。臺北縣:中國生產力。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367-399頁。台北縣:桂冠。
李順詮、王月美(2002)。跨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鴻溝─一個教育現場的反思。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53-75頁。台北市:揚智。
李咏吟(2003)教學計畫的內容與選擇。載於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合著:新教學實習手冊, 135-163頁。台北市:心理。
李青蓉、魏丕信、施郁芬、邱昭彰等(1996)。人機介面設計。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89)。教學問題。載於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璋合著:教育問題研究,307-353頁。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火順(2002)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設計案例分享-依據能力指標發展模式。載於張煌熙總編: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國小實務篇研習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吳建斌、蕭凱若譯(2003)。My SQL資料庫教學手冊。台北市:□峰資訊。Neil Mattew & Richard Stones.Beginning Databases MySQL。
林曼麗(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改革方案研究」期中報告。載於袁汝儀主編:視覺藝術教育專輯【2】,39-67頁。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3-28頁。台北市:揚智。
林清江(1996)。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簡報。台北市:教育部。
林清江(1998)。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台北市:教育部。
林貞瑩(2002)。科技學習往之建置與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敎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學文、陳怡和譯(2002)。專業PHP4程式設計。台北市:□峰資訊。Luis Argerich & Wankyu Choi & John Coggeshall & Ken Egervari & Martin Geisler & Zak Greant & Andrew Hill & Chris Hubbard & James Moore & Devon O’Dell & Jon Parise & Harish Rawat & Tarique Sani & Christopher Scollo & Deepak Thomas & Chris Ullman(2002).Professional Php4 Programming。
李錫津(1997)。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25-3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長煙(2000)。國小學童網路化寫作學習社群之建構實施。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信宏(2002)。DNS-數位神經系統管理應用。台北市:聯經。
周珮儀(2002)。以實用典範啟動九年一貫教育。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231-251頁。台北市:揚智。
周明憲譯(2004)。不同系統功能別資料庫設計:資料塑模入門講座。台北縣:博碩文化。渡邊幸三著。
紀宗寅(2003)。網路資訊輔助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教師意願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載於張煌熙主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57-82頁。台北市:教育部。
梁瑞祥(2001)。網際網路與傳播理論。台北市:揚智。
郭玉寰(1992)。羅吉斯的人格理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243-254頁。台北市:施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順教、陳建良譯(2002)。數位資本。台北市:商周出版。Don Tapscott & David Ticoll & Alex Lowy(2000).Digital Capital :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business webs.
張繼文(1996)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載於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28—49頁。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市:妏晟公司。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1998)。中小學校自主改革成效初探。載於高強華、楊思偉主編:鬆與綁的再反思,225-254頁。台北市:五南。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課程自主。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79-123頁。台北市:揚智。
張恬君(2000)。高度複製化影像時代之美術教育網站發展。載於2000年視覺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主編: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153-165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煌熙(2002)。化理想為可行:當前課程革新的限制與展望。載於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1-13頁。台北市:教育部。
張中煖(2002)。舞蹈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513-540頁。台北縣:桂冠。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401-436頁。台北縣:桂冠。
徐許信譯(2003)。學資料庫的第一本書。台北縣:博碩文化。高橋 麻奈著。
黃周明譯(2003)。資料庫設計ERmodle基礎講座。台北縣:博碩文化。根本 和史著。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二○○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結論暨建議資料彙編。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2001)。教育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1996,二版)。課程與教材。載於教育概論 第七章。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國民中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6-84頁。台北縣:南山高級中學。
陳伯璋(2002)。九年一貫課程整體架構、內涵與核心概念。載於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1-13頁。台北市:教育部。
陳惠邦(2002)。初等教育專論。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陳美玉(2003)。創造思考教學法。載於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合著:新教學實習手冊,221-269頁。台北市:心理。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台北市:心理。
黃壬來(1991,初版二刷)。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2,二版)。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0)。教育理念與實踐Q&A。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志能(2002)。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與實施。載於第1183、1184期九年一貫課程國小校長研習資料,27-70頁。台北市:教育部。
楊淑惠(2002)。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樂為良譯(1999)。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市:商周出版。Bill Gates(1999).Business@The Speed of Thought: 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
蔡清田(2002)。學習領域的課程組織結構、能力指標與課程設計。載於張煌熙主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27-41頁。台北市:教育部。
蔡清田(2002)。學校課程發展與學校整體課程經營理念。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253-276頁。台北市:揚智。
蔡明宏(2004)。系統分析與設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劉孟華譯(2002)。他們的數位化經營策略:台積電、IBM、奇異、戴爾電腦創造高獲利的秘訣。台北市:遠流。Adrian J. Slywotzky,Ddvid J.Morrison,Karl Weber,Su-Yen Wong,R.Kirk Kramer(2001).How digital is your business?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淵泉(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台北市:五南。
鄭玉卿(1992)。馬斯洛的人文心理學。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219-242頁。台北市:施大書苑。
盧安萊(1996)。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載於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51-173頁。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24頁。台北市:揚智。
鍾瑞文(199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337-36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良平(2002)。中小學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困境─以兩所九年一貫試辦學校為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77-108頁。台北市:揚智。
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34期,26-32頁。
孔建昌、王子維、林煌閔、潘盈君、林靜秋(2001)。新世紀的生活與藝術統整教育。美育,125期,26—37頁。
李美蓉(2002)。美的激勵與體驗對教師的意義。美育,126期,51—55頁。
徐新逸、林燕珍(民92)。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之知識庫建構與分享機制∼「學習加油站」。資訊與教育,95期,80-96頁。
張明輝(2001)。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期,10—12頁。
張全成(2003)。「E網打進•數位學習」策劃引言。美育,134期,3頁。
黃旭鈞(2001)。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77期,18—31頁。
楊朝祥(2001)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教育資料與研究,41期,1—9頁。
陳怡蓉(2002)。策劃引言。美育,126期,2頁。
謝政達(2002)。以創意戲劇整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美育,126期,86—91頁。
呂燕卿(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實施策略【線上查詢】。http://www.aerc.nhctc.edu.tw/,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2002年07月24日。
呂燕卿。「藝術專家與人文民間」觀念相異。教育專訪【線上查詢】。http://140.112.50.101/educc/interview/index.html,民間教育中心網站,2002年07月24日。
李長樹(2002)。台灣學術網路環境介紹【線上查詢】。http://www.edu.tw/moecc/tanet/1.htm,台灣學術網路環境介紹網頁,2003年10月21日。
張全成(2001)。網路美術教學網站之建構及其在國小美勞教師進修上的運用研究:以新竹師院國小美勞科教師進修網站為例。http://www.aerc.nhctc.edu.tw,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站
教育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線上查詢】。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03年08月16日。
吳清山、林天祐。多元智慧【線上查詢】。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jk13.htm,2004年2月7日。
許惠卿。多元智慧理論及其教育涵意【線上查詢】。http://soft.pces.tpc.edu.tw/join/other/L120493716/theory/mi.htm,2004年2月7日。
台北市教育入口網。http://www.tp.edu.tw/et/,2005年4月30日。
坦克美術教育網。http://www.ntnu.edu.tw/art/tank/,2005年4月30日。
英特爾e教師計畫。http://itf.ice.ntnu.edu.tw/index.html,2005年4月30日。
思摩特網站。http://sctnet.edu.tw/,2005年4月30日。
教育部「學習加油站」。http://content1.edu.tw/,2005年4月30日。
國立自然科學科博館。http://www.nmns.edu.tw,2005年4月30日。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網。http://ed.arte.gov.tw/,2005年4月30日。
亞卓市夫子學院。http://eduplans.educities.edu.tw/,2005年4月30日。
二、西文部份:
Beane,J.A.(1998).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ane,J.A.,Toepfer,C.F.(Jr.),&Alessi,S.J.(Jr.).(1986).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Boston: Allyn & Bacon.
Doll,R.C.(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9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Doll,R.C.(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New York: Teachers Colledge University Press.
Lyotard,J.F.(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Knowledge.Minnesotal.
Elmasri,R. and Navathe, S. B.(2000). Fundamentals of Database Systems. 3’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Codd,E.(1970). “A relational model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 Communications of ACM,13(6),repinted on 26(1),1983.
Codd,E.(1972). “Further normalization of the database relational model.”, In: R. Rustin(ed.)Database Systems, Perntice Hall.
Codd,E.(1990). Relational Model for Data Management-Verstion 2 , Addsion-Wesley.
http://www.wiscorp.com/SQLStandards.html
http://www.jcc.com/SQLPages/jccs_sq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