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嫈華 Ing-wha Wu |
---|---|
論文名稱: |
一位幼稚園教師探索行動研究之歷程 The Exploration of Action Research--The Experience of a Kindergarten Teacher |
指導教授: |
王莉玲
Li-Ling W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行動研究 、省思教學 、幼兒教師 |
外文關鍵詞: | action research, reflective teach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係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行動研究」的歷程,從實務工作者的角色釐清「什麼是行動研究」以及探究「如何進行行動研究」。
本研究發現平日勤於書寫「教學省思札記」或「教學案例」,可漸進培養反思、實踐及書寫的能力,奠定進行行動研究的基礎。
對於「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研究者以自身的體悟建議首次的嘗試,選擇「小的」且「事件出現頻率高的」並且是「短期可看出成效的」議題;平日書寫省思札記以學習聚焦思考,讓教學呈現「思、行、知」的循環與連貫性;多與同儕專業對話尋求多元思考,藉著同儕的關懷來策勵自己的持續動力;最後盡量把自己的行動研究歷程書寫成研究報告,公開發表、與他人分享及討論,讓思維更加周延。
研究者從行動研究的探索歷程中,增添教學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增進了教學專業的知能,幫助了教學品質的提昇以及教學情境的改善。
關鍵字:行動研究、省思教學、幼兒教師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im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self narration; to clarify what action research is from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based on a role as a practitioner; and to discuss the topic on how to conduct action research.
It was found in this research that writing journals and cases in the everyday practice helps with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reflection, implementation and the abilities in writing, and solidifi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gression of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topic on how to conduct action research, from own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when experimenting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better to choose events that are “small”, “frequently occurred” and at the same “able to show their effectivenes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Notes on reflective teaching should be made on an everyday basis in order to learn focused thinking and allow the teaching to represent a continuity and circulation of “thoughts, action and knowledge”. Professional dialogues should be held with colleagues in search for multidirectional thinking processes, while the concerns and the attention from peers shall serve as an encouragement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one’s driving forces. Finally the progress of one’s action research should be composed into a research report and published in order for it to be shared and discussed amongst others for an extension of the thoughts.
Through the courses of conducting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added fun to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but also increased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which helped rais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hemes for teaching.
Keywords: action research, reflective teach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參考文獻
方永泉(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行動研究,載於暨南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頁)。高雄:復文。
方德隆(2001)。行動研究中的研究:研究歷程的反思。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37-172)。台北:揚智。
王令行(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狀況及其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NTPTC576044。
王旭萍(2003)。一位資深女性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096009。
王莉玲(1999)。行動研究與幼稚園教師的專業發展(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9-2413-H-026-008-F22)。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王莉玲等著(2006)。幼稚園的教學案例—幼教人的挑戰。台北:華騰。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作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J. McNiff, P. Lomax & J.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
吳嫈華(1998,11月)。回首來時路。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舉辦之「來!說我們的故事-專業成長的對話」研討會論文集(頁D2-1-D2-14),台北市。
吳嫈華(1998)。破繭而出─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載於鄭世仁(主編),教育改革理念與做法(頁289-323)。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吳嫈華(1999)。方案式課程與教學。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333-378。)台北:心理。
吳嫈華(2003)。教育願景—推動「親師合夥人」之實踐歷程。未出版手稿。
吳嫈華(2004)。從「植物教學」到「校園生態教學」的思考歷程。未出版手稿。
李連珠(譯)(2003)。K. Goodman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台北:信誼基金。
李慕華(譯)(2000)。J. G. Henderson等著。反思教學—成為一位探究的教育者(Reflective teaching)。台北:心理。
谷瑞勉(譯)(2001)。Lisbeth Dixon-Krauss編。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台北:心理。
谷瑞勉(譯)(2002)。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台北:光佑。
周淑惠(2001)。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岡田正章等(1992)。幼稚園自然事象、數量形教學設計/幼兒發展身心、豐富生活的指導活動教材。台北:武陵。
幸曼玲(2001)。台北市90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教育評鑑報告。台北市:教育局。
林仁廷(2001)。「尋」與「逃」:一個失聲男性對「力」與「情」的辯證。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9FJU00071030。
林仁和(2000)。與情緒共舞—掌握與開發你的情緒潛力。台北:新視野。
林志昇(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261020。
林育瑋等(譯)(1997)。S. C. Chard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Ⅰ)(The project apprpach)。台北:光佑。
林育瑋等(譯)(2003)。J. H. Helm & L. G. Katz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教學(Project method in teaching)。台北:華騰。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49-74)。台北:揚智。
林進材(1999)。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林麗卿(主編)(2005)。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言的新思維。台北:華騰。
邱如美(譯)(2000)。A. W. Dodd & J. L.Konzal著。親師新主張—借鏡美國教改經驗(Making our high schools better how parents and teacher can work together eng)。台北:天下遠見。
邱志鵬(1995)。台灣幼兒教育的過去與現在:育兒方法的變與不變。成長幼教季刊,6(2),21-23。
邱蓮春(2005)。全語文的迷思與澄清。載於林麗卿(主編)。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言的新思維(頁1-30)。台北:華騰。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凌晨(1986)。小咪的天空。台北市:皇冠。
夏林清(2000)。行動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遇。教師天地,105,4-8。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9)。(Altrichter,Posch&Somekh原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高柏園(1991)。人而不仁,如教育何?人本教育札記,27,教育大家談
張巧妙(2005)。教室中的小小文字探索家。載於林麗卿(主編)。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言的新思維(頁1-40)。台北:華騰。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3-32)。台北:揚智。
張重文(2003)。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HCT1611008。
陳兆慶(2001)。一位幼教男老師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89NTNU026101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33-47)。台北:揚智。
陳伯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思玎(2004)。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教學/行政生命自我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G00N8981017。
陳淑敏(2002)。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淑琴(2002)。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4,37-54。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3)。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觀點與方法(頁228-239)。國立師範大學研究中心。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7NKNU0332021。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L.G.Katz S.C.Chard著。探索孩子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曾慶台(2002)。面面俱到、處處保留。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NHCT1611010。
游淑芬(譯)(1996)。Vivian Gussin Paley著。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台北:光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惠琴(2000)。批判反省導向的教育實習課程之探討。中等教育,51(1),26-42。
廖鳳瑞(譯)(1990)。Lilian G.Katz著。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200-221)。台北:揚智。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89)。「幼稚園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參考資料。
臺灣省教育廳(1991)。幼兒學習活動設計參考資料。
趙婉娟(2002)走向開放式幼兒教育中—教師學習區規劃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資訊網,090NHCTC096003。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3-76)。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8FJU00501003。
盧美貴、王佩玲(1990)。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盧素碧(1999)。單元教學教學。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7-47)。台北:心理。
蕭昭君(2003)。國內教育行動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觀點與方法頁(241-266)。國立師範大學研究中心。
蕭曉(譯)(1988)。黑柳徹子著。窗口邊的豆豆(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台北縣:世茂。
簡楚瑛(1996)。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載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幼兒教育的實踐與展望: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頁126-153)。台北:光佑。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