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美娟
論文名稱: 先秦至北宋詩詞對「男女情愛」主題的態度
指導教授: 施逢雨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男女情愛詩詞先秦至北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掌握先秦至北宋詩詞二者普遍的、核心的特質,以及對於北宋詩詞之間的「分工」有進一步的認識,本文主要以先秦至唐敘寫「男女情愛」主題的詩歌,以及北宋詩詞兼擅的作家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王安石、賀鑄、蘇軾、秦觀、黃庭堅、李清照等九人為對象,討論先秦至唐之詩歌對於「男女情愛」的敘寫,以及北宋文人作家於詩詞創作時針對「男女情愛」主題的不同態度。這些作家幾乎都以詞體多寫「男女情愛」,且多有成就,然而詩作卻否,多迴避「男女情愛」。而除了以上九位作家之外,其實北宋詩壇亦普遍存在迴避「男女情愛」主題的現象。至於同一位作家之詩詞對於「男女情愛」這主題的熱愛與迴避,並非始自北宋,在晚唐溫庭筠、韋莊二人身上已見端倪。又,北宋文人詞對於「男女情愛」的敘寫,當然受到之前詩歌敘寫「男女情愛」傳統的影響。而先秦至唐的「男女情詩」其實相當豐富,而且風格多樣。這其中,「思婦詩」、「贈內詩」、「悼亡詩」的部分詩作容易夾雜、旁及倫理、政教意涵,具倫理、政教氣息,它們的面貌與晚唐、北宋的「男女情詞」差異較大;至於不夾雜、不旁及倫理、政教意涵的「男女情詩」則與晚唐、北宋的「男女情詞」較接近。此外,上述的這些文學現象其實在詩學、詞學中可以找到對應、支持的理論與觀念。就詩學理論來說,先秦至北宋,以「經世致用」為核心價值的儒家傳統詩觀歷代都得到相當的重視與實踐,這對於歷代詩歌多寫政教情感,以及北宋詩壇普遍迴避「男女情愛」主題有關。至於詞學理論,北宋雖然出現王安石「言志」,以及蘇軾、黃庭堅「詞之詩化」的主張,但是普遍而言,「娛樂」才是晚唐至北宋詞壇普遍接受、實踐的價值。如此,晚唐至北宋之文人詞專寫、多寫「男女情愛」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希望藉由本文的討論,能幫助讀者進一步掌握先秦至北宋詩詞二者一貫的、核心的特質,也為北宋詩壇將「男女情愛」領域全盤讓出,轉而在人生的嚴肅課題上、政教領域上發揮,並以說理、議論、散文化的方式為詩歌另闢蹊徑等現象,提供一個較為關鍵、恰當的視野與角度。


    緒論 ………………………………………………………………1 第一章 先秦至唐詩歌對「男女情愛」主題的敘寫 …………10 第一節 具倫理、政教氣息的「男女情詩」 ………………10 一、 思婦詩 ……………………………………………10 二、 贈內詩 ……………………………………………27 三、 悼亡詩 ……………………………………………31 第二節 不具倫理、政教氣息的「男女情詩」 ………………38 一、《詩經》………………………………………………… 38 二、吳歌、西曲 ………………………………………………39 三、南朝宮體豔詩………………………………………………41 四、晚唐詩 ……………………………………………………47 第二章 文人詞專擅「男女情愛」主題的成型與「詩詞題材分流」現象的發端………………………………………………………………56 第一節 白居易、劉禹錫 ……………………………………………56 第二節 花間詞人……………………………………………………60 一、溫庭筠、韋莊「詩詞題材分流」………………………………60 二、「花間詞人」對「男女情愛」主題的專擅 ………………… 75 第三節 南唐詞人對「男女情愛」主題的專擅…………………78 一、馮延巳 ……………………………………………………… 78 二、李璟 ………………………………………………………… 83 三、李煜 ………………………………………………………… 84 第三章 北宋「詩詞題材分流」現象 ………………………87 第一節 北宋詩壇對「男女情愛」主題的迴避………………87 第二節 晏殊、歐陽修、賀鑄、秦觀、李清照「詩詞題材分流」.100 一、晏殊 ……………………………………………………………100 二、歐陽修 …………………………………………………………103 三、賀鑄 ……………………………………………………………107 四、秦觀 ……………………………………………………………113 五、李清照 …………………………………………………………121 第三節 范仲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詩詞題材分流」…132 一、范仲淹 …………………………………………………………132 二、王安石 …………………………………………………………136 三、蘇軾 ……………………………………………………………142 四、黃庭堅 ………………………………………………………… 148 第四章 「詩詞題材分流」現象的理論依據…………………… 153 第一節 以「經世致用」為價值的儒家傳統詩觀 ……………153 一、 先秦、兩漢 …………………………………………154 二、 兩晉南北朝 …………………………………………164 三、 唐代 …………………………………………………168 四、 北宋 …………………………………………………171 第二節 以「娛樂」為價值的詞學理論 …………………………179 一、晚唐、五代 ……………………………………………………179 二、北宋 ……………………………………………………………183 結論 …………………………………………………………………191 參考書目 ……………………………………………………………193

    參考書目
    (一) 本書目中文著作依書名或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二) 清代(含)以前中文著作因一向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今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的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僅有少數以書名為人所熟知者準清以前著作之例,依書名排列。

    包根弟。<范仲淹詩歌內容析論>。《紀念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文學院,1990。
    《北夢瑣言》。收於《全宋筆記第一編1》。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曹道衡.沈玉成編。《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曹淑娟。《夢斷秦樓月---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閨情》。台北:故鄉出版社,1980。
    《常侍言旨》。【唐】柳珵。收於《中國野史集成冊3》。成都︰巴蜀書社,1993。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
    陳順智。《魏晉南北朝詩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陳秀芳。<歐陽修詞中女性描寫藝術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論,2003。
    陳永正選注。《黃庭堅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陳祖美編。《李清照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楚辭集解》。【明】汪璦。台北:長安出版社,1994。
    《詞律》。【清】萬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上海:中華書局,1985。
    《春秋左傳正義》。標點本《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大唐新語》。【唐】劉肅。北京︰中華書局,1986。
    戴君仁編。《續詩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鄧魁英.聶石樵選注。《杜甫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杜詩詳註》。【清】仇兆鰲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杜麗香。<唐代夫妻懷贈詩與悼亡詩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91年6月。
    《樊川詩集注》。【清】馮集梧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冊40。台北:商務出版社,1979。
    范之麟.吳庚舜主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范仲淹研究會。《范仲淹研究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
    方瑜。<空間與夢想中的女性圖像---從《空間詩學》觀點讀李賀<宮娃歌>>,收於《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5,7。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5。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
    方智范等。《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全宋詩》。傅璇琮等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傅平驤.胡問陶校注。《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1。
    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古怡青。《唐代府兵制度興衰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2。
    《古今注》。【晉】崔豹。《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關永禮等編。《中國古典小說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
    郭曉菁。<南渡詞人李清照---其詞作與詞學主張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系碩論,2003年7月。
    《韓翰林集》。韓偓著.吳汝綸評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
    《漢書》(新校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9。
    《漢武故事》。【漢】班固。收於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冊347。台北:商務印書館,2002。
    洪華穗。《花間集的主題與感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洪若蘭。<溫庭筠與晚唐五代文人詞之定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論,2002。
    《後漢書》(新校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8。
    黃寶華選註。《黃庭堅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黃彩勤。<韋莊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88。
    黃美玲。《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
    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李心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2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姜漢椿注譯。《新譯唐摭言》。台北︰三民書局,2005。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金榮華。<范仲淹詞探義>。《紀念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文學院,1990。頁461-462。
    《晉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3。
    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金性堯選注。《宋詩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舊唐書》(新校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5。
    《禮記正義》。標點本《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李清照集校註》。【清】王仲聞校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李文祿、宋緒連主編。《古代愛情詩詞鑑賞辭典》。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李小梅選注。《唐代情詩精萃》。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李映瑾。<《全唐詩》宮廷婦女形象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論,2004,7。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2002。
    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2。
    《列仙傳》。收於《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台北:捷幼出版社,1992。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六朝文絜箋注》。【清】許槤評選.黎經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劉大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
    劉德清。《歐陽脩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劉殿爵等編。《梁簡文帝蕭綱集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2。
    劉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劉少雄。《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台北︰里仁書局,2006。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劉揚忠。《晏殊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呂美生主編。《中國古代愛情詩歌鑑賞辭典》。合肥︰黃山書社,1990。
    呂玟靜。<秦觀詩研究>。台大中文所碩論,1997。
    《論語注疏》。標點本《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1972。
    《毛詩正義》。標點本《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明皇雜錄、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繆鉞。《詩詞散論》。台北︰開明書局,1956。
    繆鉞等撰。《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台北︰正中書局,1993。
    《墨莊漫錄》。【宋】張邦基撰。據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重印《四部叢刊三編子部(34)》。上海:上海書店,1985。
    《南北朝文舉要》。【清】高步瀛選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齊濤箋注。《韋莊詩詞箋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前野直彬主編,連秀華.何寄澎合譯。《中國文學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
    喬惟德.尚永亮。《唐代詩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青山宏著.程郁綴譯。《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邱少華編。《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
    《全宋詞》。唐圭璋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全唐五代詞》。曾昭岷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全五代詩》。【清】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成都:巴蜀書社,1991。
    《尚書正義》。標點本《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邵石。《中國隋唐五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沈立東.葛汝桐主編。《歷代婦女詩詞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2。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沈祥源.傅生文注。《花間集新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詩經集註》。【宋】朱熹集註。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
    施培毅選註。《歐陽脩詩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述異記》。《百部叢書集成》之三十二所收之《龍威秘書》第一函,卷下/20。
    《四書集注》(吳志忠刻本)。朱熹注。台北:漢京文化,1983。
    《宋史》(新校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宋詩別裁集》。【清】張景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詩紀事》。【清】厲鶚輯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詩精華錄》。【清】陳衍評點.曹中孚校注。四川︰巴蜀書社,2002。
    《搜神後記》。【晉】陶潛。《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漢魏筆記小說》。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孫家富。《先秦兩漢詩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隋遺錄》。【唐】顏師古。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宋詩舉要》。【清】高步瀛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陶敏、王有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
    《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宋】胡仔纂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溫飛卿詩集箋注》。【清】曾益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文選》(李善注)。台北:華正書局,1986。
    《文選》(增補六臣注)。台北:華正書局,1980。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
    王水照。《蘇軾論稿》。台北︰萬卷樓,1994。
    王雅資。<唐代閨闈詩歌研究>。中央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0年6月。
    吳秋慧。<唐詩中夫婦情誼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90,6。
    《西京雜記》。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初編》冊23。2/6
    《西崑酬唱集注》。【宋】楊億等著.王仲犖注。上海︰上海書店,2001。
    蕭滌非等編,《唐詩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
    《新唐書》。(新校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5。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89,5。
    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徐培均.羅立剛編。《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荀子新注》。【周】荀況撰。台北:里仁書局,1983。
    葉葱奇疏注。《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1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謝桃坊。《宋詞概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
    楊海明。《唐宋詞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楊敏如。《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楊秀慧。<秦少游詞研究>。中山大學史文所碩論,1999。
    楊生枝。《樂府詩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8。
    《幽明錄》。鄭晚晴輯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儀禮注疏》。標點本《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余恕誠。<晚唐五代綺艷詩詞的若干區別及其啟示>。收於《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玉臺新詠》。【南朝】徐陵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玉谿生詩集箋注》。【清】馮浩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
    《輿地紀勝》。李勇先校點。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余衍福。《唐代藩鎮之亂》。台中:聯邦書局,1980。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袁行霈等。《中國詩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撰。台北:里仁書局,1981。
    曾棗莊。<論宋代的言情詩>。《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
    張高評。<<明妃曲>之同題競作與宋詩之創意研發---以王昭君之「悲怨不幸與琵琶傳恨」為例>。《中國學術年刊》,2007第29期(春季號)。
    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匯編》。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2000。
    張思齊。《宋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張以仁。<《花間集》中的非情詞(上)、(下)>。《文史哲學報》,1998,6。
    張毅選注。《歷朝閨怨情愛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鄭騫。《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
    鄭文惠等選注。《歷代詩選注》。台北︰里仁書局,1998。
    《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編,《中國野史集成冊3》(成都︰巴蜀書社,1993)
    鍾來茵。《李商隱愛情詩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鐘陵。<晏殊略論>。《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鍾振振。《北宋詞人賀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周溶泉等編。《歷代怨詩趣詩怪詩鑑賞辭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
    朱安群等譯注。《黃庭堅詩文》。台北︰錦繡文化,1992。
    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北京:中華書局,1961。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