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欣儀
Chang Shin-yi
論文名稱: 天主教會與地方社群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The Relation of Catholic Church to Communities in Taoyuan
指導教授: 戴寶村
陳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梵二公會本地化方濟各會泰雅族外省福佬客家聖洗錄教友名冊
外文關鍵詞: Taoyuan, Enculturation, Catholic missionar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究天主教會在桃園地區的發展與社群關係,分從桃園縣的復興鄉、蘆竹鄉、平鎮市、楊梅鎮四大堂區為例,企圖解釋天主教會與原住民族群、福佬族群、外省族群及客家族群等四大族群間之文化衝突與融合。
    1962-65年羅馬天主教廷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為現代天主教會本地化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今日吾人論及桃園地區天主教史發展,重視教會與當地族群之衝突與融合,正符合「本地化運動」之宗旨。職是之故,討論天主教會如何在地方「本地化」,意即天主教的宣教策略,是為本文研究重點之一。
    桃園地區的天主教發展實受到1949年中央政府遷台之影響,開教先驅均是遭中共驅逐來台之外籍神父,隨之而來的還有大批外省籍教友。因此,除了既有之「洋教」印象外,對台灣原住居民而言,天主教會亦屬於「外省人」之宗教,此一雙重身分之「外來文化」造成之衝擊與融合,更是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問題。而隨著時代移轉,今日桃園地區教友結構呈現不同的面貌,不論是開教初期的外省族群,抑或是閩南、客家、甚至原住民族群,其傳統文化與原先宗教信仰均與天主教義大相逕庭。
    本論文以四大堂區為主軸,以「族群」為切入點,就神職人員傳教方式、救濟物資之發放、教友結構與宣教策略的轉變、教義結合與教友的接納程度等層面加以論述,並分別就泰雅族人之祖靈信仰、天主教會面對漢人祭祖敬孔的禮儀之爭、天主教會之「醫療傳道」、客家族群之特殊民族性等,來作為天主教會在各族群福傳之例證。重申傳教過程中「人」比「物」重要,如何將教義深植人心為福傳過程首要之務。
    本論文預期的重要貢獻與突破在於搜羅大量天主教會堂區登記簿、教務報告表及開堂紀念冊等文獻資料,加以量化分析做出解釋,並輔以神父、修女、教友口述訪問資料之運用,建構出天主教會於桃園地區發展之圖像,以凸顯桃園地區各族群對於天主教融合與交流的歷史脈絡,並彌補歷來文獻與研究之不足與缺憾,並找尋教會福傳工作漸趨衰落的因應之道,提供日後天主教宣教策略改進之方向。此外,本論文積極整理教會一手資料,將教友資料、老舊照片等儲存建檔,以符合時代需求,並在桃園地區第一代來台神父日益凋零之際,積極協助其口述歷史之建立。


    The evacuation of KMT government from Mainland China in 1949 contribu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atholicism in Tao-Yuan. The first-generation missionaries in Taoyuan were banished by China Communist Party, and many converts followed them to get to Taiwan. For indigenous people in Taoyuan, Catholicism was a religion of foreigners as well as that of Mainlanders. In this situation, Catholic missionaries had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local context, and there might be conflicts.
    The author collected parish registries, missionary reports and commemorative albums of four parishes (Fushing Village, Luchu County, Ping-Jen City, and Yang-Mei City) and interviewed Fathers, nuns and converts to reconstruct works of Catholic missionaries in Taoyuan. At the beginning, Catholic missionaries distributed milk powder, food, and clothes to attract people. However, once the converts could not get material, they would not go to church agai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society, Catholic missionaries sought out new strategies to preach. To illustrate the enculturation of Catholicism to Ho Lo, Hakka, Mainlander, and Aborigine subcultures, the author observed Catholic missionaries’ attitudes toward Utux, ancestor worship of Han people, medical missionary, and Hakka ethnicity. The author anticipated that this thesis contributed to Catholic missionaries in the future and to the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i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converts and missionaries in Taoyua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檢討…………………………………………6 第三節、研究方法…………………………………………………13 第四節、章節架構…………………………………………………14 第二章 天主教在台灣…………………………………………………18 第一節、天主教在台灣發展簡史…………………………………18 第二節、桃園地區天主教開教簡史………………………………22 第三章 原住民族群與天主教會之關係 -以復興鄉三民天主堂為例…………………………27 第一節、復興鄉泰雅族群之分佈與發展…………………………27 第二節、天主教教會在桃園復興鄉發展史………………………30 第三節、天主教在復興鄉宗教活動演變…………………………32 第四節、原住民族群與天主教之互動……………………………40 第四章 福佬族群與天主教會之關係 -以蘆竹鄉南崁「耶穌聖母聖心堂」為例………………54 第一節、蘆竹地區福佬族群社會源流……………………………54 第二節、蘆竹鄉南崁「耶穌聖母聖心堂」之開堂與教務推展…58 第三節、當傳統社會遇上洋教……………………………………69 第四節、福佬教會活動與傳教策略之歷史演變…………………81 第五章 外省籍族群與天主教會之關係 -以平鎮市貿易七村「聖母無玷之心堂」為例…………………90 第一節、眷村信仰的建立…………………………………………90 第二節、眷村教會的發展…………………………………………94 第三節、本堂歷史及平鎮市人口分析…………………………102 第四節、宗教活動之區域特色及歷史演變……………………106 第六章 客家族群與天主教會之關係 -以楊梅法蒂瑪聖母堂為例……………………115 第一節、桃園地區的客家社群…………………………………115 第二節、客家教會之發展-以楊梅法蒂瑪聖母堂為例………123 第三節、客家教會福傳過程中的優勢與困境…………………132 第七章、結論…………………………………………………………141 附錄、口訪日誌………………………………………………………147 參考書目………………………………………………………………151

    一、史料:
    《平鎮市貿易七村天主堂亡者錄》,1956~2004。
    《平鎮市貿易七村天主堂堅振錄》,1956~2004。
    《平鎮市貿易七村天主堂婚配錄》,1956~2004。
    《平鎮市貿易七村天主堂教友名冊》,1956~2004。
    《平鎮市貿易七村天主堂教友家庭卡片》,1956~2004。
    《平鎮市貿易七村天主堂聖洗錄》,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亡者錄》,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堅振錄》,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婚配簿》,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教友名冊》,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教友家庭卡片》,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教務統計表》,1956~2004。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聖洗錄》,1956~2004。
    《蘆竹鄉南崁聖母聖心堂亡者錄》,1955~2004。
    《蘆竹鄉南崁聖母聖心堂堅振錄》,1955~2004。
    《蘆竹鄉南崁聖母聖心堂婚配錄》,1955~2004。
    《蘆竹鄉南崁聖母聖心堂教友家庭卡片》,1955~2004。
    《蘆竹鄉南崁聖母聖心堂聖洗錄》,1955~2004。
    《楊梅鎮法蒂瑪聖母堂聖洗錄》,1952~2004。
    《楊梅鎮法蒂瑪聖母堂堅振錄》,1952~2004。
    《楊梅鎮法蒂瑪聖母堂婚配錄》,1952~2004。
    《楊梅鎮法蒂瑪聖母堂亡者錄》,1952~2004。
    《楊梅鎮法蒂瑪聖母堂教友名冊》,1952~2004。
    于斌著,《于斌樞機最近言論集》。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出版社,197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一、二、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研究設計小組編著,《建設終中國地方教會草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76。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7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一、二、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著,《第四次全國教務座談會決議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76。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追思禮儀》(修訂版),1990。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殯葬禮儀》(修訂版),1989。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禮儀》(修訂版)。
    王瑛曾著,《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61。
    台灣省新竹州街庄志彙編,《蘆竹庄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總督府,1928。
    台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舊慣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宋濂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65。
    思高聖經學會編輯,《聖經》。台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68。
    馬偕撰,周學普譯,《台灣六記》。台北:臺灣銀行,1960。
    馬偕撰,周學普譯,《台灣六記》。台北:臺灣銀行,1960。
    張廷玉撰,《明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7。
    張維篤譯,《教會傳教工作(外向活動)法令》。台北:鐸聲月刊社,1996。
    陳培桂修,《淡水廳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陳雄為譯,《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台北:鐸聲月刊社,1966。
    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卷二.赤崁筆談》,台灣文獻叢刊四。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1957。

    (二)專書: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Emile Durkhiem著,周秋良等譯,《迪爾凱姆論宗教》。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Emile Durkhie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Fr. Pablo Fernadez O. P. “One Hundred Years of Dominican Apostolate in Formosa” Reprinted by SMC Publishing Inc,1994。
    Fr. Pablo Fernadez O. 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Jessie G. Lutz編,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探討》。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0。
    Raymond Aron著,齊力、蔡錦昌、黃瑞祺譯,《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涂爾幹、巴烈圖、韋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大國督著,《台灣ソ天主教小史》。台北:杉林書店,1941。
    中國天主教文協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天主教文協創立四十年》。台北:中國天主教文化協進會總會,1980。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印,《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台北:光啟出版社,198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四編〈教案與反西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中華方濟會編輯,《藍澤民總主教事略-傳教士的偉大模範》。台北:中華方濟會,出版年月不詳。
    仇得哉著,《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內政部編,《宗教輔導論述專輯(一)-社會服務篇》。台北:內政部,1994。
    內政部編,《宗教簡介》。台北:內政部,2000。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春節祭祖彌撒經文》,1989。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病人傅油禮典》,1974。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追思禮儀》(修訂版),1990。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婚姻禮典》(修訂版),1988。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印,《殯葬禮儀》(修訂版),1989。
    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編印,《聖保祿修女會醫院院刊》。桃園: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2001。
    巴義慈編著,《天主教會新竹教區三民本堂開教37週年暨聖十字架堂25週年銀慶紀年特刊》。桃園:天主教復興聖十字架三民天主堂,1991。
    方類思編著,《八十春秋》。桃園:方類思,2000。
    方類思編著,《晉鐸十週年紀念》。桃園:方類思,1995。
    王俞榮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文獻摘要》。台北:華明書局,1966。
    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台中縣文化中心編輯,《台中縣和平鄉泰雅族專輯》。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1987。
    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暨台灣明愛會編,《天主教社會福利機構手冊》。台北:台灣明愛會,2000年。
    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輯,《民國八十八年台灣天主教手冊1999》。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9。
    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輯,《民國九十年台灣天主教手冊2001》。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1。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稿.政事志.外事篇》。台北: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0。
    台灣省政府戶口普查處編印,《中華民國四十五年戶口普查報告書》,第二卷第二冊。台中:台灣省政府,1959。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主編,《改善山胞生活》。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1。
    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會、四川省哲學社會學學會聯合會合編,《近代中國教案研究》。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平鎮市志編纂小組編輯,《平鎮市志》。桃園平鎮市:平鎮市公所,1994。
    永泉教義研究中心編著,《天主教新竹教區慶祝成立廿五週年紀念冊》。新竹:新竹主教公署出版,1986。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寫,《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匯要》。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
    江傳德著,《天主教在台灣》。高雄:善導週刊出版社,1992。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印,《中美合作經援發展概況》。台北市: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195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印,《協助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運用美援成果檢討》。台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
    吳義典著,《天主教基本教義要理六端》。台北:光啟出版社,2000。
    呂實強著,《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李亦園等著,《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3。
    李亦園著,《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李亦園著,《宗教與神話》。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李亦園著,《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3。
    李汝和主修,張炳楠監修,《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第一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李來旺著,《泰雅族原有生活形態研究》。台北市: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991。
    李莉總編輯,《天主教楊梅法第瑪聖母堂開教四十五週年紀念冊》。桃園:天主教楊梅法第瑪聖母堂,1997。
    李善修著,《天主教中國化之探討》。台中:光啟出版社,1976。
    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合編,《族群的對話》,常民文化年刊1996號。台北:常民文化,1996。
    周長耀著,《敬天探源》。台北:三民書局,1980。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 : 軍協計畫》。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
    林文慧著,《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林再復著,《閩南人》,台北:三民書局,1985。
    林照鑑著,上人譯,《儒釋與天主教》。台中:光啟出版社,1960。
    林樹等著,《新竹市眷村田野報告書》,新竹市:竹市文化,1997。
    林衡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0。
    雨青編著,《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1985。
    柯志明著,《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柯塞著,黃瑞祺、張維安譯,《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與韋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洪敏麟著,《台灣舊地名癌革》。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洪惠冠總編輯、林榮洲等執行編輯,《竹籬笆內的春天》。新竹市:竹市文化,1997。
    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2。
    桃園縣文化局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規劃,《桃園縣客家族群文化發展規劃》。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
    桃園縣志編纂小組,《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政府,1962。
    桃園縣政府主計處主編,《桃園縣統計要覽》第十期至第五十四期。桃園:桃園縣政府,1956~2000。
    桃園總鐸區編輯,《桃園地區開教五十週年慶特刊》。桃園:桃園總鐸區,2002。
    馬千里譯,《方濟嘉會母傳》。台北:光啟出版社,1984。
    高諸觀著,《台灣人的根-八閩全鑑》。台北:台灣新聞文化出版社,1981。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力、劉鑒唐著,《中國教案史》。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張炎憲主編,《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89。
    張春申等著,《教會本地化之探討》。台北:光啟出版社,1981。
    張德南執行編輯,《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市:竹市文化,1997。
    張澤著,《清代禁教期的天主教》。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
    教會更新發展研究中心編著,《基督徒與敬祖-敬祖研討會彙編》。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1985。
    曹永和著,《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曹永和著,《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許介鱗主編,《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台灣原住民族的權利在哪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1999。
    許民陽著,《桃園縣復興鄉地形地質景觀資源賞析》。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
    郭薰風主修,石璋如纂,《桃園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陳文裕著,《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台北:上智出版社,1989。
    陳方中著,《于斌樞機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陳永興著,《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陳百希著,《大公會議簡史》。台中:光啟出版社,1964。
    陳芳蕙著,《桃園台地生活空間的辨認》。桃園:桃園縣文化局,1978。。
    陳垣著,《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陳紹馨、傅瑞德著,《台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出版,1968。
    陳紹馨著,《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陳運棟著,《客家人》。台北:聯亞出版社,1978。
    傅樂安主編,《當代天主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編輯,《復興鄉志》。桃園:桃園縣復興鄉公所,2000。
    曾文敬主修、張正昌編纂,《蘆竹鄉志》。桃園: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95。
    曾仰如著,《宗教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曾喜城著,《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
    費蓋著,吳宗文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日記》。台北:華明出版社,1979。
    項退結著,《黎明前的中國天主教》。台南:徵祥出版社,1963。
    黃旺成主修,郭輝等纂,《新竹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2。
    黃宣範著,《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社,1994。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籌備處,1997。
    黃榮裕著,《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
    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文化,1996。
    楊國鑫著,《台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
    楊梅鎮志編纂小組編輯,《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1990。
    鄔昆如著,《天主教的政治觀》。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8。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輔神研究小組編著,《天主教的祖先崇敬》。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劉還月著,《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2000。
    劉還月著,《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
    劉還月著,《台灣客家風土誌》。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
    潘英著,《台灣拓殖史及其族人分布研究》。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1992。
    潘國正編著,《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市:竹市文化,1997。
    蔡蔚群著,《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賴永祥著,《教會史話》第一、二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
    戴炎輝著,《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謝問岑主修、陳子波纂,《高雄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鍾桂蘭、古福祥纂修,《屏東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鍾華操著,《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鍾肇政、徐正光等著,《客家文化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4。
    韓承良、賴利華著,《中華方濟會省簡史》。台北:思高聖經出版社,1992。
    瞿海源著,《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7。
    瞿海源著,《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一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魏啟蒙著,侯景文譯,《中國天主教史》。台中:光啟出版社,1971。
    羅光主編,《天主教在華傳教史集》。台中:光啟出版社,1967。
    羅光著,《教廷與中國使節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
    羅光著,《羅光全書》。台北:學生書局,1996。
    羅香林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2。
    顧忠華著,《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92。
    顧保鵠編著,《中國天主教史大事年表》。台北:光啟出版社,1970。
    顧衛民著,《中國與羅馬教廷關係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三)期刊論文:
    丁立偉著,〈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問題-天主教觀點研究〉(下),《神學論集》,第112期,1997年7月,頁265-276。
    丁立偉著,〈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問題-天主教觀點研究〉(上),《神學論集》,第111期,1997年4月,頁87-100。
    方豪著,〈台灣的天主教〉,收在《台灣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頁463-472。
    王甫昌著,〈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余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頁53-100。
    王明珂著,〈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6-18。
    王明珂著,〈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49-274。
    王春泉、黃森泉著,〈論泰雅族祖靈Rutux之經濟倫理涵義〉。《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1期,1997年2月,頁61-88。
    王培勳著,〈台北市古亭區南機場眷村家庭主婦訪問報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3期,1967,頁161-167。
    王順民著,〈戰後台灣宗教福利服務模式的探討-西方宗教與本土宗教的對比〉。《思與言》,第36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9-54。
    古偉瀛著,〈台灣天主教史-史料與研究簡介〉,收在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頁133-151。
    古偉瀛著,〈十九世紀台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台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8年12月,頁91-123。
    江春錦著,〈復興鄉泰雅族社會研究〉。《社會研究》,第23期,1984年1月,頁15-51。
    吳聰敏著,〈美援與台灣經濟〉。《台灣社會季刊》,第1卷第一期,1988年2月,頁181-201。
    呂宗麟著,〈涂爾幹宗教社會理論之分析〉。《宗教哲學》第1卷第2期,1995年4月,頁125-131。
    呂實強著,〈明清之際國人與天主教的論爭〉。《歷史月刊》,第138期,1997年7月,頁58-64。
    呂實強著,〈晚清中國知識份子反教言論的分析之一-反教方法的倡議(1860-189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1973年5月,頁351-384。
    呂實強著,〈晚清中國知識份子對基督教在華傳教目的的疑懼(1860-189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1975年2月,頁147-158。
    宋光宇著,〈四十年來台灣的宗教發展情形〉,收在宋光宇著,《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頁165-219。
    李明芬整理,〈台灣宗教活動的社會教育功能〉。《社教雙月刊》,第79期,1997年6月,頁8-20。
    李廣均著,〈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大社會學報》,第3期,1996年5月,頁367-390。
    狄明德著,〈社會關懷與宗教對話〉。《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2期,1999年7月,頁39-44。
    林瑞琪著,〈海峽兩岸三地教會互動的神學反省〉。《神學論集》,第113期,1997年10月,頁398-411。
    邱麗娟著,〈清末台灣南北基督教長老會傳教事業的比較研究(1865~1895)〉,《台南師院學報》,第29期,1996年,頁99-120。
    胡台麗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頁279-323。
    張春申著,〈天主教在台灣傳福音的現況與未來方向〉。《神學論集》,第74期,1988年1月,頁549-574。
    張春申著,〈梵地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與教會本地化〉。《中華學術院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第2期,1970年10月,頁63-72。
    張春申著,〈教會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應扮演的角色〉。《神學論集》,第106期,1996年1月,頁525-532。
    張英陣著,〈天主教在台灣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2000年3月,頁68-77。
    張振東著,〈宗教與社會-天主教與中國社會〉。《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9期,1990年9月,頁40-45。
    張珣著,〈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在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籌備處,1997,頁215-255。
    悠蘭.多又編,〈泰雅族研究書目〉(下)。《宜蘭文獻雜誌》,第29期,1997年9月,頁149-191。
    悠蘭.多又編,〈泰雅族研究書目〉(上)。《宜蘭文獻雜誌》,第28期,1997年7月,頁132-157。
    梁錦文著,〈台港澳三地教會初探(一)社會政治學的分析〉。《神學論集》,第113期,1997年10月,頁315-337。
    梁錦文著,〈台港澳三地教會初探(二)神學反省及對台灣教會的期待〉。《神學論集》,第114期,1998年1月,頁463-478。
    陳介英著,〈對韋伯《宗教社會學》中有關「宗教理念」之探討的剖析〉。《思與言》,第32卷3期,1994年9月,頁77-111。
    陳志榮著,〈台灣基督教研究:問題與方法〉。《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2期,1999年7月,頁57-70。
    陳滿鴻著,〈內地、港、台三地教會的社會角色〉。《神學論集》,第114期,1997年冬,頁479-491。
    曾瑞琳著,〈台灣的原住民〉。《國際特赦雜誌》,第19期,1994年10月,頁3-8。
    曾嬿卿著,〈外省人勢大財大?-三大族群社經地位透視〉。《財訊》,1996年3月,頁188-193。
    黃一農著,〈被忽略的聲音-介紹中國天主教徒對「禮儀問題」態度的文獻〉。《清華學報》,第25卷2期,1995年6月,頁137-160。
    黃月著,〈慶祝天主教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來台服務40年特刊〉。《保祿醫訊》,第28期,2000年,頁6-7。
    黃宣範著,〈眷村的「台灣人」經驗〉。《台灣風物》,第43卷第2期,1993年6月,頁97-111。
    黃宣衛著,〈傳統社會與西洋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第18卷1期,1980年5月,頁101-115。
    黃國超著,〈為什麼不是「祖靈」信仰?-關於泰雅族傳統信仰的再議〉(未刊稿)
    黑帶巴彥著,〈泰雅族的gaga〉。《新竹文獻》,第3期,2000年10月,頁65-68。
    楊南郡著,〈山.雲.泰雅人〉。《宜蘭文獻雜誌》,第28期,1997年7月,頁26-47。
    董芳苑著,〈『祖先崇拜問題』商榷〉。《宗教與文化》,台北:人光出版社,1989年6月,頁173-200。
    廖文生著,〈社會變遷下的台灣宗教發展〉。《中國論壇》,第74卷第5期,1987年,頁17-21。
    劉錦昌著,〈台灣天主教「本地化」概況-以《神學論集》來觀察〉。《神學論集》,第111期,1997年春,頁15-29。
    蔡蔚群著,〈1868年台灣南部涉外糾紛的經過與交涉〉。《高市文獻》,第10卷第3期,1998年3月。
    鄭淑蓮著,〈台灣教案之試析(1859~1868)〉。《弘光學報》,第31期,1998年1月,頁507-519。
    賴建誠譯,〈中國與基督教-行動與回應〉。《思與言》,第23卷5期,1986年1月,頁540-544。
    賴慧真著,〈清季晚期台灣教案(咸豐九年-光緒十一年1859~1885)〉。《史學會刊》(師大),第41期,1997年6月,頁60-67。
    戴國煇著,〈日帝統治下台灣客家〉。《客家風雲》,第5期,1988年,頁6-7。
    戴寶村著,〈馬偕與南崁教會〉(未刊稿)
    瞿海源、姚麗香著,〈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收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6,頁655-685。
    瞿海源著,〈宗教信仰與家庭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6年6月,頁111-121。
    簡炯仁著,〈南台灣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苑學報》,第6卷第2期,1997年,頁463-486。
    簡炯仁著,〈屏東縣萬巒鄉赤山、萬金庄的平埔族與天主教道明會〉。《台灣文獻》,第50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03-127。
    羅光著,〈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意義〉。《鐸聲》,第40期,頁1-6。
    顧衛民著,〈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歷程〉。《淡江史學》,第9卷,1998年9月,頁181-201。

    (四)會議論文
    王甫昌著,〈台灣族群接觸機會與族群關係〉,收錄於「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主辦,2001。
    王家儉著,〈從天主教的衝擊看明末清初時其中西文化論戰的背景與意義〉,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5-26。
    徐正光著,〈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收在徐正光等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頁381-399。
    蔡錦堂主講,〈日治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收在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76~100回)》。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頁131-152。
    羅漁著,〈天主教傳入台灣的歷程〉,《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1995年5月,頁67-108。

    (五)報紙上之專文
    〈馬玉芳修女事蹟〉。《中國時報》,2000年6月30日,版19。
    李金生著,〈洋菩薩忍痛行醫,大愛留金門〉。《中國時報》,2000年1月10日,版23。
    于斌著,〈我為什麼提倡敬天祭祖〉。《聯合報》,1972年1月14日,版10。
    王蜀桂著,〈全是歲月經緯-巴義慈神父會讀泰雅族的布〉。《中國時報》,1994年3月3日,版17。
    王蜀桂著,〈原來泰雅文字藏在織布中-巴義慈神父為泰雅族文化尋根〉。《台灣新聞報》,1994年3月3日,版18。
    朱立倫著,〈桃園眷村「金馬文化節」開幕致詞〉。《聯合報》,2002年12月29日,版17;《中國時報》,2002年12月29日,版19。
    江冠明著,〈大嵙崁之役〉。《台灣時報》,1994年3月27日,版22。
    邱傑著,〈泰雅族有精密文字〉。《聯合報》,1992年11月5日,版14。
    邱傑著,〈泰雅語傳教.巴義慈神父溜口〉。《聯合報》,1992年10月15日,版14。
    凌珮君、江中明、卓亞雄採訪撰稿,〈族譜寫在臉上.布織透露玄機-方濟會巴義慈神父:泰雅族肯定有文字〉。《聯合報》,1994年6月23日,版17。

    (六)學位論文
    張瑞珊著,〈台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姚麗香著,〈台灣地區光復後宗教變遷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郭文般著,〈台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許作明著,〈教廷與中華民國的關係〉,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王梅霞著,〈規範、信仰與實驗: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阮偉明著,〈一九四五年以後台灣西部平原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趙麗蓉著,〈軍眷村外部空間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2月。
    林素珍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羅於陵著,〈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謝國雄著,〈族群特質與職業生涯-外省籍族群從事軍公教行業原因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蔡沛真著,〈祖先觀念的兩面向-以台灣漢人與基督徒家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張瑞德著,〈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盧聖真著,〈泰雅族宗教變遷的地理意涵-以桃園復興鄉三光村為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李光瑾著,〈耶穌與教會在一個南台灣村落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姜蘭虹著,〈集體移住與宗教變遷對部落環境行動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楊嘉欽著,〈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鍾善文著,〈鄉村宗教傳佈之策略分析-以嘉義縣東石基督教會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葉永文著,〈台灣政教關係之研究(1949-1999)〉,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羅永清著,〈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吳學明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以南部教會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孫立梅著,〈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張藝鴻著,〈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雅鴻著,〈羅馬教廷與台海兩岸關係(1949-2000年)〉,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孫鴻業著,〈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分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國超著,〈“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薛亞聖著,〈台灣之天主教組織特性與教會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楊惠娥著,〈天主教在台灣中部之傳教-以羅厝教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林鼎盛著,〈儀式與意義:以台灣天主教羅厝堂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鑑江著,〈台灣之天主教組織特性與教會醫院經營策略取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