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雅芳 Li Ya-Fung |
---|---|
論文名稱: |
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 When Children Met Images--Child history education combines with images |
指導教授: |
江天健
Chiang Tien-Chi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圖像資料 、歷史教學 、歷史思維 |
外文關鍵詞: | images, history instruction, historical think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圖像資料對學生歷史思維影響為研究主體,分兩個部分進行討論,一部分是「圖像教學理論」,其中包含圖像資料探討、其運用在歷史教學方式。另一部分是「教學實驗」,透過實際課堂教學,運用前、後測評量和問卷調查方式,來了解課堂中圖像資料對學生歷史思考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影響。
圖像教學理論部分,本研究由圖像資料以英美歷史教育經驗、歷史學、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出發,發現圖像資料運用在教學過程中,不但可以發揮圖像本身具體特性,讓學生透過視覺方式學習,同時也扮演傳達歷史功能,可以在解讀圖像過程中,認識歷史,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另外,筆者分析「1993年課程標準社會科教科書」與「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臺灣歷史部分」,發現兩者課本中的圖像資料數量都相當地多,仔細比較兩者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臺灣歷史部分」編排內容比較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更深理解,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思考能力。
教學實驗部分,本教學實驗主要目的在於驗証「歷史教學課堂中,透過圖像資料的使用,是否能夠提升學生歷史思考能力與學習興趣」假設。透過本研究教學實施過程與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圖像資料運用在歷史教學方面,的確能夠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與效果,無論在課堂上的表現,或是歷史思維能力方面,都有進步且正面的效果。
參考文獻
一、 教科書
牛頓開發公司編
1999 《國小教科書第七冊》,台北:牛頓開發教科書公司。
南一書局編
2002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第八冊》,台南:南一書局。
2003 《國小社會課本第七冊》,台南:南一書局。
康軒文化事業編
1997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第七冊》,台北:康軒文化。
2003 《國小社會課本第五冊》,台北:康軒文化。
翰林出版事業編
2000 《國小社會科第八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公司。
2003 《國小社會課本第六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公司。
國立編譯館編
1999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第七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新學友書局編
1999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第七冊》,台北:新學友書局。
二、 書籍
Edward H.Carr
1961 What is History,New York:Alfred A.Knopf.
Gibson, J.J.
1945 A theory of pictorial perception. AV Communication Review.
Gunther Kress& Theo Van Leeuwen著,桑尼譯
1999 《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亞太圖書。
Keith Jenkins著,賈士衡譯
1996 《歷史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
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
1998 《歷史與電影》,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Margaret and E.Gredler著,吳幸宜譯
1994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出版。
Morris.C.E
1946 S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 . New York:Prentice-Hall.
R.H.Collingwood
1969 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任光
1968 《歷史論集》,台北:幼獅出版社。
王仲孚
1993 《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1997 《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王仲孚、黃崇冀主持
1995 《多媒體歷史電腦輔助教學》,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1 《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
石守謙主編
2003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灣歷史學會編
2003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李德高
1987 《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震聲譯
1995 《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社會科篇)》,台北:教育部。
林寶山
1991 《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台北:五南書局。
杜維運
1991 《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緒武編著
1998 《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
周樑楷
1993 《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
周樑楷、張元編
1998 《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
周婉窈
2001 《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社。
柯靈烏著,陳明福譯
1982 《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出版社。
美國社會科協會編,陳麗華、王鳳敏譯
1996 《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韋宏璋
1975 《歷史科教學法研究》,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編,郭實渝譯
1996 〈美國幼稚園—四年級歷史科課程標準—拓展兒童對世界時空的認識〉,台北:教育部出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編,劉德美譯
1996 〈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台北:教育部出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編,郭實渝譯
1996 〈美國幼稚園—四年級歷史科課程標準—拓展兒童對世界時空的認識〉,(台北:教育部出版)。
教育部
200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莊永明編
2000 《台灣世紀回味—1895-2000時代光影》,台北:遠流出版。
許雅芬等撰文,王其均繪圖、攝影
2000 《穿越時空看家園》,台北:大地地理。
張榮芳主編
1996 《歷史教學與視聽媒體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
張春興
1997 《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廣智
1995 《西方史學散論》,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1998 《影視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張愛卿
2001 《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
陳淑英
1986 《視聽媒體與方法在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陳冠華
2001 《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事業。
陳峰津
1982 《布魯納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商務書局。
姚蒙著
1988 《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從年鑑到新史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黃炳煌主編
2002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楊仁江
1991 《臺閩古蹟等一級檔案圖說》,台北:內政部。
楊孟哲
1997 《台灣歷史影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三、 期刊、論文
(一)英文
Ashby Rosalyn &Peter Lee
1987 Children”s concepts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in history ,in history, The histor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p68-85.
A.Gard ,P.J Lee
1978 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reconsidered, History Teaching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 London: Heinemann ,pp.21-37。
Hilary Cooper
1998 Deductions from source , History in the early year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pp.79-81.
Hoge, John D
1998 “Teaching History in the Elemtary School"(ERIC Document Representation Service NO.ED293748)
(二)中文
A .Dickinson著,周孟玲譯
1996 〈理性的理解歷史與歷史教學〉,《清華歷史教學》第6期,頁37-55。
D.Tompson著,葉小兵譯
1996 〈理解過:程序與內容〉,《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頁4-27。
Hyden.White,周樑楷譯
1993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頁10-17。
John Slatery,吳雅婷、涂麗娟、蔣興儀譯,林慈淑、劉靜貞校定
2001 〈歷史教學中權力競逐—一門悖離人性的人文學科?〉,《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頁173-198。
Peter Lee著,葉小兵譯,周孟玲校,
1996 〈歷史解釋與歷史理解〉,《清華歷史教學》第6期,頁4-36。
Petet Lee著,周孟玲譯,
1997 〈為什麼學習歷史〉,《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頁4-20。
Rosalyn Ashby講,劉城譯
1993 〈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清華歷史教學》第2期,頁109-113。
上海教育學院歷史教學研究班
1994 〈歷史情境復現教學模式研究〉,《歷史教學》第9期,頁18-22。
王仲孚 呂芳上主持、林淑華記錄整理
1999 〈「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座談會記錄〉,《歷史教育》, 第4期,頁119-151。
王明珂
1991 〈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述事與展演〉,《近代中國》第143期,1991年,頁6-13。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頁6-19。
王明嘉
1995 〈從視覺影像到視覺意義〉,《藝術家》,第40期3卷,頁260-265。
王雄
1992 〈歷史智慧的傳承與建構—淺談培養歷史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歷史月刊》,第174期,頁20-33。
王春展
1996 〈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第8期,頁1 1-45。
田京生、齊渝華
1996 〈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培養途徑的教學探索〉,《天津歷史教學》,第1期,頁13-16。
朱則剛
1994 〈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 義〉,《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期,頁34-45。
朱采慧
2003 〈試論國中教科書的圖表與圖示教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土論文。
江天健
1992 〈影視與歷史教學〉,《國教世紀》,第27卷第5期,頁15-18。
沈映汝
2001 〈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想建構與教學實踐之對話〉,台 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宋明娟
2003 〈「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杜慶友
1982 〈略談歷史教學中使用插圖的問題〉,《天津歷史教學》,第1期,頁50-51。
杜正勝
1996 〈《番社釆風圖》題解—以台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五)〉,《大陸雜誌》,第96卷,第5期,頁193-207。
林志仲
2002 《圖像學運用在國小高年級繪畫鑑賞教學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林紀慧
1999 〈電腦超媒體主題註解與使用時機對國小學生歷史思考學習的作用分析〉,《新竹師院學報》,第12期,頁141-163。
林載爵
1996 〈論歷史紀錄片的敘述觀點—以「甲午戰爭」為例〉,《歷史教學與視聽媒體研討會論文集》。
林慈淑
1994 〈「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頁139-172。
2001 〈史家?偵探?或記錄?--10-14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法〉, 《史學與文獻》(三),頁171-206。
2002 (跨越歷史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東吳歷史學報》,第8期,頁153-190。
林慈淑、劉靜貞
1998 〈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收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1-336。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
林菁
1994 〈圖像複雜度與兒童的認知學習〉,《嘉義師院學報》第8期,頁171-208。
余玥貞等記錄整理
2000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新史學》, 第11期4卷,頁
139-194。
李珊
1999 〈喚醒沉睡的右腦—幼兒教育新思維〉,《光華》,第24期第3卷,頁44-55。
李德藻
1998 〈中學歷史教材插圖教學研究〉,《歷史教學》,第6期第19卷,頁24-27。
李鴻亮
1998 〈適性的媒體教學—從視覺認知類型與視覺概念學習談起〉,《班級經營》,第3卷第3期,頁3-10。
李賢輝
1997 〈www網頁上的視覺傳達與藝術表現--(2)淺談人類認知與視覺傳達的基本概念〉,http://www.lib.fcu.edu.tw/articles/wwwvc02.htm。
余祖孝
1999 〈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淺談〉,《天津歷史教學》,第3期,頁46-47。
周孟玲
1998 〈十年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研究結果〉,《歷史教學》第10期,頁22-45。
周樑楷
1992 〈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第7期,1992年。
1996 〈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例〉,《當代》第118期。
周鳳美
2000 〈教師改變教學之困難—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第4期,頁129-142。
洪若烈
2001 〈從國小教師的教學決定談社會科革新〉,《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頁121-136。
吳翎君
2003 (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第15期,頁83-110。
吳志堅
2003 〈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周經緩、張健妤、洪若烈
1989 〈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第2期,頁127-152。
胡昌智
1986 〈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史學評論》,第11期,頁57-86。
1987 〈個人歷史與團體歷史〉,《國教之友》,第38卷第3期,,頁35-51。
1886 〈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踐〉,《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頁61-79。
孫文彬、沈懷岩
1992 〈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天津歷史教學》,第4期,頁31-34。
唐遠華
1993 〈問題研究法在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上的教學實踐〉,《高級中學歷史教學法研討會資料彙編》,台北市,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頁152-153。
陳美芬
1999 〈從學習的過程看知識的傳遞-- Dewey和Knowles的觀點〉,《國教之聲》,第33卷第2期,頁48-58。
陳新
1993 〈論二十世紀西方歷史敘述研究的兩個階段〉,《思與言》第37期,第1卷。
陳朝陽
1998 〈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法〉,《教師之友》第37卷第5期,1998年,頁15-23。
陳錦忠
1998 〈影像的傳達功能〉,《美育》第102期,頁43-48。
陳冠華
1998 〈英國近三十年中學歷史教育改革的探討〉,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頁64-80。
陳莉婷
1995 〈從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附圖看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以新編「國中歷史第一冊」初版為例〉,《中等教育》,第46卷第1期,頁88-104。
陳豐祥
1992 〈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第5卷,第二期,頁76。
彭小甫
1995 〈析論現行國高中歷史教科書附圖之適切性[美國史部分] 〉,《中等教育》46卷1期,頁23-43 。
張元
1993 〈談想像力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歷史科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頁39-49。
1997 〈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頁32-45。
1998 〈從具體描述到深入解釋—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區隔〉,《歷史月刊》第96期,頁96-101。
1999 〈寄自疆場的家書—高中歷史課後作業的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頁81-99。
2002 〈把鮮活的歷史情景留在學生心中—科技院校歷史課的選材與教法〉,《通識教育季刊》第9卷第1期,頁83-92。
張靜
1999 〈學生歷史學習心理與教學策略的探討〉,《清華歷史教學》,第10期,頁4-23。
張玉枝
2001 《探討國二學生詮釋地球科學課本附圖的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蓉
1991 〈漫畫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凡爾賽玫瑰」中的法國大革命背景〉,《近代中國》,第143期,頁24-33。
張瀚文
1997 〈圖像資訊之描述與分析〉,《大學圖書館》,第3卷第1期,頁104-115。
黃純敏
1989 〈認知型態與影像查詢比對關係探討(2)〉,《圖書與資訊學刊》第28期,頁75-86。
黃永和、莊淑琴
1999 〈「心像策略教學模式」之建構〉,《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第
11卷第3期,頁165-181。
黃道遠
2003 〈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淑杰
1995 〈利用圖畫培養學生能力〉,《天津歷史教學》,第7期,頁27-28。
葉小兵譯
1996 〈美國的歷史科國家標準中對歷史思維的說明〉,《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頁76-88。
葉小兵
1993 〈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識最新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2期,頁77-82。
趙志漢
1992 〈歷史學科的時間觀念教學〉,《天津歷史教學》,第11期,頁 41-45。
歐豔珍、彭釗釗
1996 〈「問題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天津歷史教學》,第12期,11-36頁。
鄭天凱講
1999 〈圖像史料解讀與運用概論--以臺灣乙未攻防戰的幾幅照片為例〉,《宜蘭文獻》,第42卷,頁47-76。
鄭瑞明
1997 〈圖表在中學歷史教學上的運用—以《認識台灣》(歷史篇)為例〉,《歷史教育,第2期,頁159-177。
黃秀緩
1990 〈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
蘇蘅
1991 〈漫畫世界--文本、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第143期,頁14-23。
戴寶村
2000 〈概念學習與歷史教學〉,《史匯》,第4期,頁173-179。
劉德美
2000 〈談歷史教學外國史圖片之編選與運用〉,《歷史教育》,第7期,頁13-26。
劉靜貞
2001 〈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敘的認知初探—三人小組討論方式的嘗試〉,《史學與文獻》(三),頁119-170。
藍嘉淑
2000 《圖片在圖中生物科教學的角色及其對學生圖片理解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超燁
1998 〈歷史教學與幻燈教材之運用〉,《歷史教學與視聽媒體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海大學,頁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