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湘婷 KUO HSIANG TING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on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by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2 |
中文關鍵詞: | 體罰 、管教 、教師 、桃園縣 |
外文關鍵詞: | Corporal punishment, Disciplining, Teachers, Taoyuan Coun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教師管教策略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桃園縣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問卷」與「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訪談大綱」,針對此縣市61所學校669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回收問卷598份,回收率達89.3%。經彙整檢視後,得有效問卷數591份,佔總回收問卷之98.8%,佔總樣本數之88.3%。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立意抽取10位教師進行訪談研究。訪談資料謄寫成逐字稿,將訪談的結果,配合相關文獻與問卷調查結果,作交互分析討論。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一、教師之哲學觀是主要影響國民小學教師對體罰學生成因的看法。
二、民主開放策略、獎懲並用策略、奉公守紀策略為國民小學教師較常使用的管教策略。
三、不同的性別、擔任不同的職務為影響國民小學教師對體罰學生成因看法的重要因素。
四、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服務年資及擔任不同的職務為影響國民小學教師管教策略之重要因素。
五、整體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整體教師管教策略具有相關性,且有二組典型相關存在。
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各因素能有效預測教師管教策略。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深究的參考。
關鍵字:體罰、管教、教師、桃園縣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auses and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on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by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The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 study this topic. The subjects included 669 teachers from 61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nd 598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Retrievabl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89.3%, and 591 questionnaires were 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88.3%. All subject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ll data acquired were coded in the computer and used SPSS10.0 for windows to analyze data. The process completed by means of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t 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Besides, interviews form ten teachers were concerned.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were under triangulation with relating liter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literary analysis, this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eachers’ viewpoints of philosophy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on the causes of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2. The strategies of democratic and public, rewarding with punishing, and to be law-abiding were the main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used by teacher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teachers’ genders and positions in the causes on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teachers’ gender, age,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by teachers.
5. The causes on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by teachers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re had two canonical correlations existed among the causes on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by teachers.
6. The causes on th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by teachers had obvious indications on the disciplining strategies by teachers.
The followings were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above study,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s,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elementary schools’ administration systems, teachers and the references to future research.
Keyword: Corporal punishment, Disciplining, Teachers, Taoyuan County
壹、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2005年人本體罰問卷結果分析。2006年2月26日,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1020tfar/
941020.doc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文軒(1995)。管教、懲戒和適度體罰。師友,339,23-25。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台北:教育。
毛連塭(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木榮(1991)。英國一九八六年教育法案有關「處罰」的規定。比較教育通訊,27,23-25。
王玉麟(1996)。體罰問題之面面觀。教師天地,83,64-65。
王百合(1993)。管教孩子的原則。文教天地,54,17-19。
王亞萍(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學校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王財印(1992)。國民中學導師背景因素、期望水準與管教態度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淑俐(1994)。從「體罰情結」談情緒控制。師友,324,29-31。
史英(1989)。我們為什麼籌組人本教育基金會。人本教育札記,試刊號。
石佳福(1995)。由校園暴力談教師管教權問題。師友,339,18-22。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刑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刑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第二版)。台北:教育部。
朱倫萱(2005)。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之管教態度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余曉雯(1997)。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一藝(2006)。國民小學實施友善校園成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其鴻(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台灣教育,612,44-51。
吳明隆(1992a)。從分析哲學家皮德思的處罰與紀律觀省思體罰問題。高市鐸聲,3(1),39-45。
吳明隆(1992b)。皮德思「處罰與紀律」觀的啟示。現代教育,7(27),132-148。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台北:知城數位。
吳芝儀(2000)。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成因-學校經驗。載於「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蔡德輝、楊士隆主編。嘉義民雄: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吳美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管教知能及其專業成長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蘭(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87)。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基(2004)。北市校園不要暴力,體罰是落伍教育。2006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23/n1164539.htm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49-61。
呂俊甫(1983)。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台灣商務。
李秀娟(2006)。國中學生家長對教師施行體罰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佳玲(2005)。國中學生家長對教師施行體罰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孟文(2000)。國中教師實施較訓輔合一課堂管教的策略與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忠勇(2003)。愛的教育:懲罰策略運用之我見。學生事務,42(3),2-4。
李建興(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1),51-55。
李國勝(2004)。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杜學知(1970年10月4日)。扑作教刑。中央日報,9版。
杜麗君(2003)。洛克之父母教養觀及其實踐。國教輔導,42(3),53-61。
周何總(1987)。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周志宏(1997)。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載於教育法與教育改革,370-380。台北:元照。
林山田(1998)。刑罰學 。台北:台灣商務。
林文瑛(1992)。中國社會的體罰現象及其意涵。載於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271-320。台北:桂冠。
林月盛(1999)。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與學生懲戒的有關問題。研習資訊,16(4),47-53。
林玉体(1976)。藤條萬歲嗎?從洛克的體罰論說起。今日教育,30,4-10。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1,81-88。
林志哲(2004)。國小教師創意管教與學生行為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佳範(2002)。校園人權與人權教育:淺論「學生人權」的觀念。師友,420,13-16。
林佳範、陳惠馨、包崇敏(2005)。校園體罰,突顯校園不重視學生人權:「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記者會發言整理。人本教育札記,193,46-49。
林金悔(1974)。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其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俊傑(2004)。體罰的存與廢。師友,445,38-41。
林昭賢(1991)。從教育觀點談體罰問題。台灣教育,488,1-2。
林美伶(1999)。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家蓉(2004)。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家興(1993a)。處罰而不 體罰 的方式。諮商與輔導,85,2-3。
林家興(1993b)。體罰的因緣。諮商與輔導,85,3。
林師如(2004)。人權教育研究:教師素養與學生管理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純媛(2005)。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清江(1974)。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朝夫(1996)。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靜淑(1996)。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連煌(1997)。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台北:文景。
金淑伊(1991)。韓國的體罰判例實況。比較教育通訊,27,23-25。
姜得勝(1998)。校園管教新哲學─不打不成器不如不教不成器。師友月刊,372,52-54。
胡金枝(1993)。談教師與體罰。南投文教,6,48-53。
唐璽惠(2000)。「教、訓、輔三合一整合方案」的理念與作法。臺灣教育,584,2-5。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
孫邦正(1992)。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孫旻儀(2004)。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永誠(2000)。洛克的懲罰觀及其教育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永誠(2002)。洛克管教觀的教育啟示。實踐學報,33,295-338。
秦順渝(2004)。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現象的成因及對策。2006年4月2日,取自http://www.edu.cn/20041123/3121541.shtml
秦夢群(2002)。教育人員(二)權利與義務,載於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秦夢群、游步威(1996)。美國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以法院判決為例。政治大學學報,73,109-140。
翁舒玫(2001)。是當真的嗎?教育局對「不體罰政策」的宣示與落實。人本教育札記,150,18-21。
高金桂(1992)。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崔光宙(2005)。當代教育思潮。未出版手稿,國立東華教育研究所,花蓮。
張俊紳(1996)。懲戒學生的法律責任。國教之聲,29(4),43-51。
張春興(199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濱(1991)。教育部嚴禁體罰。比較教育通訊,27,3-5。
張清濱(1999)。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載於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張清濱著。台北:台灣書店。
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榮(2003)。涂爾幹《道德教育》之研究-對台灣德育之啟示。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德銳(1991)。體罰爭論何時休-淺談合理的體罰的可行性。國教世紀,27(1),2-9。
得心(2003)。堅持不體罰。師友,433,70-73。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研會(2005)。教育零體罰明定入法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規定禁止體罰。2006年6月19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41228/941228e.htm
梁丁財(1991)。學童體罰問題之探討。教育家,42,12-15。
梁瓏常(1996)。從教師的管教權談管教責任與管教品質。輔導通訊,45,24-25。
莊淑富(1996)。我看體罰問題。嘉縣國教,26,7-11。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燿隆(1998)。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清福(1992)。再談體罰。中縣文教,11,8-9。
許智香(1998)。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明德(2003)。論懲罰(體罰)在班級管理上的問題。學生事務,42(4),49-55。
郭明德(2004)。談教師心中的最痛:因管教學生而挨告。學生事務,43(3),57-66。
郭麗玲(1989)。從西洋教育史看體罰。教育家,25,36-41。
陳巨峰(2005)。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及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志全(1995)。教師懲戒權之探討。法律評論,61,29。
陳秀蓉(1999)。體罰放得下:從「管教」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40,28-31。
陳幸仁(1996)。體罰問題:從英、美、日三國來談。教育資料文摘,38(3),47-53。
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出等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招池(2002)。推動學校人權應有的認知。師友,417,43-46。
陳俊欽(2002)。體罰的神話。人本教育札記,151,72-73。
陳政見(1993)。體罰與嫌惡刺激的探討。教師之友,34(2),15-25。
陳淑媛(2005)。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1993)。民法親屬新論。台北:三民。
陳舜協(2005)。立院通過校園禁止體罰 世界第108國。2005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cna.com.tw/perl/topread_mp.cgi?id=200612120259
陳榮華、林坤燦(1991)。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36,65-116。
陳靜音(1999)。管教學生千方百計。師友,380,80-83。
陳寶山(1996)。體罰問題與管教學生。論文發表師大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台北。
傅木龍(1997)。以專業管教盡掃體罰陰霾。學生輔導雙月刊,51,92-101。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60,101-113。
彭堅汶(1995,5月,29日)。校園無暴力環境之建立。中央日報,9版。
彭煥勝(1998a)。歐文的普及教育理念及其實踐-以新拉納克學校為例(1800-182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煥勝(1998b)。體罰問題的探究-從西洋教育史的角度觀察。載於教育改革理念與作法,73-106,新竹:國立新竹師院。
曾永福(1996)。體罰問題雜談。教育家,3(21),21-38。
曾增福(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福生(1993)。減少體罰有方法嗎?師說,61,30-32。
馮莉雅(1996)。高雄市國中教師體罰觀念與教師角色自我觀念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8(3),53-78。
黃士嘉(1997)。有教無「淚」談體罰。師友,355,55-57。
黃昌誠(2002)。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建衡(2004)。國民小學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惠屏(2003)。桃竹苗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協同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順利(2000a)。以康德道德教育思想論述教師體罰問題。訓育研究,392,69-76。
黃順利(2000b)。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碩斌(2004)。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體罰作為分析指標。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德祥(1996,4月13日)。體罰是對教育制度的反諷。中國時報,11版。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鴻博(1982)。西洋教育「體罰」的探究。崑崙,29(2),48-51。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權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大器(1992)。刑法總則釋論。台北:大中國。
楊守全、王正偉(1990a)。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師友,272,53-55。
楊守全、王正偉(1990b)。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研究。師友,272,53。
楊志能(2003)。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輔導學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昌裕(2000)。學生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觀念。訓育研究,66,77-81。
楊思偉(1991)。日本體罰實態。比較教育通訊,27,17-22。
楊昭瑾(2006,3月1日)。教師管教學生,北市擬分級措施。國語日報。15版。
楊國樞(1986)。我為什麼不贊成教師體罰學生。中國論壇,22(10),53-56。
楊淑芬(1994)。體罰的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雅真(200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教學效能關聯之探討-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馥綸(1991)。試從洛克的教育觀談「懲罰」-高雄縣前鋒國小體罰風波談起。國教之聲,25(1),14-20。
當代國語大辭典(1984)。台北:百科。
葉郁菁(1999)。體罰-老師心中永遠的痛:英國教育政策轉變的省思。人本教育札記,101,110-115。
董保誠(1994)。教師體罰學生與學校事故之法律責任。南投文教,7,36-43。
董保誠(1997)。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載於教育法與學術自由,273-280。台北:元照。
鄒其信(2000)。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蓋浙生(1995)。我們對教師懲戒權的看法與建言。師說,77,10-11。
劉德樞(1954)。怎樣不用體罰訓練兒童。台北:復興。
歐陽教(1989)。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管教學生。收錄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所編「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蔡宗陽(1991)。從儒道思想談體罰問題。中國語文,414,4-5。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鄭如安(1992)。高雄市小港區國小教師之權力類型與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0(2),88-114。
鄭添壽(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盧義文(1989)。探討體罰之原因及其有效解決之途徑。教與愛,25,42-43。
謝小芩(2002)。什麼樣的學校不打人。人本教育札記,152,73-75。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汶伶(2003)。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政哲(2004)。控制信念對教師因應學生違規行為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鍾任琴(1997)。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權。教師之友,38(3),1-6。
鍾喜亭(1988)。從法律的觀點論教師體罰學生之行為。屏東師院學報,1,39-49。
簡茂發(1991)。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教育概論,135-136。台北:師大學苑。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13,89-100。
貳、英文部分
Ackley, B. C., & Campbell, T. C. (2000). Judicious discipline: A case study of a student teach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1775)
Bauer, G. B., Dubanoski, R., Yamauchi, L. A., & Honbo, K. A. M. (1990).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3), 285-299.
Bell-Ruppert, N. (1994). Discipline plans in middl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649)
Charles, C. M. (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6th ed.). New York: Longman.
Clarke, D. & Murray A. (eds.). (1996).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whole-school behaviour policy.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Clifford, H. E. (1997).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Francois, R., Harlacher, G., & Smith, B. (1999). Improving student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by using assertive discipline strateg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31550)
Gerk, B., Obiala, R., & Simmons, A. (1997). Improving elementary student behavior through the us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discipline strateg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3044)
Hinchey, P H. (2004). Corporal punishment. Clearing House, 77, 96-100.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Lynn, R. (2001). Corporal punishment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and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Journal of Law and Education, 30(3), 554-563.
Mason, D. (2005). Corporal punishment is legal in 22 states: Would you support its use in your school? NEA Today, 24(1), 38.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 (1988).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el.
Simpson, J.A., & Weiner, E. S. C.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italli, S. J. (2005). The don’t of student discipline. Education Digest, 70(5), 28-31.
Tafa, E. M. (2002).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brutal face of Botswana's authoritarian schools. Educational Review, 54(1), 17-26.
Wolfgang, C. H. (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 Methods and models for today’s teacher (3r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Wynne, E. A. (1990). 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 C. Moles (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20-23).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