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大湖的「土地拓墾」及「漢人社會的發展」,兩個主軸來探討清代大湖的土地開發史,將清代大湖的開發,分成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拓墾前期」,大致是從咸豐11年(1861)到光緒10年(1884)。咸豐11年(1861)吳定新家族入墾之前,大湖是原住民泰雅族的分布地。新雞隆的墾戶吳定新,咸豐11年(1851)8月武裝入墾大湖。入墾大湖初期,經歷與原住民族群衝突、鄰近漢人墾界糾紛。土地拓墾模式,主要是「招佃開墾」,以穩健的速度開發。漢人社會的發展方面,大湖形成八份庄,大寮庄,並有福神祠、等小型的祭祀圈的存在。由吳定新家族是主導大湖地區事務,佃戶方面流動頻繁,是初墾時期的社會。
第二階段為轉變期,大致是從光緒10年(1884)到光緒15年(1889)。關鍵是劉銘傳的政策大幅轉變,試圖將邊區社會納入政府管理。因此光緒10年(1884)後,吳定新積極處理界內未墾土地,其方式是合股開墾及辛勞地贈與。撫墾局則招墾大湖未墾埔地,認墾者非常踴躍。漢人社會的發展方面,大湖的八份庄逐漸發展為大湖街,另外形成芎蕉坑、九芎坪、化人公、南湖庄、新開庄等聚落。大湖成為為邊區要地,具有初步商業機能,並有建有關帝廟,更因大湖總理設置,逐漸脫離墾戶主導的初墾時期社會。吳定新家族由吳定連領導吳家,各家族逐漸崛起。在佃戶方面,移入定居的人口較拓墾前期為多。
第三階段為拓墾後期,大致是從光緒15年(1889)到光緒21年(1895)。關鍵是廣泰成墾號入墾大湖,大湖撫墾官員籌劃由「廣泰成墾號」認墾大湖、卓蘭。光緒14年(1888)初引起舊墾等抗議,爆發紛爭,直到光緒15年(1889)3月才正式入墾大湖。廣泰成具「企業化」雛形,並耗費鉅資興築水利設施,南湖山區以製腦優先,之後土地拓墾佃人過著燒墾耕山的生活。樟腦、製糖、苧麻、茶、菸草、養蠶等多樣化產業,使得清末大湖處於土地開發極盛的狀態。漢人社會的發展方面,聚落成長迅速,大湖街、南湖街均以樟腦聞名,形成各自運作的社會。大湖的「四大墾戶」家族成員都持續增加。南湖以陳慶麟最有勢力。佃戶方面大量的人口定居,大部分是客家人,遷徙頗為頻繁。
清咸豐11年(1861)後,經過三十餘年,大湖從界外原住民分布的地區,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轉變成漢人生活的社會。因土地的開發,漢人社會得以發展,漢人社會發展後,又往未墾地持續開墾。筆者認為清代大湖的開發的特色,首先是清代中葉以後的社、經條件改變,使得大湖成為吸引漢人入墾的地區,其中樟腦業的發展更影響整個清代大湖的土地開發。其次清末官府政策改變大湖地區原有的開墾模式,因而使大湖的土地大規模的開發。最後由於大湖特殊的環境,整個清代大部分時間都由單一的大墾戶主導下,進行土地開發。
關鍵字:大湖,南湖,土地開發,拓墾。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中文
《大湖庄戶籍簿》(苗栗:大湖戶政事務所藏)。
《大湖庄除戶簿》(苗栗:大湖戶政事務所藏)。
《淡新檔案》(影印本,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岸裡大社文書(一)》(影印本,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台灣古文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藏影本)。
《天后宮沿革簡介》(立於大湖水尾天后宮壁,1972)。
《南昌宮略志》(立於南湖南昌宮壁,1986)。
《南湖護安廟志》(立於南湖護安廟壁,1993)。
《萬聖宮沿革》(立於大湖萬聖官前,1985)。
《黃逢森戶籍謄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藏)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7種,
1959)。
三田裕次藏,張炎憲編,《台灣古文書集》(台北:南天書局,1988)。
沈茂蔭,《苗栗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59種,1962)。
沈景鴻等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台北:故宮博物院,1994)。
吳子光,《臺灣紀事》(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36種,1959)。
吳揚麟,《大湖開拓誌手稿》(手抄本,吳兆玉藏)。
吳盛猛,《吳氏族譜》,(手抄本,吳盛猛藏)。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2001)。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九)》(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2004)。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2004)。
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苗栗縣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8)
林豪,《東瀛紀事》(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8種,1957)。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1
種,1962)。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1種,
1960)。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92種,
1961)。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
-上冊》(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2)。
陳清瑞,《陳氏家譜》(手抄本,陳清瑞藏)。
陳漢初,<石圍□越蹟通鑑>,收入《苗栗文獻》(第六期,1991),頁156-181。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5
種,1962)。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
1962)。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
類(三)》(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連橫,《臺灣詩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64種,1950)。
屠繼善,《恆春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5種,
196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
1957)。
黃新亞等纂,《苗栗縣志—卷首》(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
第70號,1960)。
黃榮洛編,《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
黃鼎松主編,《銅鑼鄉誌》(苗栗:銅鑼鄉公所,1998)。
黃鼎松主編,《公館鄉誌》(苗栗:公館鄉公所,1994)。
葉部銘,《葉氏家譜--梅友公派系十四世篤英公派下來台家譜》(自印本,199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7)。
劉璈,《巡臺退思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1種,1958)。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7種,
1958)。
劉定國監修,《苗栗縣志—經濟志特產篇》(苗栗:台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
1959)。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中部地方文獻(一)>,收入《台灣文獻》(第34卷,
1期,1983),頁91-114。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中部文獻資料(四)>,收入《台灣文獻》(第34卷,
4期,1983),頁83-14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
文獻叢刊150種,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台北:眾文書局,197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99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
叢刊第280種,197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霧峰林氏族譜》(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研究叢刊第298種,197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會典台灣事例》(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226種,19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集(第一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86種,19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
獻叢刊第31種,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文獻叢刊第247種,1968)。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
第61種,1959)。
藍鼎元,《東征集》(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8)。
謝長清,《六十自述》(手抄本,吳兆玉藏,1941)。
(二)日文(含中譯及英文中譯)
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107種,1972)。
上沼八郎監修,《台灣協會會報》(東京都:株式會社書房,1987)。
王學新編譯,《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上、中、下)(南投: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十九原住民系列3,2003)。
王學新編譯,《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附圖集》(南投:國史館
台灣文獻館,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十九原住民系列3,2004)。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1909)。
伊能嘉矩,《伊能文庫》(影印本,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伊能嘉矩著,溫吉譯,《台灣番政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57)。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灣文化志(中)》(台中: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1)。
波越重之編,《新竹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台灣地區第227號,1985)。
尾部仲榮編,《臺灣各地視察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台灣地區第154號,1985)。
松下芳三郎,《台灣樟腦專賣志》(台北: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24)。
森丑之助,<過去に於ける北勢番>《台灣時報》(22)。
新竹州役所編,《新竹州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台灣地區第229號,1985)。
溫國良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總督
府檔案專題翻譯二宗教系列之1,1999)。
臺中廳蕃務課,《臺中廳理蕃史》(臺中 : 臺中廳蕃務課,1914)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編,《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臺北:南天
書局翻印,原書於1935年出版)。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一卷第一冊(台
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報文》,第一卷第二冊(台
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8)。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台灣時報發行所,
192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5)。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
台灣省文獻會,199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編,《臺灣蕃人事情》(台北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
課,190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研究叢刊第46種,1960)。
臺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苗栗一堡大湖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灣
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苗栗一堡新雞隆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
灣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苗栗一堡老雞隆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
灣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拺東上堡罩蘭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灣
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苗栗一堡出磺坑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
灣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苗栗一堡雙連潭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
灣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苗栗廳苗栗一堡魚藤坪庄土地申告書》(南投:國史館台
灣文獻館藏)。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清賦一斑》(臺北:南天書局翻印,199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一)》(臺北:南天書局翻印,1998)。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新雞隆庄民有大租名寄帳》(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老雞隆庄民有大租名寄帳》(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
二、專書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 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 : 晚清中國的法律
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文化出版社,2003)
吳兆玉主編,《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
吳兆玉,《大湖開拓志》(自印本,1981)。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李喬,《寒夜三部曲<寒夜>》(台北:遠景出版社,1991)。
李文良,《中心與周緣 : 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 : 臺
北縣立文化中心,1999)。
何來美,《風霜.歲月.人情—苗栗百年人文軼事》(苗栗 : 苗栗縣文化局,2001)。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7)。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5)。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台北:台原出版社,2000)。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的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
版會,1999)。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書局,1985)。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
局,200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書第3號,2001)。
許雪姬,《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1993)。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陳運造等著,《我們的家鄉苗栗-生物篇》(苗栗:苗栗縣政府,1994)。
陳政三,《出磺坑鑽油日記》(台北:歷史智庫出版社,2005)。
張維安等著,《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0)。
黃卓權,《跨時代的台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台北:國立中
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4)。
黃鼎松,《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公司,1998)。
雷純芝、李平、宋雪麗編輯,《芎蕉坑勝覽》(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9)。
費孝通,《皇權與紳權》(觀察社,194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
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劉克襄著《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台灣的旅行(一八六0~一八八0)》(臺北:自立
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1996)。
潘大和,《平埔巴宰族滄桑史-臺灣開拓史上的功臣》(臺北:南天書局,1998)。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賴明森,《大湖傳真》(作者自印,2004)。
魏聲焜等著,《我們的家鄉-苗栗地質篇》(苗栗:苗栗縣政府,1994)。
蘇啟明撰述,<鄉土人物>,收入林政彥編,《興隆百年情》(苗栗:興隆國小,
1998)頁175-199。
三、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1895年-1935年)》(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李文良,<晚清台灣的地方政府與社會-廣泰成墾號事件的觀察>收入曹永和先
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 樂
學書局, 2001)。
李文良,<清代台灣岸裡社熟番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歷史人
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一期)(廣東:歷史人類學學刊編輯部,2005),頁1-29。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兆玉,<大湖墾戶之一-陳履獻>,收入《苗栗文獻》(第三十二期,2005),
頁67-70。
吳兆玉,<大湖鄉寺廟沿革>(未刊稿)。
林秀幸,<以社 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與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臺灣客家聚落為
例>,收入《民俗曲藝》(第142期,2003),頁55-102。
林錫霞,<穿龍圳-滋潤水尾坪>,《聯合報》(2004年2月14日)。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台北:國立臺灣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周玉翎,《臺灣南端尾閭□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年)》(台北:國立台灣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洪麗完,<岸裡大社土官潘氏家族興替之考察>,收入《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頁188-247。
施添福,<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地區的雞隆溪域為
例>,收入《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5)。
施添福, <國家、環境與台灣內山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中部卓蘭為例>,收入
《兩岸客家『歷史、文化、 社區』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
施添福,〈國家、環境與臺灣內山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中部罩蘭埔為例〉,「環
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2002)。
施添福,〈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客家研究:族群關係的再思考>,收入《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6期)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3)。
奚淞,<內山的開發與拓墾家黃南球傳奇>,收入《漢聲雜誌》(第89期,1989)
頁62-64。
陳國棟,<「軍功匠首」與清領時期台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收入《人文
及社會科學集刊》(7卷1期,1995)。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收入《台灣文獻》(第31
卷,4期,1982)。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收入《台灣文獻》(第32
卷,1期,1982)。
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惠邨,<清代台灣的租賦>,收入《台灣文獻》(第10期,1959)。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收入《台灣史研究》(第2卷,
第1期,1995)頁5-50。
黃紹恆<客家族群與台灣樟腦史>,收入張維安等,《台灣客家族群史》(南投:
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51-86。
黃卓權,<「廣泰成」總墾號對大湖卓蘭地區之拓墾初探>,收入《苗栗文獻》
(卷一,五期,1989),頁186-205。
黃卓權,<台灣裁隘後的著名墾隘「廣泰成」墾號初探>,收入《台灣史研究暨
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頁105-140。
黃卓權,<臺灣內山開發史中的客家人>,收入《歷史月刊》(134期,
1999),頁186-205。
黃卓權,<我的客家田野工作經驗談>,收入《第二屆台灣族群史研習會論文》(台
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5)。
黃國峰,《清代苗栗地區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莊金德,<台灣屯政之興廢>,收入《台灣文獻》(第11期,1960),頁2867。
張菼,<同籍械鬥的吳阿來事件>,收入《臺灣文獻》(20卷4期,1969)
楊永彬:〈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
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出版公司,2000)。
楊宗穆,《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楊秀雅,《清代大甲地區的發展與街市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懿瑾,《客家聚落之空間性及其生活世界的建構-以苗栗公館石圍□庄為例》(桃
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蔡淵絜,<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
16》(台北:中央研究院,1886),頁45-67。
潘朝陽,<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收入《師大地理研究報
告》(第25期,1996)。
潘朝陽,<台灣關帝信仰的文教內涵:以苗栗區域為例之詮釋>,收入師大地理
研究報告》(第28期,1998)。頁13-36。
賴明森,<大湖的開墾>,收入苗栗縣文化局編,《大湖十分崠茶亭調查與修護
計畫稿》(未刊稿,2003)。
簡志維,《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四、地圖
《苗栗縣大湖鄉行政區域圖》(苗栗,大湖鄉公所,1993)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臺灣堡圖》(臺北 : 遠流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