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章雅琦
Chang, Ya-Chi
論文名稱: 瓦歷斯‧諾幹的雙崎文學與文學地景
Walis Nokan’s M’ihu Literature and Its Literary Landscapes
指導教授: 陳芷凡
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 陳惠齡
Chen, Welin-Lin
陳敬介
Chen, Ching-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瓦歷斯.諾幹雙崎文學文學地景人文地理學非地方地方感全球地方感
外文關鍵詞: Walis Nokan, M’ihu literature, literary landscapes, human geography, non-places, sense of place,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討論瓦歷斯.諾幹環繞其家鄉部落雙崎(M’ihu)所發展出的文學作品及其文學地景作者創作歷程可劃分為三階段:原運時期(1985-1994年)、部落回歸時期(1994-2000年)、後九二一大地震時期(2000-2016年)。本文將採用人文地理學概念作為分析工具,探究作者各階段部落書寫與文學地景建構的特色與重點,及其與作者文化認同、族群意識的關聯。
    第一階段:原運時期(1985-1994),援引馬克.歐傑(Marc Augé)的非地方(non-places)概念探究東崎路、自由國小。此二處具有的「通道」特質加速人員移動往來,威脅作者欲鞏固的根植感。藉由抗拒這兩個非地方,作者敘寫空間越界致使的認同衝突,批判都市化與文化霸權。
    第二階段:部落回歸時期(1994-2000年),採用大衛.哈維( David Harvey)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與戰鬥性批判主義(militant particularism)觀點,析論瓦歷斯形塑雙崎特殊性的方法——包括將非地方轉換地方,分別由重構歷史、描繪日常空間等途徑建構地方感。此時期孕育大量部落山川景貌、新舊地名對照的地誌描寫,伴隨大安溪共享流域區域認同的浮現。
    第三階段:後九二一大地震時期(2000-2016年),運用朵林.瑪西(Doreen Massey)提出的全球地方感(A Global Sense of Place),討論《七日讀》的部落風災地景書寫如何與拉美文學互文參照。作者描寫有「靈」大自然的創傷與憤怒,說明原住民生態智慧與土地倫理的當代重要性。此外,亦探究《戰爭殘酷》如何將雙崎描繪為眾多族群、文化交匯之地,以該處的社會關係說明地方與世界的連結,並列雙崎與世界各地受壓迫民族,以該地對戰爭遺緒的正向轉化為普世性暴力提供出口。
    從雙崎文學與文學地景的歷時性演變,可發現瓦歷斯將其族群意識與身分認同投注於在地化素材的書寫,成就山林、溪流、聚落等,處處有情感與記憶的廣闊文學地景。作者對世界歷史與局勢的敏於覺察,讓雙崎文學跳脫原住民族文學鏤刻山海的既定印象,成就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的格局。


    As Walis Nokan’s hometown, M’ihu has been frequently appearing in the author’s work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is paper uses human geography concepts to explore how M’ihu literature and its literary landscap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changed. It also investigates how the author's cultural identity,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issues he’s combating influence the literary landscapes. The development of M’ihu literature and its literary landscap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eriods.
    The aboriginal rights movement period (1985-1994): Chapter 2 uses Marc Augé's concept of non-places to explore how Dongqi Road and Yzu-Yu Elementary School’s "passage" characteristics accelerate the residents’ mobility and undermine the sense of rootedness in the tribal community. The author depicts the road and the school as non-places to criticize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The tribal return period (1994-2000): Chapter 3 uses David Harvey's concept of sense of place and militant particularism, analyzing how Walis shapes the particularity of M’ihu through transforming non-places into places, reconstructing of the regional history and depicting daily landscap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eriod is that Walis created abundant topographical descriptions of tribal landscapes, recollects the former geographic names, and successfully emphasizes and renews the regional identity of the shared river basin of the Da'an River.
    The post-921 earthquake period (2000-2016): Chapter 4 uses Doreen Massey concept of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to firstly discuss how Walis produces intertextual links between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his literary landscapes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n, it examines how the author describes M’ihu as an intersec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and ethnic groups during wartime and proposes the local experience as a solution to universal violence.

    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方法 3 第三節、前行研究回顧 8 第四節、研究範疇 15 第二章 、部落裡的「非地方」(1985-1994) 20 第一節、從移動經驗談起 21 第二節、部落城堡的破口——東崎路 23 第三節、非地方的壓迫與可能——自由國小 32 第三章 、雙崎的「地方」感(1994-2000) 47 第一節、化「非地方」為「地方」 48 第二節、由歷史建構地方感 56 第三節、由日常建構地方感 69 第四章 、雙崎的「全球」地方感(2000-2016) 80 第一節、當雙崎遇見拉美——《七日讀》的風災地景 81 第二節、雙崎:文化與社會關係匯聚之地——《戰爭殘酷》 94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各章重點與發現 105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09 參考文獻 114

    一、 專書

    柳翱,《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瓦歷斯.尤幹,《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文中註解為1992a。
    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新北:稻鄉,1992年),文中註解為1992b。
    瓦里斯.尤幹,《山是一座學校》(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文中註解為1994a。
    瓦歷斯.尤幹,《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文中註解為1994b。
    瓦歷斯.諾幹,《戴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文中註解為1999a。
    瓦歷斯.諾幹,《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文中註解為1999b。
    瓦歷斯.諾幹,《迷霧之旅》(新北:布拉格文化,2012年)。
    瓦歷斯.諾幹,《瓦歷斯.諾幹2012:自由寫作的年代》(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 2012年)。
    瓦歷斯.諾幹,《城市殘酷》(台北:南方家園,2013年)。
    瓦歷斯.諾幹,《戰爭殘酷》(新北市:印刻文學,2014年)。
    瓦歷斯.諾幹,《七日讀》(新北市:印刻文學,2016年)。
    瓦歷斯.諾幹,《當世界留下二行詩》(新北市:讀冊文化,2018年)。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疊印:漫步香港文學地景2》 (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年)。
    Marc Augé著,陳文瑤譯,《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台北:田園城市,2017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沙力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新北:健行文化,2019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城邦文化,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新北:印刻文學,2013年)。
    內政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臺中市和平區大安溪泰雅族北勢群誌》(台中:承揚,2013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18年)。
    蘇碩斌,〈穿越台北的日治空間工程〉,《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2005年)。
    奧爾蘭多.巴羅內,《博爾薩斯與薩瓦托對話》(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 專書論文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國家公園戰役史蹟保存維護計畫口述歷史訪談及文物典藏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市:珍火影業,2018年)。
    臺中市和平區烏石坑社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和平區烏石坑社區農村再生計畫》,(台中市:烏石坑社區發展協會,2013年)。

    三、 期刊論文

    巴蘇亞.博伊哲努,〈出入創作與論述之間的原住民文學健筆: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期(2008年6月),頁31-63。
    范銘如,〈小說中的線〉,《臺灣文學學報》第30 期(2017年06月),頁27-52。
    林益仁,〈泰雅族傳統領域與流域治理的啟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0期(2015年09月),頁291-310。
    林幼雀,〈泰雅族傳統經濟生活與婦女地位〉,《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二期(2005年11月),頁169-185。
    李德恩,〈多元化的拉美文學與拉美文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11年9月),頁14-18。
    吳明益,〈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中外文學》第三十七卷第四期總423 期(2008年12月),頁111-147。
    林宗弘,〈不平等的災難:921 地震下的受災風險與社會階層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12年6月),頁193-231。
    陳芷凡,〈戰爭與集體暴力——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六期(2018年4月),頁157-187。
    台邦.撒沙勒,〈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人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考古人類學刊》(2008年12月),第69期,頁9-44。
    瓦歷斯‧諾幹,〈殖民影像及其論述的影想〉,《多元文化交流》第6號(2014年6月),頁18-33。
    簡義倫,〈日式伐木系統與美式伐木系統之比較-以八仙山林場及大雪山林業公司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一期(22010年),頁37-38。
    陳惠齡,〈「移動」的情境與隱喻--《詩經.采薇》一詩所建構的時間頻譜及其景觀詩學〉,《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09月),頁1-24。

    四、 學位論文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廖婉如,〈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熊貴藍,〈Atayal Balai――真正的泰雅人:瓦歷斯.諾幹的文學獵場〉(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佩霖,〈認同與回歸――泰雅族作家作品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五、 電子資料

    蘇碩斌,〈地景文學〉,(來源:https://toolkit.culture.tw/literaturetheme_151_23.html?themeId=23,2021年6月3日瀏覽)。
    莎歷瓦勞.布朗,〈城市殘酷〉,(來源: https://tiprc.apc.gov.tw/blog_wp/?p=6581,2019年11月21日瀏覽)。
    Oxford Reference, Overview: Friction of Distance (來源:
    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095835658,2021年06月05日瀏覽)。
    陳黎,〈甜蜜的辛苦——譯詩雜記〉,(來源:http://faculty.ndhu.edu.tw/~chenli/ontranslation.htm,2021年3月25日瀏覽)。
    張淑英,〈當代拉丁美洲文學〉,(來源:http://homepage.ntu.edu.tw/~luisa/speech/realismo _magico.htm,2021年4月3日瀏覽)。
    梁偉賢,〈「自然」與「人文」的悲歡離合——政大官大偉談原住民轉型正義〉,(來源: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guan-dawei-taiwan-aboriginal-studies/,2021年4月10日瀏覽)。
    劉永祥,〈美國淚之路 正視「排印」不正義〉,(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23000357-260114?chdtv,2016年4月瀏覽)。
    Dartmouth College Library, A SHORT DEFINITION FOR HUMAN GEOGRAPHY.(來源: https://researchguides.dartmouth.edu/human_geography,2021年5月7日瀏覽)。
    蔡曉惠,〈空間理論與文學批評的空間轉向〉,(來源:
    https://wenku.baidu.com/view/35c41f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d.html?re=view,2021年6月3日瀏覽)。
    傅琪貽,〈靖國神社與台灣高砂義勇隊〉,(來源: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8955,2021年5月1日瀏覽)。
    瓦歷斯.諾幹,〈影想/Hagai社〉,(來源: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220713,2021年4月29日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懷古步道—木馬道〉,(來源: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49149,2021年5月24日瀏覽)。

    六、 英文文獻

    Olga Nieuwenhuys, “Growing up between places of work and non-places of childhood: The uneasy relationship,” in Children’s Places: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Karen Fog Olwig and Eva Gullov ed.(Oxfordshire: Routledge, 2003) , pp.99-118.
    James S. Duncan, The City as Text: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Interpretation in the Kandyan Kingd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86.
    Seymour Benjamin Chatma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143.
    Doreen Massey,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in Space, Place and Gend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David Harvey, “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 in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6). pp. 291-326。
    Guo, Pei-yi, “Island Builders,” in Landscape and Historicity among the Langalanga, Solomon Islands.(London: Pluto Press, 2003) pp.189-209.
    J. Hillis Miller, Topographi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3-4.
    Steve C. Bourass, 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