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星崴
論文名稱: 南庄的鄉民、公民與國家
Peasants, Citizens and the State in Nanzhuang
指導教授: 李威宜
口試委員: 呂欣怡
洪馨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山林邊區政治想像公共領域人情治理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企圖討論南庄作為國家在山林邊境型構的行政區域,其在地鄉民與公
    民團體之政治想像的摩擦與競合,以理解國家在地方政治的治理模式。南庄的山林資源吸引一波波國家力量進駐,並且型塑其邊陲性特質。清末客家族群對番地的拓墾,引進以地方公廟為核心的中華帝國式文化權力;日治時期,日本殖民者的樟腦專賣政策,帶入現代國家機器的監控和規馴體制;戰後國民政府,在地方布建了完整的層級行政體系,並且透過壟斷尋租的方式,打造二元派系;社區總體營造風潮則代表了台灣作為新興民族國家對地方性的汲取。國家在地方呈現兩個完全不同的典範。山林環境的限制,滋養出鄉民重視人情的人觀,而國家在地方布建的層級體系,延續著中華帝國的想像,鄉民將其視為恩主,有義務協助其家戶進行再生產,並與之進行政治人情交換,共謀一種人情治理的機制;山林環境對在地公民團體來說,則標誌著理想生活的追求,促使其在公民社會的典範下建構在地公共領域,進行公共行動,成為民族國家新興地方性的來源。本文企圖指出,當代地方政治存在著多軌的政治想像,彼此之間並非互相取代而是共構、磨合與錯接。而這些政治想像,皆是不同時期國家型塑南庄山林邊陲性時的統治效果,並且為不同的行動者在地方實踐與角力。而選舉則是國家的慶典,更是放大和加固了原本的國家效果,重新激活了地方的政治想像。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4 第一節 返鄉遊子的告白..........................4 一、 告白: ..................................4 二、 返鄉路迢迢 ..............................8 第二節 走進南庄:台灣的邊陲山林鄉區 ............12 第三節 南庄區域的形構與發展 ...................14 第二章 群峰競逐的地方政治圖像 ..................20 第一節 苗栗地方政治圖像 .......................20 一、 政治大戲:劉黃演義 .......................20 二、 派系在地方 ..............................21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政治 ....................27 一、 以家戶為核心的人情物質文化: ...............27 二、 行政層級體系 .............................30 三、 地方人情與層級體系的交融 ..................37 第三章 社區為公...............................41 第一節 公民現身與公共場域.......................41 一、 公民行動者:基督教長老教會與地方教師.........42 二、 地方公共場域:《南庄人》季刊 ...............44 第二節 公共行動與地方衝突 ......................47 一、 垃圾場事件 ...............................47 二、 桂花巷事件 ...............................56 三、 老郵便局事件 .............................64 四、 慈善化的愛鄉協進會 ........................69 第四章 地方政治的集體歡騰..72 第一節 選舉意象 ...............................72 一、 童謠 ....................................73 3 一、 賄選 ....................................73 第二節 選舉動員 ...............................74 二、 機關組織動員 .............................76 三、 政黨組織動員 .............................81 第五章 結論 ..................................100 一、 山林邊境的人情治理 ........................100 二、 公民的聖殿 ...............................102 三、 公共領域與道德論域的交鋒....................105 四、 國家對地方的縫合 ..........................10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王正彬
    2007 鄉村教會的社會營造。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壽
    2004a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Clientelism in Taiwan,1987-2001 Doctoral Dissert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unpublished
    2004b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刊,第七期,177-207
    王紹霖
    2011 誰的桂花巷?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玄
    1997 派系網路、樁腳網絡與俗民網絡。收錄於地方社會。
    黃惠屏
    2007 南庄新地景浮現:區域制度與知識黏貼。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碩士論文。
    陳以諾
    1998 南庄教會木笛班事工,新使者(47):37-40
    2002 社區營造之我見,新使者(69):51-53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Appadurai, Arjun
    2010 消失的現代性,台北:群學
    賴阿勝 羅烈師主編
    2010 人與眾神的饗宴:南庄圓醮
    何來美
    1997 劉黃演義。台北:台灣書店
    2005 劉黃演義續集。台北:華夏書坊
    柯志明
    2006 米糖相剋。台北:群學出版社
    胡家瑜
    2003 南庄地方發展與賽夏邊界問題再檢視。台大文史哲學報(59): 177-214
    2009 從移動的空間到轉變的地景─對於賽夏社會變動性和穩定性的另類
    思考
    112
    吳音寧
    2007 江湖在哪裡。台北:印刻出版社
    張峻嘉
    2002 南庄地區開發與經濟發展,環境與世界(6):31-56
    2006 南庄再發展與區域特性形構,台灣大學地理學博士論文。
    張育玟
    2010 音樂活動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
    范良貞
    2007 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施雅軒
    2005 客家歷史區域研究的新途徑,環境與世界(12):123-134
    2008 日本時期南庄聚落地方警察的人口流動─一個空間規馴的個案,
    環境與世界(19):1-19
    藍博洲
    2004 紅色客家庄。台北:麥田
    謝國雄
    2010 茶鄉社會誌。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蕭新煌、黃世明
    2001 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Bosco, Joseph1992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Ethnology 31(2):157-183
    Jacob, Bruce
    1992[1981] 台灣鄉村地方政治,嚴安林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Local politics in rural Taiwan under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Lu,Hsin-yi
    2002 The politics of locality : making a n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aiwan.
    London:Routled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