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怡潔
論文名稱: 消逝的「海墘」:檳城「姓氏橋」多重邊緣性的形成
指導教授: 李威宜
口試委員: 蔣斌
何翠萍
蔡晏霖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界域世界文化遺產底層國際性城市治理階級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東北沿海的海墘地帶(Weld Quay)於19世紀末期形成,自形成後此處即作為檳城繁盛海洋運輸貿易的重要腹地,而後,以姓氏為單位的數個結群陸續遷移至此處,至20世紀中期陸續形成現今的樣貌,至今留有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雜姓橋與姓楊橋,連同五條路區域的填海區域,這些領取臨時地契的大片木屋區被外界通稱為「姓氏橋」(Clan Jetties)。
    以「界域」(borderlands)作為理解各橋所處於多重邊界的狀態,包括空間位置、生計方式與結群特色等,筆者試圖指出在不同歷史性中,其皆處於由相異分類方式所支配或者賴以維生的邊緣性(marginality)狀態,包括1980年代末期檳城經濟的轉型、2000年代檳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前後時期。在一次次與全球力量交會的過程中,使得對於橋民而言,無論在生活與生計方式下,與海洋緊密相連並富含許多人際網絡的「海墘」意義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供國內外遊客與本地中產階級所觀看的「姓氏橋」。
    在此篇論文中,筆者即欲探討在這些相異歷史過程中,多重邊緣性狀態的形成機制,如何與其所處的界域狀態互動,無論是延續、或者是產生變異的過程。最後,筆者試圖指出,海墘人群所面臨的多元認同與連帶關係下的掙扎與游移處境,其也可能是檳城在歷經英國殖民時期、馬來西亞獨立而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定分類人群所歷經的普同處境,以此,我們試圖較為動態地思考檳城華人社會的異質展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走進檳城「姓氏橋」: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三節 研究定位(文獻回顧):東南亞區域脈絡下的異質華人社會 5 一、東南亞區域脈絡下的異質華人社會:流動與網絡 6 二、馬來西亞國族認同與檳城的城市認同:認同關係的形成與轉變 8 三、界域研究與邊緣性的形成:多重邊界、流動與建構的視角 11 第四節 「姓氏橋」與「我」:研究過程、研究方法與研究者的位置 14 第五節 論文架構:界域、世界文化遺產力量、社會邊界 18 第二章 海墘水上屋的歷史形成:前世遺時代政治經濟力量所帶來的邊緣性 20 第一節 走進海墘地帶與水上屋區域:空間與人際網絡的形成 22 一、檳城與全球經濟力量的接連:英國殖民時期重要運輸地帶的當代樣貌 22 二、水上屋聚落及其周圍:勞動人群日常生活的集體空間 23 第二節 日常生活、社會結構與生計方式的多重空間 27 一、眾多知覺所環繞的木屋填地空間:日常生活感知所建構的共感邊界 27 二、水上屋建築形式與人群結構:社會地位的邊緣性、社會連帶的異質 30 三、生計空間與結群特質:海洋與陸地間的中介角色、跨國多元的文化經驗 34 第三節 「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這裡無半項啦(bô-puànn-hāng)!」:1969年至1980年代後政治與經濟力量的邊緣化 42 第四節 小結:從面向海洋轉往陸地:與全球經濟力量的斷裂 48 第三章 海墘與世界文化遺產力量的遭逢:姓氏橋的形成 49 第一節 序曲:檳城喬治市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49 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社會文化框架:馬來西亞獨立後的國族論述 49 二、以檳城當地古蹟文化工作者與團體為主的行動者:遺產地圖 51 第二節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的「整頓工作」:姓氏橋即將成為旅遊勝地的宣告 54 一、麻雀變成了幾日的鳳凰:清除垃圾行動、民眾會堂的歷史展示、模範屋 54 二、清除垃圾的背後意涵:從海墘到姓氏橋的標本化觀看方式 59 第三節 「現在落伍的地方變成古蹟」:姓氏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空間 62 一、姓氏橋與2009年、2010年喬治市節 62 二、姓氏橋與2011年喬治市節:部分居民的更加失落 65 三、與世界文化遺產間的斷裂:中心與邊緣的再次創造 67 第四節 小結:從海墘到姓氏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空間治理 73 第四章 世界文化遺產下姓氏橋社會的異質形成:內部中心與邊緣的分殊 75 第一節 姓周橋與周橋公司:「民主」連帶的轉型過程 75 一、姓周橋的生活空間:日常生活可見的觀光與文化遺產力量 75 二、周橋公司作為中介者:2009年「Bangun橋裝藝術祭」 78 三、周橋公司的歷史與轉型過程:從海洋運輸工作至世界文化遺產 81 第二節 姓李橋:跨越橋範圍的結群連帶網絡 86 一、「兌山李」的認同:歷史起源、金鞍山寺與具有聲望地位的人 86 二、「有錢的搬出去,沒錢的留下來」:橋內部的殊異來源 91 第三節 小結: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下的愈漸分殊:異質的結群連帶與運作 93 第五章 結論:從海墘到姓氏橋:界域主體性的逐漸消失 94 第一節 多重邊緣性的形成的三重力量:從海墘到姓氏橋 94 第二節 關於檳城「華人」的一些思考:處於多重連帶關係下的界域狀態 99 一、延續的觀看方式? 99 二、開啟的市民(認同)動員方式 104 第三節 研究未竟之處 107 參考書目 108

    中文書目
    李亦園等
     1985 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下冊。海外華人社會研究叢書之二。臺北:正中書局。
    吳元黎主編
    1985 美國華人經濟現況,廣樹誠譯。海外華人社會研究叢書之四。臺 北:正中書局。
    吳佩瑾
    2010 建設或建構?以新加坡「紅頭巾」為例探討女性與國家的關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忠全
    2009 老檳城路志銘:路名的故事。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
    李威宜
    1999 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唐山出版社。
    麥留芳
    1985 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四十七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少寬
     2002 檳榔嶼華人史話。馬來西亞吉隆坡:燧人氏事業公司。
    曾玲、莊英章
    2000 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崇拜與宗鄉社群整合:以戰後三十年廣惠肇碧山亭為例。臺北:唐山出版社。
    葉春榮
    1993 人類學的海外研究:兼論一個新的方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集刊,第75期,頁171-201。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國偉
    2005 公司流變:十九世紀檳城華人「公司」體制之空間再現的研究。臺灣大學城鄉所博士論文。
    龍山堂邱公司出版小組
    2003 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歷史與建築。檳城:龍山堂邱公司出版小組。
    鄭智殷
    2010 完美演出!?:從劇場國家理論探討「全面防衛」概念下的新加坡文化政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網路資源與報章雜誌
    林松榮
    2007 姓氏橋整裝待發。中國報,C7版,12月19日。
    光明日報
    2007 檳政府選模範橋屋:充7姓氏橋翻修樣板。B5版,7月24日
    光華日報
    2002 姓周橋曾是昔日上海灘。A7版,3月24日。
    光華日報
    2008 古蹟信託會:歡慶入遺之餘,州政府應執行管理計畫。網路資源,  http://news.sina.com/int/kwongwah/105-103-102-102/2008-07-19/08583086525.html,7月19日。瀏覽日期:2011年10月16日。
    周新才
    2008 古蹟很「洋化」難引共鳴:檳申遺成功人民熱不起。星州日報,7月9日。
    南洋商報
    2002 「海母雞」專劫掠商船。南洋商報,3月26日。
    張麗珠
    2007 申遺工程—13至15。光明日報,8月26日。
    陳芷凌
    2007 海墘姓氏橋民眾會堂,變身歷史詮釋中心。光華日報,A14版,7
    30日。
    NCH
    2008 參與檳辦姓氏橋藝術計畫:多國藝術家月杪會橋民。光華日報,A18版,8月5日。

    TTK
    2008 「姓氏橋真是活文化」評委龍炳頤完美評價。光明日報,A3版,7月9日。
    TTK
    2008 姓周橋橋裝藝術祭:海上唱遊萬人陶醉。光華日報,A4版,8月4
    日。
    TTK
    2009 姓氏橋舢舨開跑囉:200遊客水上看古蹟。光明日報,A10版,7月26日。

    英文書目
    Bideau, Florence Graezer and Mondher Kilani
    2011 Multiculturalsim, cosmopolitanism, and making heritage in Malaysia: a view from the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iFirst article, 1-19.
    Chan, Lean-Heng
    1980 The Jetty Dwellers of Penang: Incorpor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An Urban Clan Community. Unpublished M. Soc.Sc Thesis.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 Penang.
    Goh, Beng-Lan
    2002 Modern Dreams: An Inquiry into Power,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Cityscape in Contemporary Urban Penang, Malaysi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Hefner, Robert W.
    2001 Introduction: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In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Hefner, Robert W., ed.Pp.1-58.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irschman, Charles
    1986 The making of Race in Colonial Malaya: Political Economy and Racial Ideology. Sociological Forum 1(2): 330-461.
    Hussin, Nordin
    2007 Trade and Society in the Straits of Melaka: Dutch Melaka and English Penang, 1780-1830. Singapore: NUS Press.
    Kota Kita
    2011 My George Town. Special Edition 2011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Kuhn, Philip A.
    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Lo, Man-Yuk
    1900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 JMBRAS 33: 197-246.
    Mohit, Mohammad Abdul, and Mohd Bashir Sulaiman
    2006 Repeal of the Rent Control Act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re-War Shophouse in Georgetown, Malaysia. JMBRAS 79(1): 107-121.
    Nagata, Judith
    1979 Two Styles of Urban Life. In Malaysian Mosaic: Perspective From a Poly-Ethnic Society. Judith Nagata, ed. Pp. 100-143.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Ongkili, James P.
    1985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96 Making Gender: 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Culture. Boston: Beacon Press.
    Salih, Kamal, and Young, Mei-Ling
    1986 The Regional Impact of Industrialisation: A Case Study of Penang State.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Labour Force Processes: A Case Study of Peninsular Malaysia. T. G. McGee, eds. Research Papers on Development in East Java and West Malaysia no. 1. The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p. 101-137.
    Scott, James
    2008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ulie
    2002 World Heritage as a Model for Citizenship: the case of Cypr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8(2): 99-115.
    Shackel, Paul A.
    2001 Public Memory and the Search for Power in America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3(3): 655-670.
    Shamsul A. B.
    1997 The Economic Dimension of Malay Nationalism—The Social-Historical Roots of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XXXV(3): 240-261.
    Tadiar, Neferti Kina Maca
    2009 Things Fall Away: Philippin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 Makings of Globaliza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Tagliacozzo, Eric
    2005 Secret Trades, Porous Borders: Smuggling and States along a Southeast Asian Frontier, 1865-1915.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A Sino-Southeast Asian Circuit: Ethnohistories of the Marine Goods
    Trade. In Chinese Circulations: Capital, Commodities, and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Eric Tagliacozzo and Wen-Chin Chang, eds. Pp 432-454.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Tagliacozzo, Eric, and Chang, Wen-Chin, eds
    2011 Chinese Circulations: Capital, Commodities, and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Michael, and Ward, Marion
    1994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ince 1970: The Context and the Means. In Transformatio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in Peninsular Malaysia. Harold Brookfield, eds. Pp. 95-121. Kuala Lump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sing, Anna Lowenhaupt
    1993 In the Real of the Diamond Queen: Marginality in an out-of-the-way Place.

    Worden, Nigel
    2001 “Where it all Began”: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laysian Heritage in Melak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7(3): 199-218.
    Zabielskis, Peter
    2008 Towards a Moral Ecology of the City: A New Form of Place-Based Identity and Social Action in Penang Malaysi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30(3): 267-291.

    英文網路資源
    UNESCO Brief Description, 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2008 of Malacca, Electronic documents, http://whc.unesco.org/en/list/1223, Accessed October 25 2011.
    2008 Map, 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Electronic documents, http://whc.unesco.org/en/list/1223/
    multiple=1, Accessed April 10 20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