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欣樺 Hsin Hua Lee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賦優異教育計畫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Performing Statu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rojects of Gifted with Disabilities i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Education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沈姍姍
San San S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8 |
中文關鍵詞: | 身心障礙資賦優異 、雙重特殊 、特殊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Gifted with Disabilities, twice-excep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針對臺北市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賦優異計畫進行實施現況與成效探討,希望能了解此教育計畫在執行時所面臨的困境,並探究發生原因及歸納各校解決困境之策略,以供未來各縣市做一參考。
研究者採用文獻回顧法與訪談法,邀請承辦相關業務國民中小學的行政團隊與教師團隊共九人,歸納出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現況:各校經數年發展後,已逐漸形成成熟團隊運作模式,以自我檢核表檢視多數指標為符合,少數在執行初期發生困境。
(二)執行成效: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學生得以發展其優弱勢能力、同儕接納度明顯提升;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專業知能提升、校園行政模式的建立;親師關係的改善。
(三)發生困境:行政與管理方面主要是家長觀念的導正、經費不足及新任行政人員感受茫然;學習需求評估與輔導方面為學生個別化差異大及家長不信任教師專業;師資方面是學生初期不親近教師、相關研習不夠、科任教師缺乏相關知能;課程與教學方面有排課困難、學生拒絕資源班服務、專業團隊服務不足及教材編寫困難。
(四)解決策略:針對大多數困境各校已發展出許多解決策略,但經費問題還是較為棘手。
最後針對研究結論對相關主管教育機關、學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jects aimed for those gifted with disabilitie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he purpose wa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its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to gather various strategie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to tackle them for future reference in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nin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hich have implemented projects of this natur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the schools have developed and matured their respective protocols to running projects like this over the years. Most of them were found to b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demands on the checklist while a few of them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the beginning. Secondly, as to its effectiveness of execution, gifte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ere able to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ir level of acceptance by their peers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Improvements also included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knowledge in special education, the administrative collaboration within the campu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ing said that, there were still difficulties. On the part of the administration, they were the efforts to change parents’ perception, the insufficient funding, and the loss of guidance felt by the new administrative staff. The concerns with the learning needs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 were the huge gap among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he parents’ lack of trust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As to teachers, students had a hard time getting close to their teachers initially.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relevant workshops, and that subject teachers lacked the related understanding for these students. Regarding it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allenges included class scheduling, students’ rejection of the service from the resource room, not enough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professional teams, and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forementioned, various schools have developed an array of strategies; the funding remained a critical issue, though.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uggestions to schools, administration in charge of this field,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部份
asperger(2010年9月9日)。參加"身心障礙資賦優異"試辦計畫3年感想【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asperger/25171518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及其與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5,頁81-91。
毛連塭(1991)。特才殘障者的淺能開發與教育。資優教育季刊,41,1-2。
毛連塭(2004)。教育大道手牽手同行。不詳:辰皓國際印刷。
王志全(2002)。特殊教育專業團隊之運作。載於「2002年特殊教育資源整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頁73-91。
王偉忠、葉心如(製作人)、吳佩諭(導演)(2012)。月光寶盒。臺北市:臺灣電視。
王雲東(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的成效分析─以臺北市90-94 年職評服務方案為例。臺大社工學刊,18,頁89-142。
王瓊珠(2007)。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特殊教育之滿意度調查。2011 年8 月26 日,取自:http://snels.cycu.edu.tw/Report_Rep.asp。
任麗華、林堤塘(2008)。身心功能障礙者服務需求之探討:學習、醫療、就業服務及照護體系-以彰化縣為例。復健諮商,2,頁29-48。
何淑玓(2003)。國小融合班教師與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利文鳳(2006)。談資優聽障學生的特質與學習。臺東特教,23,頁37-39。
吳怡慧、曾薷瑩(2009)。ADHD資優生的特質與區辨。國小特殊教育,47,頁64-71。
吳昆壽(1997)。教師對於發展資優殘障教育方案的看法。特殊教育復健學報, 5,頁61-95。
吳昆壽(1999)。資優殘障學生教育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頁1-32。
吳昆壽(2000)。資優殘障學生教育現況與相關問題探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叢書,第三十五輯。
吳昆壽(2001)。資優障礙學生家庭生態系統研究。特殊教育研究,1(1),頁85-109。
吳昆壽(2004)。資優障礙學生學校生態系統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頁81-97。
吳武典(1986)。重視資優的殘障者之教育。特殊教育季刊,21,頁1。
吳武典(1994)。我國身心障礙兒童教育安置之檢討。師大學報,39,頁134-181。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頁1-7。
吳武典(2011)。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舜文(2008)。身心障礙音樂才能優異學生指導者教育信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耀宗(2011)。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宏鎰、曾祖漢、吳歡鵲、黃淑琦(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創造力。國小特殊教育,36,頁18-29。
李佩秦(2005)。ADHD 資優生之鑑定。國小特殊教育,40,頁60-68。
李玲惠(1995)。校園中環環相扣的人際溝通—從沈老師的故事講起。學生輔導,40,頁23-28。
李雪娥(2007)。資優學障生學習輔導之個案分享—以記憶策略為例。臺東特教,25,頁11-20。
李翠玲(1989)。殘障資優學生與未來成為傑出人才的關聯。資優教育季刊,33,頁15-16。
李翠玲(1990)。傑出肢體障礙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珮如(2010)。雙重特教需求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身心障礙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月盛(1998)。資源教室方案的現況與改進。特殊教育季刊,67,頁27-29。
林惠芳(2004)。智能障礙兒童在融合教育中之學習需求與支援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敬修(2010)。一般與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個人、家庭及學校經驗因素對學習成果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皛玫(2004)。自閉症奇才奮力成長的敘說研究—以二位星兒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武秀韻(2010)。我與亞斯伯格資優生共舞──自然科學課程中師生互動歷程之敘事探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花敬凱(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000(075),頁19-25。
花敬凱(2002)。資優學障生鑑定上的問題、方法與對策。資優教育季刊,85,頁1-10。
花敬凱(2004)。ADHD 資優兒童:有效的鑑定與教育介入。資優教育季刊,91,頁8-16。
花敬凱(2005)。資優障礙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4,頁289-307。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臺北市:巨流。
胡珮筠(2012)。教學相長,攜手向前行。臺灣教育,678,頁49-51。
胡純、郭靜姿(2004)。兩位學前障礙資優幼兒的特質表現。特殊教育季刊, 93,頁34-36。
孫世恆、王天苗(2004)。臺灣地區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實施現況及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頁19-43頁。
高慧芬(2001)。親職教育與實務。臺北市:永大。
張文瀞、陳淑瑜(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因應策略及欲獲得協助之調查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12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63-90。
張玉佩(2008)。身心障礙資優生鑑定的相關議題。資優教育季刊,頁106,頁24-30。
張蓓莉(1986)。資優殘障兒童教育。特殊教育季刊,21,5-9。
張靖卿(1995)。資優殘障者的鑑定與教育。資優教育季刊,56,頁21-25。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莊玉珍(製作人)、林沛晴(導演)(2012)。中天的夢想驛站。臺北市:中天電視。
莊錦源(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資優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6)。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許巧宜、吳麗雪(2006)。被忽略的天才—談學障資優生的學習輔導原則。臺東特教,23,頁44-47。
郭為藩(1977)。特殊教育(上)。臺北市:開山書店。
郭為藩(1984)。特殊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書局。
郭淑玲(2004)。臺灣現行融合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君 (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影響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5),頁50-61。
陳明聰(1995)。從國內資優生鑑定制度談特殊族群資優生鑑定問題。資優教育季刊,57,頁12-15。
陳明聰(2002)。個別化教育計畫。輯於林寶貴策畫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363-400)。臺北市:心理。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市:心理。
陳麗如、陳錦香(2003)。專業團隊之勢在必行—談特殊教育團隊執行之發展與推行轉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03年刊:特殊教育資源整合,頁51-70。彰化: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曾意玲(2009)。一位四年級教師協助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薷瑩(2009)。國小ADHD資優生學校適應改變歷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身心障礙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文慧(2002a)。從生活看標籤—由二位雙重特殊學生的成長故事談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文慧(2002b)。雙重特殊學生(2E)的研究沿流、特質與鑑定之啟示。資優教育季刊,83,頁10-20。
黃文慧(2003)。人我眼中的雙重特殊學生─以一個電子專長的亞斯伯格資優學生為例。資優教育研究, 3(2),頁 85-107。
黃文慧(2005a)。標籤與雙重特殊學生。特殊教育季刊,94,頁26-36。
黃文慧(2005b)。從生活看雙重特殊學生之特質?由一位美術才能優異的學障學生生活經歷談起。特殊教育研究學刊,000(028),頁289-31。
黃文慧(2007)。雙重特殊學生的理論與實務─三十年的探詢與發展。資優教育季刊,102,頁1-19。
黃秉琪、王淑娟、周育瑩(2010)。淺談融合教育中雙重特殊學生之教學調整。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99(6),頁32-35。
黃音綺(2010)。改善文化殊異資優生的低出現率-從教師開始。特殊教育輔助科技,99(6),頁24-27。
黃淑苓(2012)。臺北市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與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珍(1987)。資優聽覺障礙學生。資優教育季刊,22,頁16-19。
萬育維(1999)。社工對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使命-專業整合之觀點。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度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計劃手冊,頁29-50。
董世芬(1983)。劍潭國小學童學習障礙診治計畫。國小特殊教育,2,頁12。
鄒小蘭(2006)。另類天才—亞斯伯格資優生初探。資優教育季刊,101,頁22-30。
鄒小蘭(2009)。身心障礙資優生優弱勢分析及支援服務系統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小蘭、盧台華(2007)。敘說故事課程對亞斯伯格資優生語言表達技巧影響之試探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頁109-134。
廖涵儀(2007)。瘋狂或天才。特教園丁,22(4),頁11-16。
臺北市政府(2008)。 臺北市特殊教育發展史。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2010)。臺北市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賦優異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編)(2010)。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編)(2010)。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趙曼寧、王明泉、程鈺雄(2008)。國民小學特教教師教學熱忱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0,頁121-149。
劉雅鳳、蔡慧美、豐佳燕、周鈞儀(2007)。身心障礙資優生輔導實務~以一位亞斯伯格資優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行動研究,未出版,臺北市。
蔡文龍(2001)。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明富(2000)。「過」人的「智慧」—高智商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上的表現。資優教育季刊,75,頁26-36。
蔡明富、龔盈涵(2005)。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頁49-67。
蔡桂芳、侯雅齡(2006)。協助資優障礙者發揮特殊才能。屏師特殊教育,13,頁38-46。
蔡淑玲(1997)。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銘津、吳慧珍(2012)。親師合作關係與國小學童的社交技巧、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8(2),頁29-50。
鄭博仁(2007)。臺北市國小特教組長異動成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盧台華(1986)。談資優兼學習障礙學生的教育。特殊教育季刊,21,頁10-13。
盧台華(1995)。殘障資優學生身心發展特質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7,頁203-219。
盧台華(1996)。特定族群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0,頁8-17。
盧台華、鄒小蘭與胡宗光(2006)。弱勢群體資優教育。2006 年10 月31 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
盧信惠、陳怡真、劉美玉、劉子婕、林巾凱、林雅容(2010)。台中縣市學前特教班教師參與專業團隊之探討。發表於《2010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論文發表大會暨國際交流研討會》。
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羅祥妤(2007)。動身、啟程,國小與國中交錯的生活—一位參與加速制亞斯伯格資優生的學校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Baum, S. M. (2009). Talent centered model for twice exceptional students. In J. S. Renzulli, E. J. Gubbins, K. S. McMillen, R. D. Eckert, & C. A. Little (Eds.), Systems and models for developing programs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2nd ed., pp.17-48).Mansfield Center,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Caruso,V.M.(1982). Enthusiastic teach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3, 47-48.
Cook, L.& Friend, M.(1995). Co-teaching: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practice.Focus-on-Exceptional,28(3),1-16.
Guba,E.G.,(1990).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In Cuba,E.G.(Ed.),The Paradigm Dialog.London:Sage Publications.
Johnsen,F.A.,& Corn,A.L.(1989).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for educ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with sensory and/or physical disabilities. Roeper Review,12(1),13-23.
Karnes,F.A.,Shaunessy,E.,&Bisland,E.A.(2004).Gifte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are we finding them?Gifted Child Today,27(4),16-22.
Miller, W.,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B. F. Crabtree & W.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for primary care (Vol.3). Newbury Park, CA: Sage.
Peck, C.A., Carlson, P., & Helmstetter, E. (1992). Par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outcomes for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enrolled in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A statewide survey.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6,55-63.
Seligman, M. (1979). Strategies for helping parent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A guide for teacher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Tafa, E., & Manolitsis, G. (2003). Attitudes of Greek parent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8(2), 155-171.
Yewchuk , C.R., & Lupark , J.L.(1993). Gifted handicapped :A desultory duality. In K.A. Heller , F.J.Monks,&A.H. Passow(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99.709-725). Oxford, England:Pergamon Press ,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