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心韻
Huang, Hsin-Yun
論文名稱: 微觀自得-黃心韻繪畫創作論述
Contented in Mindful Observance– A discourse on painting by Huang, Hsin-Yun
指導教授: 汪聞賓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微觀信仰集體潛意識
外文關鍵詞: microcosmic, religion, 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微觀自得--黃心韻繪畫創作論述

    創作是一主觀與客觀交揉的過程,時而和睦融洽,時而互相拉鋸,而筆者即常在此間佇思、良久不已。幸好創作的路途並不孤單,前有古人指引,今有同好為師、為友、且更遑論為萬物所道法之天地自然。一如國畫大師黃賓虹所說「師今人,師古人,師造化」。是以能紮根於塵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欣欣然於「遊目騁懷」之際,且又能汲取大自然的養料、開出個人藝術語彙的花朵,自又是許多藝術工作者所致力追求的境界。
    筆者以水墨為主要創作媒材,論文之研究架構、則簡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包含(一)、生活在壓力中的感懷(二)、自然之美的再發現 (三)斯土有情。透過對生活、生命的體驗,感知藝術與自然之美,並進而探討存在生活艱困感的現代人與土地之間的依存關係。研究目的則以研究動機為基礎,進一步闡釋筆者欲透過創作,與自然產生共鳴的內在訴求。
    第二章為創作學理基礎。說明筆者源自西方自然文學之創作發想,並援引道家美學觀點,論述中西自然觀、中國人對生命情調的觀照、並結合象徵的內在思維予以探討。
    第三章則是創作理念與實踐:「創作理念」部分陳述觀看視點與心理情感;「創作實踐」方面則是創作內容的選擇、創作形式的探討及媒材技法的運用。作品中,筆者以大自然及土地的生命循環為想像主題,從微觀的角度觀察自然環境與生命現象的關聯,冀能詮釋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歷程。
    而第四章的作品解析,則是對兩個主要系列作品「微觀系列」、「生命聯想系列」做出說明。其間自涉及主題之內涵、形式以及技法。尾章結論。除為論述之總結外,並提及筆者個人創作過程的省思、及未來再創作方向的訂定。
    關鍵字:微觀、信仰、集體潛意識


    Abstract
    Contented in Mindful Observance
    –A discourse on painting by Huang, Hsin-Yun
    Creation is a process of blending subjectivity with objectivity. There are moments of harmony and times of struggle, and the author has been wondering around both sides for ages. Fortunately, no one is alone on the road to creativity as there is guidance from past artists, advice from contemporary teachers and friends, and not to mention nature. As Chinese painting master Pin-hung Huang said: to learn from contemporaries, ancients, and nature. Therefore, we can stand in this world to discover the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 and explore the variety. Just when we are gazing at what we have seen, we can absorb the nutrients in nature to develop a personal vocabulary of art, which is the perfect state of every artis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ink-wash-focus paper/thesis/dissertation is as follow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Research motivations include (1) recollections to life under pressure; (2) re-discovering beauty in nature; and (3) affection for land. The beauty of art and nature is perceiv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ves and life; and dependency on land of modern people with difficulty in their daily life is investigat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laborate the internal appeals to echo with nature through creation.
    Chapter 2 describes creation theorie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based on Western views on nature and literary theories, and the aesthetic views in Taoism; discusses the views on nature in Western and Oriental cultures and exploration of life and mood of Chinese people and investigates both in terms of the internal thoughts of symbolism.
    Chapter 3 explains the creation concepts and realization. In creation concepts, the viewpoint and emotion are elaborated. In creation realization, the selection of contents, exploration of forms, and uses of media and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of nature and l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phenomenon of life is observed in a microcosmic view in the works in an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changes of times and the process of life. Chapter 4 analyzes two major series of works, the Microscopic Series and Life Association Series, including the contents of subjects, forms, and techniques.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concluding the above chapters, reflect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defining the future trend of creation.
    Keywords: microcosmic, religion, 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

    摘要..........................I 英文摘要.......................III 附圖目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三節、 名詞解釋...............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12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13 第一節、 創作實踐歷程............13 第二節、 以自然為師..............15 第三節、 中國人生命情調之感悟.....22 第四節、 象徵的內在思維............2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32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2 第二節、 創作實踐................. 39 第四章、 作品解析.................53 第一節、 微觀系列.................53 第二節、 聯想系列.................66 第五章、 結論....................92

    參考資料
    著作……………………………………………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古希臘羅馬哲學》,1982年,大陸,商務印書館)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店,1996年。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
    何政廣,《原始與野性憧憬-高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何政廣,《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卡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出版社 ,1976年。
    吳長鵬,《水墨造形遊戲》,台北,心理出版社,1996年。
    宋曄,《莊子的故事》,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李美蓉著《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3年。
    李健夫,《美學思想發展主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汪聞賓,《繪事發微-汪聞賓國畫創作理念自述 1990-1995》,台北,三采,1996年。
    佳慶編輯部,《了解藝術》,台北,佳慶文化,1984-1985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出版社,1993年。
    胡永芬總編輯,《真實偽造的超現實/恩斯特》,台北,閣林,2001年。
    胡永芬總編輯,《墨西哥的生命之花/卡蘿》,台北,閣林,2001年。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1987年。
    高以璇,《林玉山/師法自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中國傳統美德的象徵/玉》,台北,國立歷史博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書版有限公司,1990年。
    陳長房,《梭羅與中國》,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草根出版事業,1994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頁200,台北,五南出版,1993年。
    陳瓊花,《自然.寫生.林玉山》,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4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雄獅編
    雄獅編委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7年。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
    董曉青,《視力保健一點靈》,臺北,書泉出版社,2001年
    劉仲容、鄭基良合著,《生死哲學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
    劉曉路/王端廷主編,《東山魁夷論藝》,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歐秀明,《應用色彩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魯濤,《影視語言》,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
    邊平恕編著,《李可染畫語錄圖釋》,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

    譯作……………………………………………

    白納達特(Marie-Laure Bernadac),杜波徹(Paule du Bouchet)著,葉曉芍,古瑛芝譯,《畢
    卡索/新畫派的宗師》,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卡爾.榮格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桂冠圖書,
    1992年。
    卡爾.榮格著,龔卓君譯,余德慧編,《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安東.德.聖艾修伯里著,姚文雀譯,《小王子》,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視覺藝術心理學》,台北,雄獅,1982年。
    艾姿碧塔(Elzbieta Jouad)著,林徵玲譯,《藝術的童年》,台北,玉山社,2003年。
    艾莉克森(Lief Ericksenn)攝影,辛恩巴芙(Els Sincebaugh)撰文,高寒梅譯,《近攝之
    美》,台北,藝術圖書,1987年。
    貝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著,朱民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III/貝蒂的色彩‧color
    constancy》,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年。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吳明實譯,《湖濱散記/Walden》,台北,
    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1987年。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原著,李淑貞編譯,《湖濱散記/Walden》,
    台北,九儀出版社,1998年。
    亨利.梭羅(Henry D. Thoreau) 著,金恆鑣,楊永鈺合譯,《種子的信仰》,
    台北,大樹文化,1995年。
    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著,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
    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
    麥田出版,2005年。
    約翰.繆爾著,陳雅雲譯,《夏日走過山間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台北,
    天下文化,1998年。
    泰戈爾著,卓加真譯,《漂鳥集--愛與美的生命詩篇》,台北,格林文化事業,
    2000年。
    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著,蔡佩君譯,《揮灑烈愛/女畫家芙烈達的藝術與愛
    情》,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樸慧芳等編輯,許季鴻譯,《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恩斯特/Ernst》,台北,文庫,
    1994 年。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黃美珠譯,《感官之旅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台北,時報出版,1993年。
    羅丹口述/葛賽爾筆記之《羅丹藝術論》,台北,雄獅出版社,1985年。
    Jack Tresidder 著,石毅、劉珩譯,《象徵之旅》,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Johannes Itten著,江金石譯,《色彩論》,臺南,大坤,1999年。
    Jostein Gaarder,《蘇菲的世界》,台北,智庫文化,1995年。
    Richard L. Gregory著,瞿錦春、張芬芬譯,《視覺心理學 Eye and brain》,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短篇論文、期刊…………………………………………….

    汪聞賓,《土地的圖象》,國教世紀193期,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2000年。
    陳俊甫,《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返照初心見自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自然
    資源管理研究所,2001年。
    廖新田,《心理學中的視覺經驗:安海姆(Arnheim)和龔布里區(Gombrich)的
    視覺論》,藝術欣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7年。

    網路資料…………………………………………….
    《Olga’s Gallery》,http://www.abcgallery.com/index.html (26 May.2009)
    101ms.com,《山水畫創作小議》,
    http://www.101ms.com/lunwen/art/mm/2009-02-10/lunwen_145904.html,
    (4 Jun. 2009)
    王俊傑,《《湖濱散記》導讀--德不孤,必有鄰》,日光溫暖文學報,
    http://www.novel.idv.tw/text/comment_6.asp (1 Dec. 2008)
    成寒,《神之滴 華爾騰池&梭羅的小木屋》,推開文學家的門,
    http://www.chenhen.com/html/lit/door/godsdrop.htm (1 Dec. 2008)
    林清淵,《是蟲?是草?冬蟲夏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網站,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875&ctNode=40&mp=1 ( Nov. 2008)
    道教學術資訊站,http://www.ctcwri.idv.tw/INDEXA3/A303/A30310/A3031003-3.htm ,(12 Dec. 2008)
    歐陽娟,《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小欖教育資訊網,
    http://www.zsxled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23 (4 Jun. 2009)
    《藝術、自然與人生觀【兼談莊子美學】》,阿特拉斯的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7650131 (12 Jun. 200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