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柔邑
論文名稱: 反共交響裡的和鳴與變奏—徐鍾珮創作歷程與書寫位置的位移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徐鍾珮五○年代女性文學場域中央日報反共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五○年代的臺灣文學史是反共思潮最為昂揚的時代,劉心皇、葉石濤、彭瑞金批評當時的遷臺女性作家「不具社會性、遠離時代氛圍」。女作家徐鍾珮兼有論政的實力與魄力,將書寫面向拓展到國外的領域,恰恰能突破這樣的評價。為了能夠理解這種特殊性產生背後更深層的原因,筆者借用法國學者布迪厄的場域概念,依照徐鍾珮生命歷程裡記者、國大代表、外交官夫人的身份,去探討身在新聞、文學、政治場域所享有的資本,以區分出每個時期書寫位置的不同。

    徐鍾珮的創作歷程和其書寫緊密相關。記者經歷並擴充她的寫作題材,而學生時期所接受的訓練與思想灌輸,不但培養了徐鍾珮的文字能力與風格,也奠定徐鍾珮日後基礎人脈圈,讓徐鍾珮始終站在官方立場的位置。英倫時期的創作在《中央日報》上刊載,再經過出版機制的肯定,使徐鍾珮從記者邁向作者之路,知名度大開。

    接續記者時期累積的資本,徐鍾珮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討論轉換到政治界,繼續以文字發揮她的影響力,從〈臺灣三週行〉裡,可以看到她的政治立場。局勢變換來到臺灣,徐鍾珮在「自由中國文壇」初期發展中擔任拓荒的角色,不但在各文藝組織中擔任幹部,也踴躍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具有帶動與示範的作用。從中也可以看到與文友的交誼,讓徐鍾珮無論在發表或是出版,都有背後的支持力量。此時雖有《我在臺北》的寫作,但從內容與書寫時空來看,尚不具「家臺灣」的認同。

    成為外交官夫人之後,《餘音》呈現了初期適應不良與自我療癒的書寫過程,其中「重慶精神」表達了其在異國的祖國之思。此時期《中央日報》的政論專欄,呈現了徐鍾珮作為外交官夫人,對國人的期待與關注。《追憶西班牙》等作則是試圖以文學做外交,拓展國人對友邦的認識。然而綜觀徐鍾珮的異國書寫,無論在書寫動機與體裁上都有差異,也並非以「遊」為本質,因此筆者認為只以「旅遊文學」或「遊記散文」等評價,是可以再討論的。

    综觀徐鍾珮的創作歷程與其中的書寫位置,其身分轉換之間,呈現的是一種累積且連續的資產累積,而隨著身分變換,讓其書寫位置產生移動。藉由以上章節階段性的分析,我們看到不同時期徐鍾珮,期望帶出各時期的延續性和特殊性,進而理解徐鍾珮身份上所佔有的資源、場域,連結到文學創作發生當下的時空、契機,與發表的位置、效應,想必可以更加理解五○年代特有的文學環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五○年代女性文學中的另類 1 二、問題意識:如何定位徐鍾珮? 4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章節架構 12 第二章 英倫迷霧中浮現的「文學」-記者還是作者?....................................... 18 第一節 外放英倫的女記者與《中央日報》新聞場域 18 一、大學時期 18 二、實習與進入《中央日報》 21 三、特派英倫始末 22 第二節 來自遠洋的反共警鐘-英倫系列作品考察 25 一、「英倫系列」文本分析 26 二、「英倫系列」的影響力與出版效益 31 第三節 現實與文藝的天秤-報導如何成為文學作品 33 一、三○年代的新聞寫作變革 34 二、徐鍾珮的新聞寫作 36 三、馬星野帶領的《中央日報》走向 38 四、新聞領域的特性 39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跨海新舞臺的代言人:一體兩面的政壇與文壇……………………… 42 第一節 流亡的國大代表-資本的轉移與利用 42 第二節 外省女作家的拓荒與「自由中國文壇」的發展 49 第三節 漂流的家國意識-《我在臺北》文本分析 61 一、《我在臺北》的時代意義 61 二、「家臺灣」的重新思索 63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四章 身不由己的外交官夫人-漂流異國的祖國鄉愁……………………… 72 第一節 重慶精神的召喚與新生-抗戰小說《餘音》分析 72 第二節 外交官夫人的文學外交-《追憶西班牙》及其它 81 一、外交官夫人的政論專欄 81 二、《追憶西班牙》與〈韓國日記〉 90 第三節 外交,非遊也-異國書寫的再定位 95 第四節 小結 99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資料…………………………………………………………………………... 104 附錄1徐鍾珮生平年表 …………………………………………………………...113 附錄2徐鍾珮報紙作品發表目錄…..…………………………………………….. 123 附錄3評論追憶徐鍾珮報章文章 ……………………………………………….. 134 附錄4報導徐鍾珮的訊息資料匯編……………………………………………… 139

    參考資料
    一、 徐鍾珮作品目錄和版本
    (一) 出版作品
    □ 徐鍾珮《英倫歸來》(南京:中央日報社,1948年1月初版)
    ------------------------ (南京:中央日報社,1948年4月再版)
    ------------------------ (南京:中央日報社,1948年6月三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54年11月四版)
    ------------(微縮品)(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4)
    □ 徐鍾珮《靜靜的倫敦》(臺北:仙人掌,1970)
    --------------------------- (臺北:大林,1973)
    --------------------------- (臺北:大林再版,1982)
    □ 徐鍾珮《多少英倫舊事》(臺北:文星,1964)
    ------------------------------- (臺北:大林,1977)
    ------------------------------- (臺北:時報,1985)
    ------------------------------- (臺北:水牛,1987)
    -------------------(合訂本)(臺北:水牛再版,1989)

    □ 徐鍾珮《我在臺北》(臺北:重光文藝,1951年1月初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52年2月再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56年4月三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61年8月四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61年12月五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69年2月六版)
    □ 徐鍾珮《我在臺北及其他》(臺北:純文學,1986)

    □ 徐鍾珮《餘音》(第一部)(臺北:重光文藝,1961年5月初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61年6月再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62年6月三版)
    -------------------------------- (臺北:重光文藝,1970年8月四版)
    徐鍾珮《餘音》(第二部)(臺北:重光文藝,1961)
    徐鍾珮《餘音》(臺北:純文學,1978年10月二版首刷)
    ----------------- (臺北:純文學,1978年6月二版十刷)

    □ 徐鍾珮《追憶西班牙》(臺北:純文學,1976年5月初版 首刷)
    --------------------------- (臺北:純文學,1987年2月初版 七刷)

    □ 徐鍾珮《徐鍾珮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
    (二) 單篇作品
    1. 徐鍾珮〈哀聯合國〉,《自由中國》2卷10期(1950年5月16日),頁14-15。
    2. 徐鍾珮〈隔閡〉,《中華婦女》1卷3期(1950年9月),頁16-17。
    3. 徐鍾珮〈人間之愛〉,《中國一周》36期(1951年1月1日),頁12。
    4. 徐鍾珮〈濱海之遊〉,《中國一周》75期(1951年10月1日),頁80。
    5. 徐鍾珮〈一個難忘的聖誕節〉,《中國一周》87期(1951年12月24日),頁22。
    6. 徐鍾珮等〈中國國民黨七屆三中全會觀感〉,《中國一周》187期(1953年11月23日),頁1-4。
    7. 徐鍾珮〈盡了我們的努力〉,《中國一周》202期(1954年3月8日),頁5-6。
    8. 徐鍾珮〈英國的六個政治性周刊〉,《中國一周》262期(1955年5月2日),頁7-8。
    9. 徐鍾珮〈英國的戰時生活〉,《中國一周》266期(1955年5月30日),頁7。
    10. 徐鍾珮〈代溝?代鈎!〉,《婦友》306期(1980年3月),頁10。
    11. 徐鍾珮〈喚起新時代的憂患意識〉,《天下雜誌》42期(1984年11月),頁95-101。
    12. 徐鍾珮〈國外採訪的回憶〉,《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1988),頁164-165。
    13. 徐鍾珮〈洋記者.發報機.防空洞〉,封德屏主編《我們的八十年》(臺北:時報文化,1991),頁52-56。
    14. 徐鍾珮〈半生海角天涯〉,政大九期同學合著《政九憶往》(臺北:里仁,1994),頁250-255。

    (三) 翻譯作品
    1. 莫里哀(Du Maurier, Daphne)撰;徐鍾珮譯《哈安瑙小姐》(臺北:重光文藝,1952)
    ------------------------------------------------------------------------(臺北:皇冠,1980)
    2. 毛姆(Maugham, W. Someset)撰;徐鍾珮譯《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臺北:重光文藝,1970)
    ---------------------------------------------------------------------(臺北:純文學,1976)

    二、 期刊
    (一)關於徐鍾珮
    1. 子敏〈充實的材料.不羈的想像—讀「追憶西班牙」〉,《書評書目》41期(1976年9月),頁106-109。
    2. 王鈺婷〈多元敘述、意識型態與異質臺灣:以五○年代女性散文集《漁港書簡》、《我在臺北及其他》、《風情畫》、《冷泉心影》為觀察對象〉,《臺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年4月),頁41-47。
    3. 朱星鶴〈淺析徐鍾珮的「我看鬥牛」〉,《中華文藝》115卷(1980年),頁50-52。
    4. 亮軒〈小人物大風範〉,《純文學季刊》夏季號(1982年6月),頁41-44。
    5. 重提〈餘音繞樑的「餘音」〉,《婦友》381卷10期(1986年),頁42-43。
    6. 夏祖麗〈我讀「我看鬥牛」〉,《婦友》278卷(1977年),頁19。
    7. 夏祖麗〈餘音猶存-懷念徐鍾珮女士〉,《文訊》247期(2006年5月),頁25-29。
    8. 張詩宜〈戰後初期女性創作中婚戀自主的呈現-以林海音、潘人木、徐鍾珮為例〉,《國文天地》20卷4期(2004年9月),頁91-98。
    9. 許珮馨〈「我要採訪人生」-徐鍾珮的散文世界探析〉,《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7期(2006年9月),頁133-158。
    10. 傅榮珂〈讀「多少英倫舊事」有感〉,《自由青年》41卷1期(1969年1月),頁87-88。
    11. 楊明〈文學的心,新聞的筆-徐鍾珮的寫作生涯〉,《文訊》68期(1991年6月),頁115。
    12. 楊開蘭〈徐鍾珮的多采人生〉,《婦友》301期(1979年),頁12。
    13. 詹宇霈〈來自他者的眼光-徐鍾珮的《我在臺北》〉,《文訊》262期(2007年8月),頁56。
    14. 夢霞〈讀餘音〉,《婦友》333期(1982年6月),頁12。
    15. 鄭一青〈敲開女記者之門─徐鍾珮〉,《天下雜誌》200期(1998年1月),頁144。
    16. 曉瑜〈訪徐鍾珮女士談外交官夫人人涯〉,《婦友》327期(1981年12月),頁16-17。
    17. 應鳳凰〈結合文人力量的出版前鋒〉,《文訊》23期(1986年4月),頁292-298。
    18. 應鳳凰〈擺盪於理性與感性之間──徐鍾珮〉,《明道文藝》349期(2005年4月),頁24-27。
    19. 鍾梅音〈太早的謝幕-試與鍾珮姐論「餘音」〉,《婦友》83期(1961年8月10日),頁19。
    20. 鍾麗慧〈訪談徐鍾珮的一些聯想〉,《文藝月刊》194期(1985年8月),頁19-21。
    21. 鍾麗慧〈雙冠女作家-徐鍾珮〉,《文藝月刊》194期(1985年8月),頁8-19。
    22. 龔選舞〈記者生涯點滴在心頭:七、感事懷人青春重返-我的導師群:陸大聲、樂恕人、徐鍾珮 (上)〉,《新聞鏡》441期(1997年4月21日至4月27日),頁20-24。
    23. 龔選舞〈記者生涯點滴在心頭:七、感事懷人青春重返-訪見滯留大陸的那群弟兄(下)〉,《新聞鏡》442期(1997年4月28日至5月4日),頁16-21。

    (二)關於報導文學
    1. 尹雪曼〈從新聞觀點看報導文學〉,《文學思潮》3期(1979年1月),頁81-83。
    2. 尹雪曼〈報導文學的寫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2卷5期(1989年5月),頁58-66。
    3. 尹雪曼〈泛論報紙與報導文學的關聯〉,《報學》8卷8期(1994年8月),頁106-110。
    4. 尹雪曼〈從報告文學到報導文學〉,《新文藝》277期(1997年4月),頁75-77。
    5. 王谷、林進坤聯合採訪〈報導文學的昨日、今日、明日〉,《書評書目》63期(1978年7月),頁6-13。
    6. 王文仁〈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臺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東華中國文學研究》3期(2005年6月),頁163-182。
    7. 尼洛〈橋歸橋,路歸路(報導文學問題)〉,《文學思潮》3期(1979年1月),頁93-95。
    8. 古蒙仁、李利國、心岱、陳銘磻、潘家慶;馮景青紀錄〈討論「當代文學問題討論會」之二〉,《文訊》29期(1987年4月),頁165-185。
    9. 何欣〈報導文學與文學創作〉,《現代文學》復刊5期(1978年10月),頁7-22。
    10. 阮桃園〈論散文創作和報導寫作的區隔:比較余秋雨〈我拒絕說它美麗〉與Willian Dalrymple〈恆河之源-濕婆髮、聖何源〉〉,《東海中文學報》15期(2003年7月),頁307-321。
    11. 林淇瀁〈擊向左外野-論日治時期楊逵的報導文學理論與實踐〉,《臺灣史料研究》23號(2004年8月),頁134-152。
    12. 林燿德〈臺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文訊》29期(1987年4月),頁153-164。
    13. 翁臺生口述;李凡訪問〈報導文學的基礎與體認〉,《書評書目》63期(1978年7月),頁16-18。
    14. 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臺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學報》5期(2006年6月),頁165-196。
    15. 彭家發〈新聞寫作史析-兼談新聞寫作中可用哪些「文學筆調」〉,《報學》(1986年6月),頁87-96。
    16. 彭家發〈細說新新聞與報導文學〉,《新聞鏡》263期(1993年11月),頁 30-33。
    17.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臺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51期(1996年7
    月),頁121-142。
    18. 黃年口述;李凡訪問〈報導文學的兩個層面〉,《書評書目》63期(1978年
    7月),頁14。
    19. 劉毅夫〈所謂報導文學〉,《文學思潮》3期(1979年1月),頁75-78。

    (三)關於遊記、旅遊文學
    1. 王劍叢〈香港及海外華裔作家遊記散文試探-兼與中國現當代遊記作家作比較〉,《文學世紀》2卷7期(2002年7月),頁80-84。
    2. 余光中〈論民初的遊記〉,《明道文藝》80期,1982年11月,頁48-55。
    3. 李立信講述;盧偉華、余慧娟紀錄〈談遊記文學的寫作〉,《中縣文藝》3(1989
    年9月),頁22-27。
    4.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遊記的異地記憶與文化意涵〉,《空大人文學報》13
    期(2004年12月),頁53-81。
    5. 林建發〈空間與差異的敘事:當代臺灣旅行書寫的一個現象〉,《醒吾學報》
    31期(2006年6月),頁51-63。
    6. 陳紀實〈成績斐然的中國遊記文學〉,《今日中國》86期(1978年6月),頁
    151-160.

    (四)其他
    1.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期(1994年6月),頁81-115。
    2. 劉陽〈中國近代婦女教育平等權的演進〉,《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3期(2001年3月),頁87-91。
    3. 應鳳凰〈散播萬紫千紅:從四個類型看臺灣文藝雜誌發展歷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月號(2007年9月),頁47-56。

    三、專書
    (一)中文書
    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冊(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2004)
    2. 中國文藝協會《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1951)
    3.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4. 尹雪曼《尹雪曼的文學世界之一 回頭迢遞便數驛》(臺北:楷達文化,2003)
    5.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臺北:文建會,
    1995)
    6.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6)
    7. 王雲五《國民大會躬歷記》(臺北:商務,1966)
    8. 王文漪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 散文一集》(臺北:天視出版,1979)
    9. 王琰如《文友畫像及其他》(臺北:大地,1996)
    10.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論評》(臺北:成文,1979)
    11. 田桂林《國民大會制度之研究》(臺北:黎明,1984)
    12. 吉人主編《馬星野先生紀念集》(臺北:中央日報,1992)
    13. 朱介凡《文藝生活》(臺北:文史哲,2007)
    14. 向陽、須文蔚主編《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報導文學讀本》(臺北:二魚文化,
    2002)
    15. 何寄澎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1993)
    16. 何定藩《國民大會專輯》(臺北:反共,1963)
    17.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96)
    18.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3)
    19. 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
    20. 周安儀編著《新聞從業人員群象》(下)(臺北:黎明文化,1981)
    21.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
    22.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臺北:純文學,1984)
    23.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
    1996)
    24.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1998)
    25.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
    26. 封德屏主編《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南: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27. 封德屏主編《我們的八十年》(臺北:時報文化,1991)
    28. 政大九期同學合著《政九憶往》(臺北:里仁,1994)
    29. 胡有瑞編《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1988)
    30.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
    31. 馬星野《新聞與時代》(臺北:雲天,1970)
    32. 馬之驌《新聞界三老兵》(臺北: 經世書局,1986)
    33.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臺北:純文學,1984十刷)
    34. 夏衍等著《報告文學及其寫作》(重慶:重慶,1988)
    35. 耿修業《一勺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回憶》(臺北:里仁,1992)
    36. 高朗《中國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臺北:五南,1993)
    37.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2005)
    38. 章羅生《中國報告文學發展史》(長沙:湖南人民,2002)
    39.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1996)
    40. 張瑞芬《五十年來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2006)
    41.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2007)
    42.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1986)
    43. 郭明福《琳琅書滿目》(臺北:爾雅,1985)
    44.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重光文藝,1977)
    45. 陳明磻編《現實的探索-報導文學討論集》(臺北:東大,1980)
    46. 陳明磻編《臺灣報導文學十家》(臺北:業強,2000)
    47. 陳錦昌《蔣中正遷臺記》(臺北:向陽文化,2004)
    48. 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49. 彭家發譯著《新聞文學點.線.面》(臺北:業強,1988)
    50.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
    51. 彭歌《新聞文學》(臺北:仙人掌,1969年增訂版)
    52. 舒嘉興《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臺北:桂冠,2001)
    53. 董顯光原著、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74)
    54. 楊素芬《臺灣報導文學概論》(臺北:稻田,2001)
    55.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56. 臧維熙主編《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2000)
    5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近代史 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58. 臺灣研究基金會編《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衛,1995)
    59. 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2006)
    60. 劉心皇《書海風雲》(臺北:文星,1978)
    61. 劉枋《非花之花》(臺北:采風,1985)
    62. 劉晴編《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 觀光和觀光客》(武漢:長江文藝,
    1993)
    63. 劉心皇編著《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 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出版,1981)
    64. 趙學勇主編,鄭國友編選《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2006)
    65.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重光文藝,1975)
    66. 樓榕嬌編著《新聞文學概論》(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校正再版)
    67.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商務,2006)
    68.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92)
    69.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1992)
    70. 鄭明娳《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1993)
    71. 鄭貞銘《百年報人3一代新聞宗師》(臺北:遠流,2001)
    72. 盧申芳《向時代挑戰的女性》(臺北:學生書局,1977)
    73. 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74. 謝瀛春主編《雪泥鴻爪一甲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1995)
    75. 鍾麗慧《織錦的手:女作家素描》(臺北:九歌,1987)

    (二)外國譯本
    1. 包雅明主編《文化資本與社會鍊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1997)
    2. (法)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 皮耶.布赫迪厄著;林志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麥田,2002)
    4.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2002)
    5.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四、學位論文
    1. 鄭雅文《戰後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小說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2.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3.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4. 吳薇儀《兩岸當代報導文學的比較研究(1976-2004)》,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5. 曾婉琳《徐鍾珮「餘音」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6.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臺女作家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7. 李雅情《徐鍾珮、鍾梅音遊記散文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8. 駱南菁《徐鍾珮散文研究》,銘傳應用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9. 許婉婷《五○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10. 曾鈴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臺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
    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初探》,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11. 朱嘉雯《亂離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臺灣女性渡海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12.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3.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14.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臺灣省婦女協會」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5. 陳伯軒《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6. 胡芳琪《一九五○年代臺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7. 戴華萱《臺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18. 王彥玲《鍾梅音散文題材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五、研討會論文
    1.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小說「反共美學」初探〉,「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2002年11月22日∼24日)
    2. 王鈺婷〈流亡主體、臺灣語境與女性書寫:以徐鍾珮和鍾梅音五○年代的散文創作為例〉,「2006青年文學會議」,(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年12月16日~17日)

    六、網路與資料庫
    1. 新聞場域的抗爭與現實:http://blog.nownews.com/lancs/textview.php?file=0000007525
    2. 朱撫松有守有為(三之一)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books_news.php?nt_seq_id=1717232&ct=87
    3. 朱撫松有守有為(三之二)
    http://chineseworld.com/wj-books_news.php?nt_seq_id=1717760&ct=87
    4. 傑出外交官──朱撫松有守有為(三之三)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books_news.php?nt_seq_id=1716640&ct=87
    5. 臺灣新聞智慧網:http://nthu-tnsw.infolinker.com.tw/LiboPub.dll?Search1
    6.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library/
    7. 知識贏家:http://kmw.ctgin.co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