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欣玥 Yu, Sin-Yu |
---|---|
論文名稱: |
融合「音景」概念與客家文化之校園環境建置與成效探討 Integrating "Soundscape" Concept and Hakka Culture to Build a Campus Environment and Exploring Effectiveness |
指導教授: |
蘇郁惠
Su, Yu-Hue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音景 、客家文化 、校園 、國小 |
外文關鍵詞: | soundscape, Hakka culture, campus environment, elementary school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融合「音景」的概念與客家文化,設計一個校園環境建置,欲藉由此建置增加國小三年級學童對於客家音樂與客家文化的認識,旨在探討建置之成果、學童的參與情形及滿意程度,進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三年級學童之滿意度差異情形。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瞭解音景的理論後,設計出一個融合「音景」的概念,結合客家音樂與客家文化之校園環境建置,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客家校園音景佈置之滿意度調查問卷」及訪談資料,研究對象為楊梅市某國小三年級學童,有效問卷為148份。問卷回收後,以敘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綜合問卷分析結果、小組訪談資料分析以及研究者的觀察,得到以下結論:
壹、融合音景的概念與客家文化之校園環境建置之成果
貳、融合音景的概念與客家文化之校園環境建置有助於學童對客家音樂與
文化的認識
参、學童對於校園環境建置之滿意度呈現「高度滿意」
肆、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於校園環境建置之滿意度有所不同
This study is to integrate " soundscape " concept and the Hakka culture for building a better campus environment. Through this study, I want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Hakka music and Hakka culture for my third grad students. The other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building a campus environment,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ase and satisfactio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of satisfaction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ndscape, I presented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soundscapes" with Hakka music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build a campus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tool was self-designed, " Hakka campus environment soundscape satisfaction survey ";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is a group of third grade students from anonymous elementary school of Yangmei City and with 148 copi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 appli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for analysi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group interviews and researcher’s observations, I have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Result of building a campus environment by integrating "soundscape" concept and
Hakka culture.
2. The build helps children understand Hakka music and culture.
3.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build for presenting "highly satisfied".
4.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satisfaction.
壹、中文部分:
王俊秀(2000)。大學院校的潛在課程之研究-校園文化及鐘聲音景個案之探
討。國科會。
王俊秀(2001)。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台大建築與城鄉
學報,10期,89-98。
王俊秀(2003)。聲音也風景:新竹市的音景初探。造園季刊,46,頁11-20。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期,頁
124-150。
行政院客委會(2007)。客家衣展風華。臺北:客委會,pp. 61, 90。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3),
157-164。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期,
頁69-72。
林思怡(2009)。國小學童對校園音景偏好程度與情緒體驗之研究-以台北市北
投區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榮(2012)。我國鄉土教育沿革與發展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105期,頁
161-184。
林錫霞(2010)。客家文化意象的想像與建構: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為例。國立聯
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福財(1998)。潛在課程之意涵分析。國民教育,39卷,2期,頁71-78。
高明智(1996)。芝山岩的鄉土資源調查與鄉土教育。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主編。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現代人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書局。
夏黎明(1988)。鄉土概念之初探。台北: 設計家.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陳宜珍(2010)。情境音樂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禎(2007)。客家花布彰顯生活新美學。客家文化季刊。
陳柏璋(1987)。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玲月(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國立台東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頁47-55。
郭美女(199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傅世杰(2011)。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黃光雄(1989)。潛在課程的概念。教育資料文摘,23卷,3期,頁102-112。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28期,頁163-182。
黃政傑(200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路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期,
頁71-104。
湯涵如(2012)。客委會客家形象廣告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鳳俞(2009)。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9期,頁60-63。
葉茂森(2001)。邁向永續發展--綠色學校的介紹。南投文教,14()期,頁16-17。
董貞吟、黃乾全、何文雀、伍連女、張桂禎(1998)。 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
經驗之調查研究─臺灣地區城鄉之比較。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卷,2
期,頁55-73。
董貞吟、黃乾全、張家儒(2003)。校園音環境現況與趨勢探討。學校衛生,42
期,頁82-96。
董貞吟、王懋雯、戴若蕾、丁淑萍(2005)。國小校園綠色音環境營造之個案研
究。中華民國音響學刊,11期,頁73-82。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飲食文化。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363-380。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楊智穎(2003)。國小鄉土語言課程實施、評鑑與設計之研究。發表於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主辦,本土教育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蔡岡廷(2002)。台南地區都市綠色音環境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
文。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與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
頁10-12。台北:漢文。
歐嬌慧(2012)。山海國小本土語言教學的批判民族誌研究—多元文化之認同與
差異的解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鄭惠美(2006)。藍衫與女紅:客家女子的衣飾美學。新竹:臺灣客家文化中心
籌備處。
鄭榮興(2004)。臺灣客家山歌。傳統藝術,47期,頁16-21。
劉兆蘭(2003)。近二十年台灣客家流行音樂出版市場之發展與現況。行政院客
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劉家良(2011)。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
在職專班論文。
劉興偉(2010)。客家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實踐:解析金曲獎入圍客語專輯。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謝明燁(1999)。視覺對環境音感知之心理影響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顏百佑(2000)。都市中校園綠色音環境之探討-以台南市公立國民中學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Schafer, R. M. (1977). When Words Sing. Indian River, ON: Arcana Editions.
Schafer, R. M. (1977).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Random House Inc..
参、網路資料:
張典婉(2005)。來吃客家菜來聽客家事。2013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7142&ctNode=1706&mp=1&ps=
陳艷紅(2004)。鄉土教育的今昔與未來。2013年10月8日取自
http://enews.trsc.chc.edu.tw/93Webs/before.php?A=93paper35.htm
彭文銘(2003)。序文。2013年5月23日取自http://taiwan.ihakka.net/index_main.htm
楊清雄(2002)。潛在課程/意識型態。2013年4月16日取自
91.phc.edu.tw/~cpps/everypoint/1/13/3.doc。
Schafer, R. M. (1973). The Vancouver Soundscape.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March 28,
2007 at http://www.sfu.ca/~truax/vansca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