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莉雯 Kao, Li-Wen. |
---|---|
論文名稱: |
清末軍機處制度的異曲同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The different tunes rendered with equal skill of The Grand Council Institution in Late Qing——The Zongli Yamen |
指導教授: |
王憲群
Wang, Hsien-Chun |
口試委員: |
張啟雄
Chang, Chi-hsiung 鍾月岑 Chung, Yueh-Ts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5 |
中文關鍵詞: | 各國事務 、兼差 、軍機處 、內閣 、外務部 |
外文關鍵詞: | foreign matters, Grand council, Grand Secretatria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軍機處,在十八世紀中葉的雍正朝,本是用以辦理西北軍務,並迅速地在乾隆朝成為辦理朝政的樞鈕。十九世紀開始,清帝國開始進入朝代的衰亡,1840年代的中國,經歷近一世紀未能解決人口過剩、吏治敗壞,與中外貿易下的經濟衰頹等複雜的內外因素,造成的社會動盪,使人民無法負荷生存壓力。
當1850年代,清帝國苦於太平天國叛亂,同時英、法兩國為了獲得更多的在華利益,藉口出兵中國。清廷在內外焦急的局勢下,與各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使立約各國獲得通商以外更廣泛的權利,包括允許在內地遊歷、傳教,尤其得以派遣使節駐京,並與大學士、軍機大臣往來。
此時帝國的叛亂仍在蔓延,對清廷而言,《天津條約》生效意味著軍機處將同時辦理平叛亂軍務,並與駐京公使進行交涉,而忙得不可開交。因此朝廷在1861年決定設立一個新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下簡稱總理衙門,專辦各國事務,以解決當前的困境。但清廷又如何設立總理衙門,並再度運用軍機處制度,解決當前的難題?總理衙門改制為外務部後,總理衙門的運作方式,是否也受到外務部的承襲?
本研究旨在透過釐清1861年清廷成立總理衙門及其制度的用意,並接續探討總理衙門成立四十年間的運作情形,過程中是否有所轉變?與轉變的因素,再進一步討論總理衙門改制外務部後的運作情形。
關鍵字:各國事務、兼差、軍機處、內閣、外務部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Grand Coucil was used to handle the northwest military affairs, and quickly became the important intitution in the Qianlong reig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Qing Dynasty began to decline. China in the 1840s experienced the social unrest caused by the complicat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overpopulation, the corrup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economic downturn of Sino-foreign trade.
In the 1850s, the Empire suffered from 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Second Opium War. The Qing government signed the "Tianjin Treaty" with the countries in an anxious situation, which enabled the countries of the contract to obtain wider rights beyond the trade, including allowing travel and missions in the Mainland. In particular, they were able to send envoys to Beijing, and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military.
At this time, the rebellion was still spreading. For the Qing court, the "Tianjin Treaty" meant that the Grand Council would handle the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foreign matters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in 1861, the court decided to set up a new institution called The Zongli Yamen to solve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參考文獻
(一)檔案史料
1. 〈十二款〉,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4-005-01-013。
2. 〈小村云萬一決裂望中國中立等語頗有可疑似宜於未宣戰之前預與日本訂明一切以免事後爭執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務部檔案》,館藏號:02-10-002-01-024。
3. 〈仍遵旨赴津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7-001-05-008。
4. 〈片复奉調之道員葉廷春係辦理交涉洋務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3-048。
5. 〈片奏船政總監工道員派赴台北開辦煤務所有船政監工擬調候選道葉廷眷來工總監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3-046
6. 〈片奏會議船政大臣請撥四成洋稅一摺會稿並咨取堂銜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1-002。
7. 〈片查候選道葉廷春經船政大臣調辦鐵脅工務是否關涉洋務希即聲復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3-047。
8. 〈片送會議船政經費堂銜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2-018
9. 〈北洋兵輪到新加坡〉,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7-001-05。
10. 〈兵船進入新嘉坡新港無庸請領准單并請轉咨海署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7-001-05-007。
11. 〈吳贊誠奏洋員匠製造鐵脅限滿請獎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5-021。
12. 〈呈報監製船砲洋員白德勒接支俸薪至十一月底止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8-01-019
13. 〈具奏崔國因是否赴津一摺恭錄諭旨鈔稿知并請轉飭該員遵照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7-001-05-006。
14. 〈函送本國賽會船砲條目3分并請轉送海軍衙門兩分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8-01-024。
15. 〈函復鐵路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7-019。
16. 〈俄日將有戰事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務部檔案》,館藏號:02-10-002-01-023
17. 〈咨送會奏超武鐵脅船試洋並廠務情形及附奏洋匠回國請獎又附奏出洋學病故請卹各摺片稿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5-019。
18. 〈咨報訂購英德鋼快船四隻所有應找船價由江海關買磅電匯咨請查照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8-01-021
19. 〈核議船政經費將洋稅核實截數一摺會稿呈畫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2-016
20. 〈送還會稿並堂銜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1-004。
21. 〈催取十七日所送會稿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1-003。
22. 〈會奏議覆船政大臣奏船廠經費不敷請撥四成洋稅一摺恭錄諭旨抄錄原奏咨呈查照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1-005。
23. 〈照稱中國現辦鐵路請將從前條約第七款之意知照北洋大臣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5-003。
24. 〈請令法商承辦鐵路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7-006。
25. 〈請將軍機總理大臣改為額缺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朝(縮影資料)》(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8),檔號:03-5617-038。
26. 〈據法使照稱鐵路一節照約商辦咨行查照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5-004
27. 〈據法使照稱鐵路一節照約商辦咨行查照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5-005。
28. 〈據總辦等酌擬改外務部章程九條鈔錄咨會一併覈議具奏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4-032-06-007。
29. 〈遵撥船政經費將洋稅核實截留懇請飭部核議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2-010
30. 〈議復奏撥船政經費一摺奉旨依議抄錄原奏知照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05-006-02-024
31. 〈鐵路事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5-002。
32. 〈辯論鐵路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館藏號:01-10-001-07-027。
33. 〈總理衙門章京部務未遑兼顧請改差為缺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朝(縮影資料)》(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8)檔號:03-5255-051。
(二)出版史料
1. [清]文祥,《文文忠公自訂年譜》,台北:廣文,1971。
2. [清]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台北:文海,1985。
3. [清]世恭,《清實錄‧宣統政紀》,北京:中華書局,1986。
4. [清]世續,《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北京:學苑,2006。
6. [清]李鴻章撰,吳汝綸編,《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輯第32冊,1967。
7. [清]周家楣,《期不負齋政書》,台北:文海,1973。
8. [清]孫家鼐,《大清會典(光緒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9.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 [清]張佩綸《澗于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10輯92冊,台北:文海,1967。
11. [清]崑岡,《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12. [清]梁章鉅,《樞垣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清]陳忠倚,《皇朝經世文編》,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正編》第76輯,台北:文海出版,1973。
14. [清]郭嵩燾,《玉池老人自叙》,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25冊,上海:古籍,1995。
15. [清]郭嵩燾《郭侍郎奏疏》,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6. [清]陳澹然《權制》,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7.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文集》,上海:上海書局,1974。
18. [清]賈禎,《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1979。
19. [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20.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1987。
21. [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79冊,上海:古籍,1995。
22. [清]寶鋆,《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23. [清]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中華書局,2014。
24. 中研院近史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二輯(一),1974。
25.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2冊,收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2000。
26. 中國史學會編,《洋務運動》第6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1年。
27.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01年美國對華外交檔案》,濟南:齊魯書社,1984。
28. 李宗侗,《李鴻藻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
29. 胡斌譯,《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
30.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第5冊,台北:鼎文,1973。
(三)專書
1. (日)佐藤公彦著,宋军等譯,《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2. (日)坂野正高著,陳鵬仁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2005。
3. (美)白彬菊著,董建中譯,《君主與大臣:清中期的軍機處(1723-182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7。
4. (美)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 : 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2002。
5. (美)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 : 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2。
6. (美)費正清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第11冊,臺北:南天書局,2000。
7. (美)費正清編主編,楊品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北京:社科院,2012。
8. 孔祥吉《晚清史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
9.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北京:三聯,2008。
10. 王爾敏,〈盛宣懷與中國電報事業之經營〉《清季自強運動討論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8。
11.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
12. 白鋼主編,郭松義、李新達、楊珍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代)》,北京:人民出版,1996。
13. 舟欲行、黃傳會,《龍旗悲歌:大清國北洋海軍紀實》,北京:中國青年,1997。
14. 吳成章,《外交部沿革紀略》,台北:文海,1913。
15. 吳相湘編著,《晚清宮廷實紀》,台北:正中書局,1988。
16. 吳福環,《清季總理衙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17.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18. 林文仁,《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9. 侯宜杰,《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北京:爭國人民大學,2011。
20.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2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中文大學,2001。
22.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著《清代文書檔案圖鑒》,長沙:嶽麓書社,2004。
23. 袁燦興,《如何以一人治天下—從軍機群像看大清興衰》,新北:出色文化,2017。
24. 高超群,〈外務部的設立及清末外交制度的改革〉《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1998。
25. 戚海莹《北洋海軍與晚清海防建設》,濟南:齊魯書社,2012。
26. 陳向陽著,《晚清京師同文館組織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2004。
27. 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臺北:昭明,2001。
2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中文大學,1986。
29. 傅宗懋,《清制論文集》〈清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軍機處之關係〉,台北:台灣商務,1977。
30. 熊劍平,《軍機處:永遠的權力中心》,台北:聯經,2017。
31. 趙學軍著,〈清末的清理財政〉《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8。
32. 劉熊祥,《清季四十年外交與海防》,重慶:三友書店,1943。
33. 蔡振豐,《晚清外務部之研究》,台北:致知學術,2014。
34.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35. 蘇精著,《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台北:上海印刷廠,1978。
36. Banno, Masataka, China and the West 1858-1861: The Origins of the Tsungli Yamen.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37. Meng, S. M., The Tsungli Yamen: 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8. Rudolph, Jennifer Negotiate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he Zongli yamen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Ith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2008.
(四) 期刊論文
1. 川島真、薛軼群,〈晚清外務的形成:外務部成立的過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頁87-97。
2. 尤淑君,〈清總理衙門刊印《聘盟日記》考〉,《歷史檔案》第3期,北京:2013,頁102-109。
3. 何漢威,〈書評Negotiate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Zongli Yamen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By Jennifer M. Rudolph〉,《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5,2010年,頁387-391。
4. 李文杰,〈論總理衙門保獎制度〉,《社會科學戰線》8,2011年,頁94-103。
5. 李文杰,〈總理衙門初期形態與章京名錄小考—《四柏軒雅集啟》釋論〉,《政大史粹》16,2009年,頁155-195。
6. 李文杰,〈總理衙門章京的日常生活與仕宦生涯—《懲齋日記》與楊宜治其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0,2010年,頁51-95。
7. 李文杰,〈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研究〉,《史林》5,2010年,頁89-99。
8. 李文杰,〈繼承與開新之間——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嬗替與結構變遷〉,《社會科學》第6期(上海:2014),頁154-168。
9. 杜繼東,〈清末外務部歷史地位初探〉,《蘭州大學》第6期,1990,頁72-77。
10. 周文宣,〈總理衙門的歷史地位評述〉《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版)》第1期,重慶:1998,頁92-95。
11. 張步先,〈從總理衙門到外務部—兼論晚清外交近代化〉《山西師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3,山西:1998,頁67-70。
12. 張季,〈從總理衙門到外務部——清季部院用人體制改革初探〉,《歷史檔案》第2期(北京:2014),頁91-96
13. 張鏞,〈名菜總理衙門〉,《烹調知識》,7期(山西,2000)
14. 馮君,〈論清代外交機構的影遍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嘉應大學學報》3:31,廣東:1994,頁46-49。
15. 楊益茂,〈海軍衙門與洋務運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3
16. 鮑偉,〈論海軍衙門的興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4(內蒙古,2011)
(五)博碩論文
1. 林玉如,〈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2. 黃麗君,《皇帝及其包衣奴才:論清代皇權與內務府官僚體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3. 劉光華,〈晚清總理衙門組織及地位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4. Horowitz, Richard S. “Central Power and State Making: 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 1860–1880.”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5. Yoon, Wook. “The Grand Council and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the Late Qing.”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2008.
(六)電子資料
1.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查詢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 《申報》,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3. 《近史所檔案館館藏》,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