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妙君 CHANG, MIAO-CHUN |
---|---|
論文名稱: |
以圖畫故事書進行國小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 Applying Picture Storybooks to Teach Emergent Writing to First Grad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洪月女
HUNG, YUEH-N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圖畫故事書 、提早寫作 、寫作能力 、寫作態度 |
外文關鍵詞: | picture storybook, emergent writing, writing ability, writing attitud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圖畫故事書進行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對國小一年級
學童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一年級學童接受「以圖畫故事書進行提早寫作教學」後,對學童寫作能力的影響。
二、探討國小一年級學童接受「以圖畫故事書進行提早寫作教學」後,對學童寫作態度的影響。
三、根據研究結果與建議,提出適合於低年級運用的圖畫故事書之寫作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作為低年級寫作教學的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彰化縣某國小一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童為樣本,安排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兩班皆為35人。實驗組學童接受為期10週,每週五節的「以圖畫故事書進行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控制組學童則接受一般寫作教學。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寫作態度量表」以及質化資料(包括教學研究日誌、教學回饋-家長問卷)。量化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考驗兩組學童在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及寫作態度量表上的表現。質化資料則以內容分析為主。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寫作數量之「作文總字數」表現上具有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寫作數量之「作文平均字數」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寫作「造句商數」表現上具有顯著差異。
四、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寫作「文意商數」表現上具有顯著差異。
五、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寫作「寫作態度」表現上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的發現所得主要結論摘要如下:
一、圖畫故事書教學活動對一年級學童的寫作能力的提升有正向幫助。
二、圖畫故事書教學活動幫助學童對寫作產生正向的態度與情感。
三、圖畫故事書教學活動鷹架的練習方式幫助學童減少寫作焦慮,增加對寫作的勝任感。
四、圖畫故事書的教學活動促進寫作內容思想的發展。
研究者乃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圖畫故事書、提早寫作、寫作能力、寫作態度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pplying picture storybooks to teach first grade emergent writing on students’ compet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s writing. The main purposes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on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2.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on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riting attitude.
3.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 appropriate wri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the pre-test 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 of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study selected its sample from two first grade classe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ere were 35 students in both classes, one of which w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a ten-week teaching of emergent writing through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five class periods each week, while 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ools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Writing Ability Diagnostic Test for Children," "Writing Attitude Rating Scale," and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teaching logs, student responses, and questionnaires for parents.) Quantit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one-way ANOVA analysis were used to test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Writing Ability Diagnostic Test for Children" and "Writing Attitude Rating Scale," while qualitative data
were mainly obtained via content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number of words between the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by the control group.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verage number of words between the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by the control group.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yntactic quotient" between the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by the control group.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mantic quotient" between the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by the control group.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riting attitude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in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ed up as follows:
1.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improves the first graders' writing competence.
2.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enhances first graders’ attitude and interest in writing.
3.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scaffolding in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reduces students’ anxiety of writing and also increases their competence in writing.
4. "Picture Storybook Teaching Methodology" helps students develop ideas and contents for writing.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classroom appli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picture storybook, emergent writing, writing ability, writing attitude
一、中文書目
王志成(1992)。海峽兩岸小學語文科看圖作文之比較。載於第一屆台灣地區國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王派仁(1995)。把作文變有趣。國教輔導,34(5),35-40。
王敏如(2004)。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耘、葉中根、林崇德(195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萬清(1991)。教師引導討論與小組討論對兒童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161-169。
王萬清(1997)。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在不同寫作環境中的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0,127-209。
方素珍、吳敏而、林文韵、陳筠安、詹芳茹、鄭明進、劉彗瑤、鄒秋香、章淑婷、張之瑛、黃琇瑩、陳月文、陳淑琦、黃倫芬、王春元、林幸姬、朱孟庠等(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由四本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中和:光佑文化。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
江惜美(1992)。國小低年級作文教學法論析。國教月刊,39(3.4),12-18。
江惜美(1997)。國小低年級編序作文教學探究。國教月刊,44(1.2),40-45。
向惠芳(1993)。寫出圖來-談看圖作文。國教月刊,39(5,6),40-49。
何三本(2003)。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春田(2000)。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祁致賢(1964)。李愛梅的日記序。載於李愛梅的日記。臺北市:國語日報。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杜淑貞(1998)。小學生文學原理與技巧。高雄:復文出版。
杜淑貞( 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文津
李虹佩(1999)。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堂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李連珠(1994)。台灣幼兒之書寫發展初探。八十三學年度師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李連珠譯(1996)。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 Kenneth S. Goodman原著)。台北:信誼基金會。
李愛梅(1964)。李愛梅的日記。臺北市:國語日報。
李麗霞(1987)。看圖作文教學法與創造性主動作文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早期作文發展之影響。載於民國七十六年國小課程研究學術研討會專輯(119-129)。國教研習會出版。
李麗霞(1988)。國小一年級學童作文結構初探─兼介紹「創造性主動作文教學法」。國教世紀,24(1),9-15。
吳敏而(1994)。從兒童語文教育趨向看注音教材。載於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院學院語文教育系。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林文寶(1987)。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文寶主編(1991)。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市:幼獅。
林良(1996)。讓兒童欣賞好畫。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天衛文化。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林佳慧(2002)。故事啊!故事!-淺談說故事的原則延伸策略。幼教資訊,137,7-11。
林金慧(2004)。國小低年級編序式寫作教學研究——以平安國小為對象。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建平(1984)。作文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訓民(1992)。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精湛季刊,16,30。
林真美(1996)。圖畫書-幼兒的閱讀之窗。載於認識兒童讀物的插畫(126-127)。台北:天衛文化。
林真美主編(2000)。在繪本花園裡: 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市:遠流。
林偉仁(1998)。國小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教師之友,39(2),33-44。
林敏宜(2001)。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國樑(1986)。語文教學研究。台北:童年書店。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林鍾隆(2004)。兒童文學是繪畫的文字。 3月21日。國語日報第四版。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 Kenneth S. Goodman原著)。臺北 : 信誼。
姜文如(2002)。兒童圖畫書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延伸教學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珍(1989)。如何引導幼兒看圖畫書。國教之聲,22(3),8-12。
洪文瓊(1981)。如何引導幼兒閱讀。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1(2),3。
紀淑琴(1998)。「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慧如(2003)。國小低年級教師圖畫書詮釋與教學設計--以Shel Silverstein《失落的一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昔枚(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煉輝(1993)。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台中:華童出版社。
徐守濤(1996)。兒童作文評鑑的探討。載於黃政傑主編,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院。
徐秀菊(2002)。打開繪本說不完 : 親師資源手冊。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素霞(2002)。台灣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翁萃芝(1985)。看圖作文引導。高雄:愛智。
徐瑞蓮(1978)。提早寫作指導經驗。臺北市:國語日報。
徐德楷(1976)。徐德標作文教學法體系。台中:博文教育。
孫麗翎(1988)。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昌(1991)。如何指導低年級作文。國教輔導,30(5),4-6。
陳弘昌(2000)。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梁宜生(1976)。文章作法。台北:學生。
陳秀萍(2003)。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靜(2001)。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8)。社會互動歷程的寫作教學-從After School的寫作計畫談起。國教月刊,45(1),56-60。
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
許海嬋(2003)。親子對於幻想類圖畫書詮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珠(1986)。人際關係的新天地 : 羅嘉思的人本教育。臺北市 : 張老師。
連淑玲(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雅芬(2004)。圖畫書之閱讀指導-以低年級學生為例。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玲(1991)。在畫書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梁麗雲(1990)。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國民教育,31(1)(2),11-14。
游自達(1996)。從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發展談學習指導。國教輔導 36(2),9-16。
黃秀文(1997)。小學一年級學童書寫形式與概念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1-154。台北:文景。
黃秀文(1998)。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在兩個小學班級之應用研究。台北:文景。
黃秋方(2002)。在教與學中共享兒童文學樂趣。載於譚小媛策劃,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25)。永和:富春文化。
傅林統(1999)譯。歡欣歲月: 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永和市:富春文化。
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基博(2001)。看圖作文新方法。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黃富順(2002)。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雅惠(2002)。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市 : 五南。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臺北市 : 五南。
楊式美(1993)。如何激發幼兒的想像力-以莫瑞斯•桑達克的「野獸國」為例。幼兒教育年刊,6,185-197。
楊式美(2001)。英語說故事指導及其在國小英語教學上的應用。國教輔導40(5),6-11。
葛林(1986)。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康橋。
趙寄石(1991)。試論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換。載於蔡葉偉主編,中國大陸幼教研究彙編1980-1990(267-272)。台北:國花文化。
鄭文星(1994)。兒童提早寫作之探討。國教園地,50,73-80。
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容譯(2001)。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市:天衛文化。
劉芳純(1999)。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由「繪畫」到「寫作」。載於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3-386)。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鄭明進(1989)。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61-68)。臺北市:幼獅
蔡佩欣(2003)。創思寫作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宗陽(1995)。階梯式作文教學。教師天地,79,49-53
蔡敏玲(1991)。圖畫書的價值和功能-兼論美國圖畫書裡的中國人形象。國語日報,8。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Courtney B. Cazden原著)。台北市:心理。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蕙如(2000)。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個課輔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
蔡蕙珊(2001)。國小一年級學童寫作形式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敏華(2002)。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蕙心(2001)。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芬(2002)。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國小低年級各版本看圖教材之比較研究。上課報告。
戴保羅譯(1999):學習地圖。原著:Rose, C. & Nicholl, M. J。台北:經典。
譚達士(1975)。作文教學方法革新。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蘇振明(1987)。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蘇習鴻(1993)。提早寫作教學方法淺探。國語文教育通訊,2,4-7。
蘇洵明(1994)。剪開心靈的花朵:漫談剪貼作文教學。國教輔導,33(5),40-43。
二、英文書目
Applebee, A. N. (1984). Writing and reaso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 577-596.
Clay, M. M. (1972). Reading: The patterning of complex behavior. Auckland, New Zealand: Heineman Educational.
Clay, M. M. (1975).What did I write? Auckland, New Zealand: Heineman Educational.
Cazden, C. B. (1976). Play with language and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In J. S. Bt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603-608). Harmondsworth, NewYork: Penguin.
Ferrerio, E. (1986).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beginning literacy.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15-49). Norwood, NJ: Ablex.
Goodman, K. S., & Goodman, Y. M. (1979). Learning to read is natural. In L. B. Resnick & P. Weaver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arly reading. Hillsdale, NJ: Ablex.
Goodman, Y.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literacy. In H. Goelman, A. Oberg & F. Smith (Eds.), Awakening to literacy (pp.102-109). Exeter, NH: Heinemann.
Heath, H. B. (1983). Ways with words: Language, life, and work in coummunities and classroo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ck, C. S., Hepler, S., Hickman, J., & Kiefer, B. (1997).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6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Kiefer, B. Z. (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orrow, M. L. (1997).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 . Boston , MA: Allyn & Bacon.
Stevens, R. J. & Slavin, R. E. (1995). Effect of a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in reading and writing on academically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student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5(3), 241-262.
Teale, W. h., & Sulzby, E. (1986).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Norwood, NJ: Ab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