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婉婷
論文名稱: 五0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
指導教授: 賀淑瑋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五0年代女作家女性文學反共文學懷鄉文學台灣書寫異鄉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五0年代台灣文壇因為國家機器的積極介入而籠罩著政治化的氛圍。國家文藝體制藉由政策的建立與組織的運作,宣示「反攻大陸」的決心,凝聚戰鬥意識,產出反共論述。五0年代文壇的兩大霸主反共/懷鄉文學,以其剛毅教條/陰柔感性的書寫特質構成互為表□的象徵體系。反共/懷鄉文學政治意圖的標舉與現實生活的游離,致使五0年代台灣文學備受論者批評,視之為空白荒蕪,然近年來亦有學者另闢蹊徑,以女作家的群起現象與女性文學的勃興佐證五0年代台灣文學的豐富多元。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艾雯遷徙流離的人生際遇構築出「兩地」情結的空間論述,展演五0年代特有的女性家台灣經驗。
    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的異鄉書寫映現矛盾複雜的空間語境,她們一方面「異域化」台灣,創作為數可觀的反共/懷鄉文學,不時流露出返鄉的期待與視台灣為反攻跳板的過客心態;另一方面強調「在地化」的家台灣經驗,著眼於日常生活周邊瑣事,透過寶島行旅開拓視野,關注底層人民與社會問題。整體而言,五0年代女作家持續對中國的慾望觀想並未隨著家台灣日久而稍有減損,失樂園重返的希冀使她們對台灣「若即若離」,不作「落地生根」之思。反觀正港台灣人身分的林海音,縱有應邀至前線參訪的「勞軍」之作,卻堅持文學不應「政治掛帥」,因而反共寓意明顯薄弱,並且,林海音以童年.憶往.女性的協奏譜寫異鄉/北京,成為五0年代反共/懷鄉文學的異聲,相較於其他女作家異鄉書寫的游離現實與台灣主體性的缺乏,林海音的北京故事隱含召喚原鄉記憶、突顯台灣人身分的細微聲波。
    五0年代女作家的空間論述亦發展出依附主導文化保守自限與逸出官方限制激進前衛的極大反差。她們一方面呼應官方立場迎合中央視角,或於反共/懷鄉書寫揭櫫建國復國的政治意圖,或於家台灣書寫為國民政府治台政績背書,宣示中華民國主權在台灣的正統性;另一方面展現女性自覺,針砭時弊、感時憂國、批判主流,於保守禁錮的五、六0年代可謂顛覆性十足,其中尤以鍾梅音直言不諱砲聲隆隆攻勢最猛,實難與熱中反共/勞軍/懷鄉書寫淪為「文學為政治服務」的附庸形象產生連結。由是觀之,輕易地將五0年代女性文本等同於官方論述,反倒突顯了視角狹隘、以偏概全,至是辯證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艾雯的空間論述,五0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遊走於官方論述呼應/疏離,交融出既保守又前衛矛盾的心理折衝與多面向的創作態度。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一、 緣起:林海音的「兩地」………………………………………………………1 二、 女作家的文藝社群………………………………………………………………2 三、 女性經驗與空間意涵……………………………………………………………3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研究進路………………………………………………………5 一、名詞釋義………………………………………………………………………....5 二、研究範圍…………………………………………………………………………5 三、文獻回顧…………………………………………………………………………6 四、研究方法…………………………………………………………………………8 第三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9 第二章 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的女性文學……………………..11 第一節 泛政治化氛圍的五0年代台灣文壇……………………………………..11 一、 五0年代的國家文藝體制……………………………………………………..11 二、 反共/懷鄉:互文見「異」…………………………………………………..15 第二節 五0年代的女作家群與女性文學………………………………………..20 一、 女作家群的形成………………………………………………………………..20 二、 女性文學的開展………………………………………………………………..21 第三章 台灣不在場——女性的失落故園想像……………………..26 第一節 流離之痛:文藝政策下的家國敘述……………………………….…….26 一、 反共書寫………………………………………………………………………..26 二、 戰地歌詠………………………………………………………………………..39 三、小結……………………………………………………………………………..45 第二節 故園之思:原鄉神話的複製與再現……………………………………..46 一、原鄉集體記憶召喚……………………………………………………………..46 二、重返失樂園的欲想……………………………………………………………..56 三、小結……………………………………………………………………………..57 第三節 反共懷鄉之異聲:林海音的北京故事.………………………………….58 一、《城南舊事》:童年.憶往.女性的眾聲喧嘩………………………………..58 二、北京/異鄉:孩童.女性.台灣人的多重邊緣視景.......................................63 三、小結………………………………………………………………………………79 第四節 本章總結…………………………………………………………………..80 第四章 台灣「新」故鄉?□□女性文本的延異空間………………83 第一節 家/台灣:女性在地生活的體認………………………………………..83 一、從故鄉到斯土:女性的渡海登台……………………………………………..83 二、從流寓到定居:家鄉位置的轉換……………………………………………..85 三、女性的台灣經驗………………………………………………………………..98 四、小結……………………………………………………………………………..105 第二節 女性/鄉土:地域辯證與人文關懷…………………………………….107 一、寶島紀行:女性「視」界的拓展…………………………………………….107 二、台灣觀照:底層人民的生活寫真…………………………………………….113 三、小結…………………………………………………………………………….120 第三節 台灣浮世繪:社會現象微觀…………………………………………….121 一、 推崇官方政績………………………………………………………………...121 二、 批判紛亂時局………………………………………………………………...123 三、 洞察社會問題………………………………………………………………...130 四、小結……………………………………………………………………………137 第四節 本章總結…………………………………………………………………138 第五章 結論:女性書寫空間的位移……………………………….144 第一節 官方論述的呼應/疏離…………………………………………………144 第二節 異域/在地的空間語境…………………………………………………145 第三節 女性文學研究的展望……………………………………………………146 參考書目……………………………………………………………………………147 〈附錄〉 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艾雯生平著作一覽表...........................................157

    〈參考書目〉
    一、 專著
    (1) 中文
    中國文藝協會主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
    中國文藝協會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文藝年鑑》,台北:平原出版社,196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晉民,《台灣當代文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公仲、汪義生,《台灣新文學史初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古繼堂,《簡明臺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主編,《婦女創作集》第一輯,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6。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主編,《金門.馬祖.澎湖》,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主編,《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文藝社團概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
    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被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
    李長貴,《臺灣養女制度與養女問題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70。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呂正惠、趙遐秋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
    林麗如,《走訪文學僧》,台北:文訊出版社,2004。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金鯉魚的百襉裙》,台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兩地》,台北:三民書局,2005。
    林海音,《婚姻的故事》,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我的京味兒回憶錄》,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寫在風中》,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芸窗夜讀》,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作客美國》,台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00。
    林海音,《冬青樹》,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艾雯,《青春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
    艾雯,《生死盟》,高雄:大眾書局,1953。
    艾雯,《小樓春遲》,台北:帕米爾書店,1954。
    艾雯,《魔鬼的契約》,台南:人文出版社,1955。
    艾雯,《漁港書簡》,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
    艾雯,《夫婦們》,台北:復興書局,1957。
    艾雯,《霧之谷》,台北:正中書局,1977。
    艾雯,《一家春》,台北:正中書局,1975。
    艾雯,《曇花開的晚上》,台中:光啟出版社,1963。
    艾雯,《與君同在》,台北:復興書局,1962。
    艾雯,《池蓮》,台北:正中書局,1966。
    艾雯,《弟弟的婚禮》,台北:立志書局,1966。
    艾雯,《不沉的小舟》,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
    艾雯,《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80。
    艾雯,《倚風樓書簡》,台北:漢藝色研,1990。
    艾雯,《綴網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
    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7。
    省新聞處主編,《省政文藝評介選輯》,台北:省新聞處,1972。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徐國倫、王春榮,《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94。
    徐鍾珮,《靜靜的倫敦》,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70。
    徐鍾珮,《我在臺北及其他》,台北:純文學出版,1985。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2006。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
    張漱菡,《橋影簫聲》,高雄:今日出版社,1953。
    張漱菡,《風城畫》,高雄:大業書店,1953。
    張漱菡,《花開時節》,虎尾:新新文藝社,1955。
    張漱菡,《侏儒的故事》,高雄:大業書店,1955。
    張漱菡,《春晨頌》,台北:力行書局,1959。
    張漱菡,《喘息的小巷》,台北:采風出版社,1984。
    張漱菡,《疑雲》,台北:正中書局,1975。
    張漱菡,《多色的霧》,高雄:大業書局,1963。
    張漱菡,《綠窗小札》,台北:立志出版社,1964。
    張漱菡,《雲橋飛絮》,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
    張漱菡,《長虹》,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65。
    張漱菡,《翡翠田園》,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連溫卿,《民俗台灣》第二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台北:印刻出版,2005。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史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
    國立台灣文學館主編,《跨海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黃重添,《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2004。
    清華大學中文系編,「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4。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彭瑞金,《台灣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9。
    彭歌,《回憶的文學》,台北:聯經出版,1977。
    舒乙、傅光明主編,《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
    劉心皇主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1993。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風雲三十年》,台北:聯合報,1981。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台北:雅典出版社,1990,頁10。
    應鳳凰,《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
    鍾文音,《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台北:新新聞,1999。
    鍾梅音,《冷泉心影》,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1。
    鍾梅音,《母親的憶念》,台北:復興書局,1954。
    鍾梅音,《海濱隨筆》,台北:大華晚報社,1954。
    鍾梅音,《小樓聽雨集》,台北:大中國圖書,1958。
    鍾梅音,《塞上行》,台中:光啟出版社,1964。
    鍾梅音,《十月小陽春》,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
    鍾梅音,《海天遊蹤(第一集)》,台北:大中國圖書,1968。
    鍾梅音,《海天遊蹤(第二集)》,台北:大中國圖書,1968。
    鍾梅音,《我祇追求一個「圓」》,台北:三民書局,1976。
    鍾梅音,《摘星文選》台北:三民書局,1967。
    鍾梅音,《夢與希望》,台北:三民書局,1969。
    鍾梅音,《風樓隨筆》,台北:三民書局,1969。
    鍾梅音,《蘭苑隨筆》,台北:三民書局,1971。
    鍾梅音,《春天是你們的》,台北:三民書局,1985。
    鍾梅音,《這就是春天》,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
    鍾梅音,《天堂歲月》,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
    (2) 譯介
    巴赫金(Bakhtin,M.M)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出版,1999。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1997。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台北:立緒文化,2000。
    昂希.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著,王志弘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
    約翰.貝斯特(John B. Best)著,黃秀瑄、林瑞欽譯,《認知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1991。
    Leslie Kanes Weisman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台北:巨流出版,1997。
    里茲.龐蒂(Liz Bondi)著,王志弘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出版,2006。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95。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志弘譯,〈感覺結構〉,《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編者自印,1995。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歐陽子、楊翠屏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二、報紙
    王文漪,〈懷念梅音〉,《中國時報》副刊,1984年2月18日。
    何懷碩,〈在地的鄉愁〉,《聯合報》20版,2003年1月29日。
    宇文正,〈閱讀林海音的鄉愁〉,《中央日報》,2000年6月12日。
    艾雯,〈平凡的真理□□寫在「生死盟」前面〉,《中央日報》4版,1953年7月13日。
    艾雯,〈鳳凰花的歲月□□耕讀在南方〉,《台灣時報》,1985年9月7日。
    艾雯,〈臺灣□□第一個印象〉,《中央日報》,1949年10月26日。
    林海音,〈臺灣的媳婦仔□□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中央日報》第7版,1950年3月12日。
    林海音,〈婚姻經濟學下產生的養女〉,《台灣新生報》,1951年8月26日。
    馬瑩君,〈程明琤其文其人〉,《台灣日報》,1996年7月19日。
    張遠,〈鄉愁〉,《中國時報》人間版,1991年7月18日。
    陳紀瀅,〈十年文藝工作透視〉,中央日報5版,1960年5月4日。
    齊邦媛,〈超越悲歡的童年□□再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華日報》10版,1984年7月13日。
    賴素鈴,〈論文十餘篇初探林海音文學骨架〉,《民生報》6版,2002年12月2日。
    繁露,〈讀「雲橋飛絮」〉,《中華日報》10版,1980年10月21日。
    三、期刊論文
    文藝創作主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二年度舉辦文藝獎金辦法〉,《文藝創作》21期,1953年11月。
    尹雪曼,〈談近三十年來的國民黨文藝運動〉,《新文藝》319期,1982年9月。
    江寶釵,〈重審五0年代台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一個奠基於「場域」的思考〉,《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何欣,〈中國小說裡的方言〉,《書評書目》57期,1978年1月。
    吳東權,〈從反共文藝到文藝反共〉,《國魂》398期,1979年1月。
    呂錦花,〈展望台灣省保護養女運動的前途〉,《婦友》11期,1955年8月10日。
    李永熾,〈「異人」與日本精神史(上)〉,《當代》83期,1993年3月1日。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2期,2000年7月。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年10月。
    高陽,〈「城南舊事」的特色〉,《文星》7卷6期,1961年4月。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文藝創作》21期,1953年11月。
    張默芸,〈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新文學論叢》4期,1984年4月。
    梁宗之,〈論小說的戰鬥性〉,《文藝創作》25期,1953年5月1日。
    尉天聰,〈臺灣婦女文學的困境〉,《文星》110期,1987年8月。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0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5期,2001年11月。
    游淑靜,〈黃鶯出谷麗事多□□林海音與「城南舊事」〉,《出版之友》6卷48期,1989年9月。
    楊翠,〈她們要歌唱!本世紀台灣女性作家鳥瞰〉,《文訊》155期,1996年5月。
    鄧天德,〈心繫三鄉情:家鄉、故鄉、原鄉淺說〉,《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卷第4期,1998年12月。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年5月。
    陳芳明,〈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期,2001年6月。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26期,1998年4月。
    應鳳凰,〈台灣文學西遊記之一:林海音筆下的城南舊事〉,《明道文藝》295期,2000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李麗玲,〈五0年代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胡芳琪,〈一九五0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南投: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0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4。
    柴雅珍,〈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八七)〉,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許珮馨,〈五0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黃瑞真,〈五0年代的孟瑤〉,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
    曾鈴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性書寫與社會意義初探〉,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游千慧,〈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傅怡禎,〈五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
    莊文福,〈大陸旅台作家懷鄉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陳彙心,〈艾雯散文美學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盧彥光,〈清代台灣養女制度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
    羅淑芬,〈五0年代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
    五、電子媒體
    杜國清,〈旅遊與還鄉〉
    http://www.eastasian.ucsb.edu/projects/fswlc/tlsd/research/Journal07/foreword7c.html
    五0年代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http://tlm50.twl.ncku.edu.tw/wwxzp2.html
    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http://lit.ncl.edu.tw/hypage.cgi
    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輪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