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貞慧 Wu ,Chen-hui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星星國小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個案研究 、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
外文關鍵詞: | case study,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係以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九位國小教育人員,針對一所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進行探究。經由參與觀察、訪談及相關文件資料之蒐集分析,以及加入研究者省思札記,進行資料蒐集等質性研究方法,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壹、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歷程方面:
一、社群運作歷程包含情感醞釀期、信任磨合期、合作共識期、永續,傳承期。
二、家長的關注與外部環境的期望,有助於社群啟動價值共生的專業對話
三、行政支持系統過度的權力下放,會造成行政與社群間壁壘分明的關係,有礙社群發展。
四、社群成員與行政系統應互相體諒與協助,共同因應困境。
五、社群運作的成功關鍵是「人的影響力」。
貳、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個人專業成長之歷程方面:
一、團隊動力凝聚社群的向心力,引發專業互動與分享,促進社群教師掌握專業成長的脈動。
二、發揮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力,綻放「專業」、「課程」、「學習」、「合作」之美。
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關注教學成效的歷程方面:
一、集結了社群教師專業成長的智慧、活絡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態度,關注與昇華學習的潛能。
二、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師生共同的學習興趣開始,展開專業的互動分享,提升學生學習的品質。
三、看到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引發社群教師關注到學習成效需要長期觀察與評估。
四、社群獲獎引發學生學習的共識價值,找到社群永續經營的模式。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相關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個案研究、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A Case Study on the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search Targe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what the key points are to affect the growing in PLC,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iscuss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tudent achievem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centered 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The research report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C by observing and interviewing 9 teachers. Author also analyzed the related data and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PLC in teachers
a. The operating process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cultivating of the friendship, cooperating, and trusting, and the last but most important “pay-it-forward”.
b. Two key points to inspire the professional discussions in PLC-- Parents’ attention on the studying of students and the expectation from outsiders.
c.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in PLC can be restricted by the over- empowering in the support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at restriction is related to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d. The PLC members and faculties should support and cooperate among each other to overcome all the risks.
e.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in the community i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members.
The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growing contributed to PLC
a. Improve the motivation in a group, engage the group learning, trick th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catch up with the trends in the professional growing fields.
b. Enlarge the effec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ing, flourish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and cooper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n community members
a. PLC combines the knowledge developed from the PLC community members, attracts students’ attention, changes the learning attitude and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s and even raises them.
b. The creative course has evolved the old teaching protocols. The course starts from the same interes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sults in the interactive sharing experiences. This interaction totally raises the level of learning attitude and quality.
c. PLC has successfully changed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s. This result makes the teachers understand that observing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should be a long term process.
d. The praise in the community brings students the faith to learning. The framework of students’ learning is going to be the only way to maintain the community consensus.
The findings offer various suggestions to schools, related education departments,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case study,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文科編譯(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二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 L. 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文化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江芳盛譯(2004)。Gary Sykes原著。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張鈿富主編,教育行政研究手冊,363-401。臺北:心理。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建霖(2009)。國民小學學校分佈式領導、教師同僚專業互享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縣。
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4,157-178。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意涵、理論與推動策略。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第11期,3-7。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圖書館教育月刊,4,1-7。
李子建 (2006)。教師領導、專業學習社群和夥伴協作。基礎教育學報,15,39-43。
李美葺(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市:心理。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宋美瑤(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宏欣(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啟葦(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
周麗華(2010)。第九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第3篇 1-19,臺南市。2010.12.5取自http://web.nutn.edu.tw/
林子葉(2009)。「4-P模式」運作數學教學專業社群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6,臺北。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4),70-86。
施心梅(2010)。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柳雅梅譯(2006)。Sylvia M.Roberts & Eunice Z.Pruitt原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臺北:心理。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悅淇(2003)。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慧真(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9-20。
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2。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新仁(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教育部。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教育部。
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81-110。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61-90。
張美莉(2010)。國小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作者。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郭進隆(譯)(2006)。M. P.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三版)。臺北:天下文化。
郭藤展(2007)。學校領導的新典範-教師領導。學校行政,49,150-
17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淑君(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市。
馮鈺娟(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蔡清田等(譯)(2003)。Rodert C. Bo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怡絜(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與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鈺樺(2007)。教學視導與專業社群之建構。2010.9.23,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educationadministrationnewissue/content(98-2)/20100518-4.pdf
黃鴻程,廖勇凱(譯)(2003)。Reg Revans著。誰該為你的行動加油?─發展行動學習自我(爭氣三部曲之二)。臺北:小知堂。
楊正誠摘譯(2010)。團隊合作以面對21世紀的教學與學習(Team Up for 21st Century Teaching and Learning)。資料來源:駐洛杉磯文化組,2010年7月1日,電子學校報)。2010.9.23,取自:http://eduexpress.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432.html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又慈(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美芬(2010)。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慶生(2010)。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8,12月)。以「專業學習社群」推動評鑑後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行政如何提供協助與支持(潘慧玲教授主持)。教育部主辦2008教師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成果手冊,72,高雄。
潘慧玲等(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蔡進雄(2004)。論教師領導的趨勢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9,
92-98。
蔡進雄(2005)。中小學教師領導理論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9,
92-101。
蔡進雄(2006)。從學習社群的觀點論校長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3(4), 129-135。
蔡進雄(2007)。批判領導對學校領導的啟示。研習資訊,24,21-125。
鄭瑞城(2009)。部長序。載於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Ⅰ-Ⅱ)。臺北市:教育部。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黎禮智(2010)。從教師網路專業社群討論區對話模式探討教師專業發展動機提升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網路與多媒體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文福(譯)(2000)。David M. Fetterman著。民族誌學(Ethnography : Step by Step)。臺北:弘智。
賴志峰(2008)。分佈式領導的意義、構面與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71,28-40。
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3-143。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佳雯(2003)。國民小學班群式合作教學之探討-以東部某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顏永進(2002)。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運作現況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顏國樑(2009)。臺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問題與推動策略—政策執行的觀點。研習資訊專論,26,35-46。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臺灣教育發展論壇期刊,第一期,1-30。
羅希哲、鄭仁吉、林怡秀(2005)。高職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6,359-382。
嚴祥鸞(2003)。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臺北:巨流。
貳、英文部分
Argyris, C., & Schön, D.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London: Jossey-Bass.
Barth, R.S.(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Teachers, parents, and, 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LA: Jossey-Bass Publishers.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Dufour, R.(2004). What i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exas: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Hord, S. M. (Eds.),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5-14).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and Oxford, Ohio: N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uncil.
Hipp, K. K., Huffman, J. B., Pankake, A. M.,& Olivier, D. F. (2009).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ughes, T. A., & Kritsonis, W. A. (2006). A national perspective: An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 impact on school improvement efforts. Doctoral Forum--National Journal for Publishing and Mentoring Doctoral Student Research,1(1).
InPraxis Group Inc. (2006).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Exploration. Alberta, CA: Alberta Education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data.
Jennifer, J., & Yendol-Hoppey, D. (2010). Supervisor transformation within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spring, 97-114.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23-42). Thousand Oaks, CA : Corwin Press.
Snow-Gerono, J. L. (200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ulture of inquiry: PDS teachers identify the benefit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3), 241–25.
State, R. (2000). Case Studies. In N. Denzin and E.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435-454).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 Inc.
Stoll, L., & Louis, K. S. (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 In L. Stoll & K. S. Louis(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1-14).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Hill Education.
Thompson, S., Gregg, L., & Niska, J.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eadership, and student learning. Research in Middle Level Education Online, 28(1), 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