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淑惠 |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網路閱讀與紙本閱讀之閱讀理解、行為、介面、策略偏好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behavior, interface and preferen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Web-reading and Paper-Reading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elementary level |
指導教授: | 孟瑛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障礙 、網路閱讀 、紙本閱讀 、閱讀理解 、閱讀行為 、閱讀介面 、閱讀版面 、閱讀理解策略偏好 |
外文關鍵詞: | web-reading, paper-reading, reading interface, preferen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網路閱讀與紙本閱讀之閱讀理解、閱讀行為、閱讀介面(版面)與閱讀理解策略偏好的差異。研究方法採用等組後測實驗設計,以分層立意抽樣的方式至全國北、中、南三區抽取100位學習障礙學生,再以學生背景資料(性別、年級、智力、識字量和閱讀理解)隨機配對至實驗組(網路閱讀組)與控制組(紙本閱讀組),與研究者進行一對一的實驗。本研究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1.網路閱讀組與紙本閱讀組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只在分測驗識字的「注音」認讀中,網路閱讀組的分數顯著優於紙本閱讀組的分數,其他分測驗並無顯著差異。
2.網路閱讀組與紙本閱讀組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行為(口語行為、非口語行為)顯示「網路閱讀」較能引起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動機、閱讀回饋和獨立閱讀能力,但減少學生朗讀行為和想像力的發揮。「紙本閱讀」有利於使用「寫筆記」與「畫重點」等閱讀策略,但較不能增強學生閱讀動機。
3.網路閱讀組與紙本閱讀組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認為本研究教材之閱讀介面(版面)在「文字」、「顏色」、「圖畫」、「動畫」、「聲音」等介面(版面)設計元素上是有助於閱讀理解的。
4.網路閱讀組與紙本閱讀組的閱讀理解策略偏好都喜歡「推論策略結合結構分析與心像法」與「語詞提示策略」,都不喜歡「難詞解釋(結合圖片提示)策略」。
5.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智力、識字量)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網路閱讀與紙本閱讀的閱讀理解測驗之得分顯示「年級」、「識字量」和「性別」是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之一,唯有「智力」變項無顯著差異。
6.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網路閱讀中顯示「男生」、「中年級」(國小三、四年級)、「智力70-85」和「低識字量」的學習障礙學生對閱讀理解策略偏好有顯著差異;紙本閱讀顯示「性別」、「年級」、「智力」和「低識字量」的學習障礙學生對閱讀理解策略偏好有顯著差異。針對高、低識字量的學習障礙學生都偏好結構性、圖像式的閱讀理解策略。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教師、教育行政單位、學生家長、學習媒體與網站建置者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study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behavior, interface and preferen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web-reading and paper-reading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elementary level.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of this research were gathered by using posttest-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 The 100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lamination sampled in north, middle, and south area of Taiwan. According to these students’ gender, grade, intelligence, and word-recognition amount,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searcher experimented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eb-read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per-reading) one by one. The main result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o did web-reading scored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who did paper-reading only in the phonetic spelling test.
(2)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eb-reading brings about better reading motive, feedback and more independent reading. However, it hinders reading aloud and running imagination. Paper-reading,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can assist the behavior of taking notes and drawing, while it can not improve reading motive.
(3)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both of the web-reading and paper-reading groups agree that the interface design (words, colors, pictures, animation and sound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4)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both of the web-reading and paper-reading groups all prefer the strategies of inference combined with story grammar, images and prompt to those of explanation combined with pictures.
(5)The scor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he web-reading and paper-reading groups, who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grade, intelligence, and word-recognition amount), show that grade, word-recognition amount and gender, instead of intelligenc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6)The preferenc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Web-reading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ppear that male third and fourth graders with IQ70-85 and low word-recognition amoun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The preferen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paper-reading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ppear that gender, grade, intelligence, and low word-recognition amoun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o have high and low word-recognition amount all lik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tory grammar and i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jor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parents, website design, and follow-up studies are put forwar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3)。DSM-Ⅳ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孔繁鐘編譯)。臺北:合記書局。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岳修平譯)。臺北:遠流。
Manguel A.(1999)。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A history of reading)(吳昌杰譯)。臺北:臺灣商務。
Mayer, R. E.(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林清山譯)。臺北:遠流。
Robert, J., Sternberg, E. L., & Grigorenko(2002)。探索學習障礙兒童(Our label children: what every parent and teacher needs to know ab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呂偉白譯)。臺北:洪葉。
尤素曼(2003)。國中現代散文朗讀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小惠、梁庭芝(2001a)。Are you ready?迎接閱讀革命的電子書。第三波,229,124-127。
王小惠、梁庭芝(2001b)。風起雲湧的市場─電子書發展的情況。第三波,229,128-133。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秀如(1996)。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王洛夫(2003)。科技與閱讀的約會。師友,427,79-81。
王英君(2000)。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峻祤、劉詩瑜、陳伯村、楊兆章(1998)。閱讀者之閱讀動機:閱讀行為及市場佔有率之研究。世新印刷學報,4,47-64。
王淑貞(2000)。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華沛 (1996)。特殊教育電腦化教學:輸出入設備與作業系統之調整。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舉辦之「視聽教育新科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70-283),臺北。
王華沛(1999)。中文閱讀成分與歷程模式之建立及其在實務上之應用―評量與診斷、課程與教材、學習與教學―語文科電腦輔助學習教材統整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614-H003-008-F1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王碧華(1992)。一個學童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瓊珠(2002)。國小一年級疑似閱讀障礙兒童之觀察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27-344。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
王瓊珠(2005)。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139-178)。臺北:心理。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5)。「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5/10/6,取自:http://www.twnic.net.tw/total/total_01.htm
朱祖祥、曹立人(1994)。目標背景色的配合對彩色顯示績效的影響。心理學報,26(2),128-134。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朱經明(1995)。閱讀障礙與電腦輔助教學。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53-161。
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臺北:五南。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72,10-12。
江春燕(2005)。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行政院(1998)。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方案。臺北:行政院。
何東墀、林惠芬、林淑貞(1993)。圖畫心像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記憶文章內容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8,55-79。
何東墀、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
吳世銘(1994)。電腦螢幕上背景色彩與文字色彩組合對高職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芳香(1998)。國小二年級優讀者與弱讀者閱讀策略使用與覺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宋曜廷、林清山、張國恩、黃嶸生(2004)。網路適性閱讀環境的建立與應用―子計畫III:具多重策略的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建立與應用(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0-S003-00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
宋曜廷、黃嶸生、蘇宜芬、張國恩(無日期)。具多重策略的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設計與應用。2005/10/5,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oe/chinese/r2711/oldfiles/911109/paper/taiwan/2303.doc
李世忠(1993)。使用者介面的探討。視聽育雙月刊,35(1),49-57。
李宜珍(1993)。談高效應的多媒體介面設計。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舉辦之「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5-271),臺北。
李明堂(1988)。學童閱讀方法與語文學習保留關係之實驗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2(6),137-165。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李婉榕(2003)。朗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汪榮才(1996)。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在科學文章閱讀歷程中後設認知知識及後設認知控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024-009)。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
周台傑、吳金花(1997)。國民小學學習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及有效學習策略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7-H018-003-F10)。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周台傑、吳金花(2000)。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37-58。
周祖誠(2005/10/31)。數位落差―140個據點,從社區e化。聯合報,A7版。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臺北: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2002)。資源班國語科教學設計―閱讀理解。臺北:教育部。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2(4),61-67。
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27-35。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立傑、林仁忠、蔡振昌(2001)。Hyper-book:數位時代的閱讀學習新方法。世新大學學報,11,119-143。
林宜真(1998)。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宛霖(2002)。臺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柏榮(2003)。視窗導盲鼠系統與無障礙網頁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珊如(2003)。大學教師網路閱讀行為之初探。圖書資訊學刊,1(1),75-92。
林珊如、劉應琳、劉英享、葉乃靜、盧宜辰(2002)。網路數位文件閱讀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02-01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及資訊管理系。
林家如(2003)。政府網站的無障礙空間―行政院部會網站視覺障礙評估。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素貞(2005)。國小低年級讀寫障礙學生教室內學習行為問題解決模式。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97-137)。臺北:心理。
林菁(1994)。圖像複雜度與兒童認知學習。嘉義師院學報,8,171-208。
林菁(1996)。動畫中之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0,37-81。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34-58。
林維真、岳修平(2003)。專業網站資源於教學與學習應用及設計之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65,17-33。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30,12-16。
邱上真、洪碧霞(1996)。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 ( I )―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21-H017-002-F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施能木(1997)。探討多媒體電子書之潛在學習問題。視聽教育雙月刊,38(4),28-34。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07-350)。臺北:心理。
柯華葳(1994)。由兒童會錯意的字分析探討兒童認字方法。載於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頁29-35)。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柯華葳(1996)。語音覺識能力和識字能力的關係。載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李俊仁(1996)。國小低年學生語音覺識能力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49-66。
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洪儷瑜(1998)。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閱讀歷程的視知覺和聽覺理解能力之研究(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03-018-F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洪懿妍(1995)。紙張末日?電子報潛力無窮。新聞鏡周刊,359,12-15。
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胡永崇(1999)。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歷程、類型與追蹤研究―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後設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153-001)。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胡永崇(2000)。學習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徐享良、洪榮照、胡永崇、陳政見、王亦榮、李乙明、杞昭安、謝建全、黃世鈺、陳訓祥、李永昌(合著),特殊教育導論(頁347-390)。臺北:心理。
徐新逸、辜華興(1999)。書本vs.光碟: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對學習之影響。視聽教育,40(6),1-17。
桃園縣政府(2004)。桃園縣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實施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
祝佩貞(2003)。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高台茜(2004)。在電子化閱讀環境中提供有利閱讀理解的鷹架輔助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2WFA1100188)。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高蓁瑩(2004)。不同族群於博物館網站介面操作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之電腦融入教學模式對兒童學習之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18-35。
張世錩(1993)。國小高年級教科書直排之字體大小、字距及行距設計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玉玲、楊錦潭(2000)。網路套裝軟體在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之發展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1-H017-001)。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郭生玉(1973)。兒童語文習慣之複雜度與其聯對學習及學後保留關係之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6,1-14。
張國恩、宋曜廷、李啟龍(2002)。網路化合作探究學習系統。資訊與教育,89, 43-54。
張國恩、林清山(2004)。網路適性閱讀環境的建立與應用―總計畫(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0-S003-00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所)。
張國恩、陳世旺、宋德忠(1998)。電腦化概念圖在科學學習上之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4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
張國恩、蘇宜芬、宋曜廷(2001)。身心障礙學生電腦化學習環境之設計-子計畫三: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設計及其應用效果研究-以閱讀障礙之學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614-S003-00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張國恩、蘇宜芬、宋曜廷(2002)。特殊教育網路化學習之閱讀輔助系統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614-H003-002-F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所)。
張銘勳、鄭世宏(1996)。中文筆畫數及字形於VDT顯示幕之閱讀識認性研究。工業設計,25(2),23-30。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a)。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b)。高級中等學校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及輔導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5a)。各縣市國小階段身障類學生統計(含特教學校)。2005/11/12,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5b)。高中(含)以下學校身障學生統計(含特教學校)。2005/11/12,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梁定澎(1999)。網際網路上電子報設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6-H110-049)。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
梅錦榮(1991)。神經心理學。臺北:桂冠。
莊仲仁(1982)。中文編排方式對閱讀速率之影響。載於黃尚仁、鄭昭明(合編)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頁219-226)。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莊錦昌(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許正妹、張奕華(2001)。以Inspiration軟體建立概念圖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8,67-79。
許佳雯(2002)。針對高齡使用者之WWW介面設計。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明潔(2002)。數位媒體設計的前製作業。教學科技與媒體,60,68-79。
許銘津、王立行、劉明洲(1995)。CAI軟體中文之字距、列距、大小對國小學童學習情意之影響。花蓮師院學報,5,115-136。
許銘津、劉明洲(1997)。CAI軟體色彩組合對不同特質學童記憶單字、片語與句子之影響。花蓮師院學報,7,427-447。
郭諭陵(1992)。「後設認知」之探討。中等教育,43(4),92-100。
郭靜姿(1994)。不同閱讀能力學生成敗歸因方式、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差異比較。師大學報,39,284-325。
陳玉英(1994)。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國語科錯別字出現率及學習行為調查分析。國小特殊教育,16,29-35。
陳百齡(1994)。出版業的全新挑戰―閑話電子出版品設計。光碟購買指南,試刊號,18-19。
陳李綢(1996)。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陳邦淑(2002)。新褲子和舊褲子。2005/12/08,取自http://teachers.daleweb.org/
陳怡芳(2003)。中文辭典版面編排設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明彥(2002)。國小學童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明德(1995)。螢幕文字/背景色彩組與相關作業特性對視覺績效與視覺疲勞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明聰、李天佑、王華沛、賴錦緣、楊惠玲(2001)。身心障礙者參與網路化學習的困難及其改善的方式。2005/10/11,取自:http://www.ccu.edu.tw/TANET2001/TANET2001_Papers/J137.pdf
陳信元(2000)。數位時代的大眾閱讀習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3-5。
陳冠華(2002)。媒體形式對於閱讀動機和行為的影響:以實體小說和電子版小說為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1),66-84。
陳姝蓉(2002)。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書瑩(2000)。高中生活科技教科書版面編排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密桃(1990)。兒童和青少年後設認知的發展及其教育效果之分析。教育學刊,9,107-148。
陳淑麗、曾世杰(1999)。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05-223。
陳榮華主編(1997)。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中文版)。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慶順(2000)。識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成分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錦章、邱富宏(2001)。網路學習環境建構的新理念─融入後設認知策略與認知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建置的概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8,2-12。
曾華英(2006)。95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2006/5/27,取自:http://www2.tku.edu.tw/~ac/942news/950502.htm
游仕偉(2000)。E世代出版―多媒體的結晶,超連結的閱讀。出版學刊,3,4-7。
游萬來(1996)。中文字體與字形要素對閱讀識度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213-E224-003)。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研究所。
湯嘉明(2001)。液晶顯示器上動態中文字視認性與視覺動向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黃秀霜(2002)。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心理。
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之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125-138。
黃冠寰、宋曜廷、張到顧、李泳泉(2004)。網路適性閱讀環境的建立與應用―子計畫IV:整合交互教學和直接教學的網路合作閱讀環境(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0-S003-00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所)。
黃彥達(2000)。版權與介面將決定電子書的發展。2005/9/23,取自http://www.2300.com.tw/author/ShowContent.asp?contentid=3034
黃健治(2001)。高齡者使用VDT之字體大小和字型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朝盟、林家如(2002)。政府網站的無障礙空間―行政院部會網站可及性(Accessibility)評估。2005/10/11,取自:http://www.aboutweb.org/file/acc1.pdf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臺北:漢美。
黃嶸生(2002)。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運用的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新竹縣特教中心(無日期)。新竹縣國中小特殊需求學生鑑定安置手冊(甲式)。2005/12/23,取自:http://www.gses.hcc.edu.tw/special/
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美雪(2002)。網路非實體電子童書現況與評鑑規準之建構。教學科技與媒體,62,16-25。
楊家興(2000)。網路上教材的設計。載於國立空中大學舉辦之「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4-155),臺北。
楊憲明(1999)。視覺離心對文字辨認的影響―閱讀障礙視知覺缺陷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614-H024-004)。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
萬雲英(1991)。小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49-505)。臺北:遠流。
葉乃靜(2000)。網路閱讀及其問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10-11。
葉瓊華、周台傑、詹文宏(1996)。概念構圖、自問自答及畫重點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後設認知能力教學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018-00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董基宏(1993)。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橫排之字體種類、字距及行距設計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文宏(1996)。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後設認知之關係。特殊教育季刊,60,21-23。
劉信卿(2004)。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一年級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信雄、莊妙芬、胡永崇(1995)。國小閱讀障礙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301-H024-011)。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劉瓊文(2001)。多元化閱讀理解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旺晉(2004)。高齡者產品介面模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美里(1997/4/24)。無國際網路閱讀。中國時報,47版。
鄭茂禎(2003)。e時代的閱讀與出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2,38-40。
鄭麗園(1995)。愈來愈普及的電子書市場。精湛,24,12-14。
盧濬君(1976)。兒童有意學習對默讀能力之功效。載於蔡樂生等著教育心理學(頁218-219)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龍斯雲(2000)。全球資訊網之人機介面設計—以勞保局網站系統設計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宜芳(2003)。淺談網路閱讀。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3),66-73。
鍾毓芬(2001)。明天會更好―電子書讓書籍變得更有趣。第三波,229,141-143。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麗敏(1995)。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學生輔導,38,66-75。
蘇宜芬(2000)。中文閱讀成分與歷程模式之建立及其在實務上的應用―評量與診斷,課程與教材,學習與教學―中文認字單位分析―認字自動化的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3-033-F1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
蘇淑貞、宋維村、徐澄清(1984)。中國閱讀障礙學童之類型及智力測驗。中華心理學刊,26(1),41-48。
鐘樹椽(1995)。落實電腦於特殊兒童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4,3-11。
鐘樹椽、陳貞蓉(2004)。資訊融入英語閱讀教學―網路電子繪本教學資源與策略。教師之友,45(5),14-25。
二、英文部分
Adam, N., & Wild, M. (1997). Applying CD-ROM interactive storybooks to learning to read.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13, 119-132.
Banks, W. W., & Weimer, J. (1992). Effective computer display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Hall.
Bond, G.. L., Tinker, M. A., Wasson, B. B., & Wasson, J. B. (1989). Reading difficulty: Their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6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Boone, R., & Higgins, K. (1993). Hypermedia basal readers: Three years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2(2), 86-106.
Boyle, T. (1997). Design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Prentice Hall.
Brown, & Laurene K. (1986). What books can do that TV can't and vice versa.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2(8), 38-39.
Brown. A.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Weinert, F. E. & Kluwe, R. H.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65-11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udoff, M., Thormann, J., & Gras, A.(1984).Microcomput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Burke, E. M. (1990). Literature for the young child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rnoldi, C. (1990). Metacognitive control processes and memory deficits in poor comprehender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3(4), 245-255.
Cross. D. R. & Paris, S. G. (1988). Developmental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2), 131-142.
Doty, D. E., Popplewell, S. R., & Byers, G. O. (2001).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4), 374-384.
Dwyer, F. M. (1971). Assess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instructional value of visual illustrations used to complement programmed instruction. Programm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8(2), 73-80.
Dyson, M. C. & Kipping, G. J. (1997). The legibility of screen formats: Are three columns better than one? Computers & Graphics, 21(6), 703-712.
Elkind, J., Cohen, K., & Murrary, C. (1993). Using computer-based reader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dyslexia. Annals of Dyslexia, 43, 238-259.
Farmer, M. E., Klein, R., & Byson, S. E. (1992). Computer-assisted reading: effects of whole-word feedback on fluency and comprehension in reader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3(2), 50-60.
Feldmann, S. C., & Fish, M. C. (1991). The use of computer-mediated reading supports to enha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7(1), 25-36.
Flavell, J. H. (1985). Cognitive development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KJ: Prentice-Hall.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rtley, J. (1985).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text. London: Kogan Page.
Hartley, K. W. (1999). Media overload in instructional web pages and the impact on learning.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6(2), 145-150.
Hathaway, M. D. (1984). Variables of computer screen display and how they affect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4(1), 7-11.
Hayes, B. L. (1991). Effective strategies teaching reading. Boston: Allyn.
Heilman, A. W., Blair, T. R., & Rupley, W. H. (200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 (10th ed). Columbus, OH: Merrill.
Higgins, K., & Boone, R. (1990). Hypertext computer study guides and the social studies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medial students, and regular education stud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9), 529-540.
Higgins, K., & Boone, R. (1991). Hypermedia CAI: A supplement to an elementary school basal reader program.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1(1), 1-15.
Higgins, K., Boone, R. & Lovitt, T. (1996). Hypertext support for remedi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4), 402-412.
Higgins, N. C., & Cocks, P. (1999). The effects of animation cues on vocabular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ading Psychology, 20, 1-10.
Jerger, M. A. (1996). Phoneme awareness and the role of the educator.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32 (1), 5-13.
Johnson, R., & Hegarty, J. R. (2003). Websites as educational motivators for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4), 479-486.
Kacmar, & Carey (1991). Assessing the usability of icons in user interface. 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0(6), 443-457.
Kingery, D., & Furuta, R. (1997). Skimming electronic newspaper headlines: A study of typeface, point size, screen resolution, and monitor siz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5), 685-696.
Kirk, S.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0).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eong, C. K. (1992). Enhanc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th Text-to-Speech (DECtalk) computer system.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4(2), 205-217.
Leong, C. K. (1995). Effects of on-line reading and simultaneous DECtalk auding in helping below-average and poor readers comprehend and summarize text.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8(2), 101-116.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ivingston, L. A. (1991). The effect of color on performance in an instructional gam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4(2), 246-253.
Lynch, L., Fawcett, A. J., & Nicolson, R. I. (2000). Computer-assisted reading intervention in a secondary school: An evaluation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 333-348.
Lyon, G. R., Shaywitz, S. E., & Shaywitz, B. A. (2003). A definition of dyslexia. Annals of Dyslexia, 53(1), 1-14.
MacArthur, C. A., Ferretti, R. P., Okolo, C. M. & Cavalier, A. R. (2001).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iteracy problems: A critical review.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1(3), 273-301.
MacArthur, C.A., & Haynes, J.B. (1995). Student assistant for learning from text (SALT): A hypermedia reading ai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8(3), 150-159.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Mathes, P. G., Torgesen, J. K., Allor, J. H. (2001). The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literacy strategies for first-grade reader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al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 371-410.
Matthew, K. I. (1996). The impact of CD-ROM storybooks on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attitu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5(3-4), 379-394.
Matthew, K. I. (1997). A comparison of influence of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traditional print storybook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9(3), 263-275.
Mautner, T. S. (1984). Dyslexia-my "invisible handicap. Annals of Dyslexia, 34, 299-311.
Melanie, F. (1998). Emergent readers’ responses to read aloud stories and stories presented by a compu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8380).
Mercer, C. D. (1992).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York: Macmillan.
Montali, J. & Lewandowski, L. (1996). Bimodal reading: benefits of a talking computer for average and less 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3), 271-279.
O’Neill, L. (2001). A 21st century mission: The first CAST institute on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he Exceptional Parent, 32(12), 22-25.
Paris, S. G., & Jacobs, J. E. (1984). . The benefits of informed instruction for children's reading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skills. Child Development, 55, 2083-2093.
Paris, S. G., & Myers, M.(1981).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memory, and study strategies of good and poor readers.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3(1), 5-22.
Pettersson, R. (1993). Visual informa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Reinking, D. (1988). Computer-mediated text and comprehension differences: the role of reading time, reader preference, and estimation of learn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3(4), 484-498.
Reinking, D., & Schreiner, R. (1985).The eff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text on measur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behavior.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5), 536-552.
Rogers, M. (2001). Survey reveals college students' growing preference for E-Texts. Library Journal, 126(2), 31.
Rogers, M., Oder, N., & Albanese, A. (2000). E-book highlights SSP annual. Library Journal, 125(12), 24-25.
Sanders, M. S. & McCormick, E. J. (1993).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hen, T.-C. (1998). Hypertext for younger readers: Promises and challenges. 嘉義師院學報, 12, 111-134.
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 (2004).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Boston: Pearson Addison Wesley.
Smith, C. R. (1994).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interaction of learner, task, and setting (3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wanson, H. L., & Trahan, M. F. (1992). Learning disabled readers' comprehension of computer mediated text: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meta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7(2), 74-86.
Talley, S., Lancy, D. F., & Lee, T. R. (1997). Children, storybooks and computers. Reading Horizons, 38(2), 116-128.
Tinker, M. A. & Paterson, D. G. (1981). Studies of typograph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speed of reading: VⅡ. variations in color of print and background. Journal Applied Psychology, 15, 471-479.
Wong, B. Y. L. & Jones, W. (1982). Increasing meta-comprehension in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ly achieving students through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5(3), 228-240.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05).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2005/10/11, available: http://www.w3.org/TR/WCA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