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震昇
論文名稱: 被動綜合與單╱多設定:舒茲現象社會學意識界域的探討
指導教授: 張維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現象社會學舒茲意識界域被動綜合單╱多設定綜合
外文關鍵詞: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Alfred Schutz, conscious horizon, passive synthesis, monothetic/polythetic synthsi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被動綜合(passive synthesis)是舒茲現象社會學思想裡意識流的基本參照模式,吾人生活世界中的慣性知識與被動綜合形成互為循環的過程,被動綜合使人的意識經長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中。
    單設定(monothetic)跟多設定(polythetic)的綜合(synthsis)則是舒茲意識流過程中的一種注意的輻度範圍。單設定綜合像是單一、單方面的注意、理解或推論;而多設定綜合則像是多元的、多方面的注意跟理解。舒茲認為:在意識流的進行中必定會經歷單╱多設定綜合的轉換,而個體在單設定的狀態裡,個體是處於被動綜合的狀態的,而當單設定轉換到多設定綜合狀態時,個體才會從被動綜合的狀態裡產生主動意識與覺察,而在單╱多設定綜合的交替、被動與主動意識的轉換之間會產生注意的修整現象,修整的幅度影響著個體計畫是否屬於幻想或是成為行動。

    舒茲同意胡塞爾所用內在界域跟外在界域的分法,並認為個體的意識流除了外在社會環境(等同於外在界域)的影響之外,也受到其內在動機及所參照的庫存知識(等同於內在界域)的影響。而不管是對內在的庫存知識或是外在的經驗認識,個體都會經過單╱多設定綜合的過程,而生活世界則是經由意識界域構成,個體在界域中持存的被動綜合及慣性知識成為社會生活中必然的現象。

    舒茲同時也受到詹姆士意識流場域理論的影響,認為每一個意識界域必包含主題(focus)跟邊緣(fringe)。加上受到萊布尼茲「細微知覺」(small perception)的影響,發展出其融合意識界域的意識流觀:舒茲的界域觀除了形成主題的焦點及邊緣內的界域,也包含了邊緣外的真空地帶(vacanvy)。

    本文旨在探討意識流進行時,單╱多設定綜合的狀態在意識界域中進行及演變的過程。藉著對意識界域的剖析及單╱多設定綜合狀態的掌握,有助於使我們理解舒茲現象學社會學思想中意識界域的樣貌,同時反思生活世界的被動綜合現象的形成,使我們對現象學中「存而不論」、「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庫存及慣性知識的來源有新的認識。透過意識張力的分析,揭示個體在單╱多設定的意識過程中所產生的中斷交替或修整的現象,其中產生意識張力的變化,能促使個體進入反思的覺察狀態。透過反思,個體得以獲得行動的意義,也能夠從被動綜合的慣性作用中解凍出來,重新思考「理所當然」下的深層意義。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意識流的分析 第一節 意識流 一、何謂意識現象 二、舒茲思想裡意識觀的來源及其同異 1、胡塞爾的意識觀 2、詹姆士的意識觀 3、舒茲的意識觀 第二節 意向與意象 第三節 預顯 第三章 靜態界域的分析 第一節 世界與界域 一、生活世界的定義 二、意識界域 1、內在界域 2、外在界域 三、生平與界域 四、流動的界域 五、細微與真空知覺 第二節 被動綜合 一、慣性知識與被動綜合 二、修整的被動綜合 三、被動綜合與主╱被動意識 第三節 典型化 一、典型化與理念類型 第四章 動態意識過程的分析 第一節 意識流中的單設定與多設定 第二節 溝通過程中的單設定與多設定 第三節 連續與間斷 第四節 幻想與修整 第五節 主╱被動意識與覺察 一、覺察 二、行動意義 第六節 交替與解凍 第七節 關聯流變 一、三種關聯 二、卡尼底斯(Carneades)「繩」公案的討論 三、交互的關聯演變 第五章 結論

    蔡錦昌 1992 <以現象學作為社會學的奠基者─舒茲>,《當代社會思
    想巨擘》,葉啟政主編。台北:正中書局。
    游淙祺 1998 <論舒茲的實質行動概念>,《哲思雜誌》第一卷第二
    期。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Zhesi/zs2
    /gart1.htm, 2002/06/13.
    吳汝均 2001《胡塞爾現象學解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霍桂桓 1994 <社會世界中的主體間性—舒茲的現象學社會學>,收錄於雄偉
    編《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鄔昆如 1977《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幼蒸譯 1994《純粹現象學通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憲譯 1992《笛卡兒的沉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Barber, Michael D. 1988 Social Typification and the Elusive Other: The Plac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Alfred Schutz's Phenomenology .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Bernstein, Richard 1976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Brown, Steven Ravett 1999 Beyond the Fringe: James, Gurwitsch, and the
    ConsciousHorizon. http://cogprints.ecs.soton.ac.uk/archive/00001000/00
    /James&Fringes.html, 2002/5/23.
    Cox, Ronald R.1978 Schutz’s Theory of Relevance: A Phenomenological Critique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Boston.
    Giddens, Anthony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rman, Robert A. 1977 The Dual Vision: Alfred Schutz and the myth of phenomenological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Kegan.
    James, William 1950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James, William 1892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James, 2002/05/28.
    Marx, Karl 1932 The German Ideology.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
    /1845/german-ideology/ch01a.htm#5a4, 2002/11/22.
    Marx Werner 1970 “Life-World and Particular Sub-Worlds,”
    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Reality: Essays in Memory of
    Alfred Schutz.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Natanson, Maurice 1970 “Alfred Schutz on Social Reality and
    Social Science,”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Reality: Essays
    in Memory of Alfred Schutz.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Oz, Almog 1998 “The Problem of Social Type: A Review,”
    Electronic Journal of Sociology. http://www.sociology.org/content/vol003.004/almog.html,2003/02/12.
    Schutz, Alfred 1967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盧嵐蘭譯 1991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Schutz, Alfred 1990 Collected Paper 1: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盧嵐蘭譯
    1992《舒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Schutz, Alfred 1970a On 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
    Selected writings,edited by Helmut R. Wagn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utz, Alfred 1970b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 of Relevance
    edited by Richard M.Zaner.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hutz, Alfred 1976 Collected papers 2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Schutz, Alfred 1976b Collected papers3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Schutz, Alfred and Luckmann, Thomas 1973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cheler, Max《情感現象學》,陳仁華譯 1991。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Thomason, Burke C. 1982 Making Sense of Reification:
    Alfred Schutz and Constructionist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Thompson, Evan 2001 “Empathy and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8, No. 5-7: 1-32.
    http://www.yorku.ca/evant/ETJCSEmpathy.pdf, 2002/9/12.
    Wagner, Helmut R. ed 1970 On 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 Selected writing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lsh George 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英譯序,盧嵐蘭譯。台北:桂
    冠圖書公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