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君怡 |
---|---|
論文名稱: |
「共築家園之徑」─一位非異性戀諮商學習者的實踐性敘說 Constructing A Path for Approaching the Hometown: The Practical Narrative of A Non-heterosexual Novice Counselor |
指導教授: | 許育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諮商學習者 、女同志 、自我認同 、社會參與 、實踐性敘說 |
外文關鍵詞: | Novice counselor, lesbian,, self-identity, social participation, practical narrativ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這是一個關於非異性戀諮商學習者尋找自我、重新返家、探索助人途徑的故事,透過生命故事的書寫對於自身進行探究。研究者透過在書寫的過程中展開個人行動,參與同志組織、帶領同志團體,並回頭與父母對話等歷程,朝向對於自我生命實踐進行反思、對話與重新整理,並嘗試開展一條與自己相契合的專業實踐途徑。
在書寫、行動、對話、重新再書寫等來回往返的過程中,研究之敘說文本包含:研究緣起與研究方法(第一、二章)、自我認識與情慾探索的過程(第三章「我」)、與父母互動之家庭經驗(第四章「家」)、諮商學習的樣貌(第五章「學習之旅」)、專業實踐的困境與突破(第六章「走在,實踐的路上」),進而重新定位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看見更大的社會脈絡(第七章「我們同在一起」),透過圖畫及文獻對話,為整體書寫歷程做再回觀的梳理(第八章「回觀」)。
透過多層次的對話,研究者省思個人面對死亡、哀傷的恐懼與自身出櫃經驗的連結;從抱持正向關懷、肯定、接納的態度、理解當事人的文化脈絡,並反思個人多元文化視框,檢視其諮商專業實踐;更進一層從所處之客閩文化脈絡之傳遞刻苦耐勞、家庭緊密、代代相傳等價值觀念,窺見父母與自身之互動經驗。
研究者透過回觀行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包括作為女兒、作為一個新手諮商者、作為一個非異性戀者等,企圖再現家庭互動經驗中不斷變動的真實,澄清對於出櫃的立場,並體認敘說者自身所握有的權力。經由探尋自助與助人途徑的書寫,體會並學習到助人之諮商專業圖像,乃建構於不斷投入及創造之歷程,其價值在於創造一個能鼓勵、支持人與人之間產生生命對話、分享之場域。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practical narrative which a non-heterosexual novice counselor included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self achieving, home returning and help providing with other people’s stories tell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was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of Taiwan Tongzhi Hotline Association (TTHA) and the conversation operation with my parents. The core of the narrative was written by issue facing and self situation reflection.
The outline of the thesis was formed by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self-narrative again and again. They are: self-exploration and intimacy (the third chapter “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y parents and I (the fourth chapter “family”), the start of counseling (the fifth chapter “the journey of study”), the difficulty and breakthrough of consulting practice (the sixth chapter “on the road of practice”), the relationship redefinition with ME and others (the seventh chapter “when we are together”). The thesis was also presented by the drawing and the literature. (the eighth chapter “reflection ”).
By multilevel dialogues, my life values were inspected by regarding to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 fear of death, sorrow and the experiences of coming-out. The attitudes were embraced by positive care and concern to clients. Then, personal multi-cultural frames were self-examined; my own counseling practice was introspected. Furthermore, my interaction experience with my parents was known better by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s of Hakka and Fujian cultural values such as hardship-tolerance, family-intimate and generation-passing-on.
Through self-narrative inquiries of different roles, settings and phases, my own standpoints of coming-out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reality change of family interaction experiences were clarified and the the authority of narrative itself was recognized. By self-helping and people-helping in writing, the professional image of counsel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investing and creating was realized and learned. The value of counseling is constructing a field which encourages and supports the interpersonal conversation of lif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心理諮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王振圍(2010a)。「疑性戀/流性戀」:青少年既疑且流的性別與情慾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振圍(2010b年10月)。跳脫性別二分:疑流相隨的疑性戀/流性戀。台灣女性學學會「性別研究的轉向:男性/男孩研究的發展與台灣社會的接軌」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王振圍(2011)。同志,Yes!暴力,Bye-bye!青少年同志的校園受暴處境與改善方法。婦研縱橫,94,26-34。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下)。臺北:心理出版社。
伍育英(2003)。美國諮商心理師證照制度現況與臺灣心理師法實施後之比較省思。諮商與輔導,215,2-7。
朱偉誠(1998)。臺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35-62。
朱偉誠(2000)。臺灣同志運動/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現身”問題。載於何春蕤(主編),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1-27。臺北:麥田。
江思穎(2002)。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余德慧、蔡怡佳(1995)。「離合」在青少年發展歷程的意義。本土心理學研究,3,93-140。
克蕾兒‧馬克思(徐詩思譯)(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p.152。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
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8,83-120。
宋睿祥(2010)。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臺北:天下雜誌。
李秉涓(2008)。一位新手諮商師的同志諮商實踐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教育,新竹。
李美蘭(2007)。新手諮商師的專業訓練與成長。諮商與輔導,264,59-63。
李慈穎(2007)。女同志成家路迢迢—如何深化提問,載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123-158)。臺北市:群學。
李榮豐(2011)。現代化衝擊下高雄客家族群文化認同發展及其教育省思。教育學誌,26,33-78。
林上能(2011)。認識你的第二十四年:一個兒子的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27-34。
邱珍琬(2006)。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臺北市:五南。
邱詩婷(2008)。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雅琴(1997)。女同性戀者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夏林清(1993)。由實踐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臺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臺北,張老師。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夏林清(2008年10月)。「角落、暗處與陰影:發展文明空間的拮抗力量」。2008年中國人民輔仁大學“文化、社會與心理”學術論壇發表之論文,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 :「家」的社會田野。臺北:導航基金會。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 」。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43,43-76。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莊景同(2002)。”女女相戀者”可不一定是”女同志”!回應王雅各與陳金燕。應用心理研究,14,56-58。
莊瑞君、陳慶福、劉安真(2011)。女同志向家人現身歷程之敘說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9,71-104。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17-26。
陳芃甄(2007)。客家男人為人子、為人父之生命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明堯(譯)(2002)。親密(原作者:奧修)。臺北市:生命潛能。
陳洛葳(2011)。我愛她也愛他-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臺北:心靈工坊。
郭倩妏(2007)。女同志的出櫃生活經驗之出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麗如(2000)。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單德興(2008)。說故事‧創新生:析論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歐美研究,38(3),377-413。
黃昱得(2010)。探討「良師益友方案」作為協助性傾向弱勢青少年之實務策略。臺灣社會工作學刊,8,129-156。
黃玲蘭(2005)。從「同性戀認同歷程」談女同志的現身壓力與因應策略。元培學報,12,33-51。
黃麗莉、張盈(2006)。大傘底下的分殊與合一:女性主義酷家族之系譜與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6,141-182。
楊茂秀(2010年6月)。潛能開發?這麼做就對了!張老師月刊,390,4-10。
溫錦真(2006)。逃離、反思與回歸前的想望:一位退位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組長的實踐行動之反思與再前進。應用心理研究,30,125-154。
廖開順(2008)。論河洛文化的根性特徵及客家文化的根性精神。歷史月刊,244,49-56。
劉安真(2000)。「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安真(2002)。從多元文化的觀點談同志肯定諮商。輔導季刊,38,6-15。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
劉杏元、黃玉、趙淑員(2009)。當性別遇見同志: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0,137-154。
劉煥雲、黃尚煃、張民光(2007)。臺灣客家文學與客家學發展之研究。文學新鑰,5,51-80。
劉臺雲(2010)。“哥哥爸爸真偉大”─一個外省第二代女性之主體性與認同的追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美娟(2007)。探尋下一段實踐路徑─書寫、反映、對話與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蔣琬斯(2007)。女同志大學生的自我探索與親密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鄧明宇(2005)。從沉倫走向能動: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
鄭美里(1997)。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賴鈺麟(2002)。臺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謝文宜(2006)。臺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發展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中華輔導學報,20,83-120。
謝文宜(2008)。看不見的愛情:初探臺灣女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的發展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81-214。
鍾道詮(2011)。同志面對的暴力與傷害情境,94,2-15。
釋俊明(2006)。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中文翻譯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原作者:R. Jenkins)。臺北市:巨流。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3)。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原作者:A. G. Johnson)。臺北市:群學。
吳就君(譯)(1986)。家族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I. Goldenberg, H. Goldenberg)。臺北市:大洋。
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原作者:C. Calhoum)。臺北市:女書文化。
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原作者:R. May)。臺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69)
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2002)。行動者的歸來(原作者:A. Touraine)。臺北市:麥田。
楊嘉同(譯)(1997)。醒悟的旅程(原作者:R. Pollack & C. Schwartz)。臺北市:開心陽光。(原著出版年:1995)
劉泗翰(譯)(2004)。性/別Gender: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作者:R. W. Connell)。臺北市:書林。
英文部分
Gorman-Murray, A.(2008). Queering the family home: Narrative from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youth coming out in supportive family homes in Australia.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15, 31-44.
Kosciw, J. G. (2004). The 2003 national school climate survey. The school-related experiences of our Nation's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youth. Gay, Lesbian and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 , pp.70. Retrieved January 17, 2010, from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Lemoire, S. J., & Chen, C. P. (2005). Applying person-centered counseling to sexual minorit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3, 146-154.
Matthews, C. R., Selvidge, M. M. D., & Fisher, K. (2005). Additions counselor’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oward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cli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3, 57-65.
Savage, T. A., Harley, D. A., & Nowak, T. M. (2005). Applying social empowerment strategies as tools for self-advocacy in counseling lesbian and gay male cli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3, 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