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掀起了下一波工業革命,節能減碳議題的崛起,正促使我們不得不去重視整個大環境。有鑒於此,筆者從當前的設計關懷趨勢切入來探討,因應這個全球關注的課題,友善的設計如何讓我們有了更進一步地反省。本文在此的設計關懷,指的是對自然友善的「綠色設計(Green Design)」與對人友善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正如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所提的「設計」是最根本的問題,設計一個「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 design」的設計思維,就是對環境友善的生態設計。德國的太陽能科學園區、丹麥的再生能源島「Samsø Island」生質能源的提倡與永續身體設計的「城市自行車」、荷蘭的「Zero house」等生態園區示範,以及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的綠建築都說明「綠色設計」導入建築裡,對環境的影響及其重要,「設計」可以不用和自然相悖。此外,模倣自然的「仿生建築」、科技與節能著稱的台達電與台積電等高科技廠辦,都是綠色科技與建築的應用表現。
本研究從高科技廠房來進行探討,高科技產業不僅因應京都議定書綠色製程,而且也導入「綠色設計」於建築物裡。高科技廠房的轉向從以往因襲傳統作為「生產工具」、不斷運轉的生產線的「工廠」模式,到「高科技風格建築」(Hi-Tech Style Architecture),服膺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建築是居住的機器」,的精神來設計建築,缺乏對自然與人文的關懷挹注。然而,近年來建築界摒棄奢靡,意識生態環保的重要,在建築設計上做調整,導入永續的設計理念。高科技園區及廠房,員工人數動輒數千,全天候的工作時段,因此如何營造友善的工作環境為當前企業重要課題。所以,不只是對環境友善的生態設計,1987年美國設計師麥司(Ron Mace)開始推廣「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這是以使用者為導向(user orientation),對人友善的設計。1990年代後,「通用設計」這個概念在全世界推廣、蔓延開來,日本「LAWSON」友善環境的「通用設計」,宣告友善、親近環境的設計時代來臨。這是對使用者友善的動線設計,也是對潛在的設計予以補強設計。「通用設計」強調讓使用者在「設計端」加入設計、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正如本文透過訪談員工讓業主更能了解員工真正的需要,也就是設計關懷應該回歸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想進一步探討高科技園區廠辦自然、人文與生產的共存平衡的可能性。
研究結果顯示,台達電子南科廠辦,高科技廠房就是綠建築,讓員工直接就置身於綠建築中,綠建築(新的科技物)與使用者的距離削減了,就是最好的推廣方式。員工普遍對工作環境滿意度良好,然而,「跨界溝通」讓我們知道還可以收編更多使用者的聲音。智邦童話故事文本的「小矮人」競圖,員工投票結果,一張「選票」不只說明員工最想要的廠辦建築和專業評審所選出的不同,也說明了業主、建築師、使用者之間存在著「溝通」的問題,以及必須釐清使用者、對象為何。另一個重要的面向是「選票」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可能來自於科技工作場域裡不易覺察的經驗感受。所以,競圖的意義在於唯有讓使用者參與投票,才能建造出對員工友善環境的可能。常民經驗的收編讓我們知道設計友善的物品、建築的過程,使用者的生活痕跡與工作經驗都是必要的「設計參數」,是專業團隊所無能取代的。拋卻過多的建築語彙,建築之外,是否可以有更自然為使用者重新疊圖的可能。
最後,設計物品所體現的社會文化意義,台達電子的樓梯設計,不僅讓員工可以徹底落實「生活方式(form of life)」,符合了「綠色行動」(Code Green),減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同時更深的意義是,「樓梯」放棄原有僅作為建築物的附屬品與通道的用途,把彼此的距離更拉近了一步。筆者認為友善的工作環境,是能讓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好,而凝聚人與人的關係需要的是氣氛,就像台達電子綠廠辦特別將樓梯設計在醒目的位置,人們習慣使用的空間,自然讓人的互動彼此增加。
本研究擬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Research,簡稱STS)來與「設計」結盟。期望透過「友善的設計」,不只是建築物的新陳代謝,而是建築物忠實反映需要人的參與,也就是我們透過「設計」,重新賦予建築物的詮釋彈性。本文在此期待以常民建築師的角度來找尋友善的環境,而「設計」就是檢視這個技術物的工具。
(1)碩博士論文
王鄉誠(2006),〈辦公室玩具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建輝(2005),〈高科技廠房建廠以統包方式縮短工期策略之探討〉。國力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學位技術報告。
李偉文(1999),〈半導體廠房採購發包與施工規劃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半導體相關廠房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東(2000),〈臺灣當前之設計關懷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許豔森(1999),〈綠色設計管理模式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恆傑(2008),〈高科技廠房綠建築設計指標可行性分析〉。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麟欽(2006),〈仿生學於產品創新設計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博士班論文。
歐世勛(2003),〈互動美感運用於人際溝通產品之設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蔡於暾(1998),〈車尼可夫紙上建築之電腦模擬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程碩士論文。
謝榮哲(2005),〈看得見的綠色設計創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意茹(2006),〈「癒す」玩具之設計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峻魁(1998),〈新竹科學園區廠房形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期刊
Borden, Iain,(1999),〈滑板玩家:當代城市中激進與反叛的市民〉。黃麗玲譯,城市與設計學報》。7(8),289-299。
Hunt, Suzanne C.文;Sawin, Janet L.文;Stair, Peter文,林文印譯(2006),〈孕育可替代石油的未來能源〉。《看守臺灣》,8:4,31-35。
丁惠民(2002),〈惠普科技(HP)以行動辦公室創造更具彈性的工作文化與空間〉。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29:42-47。
大阪府建築部建築指導課(1992),〈誰都方便居住的鄉鎮建造-大阪府建築基準法施行條例改正的梗概〉。
王宗琳(2006),〈從「玩」開始,引著夢想起飛:工研院創意中心成果趣味盎然!〉。工業技術與資訊》,172,8-11。
王智皇、許言(2006),〈紓壓產品之設計特性探討〉。《工業設計》,34:1=114,59-66。
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2006),〈臺達電子南科廠房〉。《建築師》,32:12=384,40-45。
史習聖(2005),〈高科技廠房的建置規劃〉。《安全&自動化》,66,73-74。
江俊賢、李傳房(2005),〈文具產品設計之通用設計原則-以訂書機為例〉。《工業設計》,33:2=113,96-101。
李文凱、趙育穎(2006),〈《不願面對的真相》觀後感〉。《看守臺灣》,8:4,18-21。
吳秀霞(1995),〈臺灣高科技工業的櫥窗-十三年來的新竹科學園區〉。《交流》,20,36-40。
吳秀霞(1995),〈臺灣產業界的智囊寶庫-工業技術研究院成長的故事〉。《交流》,19:51-55。
兵庫縣福址部(1994),〈對誰都不造成障礙的鄉鎮建造-福祉鄉鎮建造條例的梗概〉。
周健(2000),〈中外民間玩具斷想—外國民間玩具集編后〉。《美術之友》,3:44-45。
林義凱、林家慶(2005),〈臺積電對京都議定書衝擊的因應與策略〉。《永續產業發展》,22:44-49。
林憲德(1997),「綠建築社區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胡瑞原(2004),〈製造科技課程-玩具的設計與製造〉。《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5。
徐光蓉(2006),〈橘子和蘋果怎麼比?-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看守臺灣》,8:4,5-7。
徐光蓉(2008),〈新工業革命的契機--從傳統能源困境開始〉。科技發展政策報導,64-85。
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06),〈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辦公室暨實驗工廠裝修工程〉。《臺灣建築》,128:42-47。
翁註重(2002),〈當「歷史」碰上「設計」-重看「設計史或設計研究」的爭論,及其背後的歷史思維〉。《設計學報》,7:1,15-32。
徐銘謙(2006),〈藤子不二雄的睿智〉。《看守臺灣》,8:4,66-67。
張世典(1997),「綠建築技術現況調查與未來發展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世典(1999),「綠建築與永續發展,兩岸人口、資源與永續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陳立群、吳玉成(2006),〈丹麥哥本哈根健康城市案例介紹〉。《健康城市學刊》,4,52-59。
魚住早智子(1997),〈世界商品へ導く新たな作法日経デザイン〉。日經PB社,Vol.127,50-56。
張克源(2002),〈現代設計與社會關懷〉。《設計》,103:60-61。
張志誠、Rovers, Ronald(2007),〈第三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3rd IABR)〉。《臺灣建築》,143:82-97。
郭辰嘉、李傳房(2003),〈Universal Design概念應用於企業開發之研究-以Fujitsu、NEC為例〉。《設計研究》,3:205-213。
陳貞吟、陳楊文(2006),〈臺灣綠建築趨勢分析〉。《看守臺灣》,8:4,22-30。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畢恆達(1994),〈建築研究所的教育現象〉。《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0:7=235,105-127。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300-352。
畢恆達文、王永泰圖(1998),〈設計,背後有什麼玄機?〉。《張老師月刊》,244:92-98。
畢恆達,李正偉,郭一勤(1999),〈有意識的建築〉。《人本教育札記》,123,27-43。
畢恆達(2004),〈世界最長的藝術走廊-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藝術〉。《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86-90。
張菀倫(2006),〈永續不輟 細水長流-臺達電子以綠建築預約永續企業的未來〉。《永續產業發展》,26:24-33。
許逸弘(2005),〈辦公室玩具之需求〉。《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5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69-174。
陳銘煌(2002),〈科學工業園區之產業特質分析〉。商學學報(空大),10:71-95。
張樞(1998),〈工廠VS.工業建築-從科學園區的建築舞臺看建築師的伸展空間〉。《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4:12=288,130-131。
堀田明博(2002),〈生活環境與通用設計〉。李傳房譯,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頁2-9。
童淑琴、顏慶雲、莊子勤、張淑君(2002),〈新竹科學園區某公司員工壓力管理之初探〉。《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2:11-28。
董皇志、楊裕富(2003),〈高科技建築在臺灣地區的迴響〉。《設計研究》,3:243-248。
劉一萍、林倖如(2004),〈開拓今日科技重鎮 建構明日綠色矽島-國內新科學園區之開發與展望:專訪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李界木局長〉。《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7:12=324,94-101。
蔡元良(2006),〈國際合作-1+1>2?〉。《建築師》,32:11=383,84-85。
鄭元慶(1995),〈哥本哈根-美人魚&哈姆雷特的故鄉〉。拾穗,70=532,48-51。
劉安錫、徐光蓉(2006),〈電動機車政策之效益評估〉。《環境保護》,29:1,57-69。
蔡旺晉、李傳房(2002),〈通用設計發展概況與應用之探討〉。《工業設計》,30:2=107,284-289。
諸葛正(2004),〈傳統工藝、綠色設計、適切設計與設計教育〉。《朝陽設計學報》,4:57-71。
鄭源錦(1996),「綠色設計技術參考手冊-家電產品篇、家具產品篇、資訊產品篇、衛浴產品篇、玩具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經濟部工業局。
謝慧娟文、畢恆達圖(1996),〈樓梯的表情〉。《張老師月刊》,218:40-43。
(3)報刊雜誌
Sunita Satyapal,John Petrovic,George Thomas(2007),〈加滿氫再上路〉。《科學人》,甘錫安譯。5月。
王一芝(2006),〈500億寵物業 因為人寂寞,「有毛的孩子」得疼〉。《遠見雜誌》,238。
王玫文(2007),〈臺積電還要旺二十年-竹科企業風水面面觀〉。《財訊》,299:138-140。
比爾•蓋茲(2007),〈家家都有機器人〉。《科學人》,2月。
江逸之(2005),〈台達電子從產品開始都為環保〉。《遠見雜誌》,228(6):154-156。
汪文豪(2005),〈改造空間,解放腦力〉。《天下雜誌》,336,12月。
何春寰(2002),〈名字、椅子、房子-二十世紀建築大師的成名三步曲〉。《建築師》,8月。
阮慶岳(2003),〈ARCHIGRAM-來自夢境的無敵鐵金剛〉。EGG Magazine,第2期。
林芳怡(1998),〈科學園區之建築與景觀管理-訪建管組規劃科黃慶欽科長〉。《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4:12=288,138-139。
林芳怡(2004),〈來自荷蘭的明星建築師庫哈斯〉。《幼獅少年》,334,63-67。
胡釗維(2009),〈碳 is Money〉。《商業周刊》,1149,11月30日。
徐光蓉(2005),〈讓再生能源成為主流!〉。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202,80-81。
張世宗(2000),評〈玩具國物語〉。誠品好讀月報,試刊2,頁21。
張孟媛(2006),〈綠建築,預約節能新生活〉。《科學人》,10:46-49。
陳華、梁秀賢(2003),〈新竹科學園區導覽〉。《竹塹文獻雜誌》,26:148-153。
陳禎惠(2003),〈德國的創新經驗-卡斯托羅歐IIP和魯爾太陽能科學園區〉。《能力雜誌》,563:90-95。
楊美玲(2005),〈日本企業大量採用通用設計〉。《數位時代》,5月15日。
董珮真(2008),〈台達電子集團:響應低碳生活,成為節能先驅〉。《貿易雜誌》,207:16-19。
廖德琦(2005),〈減壓抗憂鬱 商機不憂鬱〉。新台灣雜誌,460。
臺灣建築報導雜誌(2004),〈智邦科技新建辦公室間建築設計競圖〉。100:72-121。
謝光萍(2006),〈臺達電落實綠建築概念,打造南科廠辦〉。《數位時代》,140:96-97。
(4)書籍
David Gissen(2005),《Big and Green: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永續建築》。呂奕欣譯。木馬文化。
Donald A﹒Norman(2005),《情感設計:我們為何喜歡(或討厭)日常用品》。翁鵲嵐、鄭玉屏、張志傑譯。台北:田園城市。
Donald C. Gause,Gerald M. Weinberg(2007),《從需求到設計:如何設計出客戶想要的產品》。褚耐安譯。台北:經濟新潮社出版。
Foucault﹐Michel(1992),《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Hawken, Paul(2002),《綠色資本主義-創造經濟雙贏的策略》。天下雜誌。
Joel Makower(2009),《綠經濟-提升獲利的綠色企業策略》。美商麥格羅•希爾。
Latour﹐Bruno(1988/2004),〈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頁219-263。
Latour﹐Bruno(2005),《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劉文旋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Peter Forbes(2007),《學蜘蛛人趴趴走-受大自然啟發的仿生科技》。張雨青譯。台北:遠流。
Richard White(1995)《有生命的機器:重塑哥倫比亞大河The Organic Machine:The Remaking of the Columbia River》。紐約:Hill and Wang出版社。
Ruth Schwartz Cowan,(1976/2004),〈家庭中的工業革命〉。楊佳羚譯,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頁99-130。
Schwartz, Evan I.(2006),《追蹤發明的思路》。林宜瑄譯。臉譜出版社。
Sergio Sismondo(2008),《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國立編譯館主譯,林宗德譯。台北:群學。
Steele, James(1943),《永續建築:原則、典範與案例研究》。台北:六合出版。
Stefano Marzano(2000),《飛利浦設計:價值的創造者》。王鴻祥譯。台北:田園城市。
Thomas L. Friedman(2009),《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天下文化。
Van Der Ryn, Sim/ Cowan, Stuart(2009),《生態設計學》。郭彥銘譯。出版社:馬可孛羅。
Winner﹐Langdon(1986/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頁123-150。
William McDonough,Michael Braungart(2008),《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譯者: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台北:野人。
中川聰(2008),《Universal Design通用設計的法則-從人性出發的設計學》。博碩。
伍忠賢(2009),《台達電的綠能傳奇》。達人館。
安藤忠雄(2007),《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漫遊者。
貝島桃代、黑田潤三、塚本由晴(2007),《東京製造》。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杜瑞澤(2002),《產品永續設計》。亞太圖書出版社。
岸本章弘等(2007),《POST-OFFICE辦公空間經濟學:75個提案打造新工作型態》。譯者:黃友玫。漫遊者文化。
林憲德(2004),《我愛綠建築:健康又環保的生活空間新主張》。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憲德(2006),《綠色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Green architecture)》。台北:詹氏。
林憲德(2007),《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施植明譯,拉普普著(1997),《建築環境的意義》。田園城市,台北。
施植明譯,Le Corbusier著(1997),《邁向建築》。田園城市,台北。
張世宗(1993),《玩遊戲》。台北:太聯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
菊地正典(2004),《圖解半導體-科技業的黑色鍊金術》。王政友譯,世茂。
塚本由晴、貝島桃代(2007),《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Atelier Bow-Wow》。譯者:林建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學仁(2005),《老玩具總動員懷舊專刊》。台北:上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顏登通(2005),《高科技廠務》。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Douglas, Mary( 2002), 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New York :Routledge).
Hazeltine, Barrett and Bull, Christopher. (1998).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ools, Choices, and Implicatio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Latour, Bruno (1987).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macher, E. F. (1973). Small Is Beautiful: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New York: Perennial Library.
Seaman, David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 World: Movement, Rest and Encounter, London: Groom Helm.
Star, Leigh Susan & Griesemer, R. James (1989). Institutional Ecology,'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bjects: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39),387-420
Steven Heller and Elinor Pettit (1998).Design Dialogues,New York:Allworth Press.
(5)網路資源
LAWSON網站:http://www.lawson.co.jp/company/activity/bag_hashi.html
1111人力銀行(2006),〈台灣光電上班族-上班族下班衝蝦米〉, http://www.daso.com.tw/epaper/public-paper/2004-10/news08.htm
中國經濟網(2006),〈辦公室玩具玩的是減壓〉, http://big5.ce.cn/gate/big5/mba.ce.cn/office/bgzx/200702/02/t20070202_10292152.shtml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http://www.tdc.org.tw/resource05-3.htm
交大健康樂活城 Eco-City,http://www.ecocity.org.tw/
快適空間研究所「Institute for Amenity Space」,http://www.kaiteki.e-arc.jp/
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網站,http://panasonic.co.jp/ecohouse/index.html
東京瓦斯公司網站,http://home.tokyo-gas.co.jp/showroom/
株式会社富士通研究所,http://www.labs.fujitsu.com/jp/
荒野保護協會,http://www.sow.org.tw/gmArticle.do?id=203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永續環境與綠建築研發中心(2007),〈室內環境節能與舒適度改善的裝置-外遮陽〉,2007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cc.ntut.edu.tw/~wwwsegb/right-06.htm
智邦科技小矮人廠辦競圖網頁,http://www.accton.com.tw/gnomes/press.htm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