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育華
Yu-Hua Hsu
論文名稱: 愛情的越界之旅—許育華創作論述
The Journey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Romance
指導教授: 謝鴻均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女性主體原型賤斥陰性空間自我
外文關鍵詞: female subject, archetype, abject, chora, self-identity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創作自述,乃創作者從愛情走入婚姻的經驗中醒覺,對自我意識的探討,以及一系列創作的思維主體。
    從愛情的原型探及神話與童話中的潛意識,積澱出男女文化角色的關係作為論述展開的起點,探討這些隱含於文本中的集體潛意識,對於當下女性主體的影響與變化。論述中任愛情以一種情緒蔓延的姿態,在太陽神和酒神的理性和感性世界中搖擺、在男性的象徵界和女性的陰性空間裡找尋越界認同、在不斷的認同差異中完成自我。在創作的實踐過程上,作品則深入材質與質感的表達,從「拆解」對象物—衣物布料∕「結構」對象物中統整自我。
    本文分為四個章節,各章節依次討論關於這個思維中線的各部份觀念,配合作品內容主題、時間、材質、形式等等討論,互為說明對照。作品之選取是從2005年至2007年以來作品為主,初步建立個人創作之整體思維脈絡,並檢驗與作品相關之理論論述,藝術的見證主要涉及與作品相關的藝術理論、神話理論、與其他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的比較,並視作品本身所涉及之美學問題做相關論述。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self-awakening of Yu-Hua Hsu, whose experience from romance to marriage motivated her to explore her self-identity through art works.
    Deriving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rchetype of romance as well as self- sub-consciousness of fairy tale, Yu-Hua tri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male and female roles. She also explore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at implicitly stands behind the romance of men and women. Romance swinging between Apollo, the rationality, and Dionysus, the sensibility, she looked for self-identity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romance in the world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world, constantly intending to attain a sense of self-accomplishment through the sexual differences. For the procedure of art implementation, the expression of texture by the use of cloth, became a try to reach Yu-Hua’s self-identity, the female subjec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each in turn discusses its notion related to self-identity, matching up with its motif, time, texture and frames. The set of art work is from from 2005 to 2007 in which Yu-Hua primarily expressed the complete thinking of her creative works, and examined theory related to her works. The testimony of art bases on the related art, mythology, and the comparison of other artists or art wor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和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關鍵字名詞解釋............................5 第二章 創作思想的歷史脈絡 第一節 走過愛情的童話 一、男人與女人—亞當與夏娃的原型............................13 二、走出伊甸園之後的愛情神話................................18 三、藝術的見證與反思:在藝術中看見自己.......................24 第二節 當公主遇見王子 一、公主的性格與命運.......................................32 二、愛情與婚姻............................................45 第三節 公主的決定—完整的人 ㄧ、自己的房間............................................53 二、隱形的情感契約........................................55 三、完整的人—擺脫愛情的緊箍咒..............................62 第三章 作品形式內容探析 第一節 作品型式脈絡探索 ㄧ、媒材的選擇............................................66 二、材質與質感的表達.......................................69 第二節 創作手法及作品內容分析 ㄧ、「拆解」對象物/「結構」對象物...........................74 二、現成物與蝴蝶結.........................................80 第四章 結論 第一節 愛情的驛站.......................................87 第二節 續航............................................89 參考文獻.................................................9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王溢嘉著,《說女人》,台北:野鵝出版社,1998。

    任兆璋著,《結婚前,結婚後:成長與改變》,台北:張老師文化,2002。

    杜淑貞著,《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1994。

    林文寶等編著,《兒童文學》,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93。

    高行健,《靈山》,臺北:聯經,2000。

    張心龍着,《神話‧繪畫-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台北:雄獅,2000。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

    莊秀玲,《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材質藝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

    郭立誠,《中國婦女史話》,台北:漢光,1983。

    陳懷恩著,《尼采藝術形上學》,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
    彭懷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1996。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臺北市:南天,2004。

    黃秀如主編,《我窩故我在》,台北:網路與書,2005。

    鄧茵茵編,《500句我愛你》,台北:好讀出版社,2004。

    蕭兵著,《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2001。

    謝鴻均著,《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陰性.酷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

    關永中著,《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1997。

    二、 譯文書目

    Beauvoir,Simone de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1992。

    Beauvoir,Simone de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1992。

    Beauvoir,Simone de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2。

    Catherine Orenstein著,《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的性、道德和演變》,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Cindy Nemser著,徐洵蔚譯,《藝術對話/與十五位女性藝術家的訪談》,臺北:遠流,1998。

    Claude Levi Strauss著,王維蘭譯,《神話與意義》,台北:時報,1982。

    Claude Levi 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裸人》,台北:時報,2000。

    Harold Rosenberg著,周麗蓮譯,《拆/解藝術》,臺北:遠流,1998。

    James A. Hall著,連軻譯,《西方藝術事典/揭示畫面中的故事,解讀西方繪畫藝術》,南京市:江蘇教育,2005。

    Jane Mills著,李金梅等譯,《女話》,臺北:書泉,1997。

    Jean Freeman著,廖瑞雯譯,《喚醒睡美人》,台北:探索,1998。

    Jo Anna Isaak 著,陳淑貞譯,《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台北:遠流,2002。

    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台北:立緒文化,1995。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and Face》,台北:立緒文化,1999。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A Joseph Campbell Companion》,台北:立緒文化,1996。

    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上):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6。

    Kandinsky 著,吳瑪俐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1998。

    Maggie Hyde著,蔡昌雄譯,《榮格》,台北新店:立緒文化,1995。

    Mircea Eliade 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

    Murray Stein 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新店:立緒文化,1999。

    Norma Broude, Mary D. Garrard編著,謝鴻均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臺北:遠流,1998。

    Sarah Blaffer Hrdy著,薛絢譯,《母性》,台北:新手父母出版,2004。

    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文化,2002。

    Shere Hite著,林淑貞譯,《海蒂報告:女人與愛—女性坦言》,台北:張老師,1994。

    Shere Hite著,林淑貞譯,《海蒂報告:女人與愛—深情之愛》,台北:張老師,1994。

    Sylvia Plath著,鄭至慧譯,《瓶中美人》,臺北:先覺,1999。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 A Room Of Ones Own》,台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

    丹山雅也著,陳宜蓉譯,《走出戀愛的神話》,台北:允晨文化,1986。

    三、 論文

    謝鴻均,<撥游於「陰性空間」的妊娠紀錄>,第一屆國際女性藝術節論文發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