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靜怡 |
---|---|
論文名稱: |
創造教室生活的小確幸:重尋教學POWER的生命敘說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8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敘說 、教師專業成長 、低年級數學教學 、低年級生活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life nar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h teaching, life curriculu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生是長長的旅程。這篇生命敘說所記錄的是研究者2011年2月到2012年6月之間旅途中所發生的種種經歷。
研究者曾在2000年因為教學的創意與熱忱榮獲POWER教師的獎項,但教學多年以來,卻自覺教學能量越來越弱、樂趣越來越少。初教一年級下學期的數學,在2011年2月開學以來所遇到的困難,更令她自覺到了教學的最低潮,於是她展開重尋教學power的探索,透過搜集資料、閱讀、訪談、參加數學樂學工作坊,並且以攝影、錄音、錄影來做自我課室觀察並進行教學反思,為自己充電,以增進自己數學教學的專業智能。
接著,研究者透過翻閱過去十多年以來的日記和班級相簿,來回溯教學的power是如何漸漸減弱的,以重尋當初樂在教學的power。透過翻閱日記和班級相簿,和過去的自己對話,研究者發現自己教學的power減弱的原因,原來是因為自己已漸漸失去當初陪孩子過美好生活的初衷,只聚焦在孩子學科學習的困難與不足。
於是,研究者透過種種的改變,重新尋回自己當初教國小的初心,重尋回自己的教學power。這些改變包括了,再次以陪孩子過美好生活為自己從事教育工作的目標,將關注的焦點從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漸漸轉移成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放慢教學與學習的節奏,尊重並欣賞孩子的言談,順應孩子的興趣來發展課程和規劃學習活動等。
終於,在研究者為自己重新增能充電之後,回復陪孩子過美好生活的初衷,與學生們一起在數學課堂、在生活課堂……創造出許多教室生活的小確幸,再次教學能量充滿、樂趣多多。
這一路走來,從剛開始教國小時滿懷理想和創意,power充滿,對於教育「見山是山」;後來漸漸power減弱,失去教學的自信與樂趣,對於教育「見山不是山」;到後來自我增能來克服數學教學困難,找回了陪孩子過美好生活的初衷,也重尋回自己的教學power,對於教育又「見山是山」,而且不只看到整體的山林,也看到山裡一棵棵的樹。
Life is a long, long journey. The thesis is a life narrative about the happenings during the journey from February, 2011 to June, 2012.
The “Power Teacher Prize” was awarded to the researcher in 2000 because of her creativity in teaching and her enthusiasm for teaching. However, she felt that she was losing her power of teaching little by little year after year. When she had problems in math teaching in February, 2011, she started to solve her problems and try to resume her power of teaching.
First, she tried to improve her math teaching by reading materials about math and math teaching, by interviewing other teachers and her students , by joining in the math teachers’ workshop, by observing her own math teaching through photos and files recorded by IC recorders and video cameras, by writing down her reflections, and by making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Gradually she found interesting way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math better and make progress.
Secondly, she tried to figure out how her power of teaching was declining by reviewing her diaries and photo albums in the past years. She concluded that it was because she had fixed her atten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had lost her initial ideal, which was to keep kids company and live a good life.
The researcher changed in many ways in pursuit of her initial ideal once again. Finally, she resumed her power of teaching, created “little happiness” in her classroom with her loving students, and enjoyed being a teacher again.
壹、中文部份
小澤健一(2001)。在遊戲中學數學。台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臺北市:揚智文化。
古明峰(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問題難度及解題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1-25。
呂玉琴(1988)。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 (8),
17-29。
吳祥輝(2006)。芬蘭驚豔: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台北:遠流。
李憶凰(2005)。遊戲創意篇--大家來玩丟丟樂。屏縣教育季刊,40,35-40。
李憶凰(2006)。遊戲融入一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加減法文字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李曉雯、許雲傑(2010)。沒有教科書:給孩子無限可能的澳洲教育。臺北新店:木馬文化。
吳幸玲、郭靜晃譯(2010)。兒童遊戲- 遊戲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林碧珍(1990)。新竹師院輔導區國小數學科「怎樣解題」教材實施情形調查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3,363~391。
林玫君編譯(1995)。創造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芳萍譯(2004)。有一個下雨天。臺北縣:上人文化。
林羿姍(2005)。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減單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南市。
周筱亭編(2001)。教學為主軸的統整課程標學活動示例~國小篇(三)。台北:教育部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夏林清譯(2000)。行動科學。台北市:遠流。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2000)。行動研究方法論。台北市:遠流。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台北市:遠流。
徐右任;簡淑真(2001)。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遊戲與數學態度的質性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3,28-54。
郭靜晃、周筱亭編(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台北:教育
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郭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編著(2004)。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珍惜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
陳之華(2009)。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台北市:
天下遠見。
陳宥儒等譯(2010)。教育心理學 –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華騰文化。
張英傑、周菊美譯(2005)。國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張美惠譯(2009)。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台北:時報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10)。國民小學部編版數學二上課本。臺南:翰林出版。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2002)。教育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臺北市:揚智文化。
甯自強(1992)。正整數數概念的啟蒙。教師之友,33(2)。
甯自強(1992)。正整數的啟蒙(三)~計算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3(4)。
甯自強(1993)。兩步驟的問題。教師之友,34(2)。
甯自強 (2005)。 彈性的掌握數的雙重角色-單位量與單位數:以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
為例。國教輔導, 45(1), 19-26.
黃幸美(2004)。兒童的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怡芳(2004)。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黃士騰(2005)。數學遊戲教學實作分享--登山旅乘。師友月刊,458,66-68。
黃國勳、劉祥通(2005)。撲克牌融入因數教學之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1),95-129。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
新竹縣政府(1999)。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葉郁菁、王春展、謝毅興、曾竹寧合譯(2002)。兒童發展。台北:華騰文化。
熊同鑫(2005)。教師動手做研究十三位行動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饗宴。台北市:心理。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本文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
37(2),21-30。
蔡敏玲(1996)。眾聲喧嘩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中的節奏與變奏。
教育資料與研究,12,2-20。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臺北:
心理出版社。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造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鄭明進譯(1997)。好餓好餓的毛毛蟲蟲。臺北市:上誼。
鄭村棋,陳文聰,夏林清譯(2005)。Change:與改變共舞。台北市:遠流。
翰林(2011)。國民小學數學一下課本。臺南:翰林出版。
翰林(2011)。國民小學數學二上課本。臺南:翰林出版。
翰林(2012)。國民小學數學二下課本。臺南:翰林出版。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 , 105-133。
蕭富元等著(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饒見維(2002)。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貳、西文部份
Agyris, Chris & Schon, Donald A..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C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Ke ,Fengfeng & Grabowski ,Barbara(2007). Gameplaying for maths learning: cooperative or no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 2),249–259
Latham,Agnes(1985).As You Like It.台北市:書林。
Straker, David(1997). Rapid Problem Solving with Post-it Notes.Hampshire:Gower Pubishing Limited.
參、網路資源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82725.htm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影音資源http://www.naer.edu.tw/audiovisual/u_audioList_v1.asp?id=245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http://192.192.169.105/mod1/TypeSearchList.aspx?CheckValue=9&DID=4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