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雯君
Huang Wen-jun
論文名稱: 臺灣客語時間詞語研究
Temporal Expressions in Taiwanese Hakka: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指導教授: 羅肇錦
Luo Seo-gim
鄭縈
Cheng Y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客語時間詞語語法化詞彙化
外文關鍵詞: HAKKA, Temporal Expressions, Grammaticalization, Lexica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將客語的時間表達形式分成詞和詞組兩大類,並稱之為「時間詞語」,而以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為主要的討論對象,兼及其他詞類。藉由聚合成類,我們找出時間詞語的內部規律,並以此討論時間詞語各自的語法特點和類別之間的演變關係。本文發現客語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具有各自的語法特點,而且兩者在於語義和詞類來源方面也有所不同。
    本文運用構成成分分析客語時間詞語的來源與演變,發現客語時間詞語的詞彙化演變主要從詞組詞彙化為雙音詞以外,另有句法結構詞彙化為雙音詞及使用構詞手段。在進行詞彙化過程中往往還涉及了語法化,詞類的變化由主要範疇到次類範疇,除此之外,客語時間詞語的語法化還存在時間詞語內部以及各自次類之間的細微變化。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客語時間詞語的範圍 3 1.3 研究方法 4 1.3.1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 5 1.3.2 田野調查法 6 1.4 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 漢語時間詞語相關研究 8 2.1.1 時間詞語的定義及其語法功能. 8 2.1.1.1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2005) 9 2.1.1.2 邢福義(2004) 9 2.1.1.3 張誼生(2004) 10 2.1.1.4 小結 11 2.1.2 時間詞語的分類 12 2.1.2.1 李向農(2003) 13 2.1.2.2 楊秀芳(1991) 14 2.1.2.3 陸儉明、馬真(1999) 14 2.1.2.4 張誼生(2004) 15 2.1.2.5 許衛東(2008) 16 2.1.2.6 張莉萍(1988) 17 2.1.2.7 李向農(2003) 19 2.2 客語時間詞語相關研究 24 2.2.1 羅肇錦(1988) 24 2.2.2 何耿鏞(1993) 27 2.2.3 羅肇錦(1995) 28 2.2.4 項夢冰(1997) 30 2.2.5 彭秀媛(2006) 31 2.2.6 邱美穎(2008) 33 2.2.7 鄭縈、黃雯君(2008) 35 2.2.8 小結 37 2.3 詞彙化理論 41 2.3.1 董秀芳(2002) 41 2.3.2李慧(2005) 44 2.3.3 Brinton & Traugott﹙2005﹚ 48 2.3.4 小結 51 2.4 語法化理論 52 2.4.1 Heine et al.(1991) 53 2.4.2 Hopper & Traugott (2003) 54 第三章 客語時間詞語的分類 58 3.1 客語時間名詞的分類 61 3.1.1 客語表時點時間名詞 62 3.1.2 客語表時段時間名詞 68 3.2 客語時間副詞的分類 69 3.2.1 表時副詞 70 3.2.2 表頻副詞 72 3.2.3 表序副詞 72 3.3 客語時間詞組的分類 72 3.3.1表時時間詞組 73 3.3.2表頻時間詞組 76 3.3.3 表序時間詞組 77 第四章 客語時間詞語的來源與演變 78 4.1 客語時間名詞的構成方式 78 4.1.1時間名詞與數量詞的組合 78 4.1.2時間名詞與詞尾 79 4.1.3部分單音節時間名詞可以重疊 81 4.2 客語時間副詞的構成方式 82 4.2.1部分時間副詞的語音形式為單音節 82 4.2.2部分時間副詞以重疊構詞 82 4.3 客語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構成方式比較 83 4.3.1客語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的語義來源的比較 83 4.3.2客語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構成成分來源的比較 84 4.3.3客語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內部結構的比較 86 4.4 客語時間詞語的來源與演變 87 4.4.1客語時間詞語與數量成分 87 4.4.2客語時間詞語與詞尾 94 4.4.3客語時間名詞與空間、方位來源成分 95 4.4.4客語時間副詞的來源與演變 .104 4.4.5從空間到時間:「過了」的演變歷程 105 4.4.6小結 116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117 5.1結論 117 5.2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18 參考文獻 120

    方經民2004〈現代漢語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語法化〉,《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總
    第68期),5-15頁。
    王海棻2005《古漢語時間範疇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型態句法發展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
    古國順等編2007《客家語言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台北:客委會。
    古國順等編2008《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台北:
    客委會。
    台灣民間文學館,網址為http://cls.hs.yzu.edu.tw/TFL2010/cht/cht_About1.aspx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福義2004《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
    余東濤2006《現代漢語時間詞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系博士論文。
    李向農2003《現代漢語時點時段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訥、石毓智1997〈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第2期(總第257期),
    82-96頁。
    李慧2007〈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組詞匯化基本特征探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
    期,50-55頁。
    李鐵根1999《現代漢語時制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17-24頁。
    沈家煊(譯)2000 David Cristal編《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福祥1998〈重談“動+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了”的產生〉,《中國
    語文》,第6期,452-462。
    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編2005《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北京:商務印
    書館。
    周剛2002《連詞與相關問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邱美穎2008《台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袁莉容2004《現代漢語句子時間語義範疇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徐丹2004《漢語句法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徐兆泉2001《臺灣客家話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徐姿華2011《台灣大埔客語時間名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9〈客語「時態語」的語義與語境〉,李如龍、鄧曉華主編,《客家方
    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唐為群2010《「原來」、「從來」、「連連」三組時間副詞研究》,武漢:武漢大學
    出版社。
    孫朝奮1994〈《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第4期,19-25頁。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
    第2期(總第14期),2-15頁。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第6期,401-422
    頁。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修訂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郭銳2002《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衛東2008《高僧傳時間副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 卷特刊,61-78頁。
    連金發2006〈約量構式探索:從方言比較語法入手〉(稿)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玲瑛1988《客語的構詞與語法研究》,台北: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萍1988〈漢語的時間組和語言剖析〉,《中華民國第一屆計算語言學研討會
    論文集》,77 -86頁。
    張磊2000《時間副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張誼生1998〈說「永遠」—兼論漢語詞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語言教學與研
    究》,第2期,19-34頁。
    張誼生2001《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誼生2002〈說“X式”—兼論漢語詞匯的語法化過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96-105頁。
    張誼生2004《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誼生、楊一飛2006〈副、區兼類詞的句法分布及功能發展〉,《周口師範學院
    學報》第23卷,第6期,81-86頁。
    張亞軍2002《副詞與限定描狀功能》,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言軍2006《現代漢語時間副詞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
    文。
    張雁雯1997《臺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
    張豫峰2006《現代漢語句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彭秀媛2006《台灣客家語副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昌衍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董秀芳2002a《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2002b〈論句法結構的詞彙化〉,《語言研究》,第3期,56-65頁。
    董秀芳2004《漢語的詞庫與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榮祥2005《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蕙菁2003《「過」字語法化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
    館。
    劉立恆2007《龍川客家方言時間副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
    第3期,161-169。
    劉丹青2003《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2009〈語法化理論與漢語方言語法研究〉,《方言》,第2期,106-116。
    賴惠玲2006〈身體、認知與空間:以客語的身體部位詞為例〉,台北:行政院客
    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鍾榮富1998〈客家話研究的過去與未來發展〉,《漢學研究通訊》第17卷,第3
    期,289-301頁。
    鍾榮富2000〈客家話的疑問句〉,漢學研究第18 卷特刊,pp147-174。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竹風主編1992《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
    羅肇錦1995〈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
    集》,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27-153頁。
    蘇以文、畢永峨主編2009《語言與認知》,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蘇新春、趙翠陽2001〈比喻義的訓釋與比喻義的形成〉,《中國辭書論集》,中國
    辭書學會學術委員會編,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龔千炎 1991 〈談現代漢語的時制表示和時態表達系統〉,《中國語文》第4期,
    251-261頁。
    龔千炎1994〈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1-6頁。
    龔萬灶2003《客話實用手冊》,苗栗:龔萬灶。
    龔萬灶2004《阿啾箭个故鄉》,苗栗:龔萬灶。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漢語大字典》線上版,網址為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維基百科編者 2008《中文維基百科》Wikipedia, . Retrieved 02:35, 10月 31, 2008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6%96%87%E7%BB%B4%E5%9F%BA%E7%99%BE%E7%A7%91&oldid=8325997
    Bernd Heine, Ulrike Claudi, Friederike Hünnemeyer.1991. Grammaticalization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inton, Laurel J.,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2005.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bee, John, and Sandra Thompson. 1997. There frequency effects in syntax. In Matthew L. Juge and Jeri L. Moxley, eds.,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2: General
    Session and Parasession on Pragmatics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65–85.
    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Hopper, Paul J.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2003. Grammaticalization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i, Huei-ling. 2001. On Hakka BUN: A case of polygrammaticalizati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2: 137-153.
    Lai, Huei-ling. 2002.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verb DO in Hakka.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0.2: 370-391.
    Lai, Huei-ling. 2003a. Hakka LAU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2: 357-378.
    Lai, Huei-ling. 2003b.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verbs of hitting in Hakka.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1.2: 340-361.
    Lai, Huei-ling. 2003c.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Hakka LAU.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3: 533-561.
    Lai, Huei-ling. 2004. The syntactic grounding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Hakka BUN
    and LAU.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30.1: 87-105.
    Lai, Huei-ling. 2006. Iconic coding of conceptualization: Hakka reduplicative
    construction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2: 483-499.
    Lai, Huei-ling. 2007. Morpho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nges of Hakka si2: A
    multi-level analysi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8.2: 553-574.
    Chiang, Shu-mei and Huei-ling Lai. 2007. Grammaticalization and beyond—The
    invisible space behind the body-part term boi55 ‘back’ in Hakka.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37.1: 275-304.
    Liu, Jian.and Alain, Peyraube.1994. History of some coordinative conjunction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2:179-20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