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匡泰 Wu, Kuang-Tai |
---|---|
論文名稱: |
論楊佳嫻的文學場域活動與現代詩美學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Field Activity and Aesthetics of Modern Poetry by Yang Chia-Hsien |
指導教授: |
李癸雲
Lee, Kuei Yun |
口試委員: |
劉正忠
Liu, Cheng-chung 李翠瑛 Lee, Tsui-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楊佳嫻 、文學場域 、學院派詩人 、新古典主義 |
外文關鍵詞: | Yang Chia-Hsien, literary field, academic poet, neoclassic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將借助於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學場域(literary field)理論,以及現代詩學者奚密「文學場域Game-Changer」觀點,來分析楊佳嫻的文學生涯,爬梳詩人如何崛起於一九九〇年代至新世紀以後的臺灣網路詩社群,繼而通過各種文學實踐與象徵資本積累,以極具個人魅力的詩學理念,逐漸躋身為台灣新世紀之後備受關注的女詩人。
在詩人養成的文學創作生涯中,張愛玲、楊牧與羅智成等名家的文學影響,可說是形塑了楊佳嫻的創作觀念與美學信念。楊佳嫻從不諱言這些名家帶給她的啟發,甚至時常在文字作品與公開場合裡,反覆提及這些作家乃至各種經典的文學美學,展現出學院派詩人的「秀異」(Distinction)與高雅品味,企圖接踵以楊牧為核心範式的學院派詩人路線。作為學院派詩人,「古典」與「傳統」是必須跨越的創作門檻,於是,楊佳嫻的四本詩集《屏息的文明》至《金烏》對於古典傳統則有深切的執著,誠如其所言「沒有傳統,談何創新」,楊佳嫻試圖在現代詩摸索出「古典與尖新」、「老派與新穎」的辯證思考,回應台灣現代史詩的新古典主義,從而奠定自身在台灣詩壇的美學位置。在楊佳嫻歷年的詩創作裡,「為情而死」的抒情姿態與新古典主義的華美形式,組構成極具情感張力與美學風格的抒情詩,使得楊佳嫻的愛情書寫超越了一般情詩小情小愛的格局,開拓出宏偉非凡的藝術造境。
此外,本研究想指出楊佳嫻作為「入世」的詩人,她在台灣文壇的許多文學實踐亦是相當成功的典範。楊佳嫻不僅是詩人、散文家、學院教授,更是能言善道的演講主持人、文學獎評審、文學書籍主編、詩歌節策展人,乃至是台灣性別運動的推廣者。這些具備重量與話語權的多元身分,強化了楊佳嫻在台灣文壇的象徵資本,宛如一九七〇年代的楊牧,具備了學院派詩人的大將風範。作為學院派詩人、網路新世紀的文學菁英,楊佳嫻的序文與文學評論便起了相當關鍵的加分作用,一種介於流麗美文與學術評論之間的行文風格,處處流露著知識分子的高級品味、文學教養、美學信念,以及屬於詩人的學院生活、城市經驗與文壇人脈,那些評論文字或隱或顯地替楊佳嫻言說了她的文學品牌,更收攏凝聚了台灣文壇不同世代的作家們。
This study will utilize Pierre Bourdieu's theory of the literary field and modern poetry scholar Xi Mi's concept of the "literary field Game-Changer" to analyze the literary career of Yang Chia-Hsien. It will examine how she rose to prominence in the Taiwanese online poetry community from the 1990s to the new millennium, and how she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female poets in Taiwan in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various literary practic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coupled with her highly charismatic poetic concepts.
In Yang Chia-Hsien's literary creation career, the influences of notable figures such as Eileen Chang, Yang Mu, and Luo Zhicheng have significantly shaped her creative concepts and aesthetic beliefs. Yang Chia-Hsien has never shied away from acknowledging the inspiration these masters provided her, frequently mentioning them in her writings and public appearances, thereby showcasing the "distinction" and refined taste of an academic poet. She attempts to follow the academic poetic path with Yang Mu as a central paradigm. As an academic poet, "classicism" and "tradition" are essential thresholds to cross. Consequently, Yang Chia-Hsien's four poetry collections, from "Civilization of Holding Breath" to "Golden Crow," exhibit a deep dedication to classical traditions. As she asserts, "Without tradition, there is no innovation," Yang Chia-Hsien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classical and avant-garde" and "old-fashioned and novel" in modern poetry, responding to the neoclassicism of Taiwanese modern epic poetry, thus establishing her aesthetic position in the Taiwanese poetry scene. In her poetry creations over the years, the lyrical stance of "dying for love" and the magnificent forms of neoclassicism construct lyrical poetry with intense emotional tension and aesthetic style, elevating her love writings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ypical love poetry to create a grand and extraordinary artistic realm.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ims to highlight Yang Chia-Hsien as an "engaged" poet whose various literary practices i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circle serve as exemplary models of success. Yang Chia-Hsien is not only a poet and essayist but also a university professor, a captivating speaker and host, a literary award judge, a literary book editor, a poetry festival curator, and an advocate for Taiwan's gender movement. These diverse roles, endowed with significance and discursive power, have strengthened Yang Chia-Hsien's symbolic capital i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world, reminiscent of Yang Mu in the 1970s, exuding the grandeur of an academic poet. As a literary elite among academic poets, Yang Chia-Hsien's prefaces and literary critiqu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her reputation. Her writing style, situated between elegant essays and academic critiques, exudes the sophisticated taste, literary education, aesthetic beliefs of an intellectual, and the academic life, urban experiences, and literary connections of a poet. These critical writings, whether overtly or subtly, articulate Yang Chia-Hsien's literary brand, gathering and uniting writer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scene.
參考書目
一、楊佳嫻作品
(一)詩集
楊佳嫻,《屏息的文明》(台北:木馬,2003)。
楊佳嫻,《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台北:印刻,2006)。
楊佳嫻,《少女維特》(台北:聯合文學,2010)。
楊佳嫻,《金烏》(新北:木馬文化,2013)。
(二)散文集
楊佳嫻,《海風野火花》(台北:印刻,2004)。
楊佳嫻,《雲和》(新北:木馬文化,2006)。
楊佳嫻,《瑪德蓮》(台北:聯合文學,2012)。
楊佳嫻,《小火山群》(新北:木馬文化,2016)。
楊佳嫻,《貓修羅》(新北:木馬文化,2019)。
楊佳嫻,《以脆弱冶金》(台北:遠流,2023)。
(三)詩、文、小說編選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13)。
楊佳嫻,《詩‧無障礙:台北詩歌節詩選‧2012》(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
楊佳嫻,《九歌一〇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17)。
楊佳嫻、鯨向海《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台北:天下雜誌,2012)。
楊佳嫻、凌性傑《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台北:麥田,2013)。
楊佳嫻《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台北:麥田,20203)。
二、其他書目
(一)其它作家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
楊牧,《楊牧詩集Ⅱ》,(台北:洪範,1995)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台北:印刻,2017)
楊澤,《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台北:印刻,2017)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皇冠,2009)
羅智成,《諸子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3)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文星書店,1964)
陳芳明,《美與殉美》(台北,聯經,2013)
(二)專書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
張誦聖,《台灣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1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楊宗翰,《台灣新詩史》(台北:聯經,2023)
艾布拉姆斯,《歐洲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1990)
約翰遜,《美學主義》(台北:黎明文化,1980)
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1997)
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場域》(江蘇:江蘇大學,2015)
三、論文資料、雜誌文章
(一) 學位論文
陳昭吟:《宋代詩人之「影響的焦慮」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
賴俊儒:〈九〇年代女詩人創作美學研究-以楊佳嫻、林婉瑜為研究對象〉(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曾士翔:《金女慾童:鯨向海、楊佳嫻詩作與文學活動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6年)
李鄢伊:《鯨向海現代詩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所,2014年)
陳昭吟:《宋代詩人之「影響的焦慮」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2007年)
鄒政翰:《創作的內與外:論羅智成詩文中的歷史題材》(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7年)
黎俊成:《詩的朦朧美學研究──以台灣新生代詩人為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2010年)
陳香穎:《與時間對話:楊澤詩作三大主題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2019年)
(二)期刊論文
丁威仁:〈五〇年代「現代派論戰」重探〉,《語文學報》14期(2007年12月),頁211~245。
須文蔚:〈1960-70年代重返台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21期(2015年 6月),頁145~173。
黃昱升:〈現代詩的晦澀與明朗-洛夫、余光中塑造的「李賀」〉,《語文瞭望》第1期(2011年5月),頁95~118。
楊宗翰〈洛夫、余光中與鄭愁予現代詩中的「古典意識」(1972-1983)〉,《淡江中文學報》第三十六期(2017年6月),頁199~225。
楊宗翰〈楊牧、楊澤、羅智成詩中的現代抒情風貌〉,《文史台灣學報》11期(2017年12月),頁153~179。
謝昆樺:〈意象中國:1970年代戰後第一世代詩人的國族符號建構〉,《文史台灣學報》第11期(2017年12月),頁113~151。
劉正忠:〈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台灣詩學學刊》,第2期(2003年11月),頁127~152。
劉正忠:〈余光中詩的抒情議題〉,《台大中文學報》,第54期(2016年9月),頁223~264。
劉正忠:〈老化與老練──余光中後期詩的創作主體〉,《台大文史哲學報》,第91期(2019年5月),頁39~80。
奚密:〈楊牧:台灣現代詩的 Game-Changer〉,《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七期(2010年12月),頁1~26,
丁旭輝:〈余光中詩作的古典傳承與開創〉,《國文學報》第17期(2013年1月),頁31~59。
丁旭輝:〈楊佳嫻詩作的古典新象〉,《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8卷2期(2011年12 月)頁167~195。
林餘佐:〈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大為為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0期(2011年10月),頁125~141。
劉益州:〈論「典範效應」在台灣現代詩上的漣漪現象――以楊牧與楊佳嫻「時間書寫」為主的討論〉,《當代詩學》9期(2014 年7月),頁69~102。
鄭慧如:〈敘述的抽象化:論楊牧詩〉,《台灣文學學報》第37期(2020年12月),頁37~68。
林宇軒:〈現代詩中象徵技巧的建構:以楊佳嫻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5卷第4期(2021年12月),頁53~80。
陳大為:〈虛擬與神入──論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像〉,《台灣人文》第3期(1999年6月)頁1~25。
李欣奕:〈論楊佳嫻《屏息的文明》中自然意象經營與時間表述〉,《有鳳初鳴年刊》第17期
(2021年7月),頁371~392。
陳義芝:〈住在一千個世界上─楊牧詩與中國古典〉,《淡江中文學報》第23 期(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 年12 月),頁99~128。
陳義芝:〈台灣「學院詩人」的名與實─《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綜論〉,《當代詩學年刊》第三期(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2007 年12 月),頁1~23。
李瑞騰:〈「學院詩人」遊走門牆內外〉《民生報‧讀書周刊》,1997年4月3日。
(三)雜誌文章
楊宗翰,〈「崛起」中的七字頭後期女詩人——以林婉瑜、林怡翠、楊佳嫻為例〉,《創世紀詩雜誌》第137期(2003年12月),頁153~163。
楊照,〈凝視傷口而變成了傷口──讀楊佳嫻的《少女維特》〉,《聯合文學》310期(2010年8月)頁142~143。
馬翊航,〈如何少女?怎樣維特?楊佳嫻與鯨向海的MSN鍵盤夜話〉,《聯合文學》310期(2010年8月),頁147~151。
李翠瑛,〈溫泉童話--楊佳嫻的〈溫泉釅然-宿紀州〉一詩〉,《創世紀詩雜誌》第165期,(2010年12月),頁93~95。
李翠瑛,〈詮釋的再生──論台灣女詩人互文文本中的愛情與女性意識〉,《台灣詩學學刊》第四十期(2022年11月),頁59~90。
陳政彥,〈少女維特的穿越:楊佳嫻小論〉,《創世紀詩雜誌》174期(2013年3月),頁35~38。
林景隆,〈生活的詩性複寫:論楊佳嫻散文作品的創作意識〉,《國文天地》第30卷第七期(2014年,12月),頁38-41。
顏銘俊,〈「愛」的死亡預想──評析楊佳嫻〈五衰〉〉,《葡萄園詩刊》第229期(2021年2月),頁14~17。
楊宗翰,〈拔尖的存在——論詩史跨越期三位女詩人林婉瑜、楊佳嫻與隱匿〉,《創世紀詩刊》第211期(2022年6月),頁46~52。
唐捐,〈鯨渣優劣論〉《文訊》(2021年1月),頁74~77。
(四)網路資料
銀色快手,〈「晚安詩現象」的一些聯想〉,2018.6-16,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54868247926444&set=a.104224689657483,2023.10.10下載
鄭博元,〈與文學發生親密關係:十六歲讀《千江有水千江月》──專訪楊佳嫻〉,2022.1-5,https://news.readmoo.com/2022/01/05/220105-interview-nowoolf/ 2024.3.10下載
楊佳嫻,〈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2021.1-21,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203 ,2023.3.10下載
陳雋弘,〈在婉約與豪放之間纖細而暴烈──讀楊佳嫻〈木瓜詩〉〉,2022.7-7,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3486,2023.10.15下載
BIOS monthly〈《金烏》斂羽,十年不悔 ──專訪詩人楊佳嫻〉,2013.11-29,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4132,2023.10.10下載
BIOS monthly〈節制寫詩,抗拒賣老——專訪楊佳嫻〉,2014.9-10,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9330 ,2023.10.10下載
BIOS monthly〈「心也會繞路,但是命運將指引它回到原地。」——專訪楊佳嫻《小火山群》〉,2016.8-7,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7715,2024.3.15下載
羅浩原,〈讀楊佳嫻詩集《屏息的文明》〉,2003.12-18,
http://mypaper.pchome.com.tw/kamadevas/post/1234735028,2023.10.15下載
BIOS monthly〈2014 台北詩歌節|為理想勞動,「詩」多元成家──專訪策展人楊佳嫻〉,2014.9-10,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5219 ,2023.11.10下載
駱以軍,〈永遠的薔薇學派少年—詩想起楊澤〉,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14.01-21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21000948-260115 ,2024.1.20下載
楊佳嫻,〈【為愛解讀】4之3 - 我祇想站在愛的一邊〉,自由時報副刊,2013.02-14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54239 ,2024.1.21下載
政治大學,〈莊敬一舍、百年樓與詩:我的政大文學時光──道南文學獎楊佳嫻講座〉,2019.12-13,http://writing.nccu.edu.tw/index.php?route=newsblog/article&article_id=277,2024.2.20,下載
張誦聖,〈台灣文學生態的歷史軌跡──「美學、政治、市場——談張誦聖《台灣文學生態》」講座側記〉,2023.03-24,https://blog.press.ntu.edu.tw/?p=5143 2024.3.15下載
楊佳嫻,〈靈魂雪崩,貪得無厭:讀木心情詩〉,2016.8-30,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008 ,2024.3.20下載
楊佳嫻,〈閱讀張愛玲,偏重生活的顏色與氣味〉,2015.12-10,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9318 ,2024.3.10下載
湯舒雯,〈楊佳嫻──愛,及其飢渴,與倒影 〉,2015.9-16, http://www.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15448&issue_id=2996 ,2024.5.10下載
陳瓊如,〈有時接住我們的書並不是安慰性質的──《以脆弱冶金》新書分享會小側記〉https://www.ylib.com/ReadingLifeArticle.aspx?ID=445,2024.5.10下載
楊佳嫻,〈泥濘亦是這般真實〉,2020.3-22,https://reurl.cc/VzW7a6 ,2024.4.10下載
黃文鉅〈哀感頑豔,衰小銷魂-楊佳嫻談新作《瑪德蓮》〉,2012.5-8,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582029,2024.3.25下載
崔舜華,〈金盆洗字──讀楊佳嫻《以脆弱冶金》〉,2023.7-9,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3904.html , 2024.3.20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