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瑞怡
論文名稱: 探究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在虛擬數位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情形
指導教授: 王子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數位學習虛擬實境電腦自我效能灰面鵟鷹
外文關鍵詞: e-learning, virtual reality, computer self-efficacy, Gray-faced Buzzard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電腦自我效能」與「不同數位學習環境」和「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有效樣本216名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八個班級參與,將八個班級依班級分成實驗組(教材以虛擬實境方式呈現)四班、控制組(教材以一般數位學習方式呈現)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學習成效優於一般數位學習環境學習成效,而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和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童學習感受問卷有顯著差異
    ,包括科學態度、工作取向、同學親和、教師支持、教學策略、實作取向六個向度的填答情形有顯著差異。
    二、無論低或高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在具備虛擬實境的學習環境中均具有顯著較佳的學習效益;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中的同學親和向度的填答情形有顯著差異;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中的工作取向向度的填答情形有顯著差異。
    三、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學習成效尚未達顯著差異;而在學習感受問卷中的科學態度、工作取向、教學表徵、實作取向四個向度的填答情形有顯著差異。
    四、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則在學習成效尚未達顯著差異;但在學習感受問卷中的科學態度、實作取向二個向度的填答情形有顯著差異。
    五、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困難度學童其在學習成效尚未達顯著差異;而在電腦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學習感受問卷中的教學策略向度的填答情形有顯著差異。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 self-efficacy, different e-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feeling. The quasi-experiment method is adopted here. There’s a sampling of 216 primary students in the fourth grade in this study. Students are from eight different classes. Four are chosen at random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s serve as the control group. Teaching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to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whereas those from the control group are taught in the conventional e-learning setting. The data is analyzed with two measures, namely, the one-way ANCOVA and the one-way ANOV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prevails and ther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ix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feeling toward these two environments. They are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task orientation, student cohesiveness, teacher support, teaching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approach.
    2. It’s significant that both students of high and low level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perform better in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In these two different settings, ther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ose of low computer self-efficacy in terms of student cohesiveness. Those of high computer self-efficacy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ir perception of task orientation.
    3. In the conventional e-learning setting,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erformance are not significant.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ad that ther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task orientation, instruc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approach.
    4. In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erformance are not significant in light of both high and low level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Ye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lie in their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performance approach.
    5. In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ing difficult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not there in their performance but rather in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tudents’ perception to teaching strategy differs significantly.

    目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待答問題 3 第四節名詞解釋 5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文獻探討 8 第一節數位學習 8 一、數位學習的定義 8 二、數位學習特質 9 三、數位學習類別 9 四、數位學習優勢 10 五、數位學習理論基礎 11 六、數位學習應用教育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虛擬實境 17 一、虛擬實境的定義 17 二、虛擬實境的發展歷程 18 三、虛擬實境技術探討 18 四、虛擬實境在教育上應用 19 五、虛擬實境的理論基礎 20 六、虛擬實境在教育上的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自我效能 26 一、自我效能定義 26 二、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電腦自我效能 32 一、電腦自我效能的定義 32 二、電腦自我效能量表 33 三、電腦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34 第參章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研究教材與研究工具 39 一、教材設計 39 二、研究工具 40 第三節研究設計 45 一、研究架構 45 二、研究流程 46 三、網路教學情境 48 四、教學活動 48 第四節資料收集與分析 51 第肆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童學習成效及學習感受如何 一、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童學習成效 54 二、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童學習學習感受(MyEL2) 55 第二節低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其學習成 效和學習感受如何 59 一、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其學習成效和學習感受(MyEL2) 59 二、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其學習成效和學習感受(MyEL2) 63 第三節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成效和學習感受如何 67 一、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成效 67 二、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感受 (MyEL2 68 三、討論 第四節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成效 和學習感受如何 72 一、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成效 72 二、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感(MyEL2) 73 三、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感受 (MyEL1) 75 四、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困難度 .76 五、討論 77 第五節在虛擬實境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的學童其學習成效、電腦自 我效能及學習感受如何 78 一、在虛擬實境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的學童其學習成效 78 二、在虛擬實境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的學童其電腦自我效能 79 三、在虛擬實境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的學童其學習感受(MyEL2) 80 四、在虛擬實境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的學童其學習感受 (MyEL1)82 五、討論 83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84 第二節建議 86 參考書目 87 中文部份 87 英文部分 91 附錄 94 附錄一網路學習環境 94 附錄二電腦使用者自我效能量表 101 附錄三形成性評量(1) 103 附錄四形成性評量(2) 104 附錄五形成性評量(3) 106 附錄六總結性評量 107 附錄七MYEL(1) 109 附錄八MYEL(2) 110 附錄九訪談內容大綱 112 表目錄 表2-1-1數位學習應用教育相關研究 13 表2-2-1虛擬實境在教育上的相關研究 23 表2-3-1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28 表2-4-1編製電腦自我效能量表 33 表2-4-2電腦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35 表3-4-1待答問题所使用統計方法 53 表4-1-1 學習環境因子對學習者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結果 54 表4-1-2學習環境因子對學習者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4-1-3學習環境因子對學習者學習感受問卷(MyEL2)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55 表4-1-4學習環境因子對學習者學習感受問卷(MyEL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4-1-5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學習感受問卷(MyEL2)各向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4-2-1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結果 59 表4-2-2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4-2-3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MyEL2)之平均數與標準差60 表4-2-4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MyEL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2-5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MyEL2)各向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2-6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結果 63 表4-2-7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2-8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MyEL2)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4 表4-2-9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MyEL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2-10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在不同數位學習環境下學習感受問卷(MyEL2)各向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3-1 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成就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67 表4-3-2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3-3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8 表4-3-4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3-5在一般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各向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4-1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其學習成就前測 和後測之結果 72 表4-4-2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4-3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3 表4-4-4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表4-4-5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各向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4-6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1)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4-7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1)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4-8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困難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4-9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困難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5-1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學習成就前測和後測之結果 78 表4-5-2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79 表4-5-3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電腦自我效能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9 表4-5-4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電腦自我效能量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5-5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之學習感受問卷(MyEL2)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0 表4-5-6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5-7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2)各向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5-8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之學習感受問卷(MyEL1)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3 表4-5-9 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下,遭遇不同困難學童學習感受問卷(MyEL1)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表 8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伍永康、歐陽明(1998)。虛擬實境以及其在娛樂上的應用。光訊,71,pp.4-6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吳文雄(2002)。電腦技能學習者過去績效、目標認同、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積
    效因果關係證-社會認知理論與目標設定理論的整合。師大學報,47(1)9-54。
    吳沂木(2004)。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以
    電與磁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玉芳(2000)。曾志朗(教育部長)年底前提出IT教育總藍圖。天下雜誌,2002
    年教育特刊,272-273
    李青芸(2004)。多元至能在國小英語數位學習網站之應用。國立義守大學資訊
    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淑雅(2003)。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
    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自然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堅萍(2006)。自我效能與技能課程學習成效之相關性與差異性之研究:已逃
    逸技能為例。國教學報,18,103-124。
    李俊明(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領域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以蚊子的一
    生與登革熱防治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市。
    呂孟育、黃財尉(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的自我效能研究。
    科學教育月刊,43,43-61。
    沈中偉(1992)。互動式影碟系統中字幕回饋對提升英語量之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八十一年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究會,台北市。
    沈雯(2002)。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沈潔華(2004)。以虛擬實境發展國小地球運動課程之設計與研究。國立中央大
    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子超(2006)。情境導向之網路3D學習輔導系統之開發研究-國小體操墊上運
    動。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岑(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
    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佳宏(1999)。不同認知型態的國中學生在虛擬實境學習教室中學習歷程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碧芳(2003)。中小學教師創意自我效能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檢驗。
    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建名(2003)。網路合作學習成效之探索性研究。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月刊,10,309-340。
    周文忠(1999)。Web導向教學應用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9,42-49。
    洪榮昭(2004)。E-Learning的發展與應用。台灣教育,2,2-10。
    范家敏(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使用行為與電腦態度、電腦自
    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姚裕勝(1996)。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之研究-以結構力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
    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逸新(1996)。情境協在數學教育上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
    22,47-54。
    陳益和(2004)。青少年能源教育數位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
    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陳浩敏(2004)。漢字數位學習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珍(2004)。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水的三態教
    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陳靖(2003)。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地球科學」創意教學之研究-以921大
    地震虛擬實境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市。
    陳俊文(2004)。形成性評量對國中生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學習課程情意
    學習之影響--以「發現生命的驚奇」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金山(2006)。國中生數學混合式數位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資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明鴻(2001)。以X3D為基礎的網路虛擬實境之研究與實作,國立台灣大學資
    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宛琪(2005)。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惠貞(2005)。小資源班教師對於教材分享系統數位學習教材庫使用滿意度
    之調查。國立新竹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麗玲(1999)。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交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
    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與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麥孟生(2000)。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梁雪萍(2004)。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輔助視覺藝術概論教學對學生學習自我效能
    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市。
    黃士騰(2005)。網路教學課程實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佳琳(2007)。學習者在網路教學環境中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彥和(2004)。國民小學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郁雯(2003)。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經驗及他人支持三者宇電腦態度、電腦焦
    慮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敏(2001)。電腦與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麗玲、徐新逸(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
    2-5。
    彭瑞齡(2005)。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之前因及其影響。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
    以台北市中正和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東鳴(2005)。國中生非同步網路教學題問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資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克玲(1991)(譯者)。班度拉。台北市:風雲論壇。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生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晉昌(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
    視聽教育學報,1,61-91。
    劉馨偉(2003)。網路虛擬實境動物園建制方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盧文貴(1997)。虛擬實境遠距學習系統實作與研究-以機構運動學為例。國立彰化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連貴(2004)。嵌入式診斷試題在多媒體適性化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邦友(1995)。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的研究與發展。視聽教育學報,
    1,116-131.
    謝靜慧(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
    電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金泉(2005)。影響國中數位學習因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佳榆(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同學習星星。臺北市立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詠梅、鄺潤歡(2003年12月)。在國小課堂進行「日蝕」的教與學研究。亞太
    科學教育論壇,第四期,第二冊。


    二、英文部份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pp122-147.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Bandura, A.,Adams, N. E&Beyer, J. C.(1977).Cognitive processes
    mediating behavioral chan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5,125-139.
    Barnett, M.(2001). The Virtual Solar System Project: Student Modeling of the Solar System. Th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Bakas C.& Mikropoulos T.(2003). Design of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planetary phenomena based on students' id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8), pages 949 – 967.
    Babenko, M., Andrusyszyn, M.A. & Goldenberg, D. Effects of computer-based clinical conferencing. J Nurs Educ. 43(4). 149-55.
    Caine,R. N. and Caine, G.(1990).Understanding a Brain-Based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s,48
    (2),66-70.
    Cassidy&Eachus(2002),Developing The Conputer User Self-Efficacy
    (CUSE)Scale: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
    Self- Efficacy,Gender And Experience Wite Computers.J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6(2),133-153
    Coffin,R.J. and P.D. MacIntyer(1999).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computer-related affect stat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549-569.
    Compeau,D.R.and Higgins,C.A(1995).Applic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Training for Computer Skill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6(2),118-143.
    Compeau, D.&Higgins,C.A(1995).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
    189-211.
    Gravill, J.I, Compeau, D.R&Marcioin, B.L(2002).Metacognition in
    IT: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awareness.Eigh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Hamblin C.J(2005).Transfer of training from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Wichita,2005.
    Hall(2003)FAQs About E-Learning.Retrieved August 15,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www.brandonhall.com/public/faqs2.htm
    Havelka, D.(2003). Predicting software selfefficacy among business
    students: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14(2),145.
    Hedberg John G&Lim Cher Ping(2004).Charting Trends for E-Learning
    in Asia.Media Asia,31(2),82-89.
    James,G,&Tim,L.W.(2004).The Adoption of e-learning Across
    Professional Groups.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7,66-86.
    John, T.(1996). Vicher: A Virtual Reality Based Educational Module for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4(4).
    Mager, R.F(1992). No self-efficacy, no performance.Training, April
    ,32-36.
    Margolis,H.&McCabe,P.P.(2003).Self-efficacy:A key to improving the
    motivation of struggling learners.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47
    (4),162.
    Marshall,&Cassel,L.N(2003) Converg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Learning:the GetSmart Experience.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135-146.
    National Capital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2000).High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Percep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 and Self-Efficac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45517)
    Rosenberg,M.J(2001).E-Learning:Strages for deliverning knowledge in
    ther Digital Age.New York:McGraw-Hill,2001.
    Russ,S.(2003).10Reasons E-Learning Is a Successful Training
    Tool.Multi-Housing News,38,24.
    Taylor, G. L, &Disinger, J. F.(1997)The potential role of virtual reality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 38-43.
    Thompson, L.F&Lynch, B.J(2003).Web-based instruction:Who is
    inclined to resist it and why?Journal of Educ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9(3), 375-385.
    Torkzadeh, G.,&Koufteros, X.(1994)Factorial validity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impact of computer training.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4(3),813-821.
    Wang,A.Y.&Newlin, M.H(2002).Predictors of web-student
    perormance: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reasons for taking an
    on-line clas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18,151-163.
    Wang, T.H. (2007). What Strategies are Effective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 171-186.
    Winn, W.(1997).The Impact of Thrcc-dimensional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 on Modern Pedagogy. Seattle, 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uman Interface Technology laboratory
    Wong, M.S.L(2005).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self-efficacy: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in Malaysia.Jour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Southeast Asia.36(3),245-269.
    Young, B.J(2000).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2), 203-21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