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漢斌 Cai, Hon-Pan |
---|---|
論文名稱: |
從出土文獻重構《周易》乾、坤二卦在先秦漢初的意涵 Reconstruct the Significance of “Qian” and “Kun” Before the Early Han Dynasty by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
指導教授: |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
口試委員: |
黃麗娟
HUANG, Li-Chuan 王詩評 Wang, Shih-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出土文獻 、《周易》 、乾坤 、卜筮 、義理 |
外文關鍵詞: | excavated documents, Zhouyi, Qian Kun, divination,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出土《易》類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數字卦、上博簡《周易》、清華簡《筮法》、馬王堆帛書《周易》、海昏侯簡《易占》等。通過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方法,探討了先秦漢初時期「乾坤」二卦的形成,以及其哲學詮釋的發展脈絡。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紹了研究動機、相關文獻回顧、整理的出土資料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至五章為正文,又可分為兩個大部分。第二、三章是「乾坤」二卦的溯源與釋義,先從文字學角度解構了「乾坤」二字,指出「乾」字的本字可能是「倝」,與旌旗相關,而〈乾〉卦的異名「建」又與「建星」有關,共建「乾為天」的意涵。而出土資料顯示,「坤」字較晚才成為《周易》卦名,〈坤〉卦原名或為「𡘩」,可能是从六、昆聲,是《易》卦的專有名詞。第三章從考古學的角度討論了「乾坤」卦爻辭的內容,其中〈乾〉卦的「龍」指的是東方龍象星宿,與龍星的運行軌跡有關。而〈坤〉卦的各爻之間關連不明顯,故只能分開討論其中的內容,大致上有「馴服」的涵意。
第四、五章討論了「乾坤」在占筮和哲學中的不同發展。對於骨卜和數字卦,本文認為「數字卦」最早只可追溯到商代,早期的數字卦占卜方法尚不明確,而當中「一/七」和「六」為最常見的數字。到清華簡《筮法》,其以八經卦為占,與擇日術有很大關連,而首見「乾坤」與「陰陽」結合。海昏侯竹簡中的三篇《易》類文獻,與漢代象數、卦氣學說相關,與現存《易傳》有少量相似之處。
第五章探討了「乾坤」二卦的義理,先討論「乾為天、坤為地」,本文指出在西周時期「天地」二元觀念並不普及,而「天人」二元思想更為流行。隨著春秋戰國諸子對「天地」思想的發揮,「坤為地」才成為了〈坤〉卦的主要詮釋。到了漢代,馬王堆帛書《易傳》反映了《周易》哲學形成的過程。「乾坤」二卦的爻辭都提到了「龍」,所以賦予「龍」哲學意義,成為《易傳》的詮釋方向。孔子在《二三子問》中賦予虛無飄渺的「龍」具體的社會道德價值,強調統治者應該以德義來關心現實社會,反映了《二三子問》是一篇具有儒家思想色彩(但非純粹)的作品。而《衷》以陰陽協調、剛柔相濟、動靜相宜的角度詮釋《易經》,強調了二元調和的重要性。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sis excavated “Zhou Yi” related documents as the primary research subject, including numerical hexagrams, the Shanghai Museum Tomb Bamboo Bamboo Slips of “Zhou Yi”,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Bamboo Slips of “Shi Fa”(《筮法》), the Mawangdui Silk Manuscripts of “Zhou Yi”, the Haihunhou Bamboo Slips of “Yi Zhan”(《易占》), and so on.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philology,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the “Qian Kun” (乾坤) during the pre-Qin and early Han period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their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collated excavated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employed.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hapters focus on tracing the origins of the “Qian Kun” hexagrams. From a phil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haracters “Qian” and “Kun” are deconstruc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iginal form of “乾” may have been “倝”, which is related to banners and flags. The alternate name “Jian” (建) for the “Qian” hexagra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ian Star”(建星). Excavated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 character “坤” became the name of the hexagram in the “Zhouyi” at a later stage. Its original name may have been “𡘩”, it is a specialized term for the hexagrams in the “Zhouyi”.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he line statements in the “Qian Kun” hexagrams from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dragon” mentioned in the line statements of the “Qian” refers to the Azure Dragon constellation (蒼龍星宿) and its orbital trajec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ne statements of the “坤” hexagram are unrelated to each other, requiring separate analysis, and generally conveying the notion of “taming” or “domestication”.
Chapters Four and Five discus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s of the “Qian Kun” hexagrams in divination and philosophy. Regarding bone divination and numerical hexagrams, this thesis suggests that the earliest traceable origins of numerical hexagrams can be found in the Shang Dynasty. However,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early numerical hexagram divination are not clear, with “one/seven” and “six” being the most common numbers observed. I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Shi Fa”, divination is performed using the eight classic hexagrams, showing a significant connection to date selection techniques. It is also the first instance where the combination of “Qian Kun” and “Yin Yang” is observed. Moreover, the three “Chow Yi”-related documents found in the Haihunhou Bamboo Slips are associated with Image-number Symbolism(象數) and the theory of Hexagram Qi (卦氣), bearing some resemblance to the existing “Yi” commentaries.
Chapter Five explores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Qian Kun” hexagrams. It begins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s of “Qian as heaven” and “Kun as earth”, noting that the binary concept of “heaven and earth” was not prevalent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with the dualistic concept of “heaven and humanity” being more popular. Therefore, it was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s, that the concept of “Kun as earth” became the prim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Kun" hexagram, as philosophers began to explore the ideas of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Han Dynasty, the Mawangdui Silk Manuscripts of the “Yi Chuan”(易傳) reflect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line statements of the “Qian Kun” hexagrams mention a lot of the “dragon”, assigning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ragon”. Confucius, in the "Er San Zi"(二三子), ascribed concrete social and moral values to the elusive "dragon", emphasizing that rulers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the ethical governance of the real world. This reflects the Confucian influence in the "Er San Zi". The "Zhong"(衷) interprets the Yi 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in Yang coordination, the harmony of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movement and stillnes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dualistic harmony.
一、 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陸賈:《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漢〕劉安編,〔清〕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著,〔宋〕王應麟輯:《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涵芬樓,1923年),第12冊。
〔漢〕荀悦、〔晉〕袁宏:《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漢〕許慎著,〔宋〕徐鉉校:《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王弼注,〔唐〕 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陸明德:《經典釋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邵雍:《邵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收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洪适:《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著,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俞琰:《俞氏易集說》,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第32冊。
〔明〕來知德:《周易集註》(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明〕顧炎武著,陳坦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第75冊。
〔清〕朱彝尊:《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惠棟:《易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惠棟:《九經古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孫星衍:《周易集解》,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第88 冊。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李富孫:《易經異文釋》,光緒十二年至十四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6-219冊。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長沙:長沙嫏嬛館補校刊,1883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孫貽讓著,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5-227冊。
二、 出土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商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王其銀、李春濤:《青墩考古》(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輝主編:《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朱鳳瀚編:《海昏簡牘初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江學旺:《西周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李守奎編:《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竹書(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北京:中西書局,2017年)。
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南京博物院:〈江蘇海安青墩遺址〉,《考古學報》第2期(1983年4月),頁147-190。
故宮博物院編:《古璽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徐玉立主編:《漢碑全集(二)》(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跨湖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文物》第1期(1995年1月),頁37-43。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張俊成:《西周金文字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 2008 年)。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睡虎地秦墓簡牘》(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03-104。
陳偉主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傅斯年等著:《城子崖:山東歷城縣龍山鎮黑陶文化遺址》(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院,1934年)。
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裘錫圭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蔣偉男:《里耶秦簡文字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年)。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三、 專書
(美)David W. Anthony著,賴芊曄譯:《馬、車輪和語言》(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2021年)。
Matsumoto, D. R. (2009).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北平:琉璃廠,1937年)。
王化平、周燕:《萬物皆有數:數字卦與先秦易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收入《王國維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國維:《史籀篇疏證》,收入《王國維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朱歧祥主編:《甲骨文詞譜》(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李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汪濤:《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屈萬里:《讀易三種》,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
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無聞主編:《甲金篆隸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
徐錫臺:《周原甲骨文綜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晁福林:《先秦民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高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79 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 年)。
張政烺:《論易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梁宗巨:《數學歷史典故》(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連邵名:《帛書周易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012 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周易的構成時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年)。
陳初生編:《金文常用字典(修訂本)》(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居淵:《周易古今文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曾憲通、陳偉武主編:《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程貞一、聞人軍:《周髀算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楊樹達:《周易古義.老子古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樹達:《姑鵬句鑃再跋》,收入《積微居金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賈連翔:《出土數字卦文獻輯釋》(北京:中西書局,2020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聞一多:《周易義證類證》,收入《聞一多全集(乙集)》(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趙健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2000年)。
劉大均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出土易學文獻》(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釗主編:《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劉彬:《帛書《衷》新校新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1989年)。
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
鄭吉雄:《周易階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
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四、 論文
(日)近藤浩之:〈《帛書易傳》二三子篇的龍〉,收入朱伯昆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頁 386-390。
丁四新:〈馬王堆帛書《易傳》的哲學思想〉,《江漢論壇》第1期(2015年1月),頁40-47。
丁四新:〈數字卦研究的階段、貢獻及其終結〉,《周易研究》總第151期(2018年10月),頁43-72。
子居:〈清華簡《筮法》解析(修訂稿下)〉,《周易研究》總第129期(2015年1月),頁60-71。
牛清波:〈跨湖橋遺址所出刻劃符號補釋〉,《中原文物》第1期(2013年2月),頁60-62。
王化平:〈漢魏六朝碑刻引《周易》資料淺析〉,《周易研究》總第165期(2021年2月),頁71-76。
王永剛、崔風光、李延麗:〈陝西甘泉縣出土晚商青銅器〉,《考古與文物》第3期(2007年6月),頁11-22。
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收入艾蘭(Sarah Allan)、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頁26-49。
王長豐、張居中、蔣樂平:〈浙江跨湖橋遺址所出刻劃符號試析〉,《東南文化》第1期(2008年2月),頁26-29。
王瑩:〈帛書《二三子問》「龍之德」之意蘊及憂患意識〉,《周易研究》總第101期(2010年6月),頁79-86。
王瑩:〈帛書《易之義》鍵川、陰陽、剛柔、文武思想合論〉,《周易研究》總第83期(2007年6月),頁17-21。
宋鎮豪:〈談談《連山》和《歸藏》〉,《文物》第2期(2010年2月),頁48-58。
李零:〈曾侯乙墓漆箱文字補證〉,《江漢考古》第5期(2019年10月),頁131-133。
李學勤:〈清華簡《筮法》與數字卦問題〉,《文物》第8期(2013年8月),頁66-69。
李學勤:〈談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參考資料》第11期(1956年11月),頁16-17。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第1期(1972年12月),頁15-38。
唐蘭:〈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考古學報》,第2期(1957年6月),頁33-36。
夏鼐:〈從宣代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考古學報》第2期(1976年10月),頁35-58。
徐冬昌:〈青墩出土麋鹿角上刻劃紋之文化涵義探析〉,《東南文化》第5期(1990年10月),頁299-301。
張立文:〈帛書《易傳》的時代和人文精神〉,收入朱伯昆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頁67-88 。
張克賓:〈帛書《易傳》乾坤之義疏證〉,《孔子研究》第1期(2010年1月),頁26-33。
張克賓:〈龍德與易道〉,《社會科學戰線》第8期(2012年8月),頁13-17。
張政烺:〈中山王𰯼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208-232。
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第4期(1980年10月),頁403-415。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頁343-362。
郭靜云:〈由商周文獻試論歷史時間觀念之形成〉,《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頁1-20。
郭靜云:〈從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構字——兼釋「」字〉,《周易研究》總第106期(2011年4月),頁17-24。
陳夢家:〈郭沫若《周易的構成時代》書後〉,收入郭沫若:《周易的構成時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年),頁57-78。
陳睿宏:〈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筮法》論譚〉,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臺北:政大中文系,2014年),頁171-215。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7月17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596#_edn5,瀏覽日期:2023年3月4日。
曾志朗:〈時間細胞:不過是腦海魅影!〉,《科學人》,2023年1月1日,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5518,瀏覽日期:2023年4月23日。
程浩:〈《筮法》占法與「大衍之數」〉,《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4年1月),頁62-64。
程浩:〈清華簡《筮法》與周代占筮系統〉,《周易研究》總第122期(2013年11月),頁11-16。
程浩:〈略論《筮法》的解卦原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四輯)》(北京:中西書局,2013年),頁105-107。
馮時:〈《周易》乾坤卦爻辭研究〉,《中國文化》第32期(2010年10月),頁65-93。
馮時:〈中國早期星象圖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9卷第2期(1990年7月),頁114。
黃沛榮:〈近代出土文物在《易》學研究上的意義〉,《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4月),頁53-80。
黃忠天:〈《易經》《詩經》動植物象徵義涵與兩書互動關係比較研究〉,《文與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1-40。
黃德寛:〈清華簡《五紀》篇建構的天人系統〉,《學術界》總第285期(2022年2月),頁5-13。
廖名春:〈《周易.乾》卦新釋〉,《社會科學戰綫》第3期(2008年3月),頁37-46。
廖名春:〈《周易》卦爻辭的哲學——以《乾》《坤》兩卦爲例〉,《文史》總第108輯(2014年8月),頁79-104。
廖名春:〈《周易》乾坤兩卦卦爻辭五考〉,《周易研究》總第39期(1999年2月),頁38-49。
廖名春:〈王家臺秦簡《歸藏》管窺〉,《周易研究》總第48期(2001年5月),頁13-19。
廖名春:〈清華簡《筮法》篇與《說卦傳》〉,《文物》第8期(2013年8月)月,頁70-72。
趙平安:〈續釋甲骨文中的「乇」、「」、「」——兼釋舌(𠯑)的結構、流變以及其他古文字資料中從舌諸字〉,收入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頁9-11。
劉洪濤:〈釋「韓」〉,《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頁140-143。
劉彬:〈帛書《周易》「川」卦名當釋「順」字詳考〉,《周易研究》總第120期(2013年7月),頁18-25。
樓宇烈:〈易卦爻象原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6年3月),頁19-29。
蔡運章:〈秦簡《寡》、《天》、《䖭》諸卦解詁〉,《中原文物》第1期(2005年2月),頁42-52。
鄧亮:〈出土算籌補考〉,《中國科技史雜誌》第42卷(2021年9月),頁403-417。
鄭吉雄:〈《歸藏》平議〉,《文與哲》第29期(2016年12月),頁37-72。
鄭吉雄:〈試從詮釋觀點論易陰陽乾坤字義〉,彭林編:《中國經學(第六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33-52。
蘇建州:〈楚系文字「祟」字構形補說兼論相關問題〉,《中正漢學研究》第19期(2012年6月),頁13-40。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燕京學報》第6期(1929年12月),頁968-1006。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2年),頁59-66。
五、 學位論文
徐俊剛:《非簡帛類戰國文字通假材料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賴祖龍:《海昏竹書《易》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
六、 網路資料
引得市,https://www.mebag.com/index/,瀏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瀏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庫,https://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c_index.php,瀏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fdgwz.org.cn/,瀏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瀏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