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榮
CHANG CHIA JUNG
論文名稱: 運用Hiteach平台支援5E探究學習-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水溶液單元為例
Utilizing Hiteach Platform to Support 5E Inquiry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秋斌
LIN,CHIU-P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and e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水溶液的特性HiTeach5E探究式教學自然科教學
外文關鍵詞: Characteristics of an aqueous solution, HiTeach, 5E Inquiry Teaching,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運用HiTeach平台支援5E探究式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水溶液的特性單元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對於低成就的學生進步幅度較佳。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新竹市某國小五年級兩個班級,共 51 位學生,實驗架構採前測、後測設計,實驗組的教學活動是以HiTeach電子互動式平台支援5E探究式教學模式,控制組的教學活動是行動載具融入5E探究式教學進行。課程結束後,進行實驗組學習成效態度量表施測與實驗組學生學習狀況訪談。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的教學法皆能有效的提昇學習成效。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之間學習成效的比較沒有顯著差異。
    三、運用HiTeach平台支援5E探究式教學在水溶液的特性之「記憶」題型成績的提昇有顯著成效。
    四、運用HiTeach平台支援5E探究式教學對於實驗組低成就學生的學成效優於對照組低成就學生,以「記憶」、「分析」與「應用」有顯著成效。
    五、透過學習態度量表問卷與訪談過程中發現,運用HiTeach平台支援5E探究式教學有助於同儕之間的互動,並且提高學童在學習上的動機與興趣。

    最後根據實驗現場的觀察與研究結果的發現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水溶液的特性;HiTeach;5E探究式教學;自然科教學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utilizing HiTeach Platform to support 5E inquiry instruction on fifth grader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nd attitude toward the Aqueous Solution Unit in Natural Science cours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low-achievers' learning progress was much better.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Fifty-one students from two fifth-grade classe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 pre- and post-test design was used. An experimental group utilized Hiteach Platform to support 5E inquiry-based learning, whereas a control group used mobile devices for such learning. After the class was over, an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interviews about learning situation were administer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findings are the following:
    1.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 Utilizing Hiteach Platform to support 5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uld significantly help students answer “memory”-typed questions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change of three states of water.
    4. Utilizing Hiteach Platform to support 5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uld better help low achiev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o "memorize", "analyze" and "apply" the concept of the change of three states of water.
    5. The finding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view show that utilizing Hiteach Platform to support 5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uld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class observation and study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an aqueous solution, HiTeach, 5E Inquiry Teaching,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科學概念 8 第二節 探究式教學法 15 第三節 5E學習環 22 第四節 行動學習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環境 4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6 第四節 活動設計 4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56 第一節 學習成效分析 56 第二節 學習態度量表與訪談分析 66 第三節 教學活動及過程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8 一、中文部分 98 二、英文部分 106 三、相關網站 108 附錄一:5E探究教學教案 110 附錄二:學習態度量表 ...121 附錄三:前測後測試題 123 附錄四:學生能力檢測前測試卷 126 附錄五:學生能力檢測後測試卷 ...128 附錄六:訪談大綱 131 附錄七:導電性的觀察 ...132 附錄八:廣用指示劑變色圖 133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毛松霖、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對於國中學生地球科學-氣象單元學習成效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 461- 497。
    劉宏文、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 − 問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9(2),169-196。
    趙憲麟(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藥品概念認知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俊庚(2001)。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48-570。
    黃台珠(18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1。
    歐陽鍾仁(1987):科學教育概念。台北市:五南書局。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作者:S.M.Glynn,R.H.Yeany&B.K.Britto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瑞麟(2000)。科學概念的指稱與投射(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9-2411-H-031-012),未出版。
    陳淑筑(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4):發展和應用二段式診斷工具來偵測國中一年級學生之遺傳學另有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2(1),107-131。
    王靜如(1997):現代的學習認知研究與建構論賦與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屏師科學教育,5,2-13。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3(2),89-110。
    林士峰(2005)。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榮富 (1991):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合作計畫芻議。科學發展月刊,18(2),8-15。
    王美芬和賴阿福 (1993):國小一二三年級學生「生物構造配合功能」的概念發展研究(Ⅰ)。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NSC-81-01110S-133-5001-N)。台北市:國科會科教處。
    王靜如(2008)。教學與學習。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7,35-49。
    林振霖(1992)。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的研究: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的理解與解題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407-478。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林恬瑩、吳矞雲、何淑鈴(2005)。國小學童磁力概念之研究--以臺北市劍潭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為例。94學年度行動研究論文發表類,劍潭國小教師行動研究發表。2014年09月29日,取自http://web.jtes.tp.edu.tw/teachweb/action/intro94.html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49-59。
    葉欣儒(2005)。以認知架構為基礎之教學模式進行國小學童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君叡(2008)。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志芳(2003)。教學迷思手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案例。99年度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方案2-1「師培運作革新方案」。2014年10月01日,取自http://210.240.193.239/TMMVF06/files/archive/38_187536a6.pdf
    彭懋琳(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水溶液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聖校(1994)。不同教學法對錯誤概念修正的影響。台北師院學報,7期,169-204。
    羅興南(2012)。DINA與DINO模式於國小自然科電腦化診斷之應用,以五年級「水溶液」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龍立(1993)。國小電動機教學的問題與解答。國教世紀,29,32~36。
    謝秀月(1993)。教材影響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初探–以電動機單元為例。台南師院學報,26期,239-254。
    劉志宏(2003)。利用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電學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嘉德(2004)。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水溶液」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劉俊宏(2006)。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電路學相關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天平(2007)。動手操作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電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雪蓉(2007)。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電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高泰(2008)。透過5E 學習環教學設計探究四年級學生在電學概念改變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怡芳(201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電磁學概念」單元活動之內容分析~以5E學習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黃正(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法融入國小自然領域之研究--以「生活中的水溶液」教學網站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淮璋(2001)。國小學童對水溶液概念的認知與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淑君(2002)。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酸鹼概念的概念改變機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宗義(2003)。POE教學對國小學生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慶楠(2014)。iPod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作用」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李彩鳳(2012)。5E探究教學策略下教師提問類型對促進學生科學推理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均伊(2010)。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一個國中自然教師探究教學觀點的轉變。科學教育研究期刊,55(2),233-264。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5,641-662。
    黃仕棋(2003)。設計並建置一個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實驗課程之行動學習環境。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6)。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四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賴慧玲(譯)(2002)。教學模式(原作者:Gunter, M. A. & Estes, T. H.)。臺北市:五南。
    楊錦昌(2014)。以電子互動式平台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水的三態變化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松源、王美芬 (2001)。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實務。中華民國第17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曉雯(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935—98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蔡玉爐(2008)。POE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一亭(2001)。國小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家銘(2001)。運用POE策略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景期(2003)。以人本建構教學策略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水溶液酸鹼概念之概念改變機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沛瑩(2004)。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盈姿(2004)。以POE 策略探究中小學生對物質之「可燃性」的另有概念。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裕方(2005)。以5E建構式學習環教學探究國小學童「生鏽」概念改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燕玲(2006)。5E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佳典(2008)。5E探究式學習環教學對國二學生浮力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佳儀(2008)。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一學生學習演化單元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欣玲(2008)。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莊豐州(2013)。探討運用不同表徵順序融入5E探究式學習環對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簡諧運動」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玟萱 (2005)。行動學習在國小生態園學習環課程之應用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志銘 (2009)。創新數位學習模式與教學應用(初版)。台北市:文華圖書。
    許智陽 (2010)。建構悅趣式之鄉土教學行動學習系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藍麗敏(2013)。行動拼圖式合作學習法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叔卿、張君豪、劉一凡(2005)。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情境應用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73,62-76。
    黃國禎、曾曉馨、張薰方、朱蕙君 (2008)。數位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活動設計模式-以國小鄉土課程數位典藏網站之建置為例。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2),41-56。
    林秋斌(2011)。一對一的行動學習教室。國家文學學院T & D飛訊第120期,2011年6月1日。
    沈佳萍(2006)。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秋斌、陳佩庭、周錦昱、陳旻萃、蔡義昌、古詩璇、馮天韵(2013)。台灣中小學電子書包應用現況調查及推動障礙探討。GCCCE 2013:148-155。
    高台茜(2001),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台大教與學,第9期,2007年6月24日。
    黃友玲(2010)。數位閱讀浪潮之探究---以iPad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柏瑜、陳淑麗、曾世杰(2013)。永齡電子書包應用於語文補救教學方案的前驅性研究。2013年永齡希望小學執行成果暨補救教學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05日,取自http://www.yonglin.org.tw/act130628/left3.html。
    林勝賢(2009)。探討擴增實境融入行動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筠菱(2013)。應用Moblog導入網路協同的行動學習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高嘉蔆 (2006)。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PBL 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臻昀(2013)。行動學習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素養之成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書瑜(2014)。行動學習應用於探索教育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念穎(2014)。虛擬校園生態池於自然科教學之建置與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旻諺(2014)。擴增實境月相觀測系統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叔卿、張君豪、劉一凡(2005)。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情境應用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73,62-76。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圖和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期,頁47-66。
    黃萬居(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認知階層與酸鹼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期,頁13-5。
    黃萬居(1996):國小中年級學生對酸鹼概念認知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第4期,頁4-29。
    黃萬居(1999):概念研究法課堂講義。
    杜明進(1993):中日國小自然科學「溶解」相關教材之比較。新竹師院學報,7期,頁349-381。
    杜明進(1996):日本國小自然科學「水溶液的性質」相關教材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期,頁55-82。
    陳淮璋(2001):國小學童對水溶液概念的認知與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陳世昌(2011):iPod教學法融入六年級水溶液單元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應岳良(2014):WebQuest融入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水溶液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蔡志清(2009):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於教學對國中生理化學習之影響─以「水溶液、空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蔡宇姍(2008):以POE教學模式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溶液相關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葉欣儒(2005):以認知架構為基礎之教學模式進行國小學童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景期(2003):以人本建構教學策略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水溶液酸鹼概念之概念改變機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宗義(2003):POE教學對國小學生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凱綸(2002):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陳麗珠(2004):以學習歷程檔案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奇妙的水」教學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施富有(2005):提供鷹架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數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年級水的三態教學活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朱兆霖(2005):以小組合作的歷程檔案學習模式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奇妙的水」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蔡馥伊(2007):學齡前學童生活化科學活動設計與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水與空氣相關主題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蘇葦晟(2008):生活化科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水與空氣相關主題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台北市。
    黃心儀(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透過合作學習教學之科學概念研究~以「水」單元教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