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卓貞男 |
---|---|
論文名稱: |
懷舊意象之辯證性研究: 以新竹市漫遊經驗為例 A Study of Dialectic in the Nostalgic Image: A Case of Roaming around Hsinchu City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懷舊意象 、文化地景 、文化研究 、日常生活審美化 、漫遊者 、新竹市 |
外文關鍵詞: | nostalgic image, cul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studie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flâneur, Hsinchu C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著眼於懷舊意象與人文地景之間的關聯,探討空間和人心理的互動關係,當代「懷舊」現象愈來愈風行,不只限於媒體及人的消費行為,且是人心理本源上的懷舊衝動。本研究將採取文化研究跨學科的觀點,從都市的文化研究做出歷史意識的反省。研究方法上運用班雅明提出具有辯證意象(dialectical image)的漫遊者,進行古今印象疊合於當下的空間辯證,以慢速度的視覺經驗,撿拾快速變遷下歷史斷裂的碎片,重新檢視生活上所遺忘或忽略的事物;再加上歷史文獻的蒐集與分析、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運用古今地圖與照片的對照,和都市居民訪談的結果,重新檢視「北台文化古都」的新竹市,作為一個歷史的古城,在都市的演變與流動中,透露了哪些文化意涵?
研究結果得知,全球的資金流動決定一個地方的建設,儘管地景的意義與地方記憶息息相關,沒有政府有效的介入,建立一套利於地方居民的都市計畫,台灣任何一個地方,都將成為全球經濟控制下的新產物。此外,歷史地景漸成消費的結果,以觀光客的角度建設日常生活的空間;廣告充斥街道空間,感覺結構失去反省的意識,而以消費價值為標準。研究者認為,真正的懷舊,其實是有歷史、有文化的,是真正屬於自己家鄉的記憶,而今日的懷舊,卻只是被簡化、塑造來提供消費的。期盼台灣在未來的歷史中可以找回自己的歷史,形成自己生長的養分,並且找到回家的感受。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stalgic im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o explore interactions between space and human psychology. The increasing "nostalgia" phenomen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media and people's consumption behavior, but also to our psychological nostalgic impulse. This study discusses a cultural phenomenon, tak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view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makes an introspec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from cultural studies of the city.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the use of Benjamin's flâneur with dialectical image to make a spatial argument for ancient and modern impressions which are superimposed in the present moment. From the slow-speed visual experience, I try to pick up historical fragments under society's rapid transition, and re-examine the forgotten or ignored things in our daily lives. By means of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 together with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and current maps and photos and interviews with urban residents, I re-examine what cultural meanings have been revealed under Hsinchu City's changing development, which was truly a cultural ancient capital in northern Taiwan.
My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global flow of funds domin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place. Alth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s and people's local memory are closely related, anywhere in Taiwan will become a new product under the control of global economy if there is no effect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establish an urban plan benefiting the local residents. In addition, historical landscape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the product of consumption, people construct their daily living space from a tourist's viewpoint. Advertisement is flooding the street, our structure of perception loses its introspection, and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only value standard instead. I think that the real nostalgia embraces history, culture, and memories truly belonging to our country. But nostalgia is just simplified and modified to provide consumption today. I hope Taiwan could in the future recover its own history and find its own nutrients for growth, together with the feeling of coming home.
一、中文部分
不著撰人,《新竹文獻會通訊》第006號。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4。
不著撰人,《新竹文獻會通訊》第017號。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4。
不著撰人,《二十一世紀回顧與前瞻系列:塹城風華》。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2。王志弘譯,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1994。
王志弘,〈都市流動危機的論述與現實:台北「交通黑暗期」的分析〉,《流動、空間與社會:王志弘1991-1997論文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8。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克蘭恩(Mike Crang)著,《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2003。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愛德華.索雅(Edward William Soja)著,《第三空間》。新北市:桂冠,2004。王志弘譯,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空間是個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市:群學,2008。
孔明安,《物.象徵.仿真:鮑德里亞哲學思想研究》。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2010。
方益萍、何曉軍譯,凱文.林奇(Kevin Lynch)著,《城市意象》。北京市:華夏,2012。
王才勇,《現代性批判與救贖:本雅明思想研究》。上海市:學林,2012。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新北市:左岸文化,2003。
石計生,《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台北市:群學,2007。
石計生,〈台灣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在人文社會與資訊加值的探討:從數位典藏城市的建制談起〉,《2008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系統》。台北市:台大地理系地理資訊應用推廣計畫,2008。
石計生,〈大稻埕異托邦:百年城市文化史裡的「福科問題」與文化閒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8期,2012。
甘懷真,《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個史學的觀點》。台北市:台灣大學,2006。
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
吳俊雄,《竹塹城之沿革考》。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市:玉山社,2002。
李依倩,〈土懷舊與洋復古:流行風潮的年代建構與歷史想像〉,新竹市:去國、
汶文、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2005。
李兆前譯,詹.韋布(Jen Webb)著,〈文化研究與美學:快感和政治〉,陶東風
主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6。
吳靖雯,〈懷舊圖像的消費:以小草藝術學院明信片為例〉,台北市: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市:北京大學,2008。
吳冶平,《空間理論與文學的再現》。蘭州市:甘肅人民,2008。
李春譯,亨利.勒菲佛(Henri Lefebvre)著,《空間與政治》。上海市:上海人民,2008。
何杰,〈物換星移:三個世代的懷舊模式語彙探討〉,台中市:逢甲大學景觀與休
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09。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市:麥田,2011。
吳靖,《文化現代性的視覺表達:觀看、凝視與對視》。北京市:北京大學2012。
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2012。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新竹廳總務科,1907。
邱彭生譯,劉易士.柯塞(Lewis A. Coser)著,〈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期,1993。
林士欽,〈1945年以前新竹城市中心的形成與轉化〉,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
林志明譯,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林志明,〈注意的觀看:波特萊爾的《現代生活的畫家》〉,《中外文學》第30卷第11期,2002。
邱德亮,〈維希留加速2000年〉,台中市:「間別千年:臨界空間與社會」國際學
術研討會,1999。
周憲,〈日常生活的「美學化」:文化「視覺轉向」的一種解讀〉,《哲學研究》第10期,2001。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5。
林路,《攝影藝術二十講》。上海市:學林,2005。
周尚意、張春梅譯,段義孚(Tuan Yi-Fu)著,《逃避主義》。新北市:立緒文化,2006。
卓貞男,〈「懷舊」與文創產業發展之初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2012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2012。
胡品清譯,查爾斯.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巴黎的憂鬱》。台北市:志文,1985。
洪瑛君,〈靈魂的鄉愁:林耀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嘉義縣:南華大
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1996。
洪惠冠主編,〈新竹之心東門城〉文宣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新竹市立文化中
心,2000。
胡家瑜,〈從移動的空間到轉變的地景:對於賽夏社會變動性與穩定性的另類思
考〉,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
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9。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998。
徐瑞萍,〈二十世紀台灣中比例尺地形圖套疊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郗海飛主編,《中國設計批評:城市的表情》。長沙市:湖南美術,2006。
高建平譯,海因茨.佩茨沃德(Heitz Paetzold)著,《符號、文化、城市:文化批評哲學五題》。成都市:四川人民,2008。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市:東大,2009。
高榮禧,〈巴黎作為現代性之都的審美反思〉,王淳美主編,《跨文化劇場與文藝》。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學,2011。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52。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台北市:龍田,1982。
張景森,《台灣的都市計畫》。台北市:葉強,1993。
許綺玲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5。
許綺玲譯,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陳騰芳等,《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張德南,《竹塹影像憶往》。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
張德南主編,《竹塹文獻雜誌》第9期。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陳淑惠、劉盈蘭,《新竹市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古蹟篇》。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
中心,1999。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市:巨流,2000。
張旭東、魏文生譯,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市:臉譜,2002。
陳怡華,〈都市的漫遊者:蔡明亮電影中的台北人〉,台北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名磻,《竹塹風之戀:新竹市導山覽水書》。台北市:紅樹林文化,2003。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市:揚智文化,2005。
陳宗岳,〈靈光、寓言師與反諷的烏托邦:論本雅明思想中對城市經驗的批性〉,嘉義縣: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市:易博士文化,2006。
張世倫譯,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著,《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市:臉譜,2009。
陳憶萱,〈華人遊客文化資產懷舊意象及其旅遊行為之探討: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
例〉,花蓮縣: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陸揚,《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上海市:復旦大學,2012。
黃蘭翔,〈清代台灣“新竹城”城牆之興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2/3
期,1990。
溫文龍,《竹塹映象:歲月的烙痕》。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
黃俊銘,《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曾光華、陳貞吟、張永富,〈以方法目的鏈探討旅客懷舊體驗的內涵與價值〉,《戶外遊憩研究》第17卷第4期,2004。
陽曼,〈找尋逝去的時間、記憶和自我:試論世紀末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懷舊電影〉,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
黃應貴,〈導論: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9。
黃怡譯,馬克.戈特迪納(Mrak Gottdiener)、雷.哈奇(RayHutchison)著,《新城市社會學》。上海市:譯文,2011。
楊英,〈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2種。
楊敏芝,〈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第1期,2000。
楊凱麟譯,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著,《消失的美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1。
楊德友譯,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著,《懷舊的未來》。南京市:譯林,2010。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駝背人〉,孫冰主編,《班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市:文匯,1999。
廖炳惠主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市:麥田,2011。
趙慶昇,〈新竹舊城區都市實質空間改造之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趙冬梅,《溯源與比較:當代海峽兩岸的小城小說》。北京市:北京大學,2011。
寧梅,《生態批評與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市:南
京大學,2011。
蔡厚男,〈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
論文,1991。
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2》。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潘國正主編,《風城影話:新竹市電影、戲院大事圖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
化中心,1996。
劉敏耀,《新竹市古蹟導覽手冊:風城》。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3。
劉成富、全志鋼譯,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消費社會》。南京市:南京大學,2008。
魯路譯,斯文.克拉默(Sven Kramer)著,《班雅明》。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8。
賴志彰、魏德文、高傳棋,《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2003。
簡逸姍譯,麥肯.邁爾斯(Malcolm Miles)著,《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台北市:創興,2000。
顏亮一,《記憶與地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9。
羅靚譯,瑪莉.格拉克(Mary Gluck)著,《流行的波希米亞:十九世紀巴黎的現代主義與都市文化》。合肥市:安徽教育,2009。
龔卓軍、王靜慧譯,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2003。
二、西文部分
Baker & Kennedy,“Death by Nostalgia: A Diagnosis of Context-specific Ca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21, 1994.
David Lowenthal,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Fred Davis, Y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9.
Jean Baudrillard,“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in H.Foster, ed.,Postermodern Culture. London: Pluto Press, 1983.
James Der Derian, ed., The Virilio Reader. Oxford:Blackwell, 1998.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 and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Malcolm Barnard, Fashion as Communi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Oswald Werner & G. Mark Schoepfle, Systematic Fieldwork, Vol. 1: Foundations of Ethnography and Interviewing. Newbury Park: Sage, 1987.
Phil Hubbard et al., Thinking Geographically: Space,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2.
Roberta Rubenstein, Home Matters: Longing and Belonging, Nostalgia and Mourning in Women’s Fiction. New York: Palgrave, 2001.
Simon Gunn,“City of Mirrors: The Arcades Project and Urban History.” Journal of Victorian Culture, 2002.
Tony Bennett,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trans. Harry Zohn. London: Verso, 1983.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Howard Eiland & Kevin Mclaughlin trans.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三、網路文獻
李依倩,〈土懷舊與洋復古:流行風潮的年代建構與歷史想像〉,http://www.srcs.nctu.edu.tw/speech_pages/CSA2005/papers/0108_A3_1_Li.pdf,2013年6月6日下載。
陽曼,〈找尋逝去的時間、記憶和自我:試論世紀末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懷舊電影〉,http://www.docin.com/p-402586984.html,2013年6月6日下載。
黃彥瑜、沈如峰,〈走過歷史,靖廬轉型〉,http://www.epochtimes.com/ b5/10/9/11/n3022002.htm,2013年7月22日下載。
葉龍彥,〈新竹當代戲院訪談記錄電影院篇〉http://media.hcccb.gov.tw/
manazine/2002-04-23/magazine1-6.htm,2013年7月27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