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月珍
Peng Yueh-Jen
論文名稱: 以統計方法探討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數學之重要因素 〜以新竹縣為例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xplore Important Factors in Upper Elementary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Mathematics - A Case Study of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楊錦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因素學習意願數學學習動機
外文關鍵詞: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factors, learning will, mathematics learning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數學的重要因素,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課學習主要因素的現況。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學生基本背景資料」、「對上數學課的看法」及「對數學課上課方式的喜好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問卷共發出984份,回收比率96.1%,取得有效樣本為874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descrip-
    tive statistics)、獨立樣本t考驗(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皮爾遜積差相關 (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 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得到以下幾項發現:
    一、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數學的主要困擾是對數學沒興趣,而提昇對數學的學習信心、學習態度或吸引力,有助於提昇學童的學習興趣。
    二、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數學感到最有趣的是動腦解題,而男生又比女生感興趣,六年級則比五年級學童有興趣,在成績方面,數學成績表現愈好的學童愈喜歡動腦解題。
    三、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喜歡的數學課上課方式是「啟發探究」,最不喜歡的是「傳統講述」教學。
    四、「分組合作」、「啟發探究」、「多元創造」三個上課喜好向度彼此間有明顯的相互影響力,亦即只要提昇其中任何一個喜好向度其他二個向度就會隨之提昇,而且不同年級、不同成績表現對此三個喜好向度亦有顯著差異。
    五、「多元創造」與「具吸引力、學習態度」之間存有高度顯著正相關(0.6<r<0.62),而「傳統講述」的上課方式與學童對數學課的看法相關性卻不高(0.156<r<0.374)。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ou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athematical learning and to understand current learning condition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in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This study adopts an investigative research method,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The questionnaire focuses on three areas (1) "basic background of students", (2)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toward attending mathematics", and (3)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students’ like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ar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upper grades (5th and 6th) in Hsinchu County. A total of 984 questionnaires where distributed with a return rate of 96.1%; thus, 874 total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our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used: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2)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3) one-way ANOVA, and (4)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concluded below:
    1. The main problem, for uppe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ounty, is the lack of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However students’ interest can be increased through boosting self confidence in students’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promoting positive attitudes and attraction towards math.
    2. High achievers of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ounty prefer to and show greater interest to in seeking mathematical solutions independently. Statistically, boys show more interest in math than girls and grade six students’ show more interest than grade five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Additionally, high achievers prefer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3. "Discovery learning" rather than "teacher-centered lecture" is the teaching method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ke most in Hsinchu County.
    4. "Group cooperation", "discovery learning ", and "multiple creativity" are thre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gree to which students’ demonstrate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n increase in students’ interest in math by one factor is related to and naturally promotes an increase by the other factors. Furthermore, these three factors a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students’ grade and performance level.
    5. "Multiple creativity" and "attractive power , learning attitud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0.6<r<0.62), but "teacher-centered lecture" and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toward attending mathematics show lower correlation (0.156<r<0.374).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理論基礎的轉變----------------------------------5 第二節 影響學生學習之因素----------------------------------8 第三節 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31 第三節 研究假設------------------------------------------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37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44 第六節 研究流程------------------------------------------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背景特性分析------------------------------47 第二節 各量表之效度分析與信度分析---------------------------53 第三節 對數學課看法與喜好上課方式之分析----------------------59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在數學課看法上之差異分析-------------65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數學課上課方式喜好向度之差異分析----74 第六節 學童對數學課看法與上課方式喜好向度之相關分析-----------82 第七節 結果綜合分析---------------------------------------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5參考文獻 -------------------------------------------------97 附錄1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數學重要因素之問卷(預試)-------104 附錄2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數學重要因素之問卷(正試)-------110 表 次 表 2-2-1 教育產能模式之九項影響學習的因素--------------------9表 2-2-2 評分標準表--------------------------------------10表 2-2-3 影響學習各項因素評分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次數----------10表 2-2-4 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排序表--------------------------12表 2-3-1 溫納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分析------------------------20表 2-3-2 影響班級氣氛的環境因素----------------------------27表 3-2-1 新竹縣國民小學學校類型一覽表----------------------32表 3-2-2 新竹縣國民小學學校類型高年級班級數一覽表------------34表 3-2-3 正式問卷分層抽樣校數分配表------------------------35表 3-2-4 研究樣本分層抽樣分配表----------------------------36表 3-4-1 學童對數學課看法之分項題目分配表-------------------39表 3-4-2 學童對數學課看法題目計分方式一覽表-----------------41表 3-4-3 學童對數學課上課方式的喜好分項題目分配表------------42表 3-4-4 學童對數學課上課方式的喜好題目計分方式一覽表--------44表 4-1-1 學童背景基本資料問卷樣本分析表(單選題)------------48表 4-1-2 學童背景基本資料問卷樣本分析表(複選題) -----------49表 4-1-3 學童背景基本資料複選題被選填總次數分析表------------50表 4-1-4 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學習困擾上之分析情形一覽表----------51表 4-1-5 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學習趣味上之分析情形一覽表----------52表 4-2-1 對上數學課的看法因素分析摘要表--------------------54表 4-2-2 對上數學課上課方式的喜好程度因素分析摘要表----------56表 4-2-3 量表信度值一覽表---------------------------------58表 4-3-1 高年級學童對上數學課看法分析表--------------------59 表 4-3-2 背景變項之學童對數學課整體看法分析-----------------60表 4-3-3 對數學課上課方式喜好程度分析----------------------62表 4-3-4 不同變項學童對數學課喜好上課方式之程度分析----------63表 4-4-1 不同年級學童對上數學課看法取向上之差異分析----------65表 4-4-2 不同性別學童對上數學課看法取向上之差異分析----------66表 4-4-3 父親教育程度對學童在數學課看法取向上之差異分析------67表 4-4-4 母親教育程度對學童在數學課看法取向上之差異分析------69表 4-4-5 不同成績表現學童在數學課看法取向上之差異分析--------71表 4-4-6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對數學課看法取向差異綜合表--------73表 4-5-1 不同年級學童對上數學課上課方式的喜好向度差異分析-----75表 4-5-2 不同性別學童對上數學課上課方式的喜好向度差異分析-----75表 4-5-3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學童對上課方式的喜好向度差異情形---76表 4-5-4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學童對上課方式的喜好向度差異情形---78表 4-5-5 不同成績表現之學童對數學課上課方式喜好向度差異分析---80表 4-5-6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對數學課上課方式喜好綜合差異情形--81 表 4-6-1 學童對上數學課看法間之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表 -------82表 4-6-2 學童對數學課上課喜好方式間之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表---83表 4-6-3 學童對數學課的看法與喜好上課方式之間相關性分析-------84 圖 次 圖 2-3-1 Flavell的後設認知架構圖--------------------------13圖 2-3-2 Brown的後設認知架構------------------------------14圖 2-3-3 Maslow需求層次論圖------------------------------18圖 2-3-4 歸因模式正面與負面的因果推論----------------------21圖 3-1-1 研究架構圖--------------------------------------31圖 3-6-1 研究流程圖--------------------------------------46圖 4-3-1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對數學課看法認同程度長條圖--------61圖 4-3-2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對數學課看法認同程度長條圖--------64

    中文部份
    王曉璿(1997):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第39 卷,第1 期,7-13。
    王怡云(2001):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同儕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高雄:復文書局。
    朱則剛(1994b):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雙月刊,208-,1-15。
    朱湘吉(1993):教學設計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 期,1-29。
    李明芬(1997):從另類觀點詮釋後設認知。社會教育學刊,第二十六卷,181- 203頁。
    李彥儀(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玲(1995):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大碩士論文。
    吳清山等(1997):班級經營。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幸宜(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76):國小班級氣氛之研究。測驗年刊,23,82-95。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
    吳眀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19。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奇賢(2000b):虛擬學校之建構與應用。2000 中小學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學院,55-57。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林清江(1996):教育社會學。臺北:台灣書店。
    林彥志(2002):從後設認知理論談數學解題的學習與教學。教育趨勢導報,
    2002.11第二期。
    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02/a/a05.pdf
    林淑妃(2002):國小班級氣氛與自然科教師教學之詮釋性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84):班級氣氛和學生對於科學態度之關係(英文)。教育學刊,5,1-20。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洪文良、謝金青(2003):樣本調查研究的理想抽樣人數計算公式。
    http: //www. nhcue.edu.tw/~gvfe/information/report/specimen.doc
    翁嘉聲(2001):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以雯(1981):考試焦慮的評量。測驗與輔導,47,744-746。
    袁以雯(1982):國中學生考試焦慮的處理:認知行為矯治法的實例研究。台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世傑(2001):網路科技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簡單的幾何圖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增訂再版) 。臺北:三民書局。
    陳麗妃(2005): TIMSS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密桃(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學刊,3,161-207。
    陳茜如(1995):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臺北:儒林。
    張春興(1982):心理學(九版)。臺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 期,彰化師大科教中心。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 期,彰化師大科教中心。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娟(1996):高一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師大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嘉仲(2002):影響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項必蒂(1979):高級中學教材、年級暨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的關係。國立政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皓彩(1997):國中學生對初任理化教師學科教學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賴保禎(1997b):家庭環境診斷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千華。
    蕭阿全(1984):國小學童數學焦慮之形成與原因。教育與心理研究,14期,99-139
    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
    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盧美貴(1990):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吳清山等人(主編):班級經營(435-466)。台北:心理出版社。
    鍾蔚起譯述(1991):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與增進教學成效的策略。師友月刊,
    291 期,31~33 頁。
    魏麗敏(1996):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 Eds.), Metac-
    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1.
    Bull, S., & Solity, J.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Great Brition: Croom Helm.
    Clement, D. H. & Gullo, D. F. (1984). Effects of comuter programming on young
    children’s cogn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6), 151-158.
    Cross, D. R. & Paris, S. G. (1988). Developmental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2), 131-142.
    Ellis, H. C., & Hunt, R. R. (1989). Fundamentals of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 (4th ed.).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Flanders, N. A. (1970).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Menlo Park. Calif: Addison-
    Wesley, 19, 1-20.
    Flavell, J. H. (1976).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B. Resnick
    (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 pp.231-235 ).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 -
    baum Associates.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r of metacogniti- on.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 derstan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Kellaghan, T., Sloane, K., Alvarez, B. & Bloom, B. S. (1996). 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吳國淳譯)。臺北:五南。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yer, R. E. (1981). The promi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W. H.
    Reeman and Company.
    Steel, J. M., House. E. K., & Kerins, T. (1970). A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instruc- tional climate through few inference student judgements. American Education- al Research Journal, 8, 447-448.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In T. Husen, & N. postlet- 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in encyclopedia of educat ion. Supplementary Vol. 1, pp. 162-163. New York: Pergamon.
    Walberg, H.J. (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
    ologyin the Schools, 5(3), P. 247-253.
    Withall, J.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emotional climate in classroo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Vol. 17,
    P. 347-361.
    Woolfolk, A. E.(199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