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玉潤 Chang, Yu-Jun |
---|---|
論文名稱: |
民國時期化妝品與女性消費文化 Cosmetics and Women's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Republican Era |
指導教授: |
巫仁恕
Wu, Jen-Shu 李卓穎 Li, Cho-Ying |
口試委員: |
連玲玲
Lien, Ling-ling 孫慧敏 Sun, Huei-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化妝品 、舶來品 、價格 、消費文化 、摩登女性 、國貨運動 |
外文關鍵詞: | cosmetics, imported product, price, consumer culture, modern women, Domestic goods mo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840年鴉片戰爭後,開放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舶來化妝品也隨之進入中國市場,逐漸取代以粉、黛、脂、香為主的中國傳統舊式化妝品。本論文透過民國時期上海的女性期刊,如:《良友》畫報、《婦女雜誌》、《玲瓏》,以及與價格相關的《華洋月報》,嘗試探索化妝品與女性消費文化之間的關係。
舶來化妝品刺激中國國貨化妝品業的崛起與發展,使華洋化妝品處於競爭關係。《華洋月報》中所刊登的化妝品價格波動能窺知華洋化妝品之間的價差,在與新興消費階層的薪資比較後,使我們清楚化妝品的消費定位。化妝品廣告的宣傳方式可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促銷與名人代言、中西融合的宣傳方式。其中,化妝品廣告中的女子形象呈現大眾對於「摩登女性」的認知,同樣也將大眾對於「摩登女性」的認知與想像投射於廣告中。
1934年的婦女國貨年,抨擊化妝品的文章及報導達到高峰。女學生一方面是喜愛洋貨化妝品的消費者,另一方面是國貨運動的提倡者。從報刊上女學生的投稿文章展示了她們如何與社會大眾針對化妝品消費的議題進行對話。
考察化妝品業的發展及女性消費者的互動,本論文認為女性消費、使用化妝品的議題上被放大檢視與討論之因在於,愛國人士將化妝品與國家經濟關聯起來,反映出他們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憂心與焦慮。
After the Opium War in 1840, five treaty ports such as Shanghai were opened, and imported cosmetics also entered the Chinese market, gradually repla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old-fashioned cosmetics based on powder, dai, fat and incen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smetics and women's consumer culture through women's periodical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ch as Liangyou Pictorial, Women's Magazine, Linglong, and price-related Huayang Monthly.
Imported cosmetics stimulat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mestic cosmetics industry, so that foreign and domestic cosmetics are in a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The data of the price fluctuations of cosmetics published in Huayang Monthly reflected the price difference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cosmetics, and after comparing with the salaries of emerging consumer classes, 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consumption positioning of cosmetics. The publicity method of cosmetics advertis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amely promotion and celebrity endorsement, and the publicity metho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on. Among them, the female image in cosmetics advertisements presents 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modern women”, and also projects the public's cognition and imagination of “modern women” into the advertisement.
In 1934, the year of women's domestic goods, articles and reports criticizing cosmetics reached a peak. On the one hand, female students are consumers who love foreign cosmetic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advocates of the domestic product movement. Articles contributed by female student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show how they have a dialogue with the public on the issue of cosmetics consumption.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smetics industr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female consume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issue of women's consumption and use of cosmetics has been amplified and discussed is that the patriots tried to correlate the cosmetics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reflects their worry and anxieties about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 期刊報紙
《女朋友》(上海),1931-不詳。
《女聲》(上海),1932-1948。
《中國攝影學會畫報》(上海),1925-不詳。
《天津商報畫刊》(天津),1930-1937。
《申報》(上海),1872-1949。
《申報月刊》(上海),1932-1945。
《西北評論》(南京),1934-1935。
《良友》(上海:上海書店),1926-1945。
《東方雜誌》(上海、重慶),1904-1948。
《治中年刊》(上海),1937。
《社會日報》(上海),1929-1945。
《社會與教育》(上海),1930-1933。
《南京私立中華女中校刊》(南京:中華女中編輯委員會),1929-不詳。
《玲瓏》(上海),1931-1937。
《風月畫報》(天津),1933-1937。
《時事公論》(上海),1934-1935。
《國貨月刊》(廣州),1934-1937。
《國貨月報》(上海),1934-1935。
《婦人畫報》(上海),1933-1937。
《婦女生活》(上海),1935-1941。
《婦女雜誌》(上海),1919-1937。
《晨光週刊》(杭州),1934-1937。
《華洋月報》(上海),1934-1941。
《競樂畫報》(上海),1935-不詳。
二、 中日文書籍
《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台北:國史館據中華民國十四年版本重印,1982。
吳詠梅,李培德《圖像與商業文化:分析中國近代廣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
吳果中,《《良友》畫報與上海都市文化》。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吳三、陸原,《中國歷代美容・美髮・美飾辭典》。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13。
郁慕俠原著、蔡登山主編,《生活在民國的十里洋場:《上海鱗爪》》風華篇。臺北市:新銳文創,2019。
葛凱(Karl Gerth)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塑造》。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1。
江文君,《都市社會的興起:近代上海的中產階層與職業團體》。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業品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左旭初,《民國化妝品包裝藝術設計研究》。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6。
史全升,《民國實業家列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朱漢國、楊群,《中華民國史》第九冊傳四。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周佳榮、范永聰主編,《東亞世界:政治.軍事.文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2014。
上海市檔案館編,楚焰輝整理,《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17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上海市檔案館編,楚焰輝整理,《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18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上海百貨公司、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編,《上海近代百貨商業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中國徵信所,《上海工商人名錄》。上海:美華書局,1936。
張永久,《鴛鴦蝴蝶派文人》。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張寧,《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9。
陳定山原著、蔡登山主編,《春申舊聞:老上海的風華往事》。臺北市:獨立作家,2016。
陳惠芬,《現代性的姿容 : 性別視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馬洪武,《中國近現代史名人辭典》。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
李長莉,《晚清上海:風尚與觀念的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李長莉等,《中國近代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女性與大眾傳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7。
連玲玲,《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13。
倪延年,《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0。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3。
鬱慕俠,《上海鱗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游鑑明,《當二十世紀中國女性遇到媒體》。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17。
潘君祥主編,《中國近代國貨運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編纂委員會,《上海新聞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0。
ポーラ文化研究所編集,《明治・大正・昭和の化粧文化 : 時代背景と化粧・美容の変遷》。東京都:ポーラ文化研究所,2016。
岩間一弘著,葛濤、甘慧杰譯,《上海大眾的誕生與變貌:近代新興中產階級的消費、動員和活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岩間一弘,《上海大衆の誕生と変貌:近代新中間層の消費・動員・イベント》。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
山村博美,《化粧の日本史:美意識の移りかわり》。東京:吉川弘文館,2016。
石田あゆう,《図説戦時下の化粧品広告:1931-1943》。大阪市:創元社,2016。
和田博文,《資生堂という文化装置 1872-1945》。東京都:岩波書店,2011。
和田博文著,廖怡錚譯,《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臺北市:蔚藍文化,2017。
三、中日文期刊論文
文昭,〈既是文學家又是企業家——陳蝶仙剪影〉,《中外企業家》1994年第4期,頁7。
王慧,〈也談《女子世界》——以陳蝶仙及其家人為中心〉,《學術交流》,2013年第12期,頁216-220。
李玉瑛,〈婦女史、性別與消費文化〉,《近代中國》,期144,2001年8月,頁105-115。
李帆,〈民國上海裝飾藝術風格的化妝品包裝設計研究〉,《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年期6,頁36-38。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期60,2000年8月,頁92-98。
李培德,〈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月份牌廣告畫與近代中國「摩登女」形象的塑造〉,《廣告學研究》,第40集,2013年7月,頁35-61。
周石峰,〈階層、性別與空間:民國時期崇洋消費文化的生成與傳播〉,《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頁155-160。
金其斌,〈「摩登」古今談——兼談漢語音義中的謔譯〉,《語文建設通訊》(香港)2018年第116期,頁61-63。
金普森、周石峰,〈「國貨年」運動與社會崇洋觀念〉,《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年第4期,頁76-81。
胡云華,〈陳蝶仙創辦家庭工業社〉,《民國春秋》,2000年第1期,頁26-29。
孫慧敏,〈民國時期上海的女律師(1927-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4,2006年12月,頁51-88。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rn Girl)〉,《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期,1999年6月,頁57-96。
屠蟲,〈亦文亦商的陳蝶仙〉,《博覽群書》,1996年第7期,頁44-45。
張勇,〈「摩登」考辨——1930年代上海文化關鍵詞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6期,頁36-50。
張美君,〈20世紀早期的國貨運動與民族主義消費文化的形成〉,《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第23期,頁302。
張寧,〈是運動還是賭博?:跑狗論述與現代上海的成型,1927-3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2,2003年12月,頁73-124。
張寧,〈從跑馬廳到人民廣場:上海跑馬廳收回運動,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8,2005年6月,頁97-136。
張寧,〈運動、殖民與性別:近代上海英式狩獵活動中的女性〉,《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0,2017年12月,頁1-66。
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4,2006年12月,頁1-50。
黃慶慶,〈近代「國貨年」運動史研究綜述〉,《高校社科動態》,2011年第4期,頁18-21。
楊天亮,〈民國時期的國貨團體與國貨運動〉,《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第6期,頁52-54。
董智穎,〈中國近代史上的兩種《女子世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33-34。
錢小明、程麟蓀,〈略論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國貨運動」〉,《上海經濟研究》1984年第10期,頁39-44。
謝麗,〈反傳統與被傳統從兩份《女子世界》看近代女子世界的艱難建構〉,《史學月刊》,2014年第9期,頁107-115。
鐘祥財,〈陳蝶仙的經濟思想〉,《上海經濟研究》,1992年第6期,頁72-76。
Judith Walkowitz著,李麗芳翻譯,連玲玲校訂,〈性別與跨國消費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0,2012年12月,頁167-199。
四、學位論文
陳彥蓉,〈《良友》畫報視覺圖像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4。
董智穎,《陳蝶仙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廖珮君,〈清潔、衛生與民國時期消費文化(1912-1937)〉。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五、英文專書
Gerth,Karl.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Lean,Eugenia.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in China: Local Innovation and Translated Technologies in the Making of a Cosmetics Empire,1900-1940.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
六、電子資料庫
《申報》資料庫,http://server.wenzibase.com/spring/front/read
《玲瓏》哥倫比亞大學,https://archive.org/details/cullinglong。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城市小報資料庫,
https://mhdb.mh.sinica.edu.tw/newsp/。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婦女期刊作者研究平台資料庫,
https://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web/acwp_index.php。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
https://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web/。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https://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
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https://www.cnbksy.com/home。
七、網路資料
Jean Harlow與蜜絲佛陀網站,https://www.maxfactor.com/zh-cn/our-brand/iconic-looks/jean-harlow(2020年4月13日檢索)。
香港雙妹嚜網站,https://www.twogirls.hk/tc/about_us.php (2022年6月5日檢索)。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nccu。(2022年6月1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