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秋碧 |
---|---|
論文名稱: |
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輔導效果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維芬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7 |
中文關鍵詞: | 生活適應 、情緒智力 、幸福感 、正向情緒 、輔導方案 |
外文關鍵詞: | Life Adjustm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ell-being, Posi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有生活適應困擾之國小學童在情緒智力、生活適應及幸福感的立即輔導與延宕輔導效果,並設計情緒輔導方案,以提供未來研究和實施相關學童之輔導方案之參考。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新竹縣信勢國小五年級30名有生活適應困擾之學童為取樣對象,並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成員每週接受兩次,每次四十五分鐘,共計十六次的「正向情緒團體方案」輔導,對照組則接受十六次一般性團體輔導活動實驗方案的輔導。
本研究以「兒童情緒智力量表」、「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國小兒童幸福感量表」為評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後測及追蹤測量,所得資料採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考驗研究假設。此外,分析歸納各項回饋資料如「自我回饋表」,「單元回饋表」、「團體總回饋表」等等記錄,以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與補充說明。
根據研究結果,茲將本研究主要結果摘要如下:
(一)在實驗結束一週內,實驗組學童在「兒童情緒智力量表」、「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國小兒童幸福感量表」之總量表與部分分量表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後測得分,即此方案對提升學童的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具有立即性效果。
(二)在實驗結束一個月後,實驗組學童在「兒童情緒智力量表」、「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國小兒童幸福感量表」之總量表與部分分量表追蹤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追蹤測得分,即此方案對提升學童的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具有延宕性效果。
(三)實驗組受試者對於「正向情緒實驗方案」頗為喜愛,也持正向肯定之態度,懂得運用活動所學來自我激勵,提升幸福感受。
(四)研究者根據研究的發現、缺失與限制,於文末提出幾項建議,以供教育及輔導工作之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on helping life unfitted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design an effec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is research adopted 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30 grade 5 pupils of Hsin Shis (信勢)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 Chu (新竹) county who had problems on life adapting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r the controlled group. The experimental pupils received 16 “Posi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treatments in total, 45 minutes for each treatment and two treatments administered per week. The control pupils received 16 normal group guidance and assistances.
This research used scale of “Children Emotional Quotient Evaluation”, “The Life Adjustment Scale”, and “Scale of Elementary Children Well-being” as the tools of measurement to precede the pretest, posttest, and follow-up test. The data obtained were statistically treated and tested with single-factor ANCOVA.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would analyze and induct response information such as self-feedback questionnaire, group counseling feedback questionnaire, the total feedback of the group and etc. The result of the feedback sheets were used as the proof and supplement of the research outcom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One week after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Posi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could have immediate effects to elevat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The total and partial scales of “Children Emotional Quotient Evaluation”, “The Life Adjustment Scale”, and “Scale of Elementary Children Well-being”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posttest scores a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posttest scores. .
2. One month after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Posi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could have delay effects to elevat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immediately. The total and partial scales of “Children Emotional Quotient Evaluation”, “The Life Adjustment Scale”, and “Scale of Elementary Children Well-being”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follow-up test scores a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follow-up test scores.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ot only lik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Counseling Program”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it. They could use these methods to encourage themselves and elevate their well-being.
4.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put forth suggestions to be applied in counseling and to be referred to the future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民9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仁弘(民9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春展(民86)。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因應對策。教育資料文摘,41(5), 164-187。
王春展(民88)。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民8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 353-382.
王全益(民94)。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佳玲(民93)。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柏元(民88)。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懿(民93)。兒童之輔導。(民95年7月30日)。取自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網址:http://www.vghks.gov.tw/swd/form/psysw.ppt。
王財印(民8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財印、吳百祿(民91)。從青少年問題談情緒智力、情緒管理與生活輔導。學生輔導,83,38-47。
王惠如(民90)。把情緒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學生輔導,75,46-59。
王海捷(民87)。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攻擊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俐(民79)。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淑俐(民84)。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合記。
王蓁蓁(民8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琛(民90)。情緒與生命教育問題之研討。台灣教育,608, 10-19。
王麗卿等著(民94)。大愛引航慈濟人文課本教學指引(勇氣篇)。台北:靜思文化。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民72)。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毛連塭(民8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方素珍譯(民87)。花婆婆。台北:三之三。
皮玉鳳(民78)。生氣控制訓練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慈(民88)。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文慈 (民90)。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 51-81。
江美玲(民9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靜繪譯(民91)。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Martina,R.著)。台北:方智。
朱敬先(民84)。健康心理學(初版三刷)。台北:五南。
朱敬先(民86)。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主計處(2006)。九十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2006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5231843771.doc.
李乙明(民88)。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院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觀(民93)。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文欽(民9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玲(民92)。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佩珊(民93)。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儒(民90)。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民84)。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李隆(民85)。兒童的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民84)。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 24-34。
李坤崇、歐慧敏(民85)。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編制報告。測驗年刊,43, 241-262。
李瑞玲、張美惠、黃慧真譯(民87)。EQⅡ:工作EQ。(Goleman,D.原著)。台北:時報出版社。
李素卿譯(民90)。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Lazarus, R. S. & Lazarus, B. N.著)。台北:五南。
李素菁(民91)。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雪禎(民85)。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清茵(民9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澄賢(民93)。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調節焦點、樂觀與創造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李慧強(民78)。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立憲(民85)。注意發展你的正向情緒智力。家庭醫學,9,37。
何金樺(民9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家齊 (民87)。大學生的樂觀傾向、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何名娟(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芳綺著(民89):周大觀的故事-小星星的願望。臺北:文經。
呂敏等著(民94)。大愛引航慈濟人文課本教學指引(信心篇)。台北:靜思文化。
呂敏昌(民82)。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沈美秀(民9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如瑩(民92)。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裡(民92)。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吳月霞(民94)。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民67)。再談不良適應行為的輔導策略。測驗與輔導,7(4),511-512。
吳武典、陳秀蓉(民67)。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 87-104。
吳武典(民81)。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英璋(民90)。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5, 66-79。
吳新華(民80)。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臺南師院學報,24, 125-160。
吳新華(民85a)。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吳新華(民85b)。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芳萍(民85)。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惠等著(民94)。大愛引航慈濟人文課本教學指引(毅力篇)。台北:靜思文化。
吳盈瑩(民89)。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 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經熊(民81)。內在悅樂之泉源。台北:東大。
吳靜吉、郭俊賢 (民85)。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 263-278。
吳毓瑩(民86)。情緒智力的構念-想法與方向。教育資料研究,19, 11-17。
吳筱婷 (民95)。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耀明(民87)。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民74)。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卿(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櫻菁(民76)。合理情緒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生之應用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啟名(民83)。國小單親兒童期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巫雅菁 (民80)。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明(民93)。擺脫壞情緒。台北:維德。
周盛勳(民91)。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班碩士論文。
周婉玲(民95)。EQ的強化與學習-班級輔導實例分享。諮商與輔導,246,64。
武自珍譯(民86)。理性情緒心理學入門。(Windy Dryden 原作)。台北:心理。
林子雯(民85)。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士翔(民92)。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珠琴(民92)。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成(民93)。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瑩(民95)。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珍妃(民87)。資優生與普通生親子間非理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興(民91)。學生輔導季刊,83,124-129。
林芝怡(民94)。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孟蕾(民93)。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台東教育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宜(民95)生活故事書對自閉症兒童生活適應能力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林莉芳(民95)。感恩經驗與目標設定對幸福感效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林淑華(民91)。國小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財(民81)。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民72)。家庭生活與社會適應─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慧蘭(民91)。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奇摩新聞網站(民95)。7成台灣人鬱卒了。(民95年2月1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60215/15/2uv4k.html。
奇摩健康網站(民96)。克服沮喪感覺有助於增加生活滿意度。(民96年1月7日)。取自http://tw.health.yahoo.com/040830/57/xpaf.html。
邱富琇(民93)。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屈寧英(民93)。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永河(民86)。教師的情緒管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1,40-51。
洪光遠、鄭慧玲譯(民84)。人格心理學。Lawrence, A. P.(1993)原著。台北:桂冠。
洪冬桂(民7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29,91-102。
洪莉譯(民88)。教孩子學習樂觀。(Seligman, M. E. P.等著) 。台北:遠流。
洪蘭譯(民86)。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台北:遠流。
洪蘭譯(民92)。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洪麗遠(民94)。閱讀治療介入兒童情緒管理之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秋萍(民93)。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慧宜(民88)。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郎肇芳(民95)。國小學童人際智能、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學童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青珍(民92)。走過心靈幽谷-淺談青少年心理壓力。學生輔導,84,48-53。
施建彬 (民84)。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彬、陸洛等譯(民86)。幸福心理學。(Argyle, M., 1987)原著。台北:巨流。
俞懿嫻(民86)。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學,東海哲學集刊,8, 177-193。
徐大偉(民81)。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理性思考、情緒反應、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穩、路君約(民72)。小學人格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徐高鳳(民80)。情感教育課程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君(民88)。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八十八年全國管理學碩士論文發表暨研討會。
徐振堃(民90)。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諶、 莊樹林、 程笙 、 丘莫(民86)。情緒像四季--訪國立彰化師大蕭文教授。師友月刊,356,13-17。
島田洋七(民95)。佐賀的超級阿嬤。台北:先覺。
凌平(民90)。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秀文(民8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育智(民9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彙編(民94)。生命的內涵(國小版生命教育優良課程教學教材彙編;第一冊)(人與自己:1)。台北:福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彙編(民94)。生命的成長(國小版生命教育優良課程教學教材彙編;第二冊)(人與自己:2)。台北:福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彙編(民94)。全球之愛(國小版生命教育優良課程教學教材彙編;第六冊)(人與社會:4)。台北:福智文教基金會。
高明年(民8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雨人(民86)。人生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翁樹澍(民7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幸福感之影響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璽惠(民91)。生活適應不良學生輔導策略。學生輔導,83,70-83。
曹中瑋(民86)。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
張晉霖(民94)。快樂成長創作繪本-不玩水的鴨子。台北:三暉。
許文耀(民95)。自我傷害之辨識。(95年7月27日)。取自網址www.vghks.gov.tw/swd/form/psysw.ppt。
許瑞蘭(民9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陸洛(民8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驗及相關因素探討。研究集刊, 8(1), 115-137。
莊素芬譯(民88)。情緒發展與EQ 教育。(Hyson, M. C. 原著, 1993)。台北:桂冠。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裡來?--幸福理論的探索。載於中國人的 91 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莊榮俊(民9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鄰(民86)。人性化情緒教育的-學校經營。台灣教育,559,12-16。
張幼芳(民95)。罕病癱二子,單親媽媽勇撐。2006年4月3日,聯合報,第A7版。
張明敏、陳雪鈞(民95)。心理學導論。台中:信樺文化。
張春興(民72)。青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民85)。EQ。(Goleman, D.原著)。台北:時報出版。
張秋華(民87)。合理情緒課程對國中生自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統偉(民89)。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覺察、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狀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富湖(民91)。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
張淑玲(民94)。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彰化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張景然、吳芝儀譯(民84)。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Corey G.著)。台北: 揚智文化。
張進上(民84)。陪他一段─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47(2),19-23。
張碧雲(民90)。學生輔導月刊, 72,136-143。
張琇珺(民89)。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學善(民93)。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6(2),37-56。
常雅珍(民93)。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怡伶(民84)。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修廷(民89)。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兒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民59)。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郭俊賢(民83)。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隆興(民86)。攻擊替代訓練對減少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增進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娥、蘇建文(民66)。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木金(民89)。國民中小學生與家人相處情形之調查研究。學生輔導,68,126-145。
陳志平(民92)。「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慈輝班學生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杏容(民90)。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坤益(民94)。國小資優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陳昭廷(民9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
陳素貞(民90)。關心自己的情緒。學生輔導雙月刊,75,10-13。
陳永和(民92)。國小兒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蓉(民90)。學生輔導雙月刊,75,8-9。
陳孝慈(民94)。情緒管理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依伶(民93)。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情緒覺察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美姿(民89)。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穎(民90)。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幸譯(民93)。不斷幸福論。(Stefan K.,2002 原著)。台北:大塊。
陳盈珊(民89)。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勳(民86):情緒管理課程對高職學生情緒穩定、人際關係、認知學習及學業表現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貞(民88)。情緒教育團體方案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貴龍(民76)。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騏龍(民9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如(民86)。生活目標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竹(民9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之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忠軒(民91)。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靜珊(民86)。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麗珍(民92)。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恆山譯(民85)。情緒心理學。(K. T. Strongman 原著)。台北:五南。
游雅吟(民85)。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霞(民78)。情感教育發展性輔導。台北:五南。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島(民77)。肢體殘障者之身體心向、自我概念、歸因組型與生活適應間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月(民84)。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信二 (民89)。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文明探索,21,49-76。
黃悅菁(民92)。台中市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師院諮商與心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菲(民86)。情緒覺察與情緒功能-從EQ 談起。教育實習輔導月刊, 3(2),頁61-64。
黃迺毓譯(民88):芭貝‧柯爾著。精采過一生。台北:三之三文化。
黃惠惠(民83)。助人歷程與技巧(增訂版)。台北:張老師。
黃惠惠(民91)。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惠鈴(民94)。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管理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智慧(民80)。般若菩提心。台北:耀文書局。
黃資惠(民91)。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83)。學生違規及暴力行為的成因與處理。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115-129。台北:師大書苑。
黃德祥(民85)。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王文科等著教育概念(171-207)。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慧貞(民71)。生活壓力歸因型及社會支援與大學生的憂鬱症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薇蓉(民87)。情緒教育方案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花(民90)。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萍(民92)。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瓊妙 (民89)。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祥(民95)。輔導文摘2-從正向心理學淺談幸福感的提升。學生輔導季刊,100, 124-134。
曾美珠(民94)。資賦優異學生自尊感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曾貝露(民89)。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旭(民78)。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
曾惠貞(民90)。學生輔導雙月刊,75,36-39。
曾聘妍(民87)。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厚美(民90)。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朝霖(民86)。盡天地情性,參天地化育-論EQ與生命實踐。哲學雜誌,19,32-47。
詹馨(民73)。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
楊中芳等人譯(民86)。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Andrews, F. M. & Robinson, J. P., 1990原著)。台北:遠流。
楊國樞(民69)。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11-24。
楊國樞 (民72)。從互動觀點談青少年的問題與輔導。發表於少年輔導工作研討會:台北市。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 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8(1),7-28。
楊麗燕(民83)。親職教育。高雄:百麗。
葉碧玲(民89)。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民57)。自知與大學生生活之調適,國立師範大學學報,13,95-145。
劉志龍(民93)。讀書輔導對偏遠地區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男(民90)。情緒管理團體輔導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清芬(民89)。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雅芬(民74)。青少年之自我觀念、溝通形態與其社會適應間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饒(民9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劉福鎔(民8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劉焜輝(民74)。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廖梓辰(民91)。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鳳池(民91)。兒童諮商團體:理念與方案。台北:心理。
廖翌妙(民91):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春文(民87)。您好,我也好—成功的EQ 藝術。國教輔導,37(5),30-42。
廖榮利 (民74)。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蔡玉瑟(民8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秀玲、楊智馨(民88)。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忠琦譯(民95)。我好生氣。台北:天下。
蔡春美譯(民95)。正向情緒管理-針對校園中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Helen, C., Chrissy, B., Judith D., & Dawn J., 2004)台北:華騰文化。
蔡恒翠(民93)。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俊傑(民88)。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蔡俊旭(民91)。社會變遷下的青少年教育。師友月刊,420,34-37。
蔡嘉慧(民8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芬蘭(民90)。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鄭惠文(民89)。讓孩子學會當情緒的主人~從情緒管理教育談起。教師之友,41(3),61-65。
蓮娜瑪莉亞(民90)。用腳飛翔的女孩。台北:傳神出版社。
盧奕璇(民92)。情緒管理方案對高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君(民9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簡仁育(民70)。心理衛生(修正四版)。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威岑(民9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靜瑩(民88)。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謝坤山(民91)。我是謝坤山。台北:謝坤山工作室。
謝明華(民9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青儒(民9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玲(民91)。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云(民9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玲(民91)。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云(民9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民86)。親子EQ。台北:希代。
謝淑玲(民79)。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高焦慮兒童理性思考、焦慮反應、自我概念及內外控信念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簡茂發(民7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茂發、何金針(民76)。國中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及學習成就之關係。測驗年刊,34,117-136。
顏映馨(民8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永吉(民86)。國小單親兒童的認知信念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芝芸(民8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苑華(民93)。開心百寶箱。經濟日報健康版之都市秘笈。93年11月15日
羅品欣(民9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婉麗(民9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美雲(民93)。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生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宇權(民81)。老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
二、英文部分
Allen, B. P. (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Andrews, F. M., & With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USA: Methuen & Co.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rgyle, M., & Lu, L. (1995).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In S. Sarason & S. L. Spielberger (Eds.). Stress and emotion. (p.101-117). New York: Sage.
Arnold, M. B. (1960).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es.
Bar-tur, L., & Levy-Shiff, R. (1998). Well-being in aging: Mental engagements in elderly men as a moderator of losse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 (1), 1-17.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5-23
Brinkman, R. (2002).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6, 830-833.
Bruno, F. J. (1983). Adjust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Seven Pathways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urke, R. J., & Weir, T. (1978). Sex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 277-288.
Campbell, A. (1981). 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Recent patterns and trend. New York: McGCampbell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Cannon, W. 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2nd Ed, 1939). New York: Norton.
Carlson, C. R. (1987). Using propositional set to enhance the induction of children’s emotion. Paper present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envelopment (Baltimore, MD, April 23-26, 1987).
Carlson, T. E. (1998). Family in transition: Russia childre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anada: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Chan, R., & Joseph, S. (2000).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domains of aspi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 347-354.
Coan, R.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hao, W. (1997). 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pressure , 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S., Tyrrell, D. A. J., & Smith, A. P., (1991).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5, 606-612.
Corey, G., & Corey, M. S. (1992). Groups: Process and practice.(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 Cole.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Dattpre, P. J., Shontz, F. C., & Coyne, L. (1980). Pretoria personality differentiation of cancer and no cancer groups: A test of the hypotheses of cancer pronenes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8, 388-394.
De Beauport. E., &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on, Illinois: Quest Books.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Suh, M. E. (1998).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17, 304-324.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Dworetsky, J. P. (1985). Psychology.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
Ellis, A. (1984).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In R. J. Corsini, (3rd.ed.). Current Psychology. Illinois: Peacock Publishers, Inc.
Erikson, E. H. (1969). Psychosocial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orton.
Emmons, R. A. (1986). Personal strivings: An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058-1068.
Frijda, N. H. (1986). The Emotions: 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est, K. B.(1996). Gender and the Pathways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4, 803-804.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300-319.
Furnham, A., & Cheng, H. (2000).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Psychiatry Epidermal, 35, 463-47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ibbs, N. (1995). The EQ Factor. Time, 146, 24-31.
Goodstein, J. T. (1979). Explorations in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MA: Addison-Wesley.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aham, D.T. (1962). Some research on psychophysiologic specificity and its relation to psychosomatic disease. In R. Roessler & N.S. Greenfield (Eds), 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Quote on p237.
Grazia, A., Vermigli, P., Schenider, B. H. (1997). Peer acceptance and friendship patterns among Italian school children within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1, 277-288.
Greenberg, M. T., Kusche, C. A., Cooke, E. T., & Quamma, J. P. (1995). ‘Promoting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school-aged children: the effects of the PATH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7, 7-16.
Greenspan, S. I., & Porges, S. W. (1984). Psychopathology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ren: Clin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sensory and affective-thematic experience. Child Development, 55, 49-70.
Greenspan, S. L. (1989).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K. Field et al. (Eds.), Learning and education: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Inc.
Greer, S., & Morris, T. (1978).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Problems of method.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2, 129-134.
Grob, A. (1995). Berne questionnai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Youth form).University Berne, Bern.
Harlow, H. F. & Stagner, R. (1933). Psychology of feelings and emotions.2.Theory of emo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40, 184-195.
Harris, P. L. & Olthof, T. (1982). The Child’s Concept of Emotion. In Butterworth, G. & Light, P. (Eds.), Social cognition: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pp.188-209).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rris, P. L., Donnelly, K., Guz, G. R. & Pitt-Watson, R. (1986).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 Child Development, 57, 895-909.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ettema, B. J. (1979).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social networks: A multiply method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7(3), 263-277.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Hyson , M.C. (1994).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Hwang, H. S. (2001). Affect intensity, distress, gender role and defense use in college students: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 1083B. (AAT 3004700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Isen, A. M. (1985). The asymmetry of happiness and sadness in effects on memory on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14, 388-391.
Isen, A. M., Herren, L. T., & Geva, N. (1986).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the recall of social inform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Isen, A. M. (1990).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on cognitive organiz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In N. L. Stein, B. Leventhal, & T. Trabasso (Eds),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emo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Izard, C. E. (1982). Comment on emotion and cognition: Can there be a working relationship. In M.S. Clark & S.T. Fiske (Eds.). Affect and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Izard, C .E. (1991).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Jaihyun, P., Banaji, M. R. (2000). Mood and heuristics: the influence of happy and sad states on sensitivity and bias in stereoty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 1005-1023.
James, W. (1884). What is an emotion? Mind, 9, 188-205.
Jaycox, L. H., Reivich, K. J., Gillham, J. & Seligman, M.E.P. (1994).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chool childer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2, 801-816.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Kuo, S. (1983). Student life styles of selected Chinese (Taiwan)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m-Hill.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C. & Lazarus B. N. (1994). Passion and Reason: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Lazarus, R. S.(1999). Stress and Emotion: A New Synthesi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Press. Langes
Livson, N. Z. & Peskin, H. (1967). Prediction of adult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2, 509-518.
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 Schkade, D. (2005).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 111-131.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Bros..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Van Nostrand.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3). 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17, 433-442.
Mayer, J. D. & Salover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yer, J. D. & Gaschke, Y. M. (1988). The experience and meta- experience of min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102-111.
Me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Noll, R.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 67, 423-436.
O'Neil, J. (1996).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conversation with Daniel Golem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4, 6-11.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Papez, J. W. (1937). A proposed mechanism of emotion. Archives of Neurological Psychiatry, 38, 725-743
Payne, W. L. (1985).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m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integration;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avot, W. & Diener, E. (1993).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5, 164-172.
Piaget, J. (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trans. By Stewart Eames.)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lutchik, R. (1980). Emotion: A psycho evolutionary synthesis. New York: Harper & Row.
Plutchik, R. (1984). A general psycho evolutionary theory. In K. Scherer & P. Ekman (Eds.), Approaches to Emotion (pp.197-219). Hills-dale, NJ: Erlbaum.
Raths, S. A. & Nevid, J. S. (1995). Adjustment and growth: Psych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of life, (6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chacter, S., & Singer, J. (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379-399.
Schutte, N. S., Malouff, L. M., Hall, L.E., Haggerty, D. J., Cooper J. T., Golden C. J., & Dornheim, 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5, 167-177.
Shapiro, L. E. (1997). How to raise a child a high EQ.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Shaver, P., Schwart, J., Kirson, D., & O’Connor, C.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061-1086.
Sheldon, K. M., & Lyubomirsky, S. (2004). Achieving sustainable new happiness: Prospects, practices, and prescriptions. In A. Linley & S. Joseph (E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pp. 127-145).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Simmons, S. & Simmons, J. C. (1997).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Appl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ngton, Taxas: 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See Lipowski, Z. J. (1977). Psyshosmatic Medicine in the seventies; An ov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4, 233-244, for a historical account.
Seligman, M. E. P. (1991).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Alfred A. Knnopf.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tts, A. W. & Eifert, G. H. (1990). The paradigmatic behaviorism theory of emotions: Basis for unific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0, 539-566.
van Well, F., tar Bog, T., & Rainmakers, Q. (2002). Changes in the parental bond 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dolescence, 37, 316-333.
Veenhoven, R. (1989). Is happiness a relative? In Forgas, J. P. & Innes, J. (Eds.), Recent adv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orth Holland: Elsevier.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esten, D. (1996). Psychology. NY: John Wiey & Sons, Inc.
Wentzel, K. R., & Asher, S. R. (1995). Academic lives of neglected, rejected,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6, 754-763.
Wenk, D. A. & Hardesty, C. L., Morgan, C. S., & Blair, S. L. (199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the well-being of sons and daughte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229-234.
Wilson, W. (1967).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