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千瑜
Liu, Cian-Yu
論文名稱: 孫梓評詩作研究:情感展演與視覺經驗
A Study on Sun Tsu-Ping’s Poems:Emotional Performance and Visual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李癸雲
Lee, Kuei-Yun
口試委員: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陳允元
Chen, Yun-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孫梓評紫石作坊情感展演視覺經驗
外文關鍵詞: Sun Tsu-Ping, literary ag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visual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六年級詩人代表之一的孫梓評為主要研究對象,究其成長經歷、文壇發展關鍵、詩作在情感展演與視覺經驗的表現面向進行探討,試圖於目前一九七〇年代出生之詩人研究闕漏處補上重要的一環。
    本文觀察到孫梓評藉由紫石作坊的培訓與打造企劃,使其在年紀輕輕之際便在個人純文學著作以及大眾文學的合著出版有所成績,奠定其高於同輩的文學象徵資本。且以詩作為孫梓評保留情感和記憶的空間此一論點,於歷年詩作內容分別剖析出成長與愛情兩大情感主題展開討論,覺察到詩中由童年到成年造成失落之價值觀轉變。以及普遍對孫梓評詩乾淨、節制的特點評價下,發現詩裡其實仍存有對愛情付出掙扎的奮力模樣,並討論以往鮮少提及的慾望意象,同時觀看出在其中隱約閃爍的同志情慾。而在旅行詩、影像詩分析其中的視覺經驗呈現,了解到孫梓評描寫景觀有其書寫策略,而操持的詩語言也異於他以往的寫作,視覺經驗也呈現孫梓評的內在意識始終與他寫詩的核心關懷緊緊扣連。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e study is Sun, Tsu-Ping,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ets in the 1970s. The study looks into his upbringing,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visual experience in his poetry, with the aim to fill in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current studies of poets born in the 1970s.

    With Purple Rock’s training and incubation initiatives, Sun’s work was recognized through joint publication in both serious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t a young age. His symbolic capital is thus higher than those of his peers. Based on the argument that Sun uses poems to preserve emotions and memories, the researcher looks into the two major emotional themes in his poems: growth and love, observing the change of values caused by the disappointment he felt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In addition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found in Sun’s poetry: clean and restrained, the researcher identifies the struggle with love, the image of desire which was rarely mentioned in the past, and also lust for the same sex expressed indistinctly in his poems. In his travel and video poems,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visual experience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er observes that Sun uses the same writing strategies when describing landscapes. The poetry language he uses is different from his previous writing. The visual experience also reveals that Sun’s inner consciousness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ore of his poetry writing.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4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6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2 第貳章 孫梓評的成長歷程及詩觀 15 第一節 孫梓評成長背景 16 一、 快速切檔的成長:國小到國高中階段 16 二、 體驗城市現代性生活:大學與社團經驗 19 三、 趨向文學創作專業:研究所到副刊編輯 23 第二節 孫梓評作家身份的生成 26 一、 文學獎經歷 26 二、 紫石作坊的培植 28 第三節 孫梓評詩觀 35 一、 詩無可避免是生活的證據 35 二、 詩是自己的遊園地 38 第四節 小結 42 第參章 孫梓評詩裡成長與情感主題的展演 44 第一節 兒童到成年的心境發展與轉換 44 一、 離開童年:面臨成長的失落 44 二、 成年以後:適應社會戴上面具 51 第二節 愛情與慾望的書寫 59 一、 愛的起點、終點——省略中間過程 59 二、 愛慾的浸禮 69 三、 從邊緣視角看待愛情的否定感 74 第三節 小結 81 第肆章 孫梓評詩中的視覺經驗——以旅行詩、影像詩為例 83 第一節 旅行中的凝視 84 一、 景點底下:你我關係 85 二、 景點之間:自我的鏡像 95 第二節 影像的視覺經驗 103 一、 來自音樂MV:〈GLÓSÓLI〉 103 二、 影像詩:《購物車男孩》(〈沿著虛線離開〉)、《使景遷》 106 第三節 小結 127 第伍章 結論 129 參考書目(依出版年代排列) 133

    (一)孫梓評作品:
    孫梓評,《傷心童話》(台北:皇冠,1997)。
    孫梓評,《逆光飛行》(台北:橘子,1997)。
    孫梓評,《男身》(台北:元尊文化,1998)。
    孫梓評,《星星遊樂場》(台北:麥田,1999.04)。
    孫梓評,《甜鋼琴》(台北:麥田,2000.02)。
    孫梓評,《如果敵人來了》(台北:麥田,2001)。
    孫梓評,《綠色遊牧民族》(台北:麥田,2001)。
    孫梓評,《飛翔之島》(台北:麥田,2002)。
    孫梓評,《女館》(台北:麥田,2003)。
    孫梓評,《法蘭克學派》(台北:麥田,2003)。
    孫梓評,《打開火盒子 : 血友病版畫家蔡宏達抵抗愛滋的故事》(台北,
    麥田,2004)。
    孫梓評,《除以一》(台北:麥田,2005)。
    孫梓評,《你不在那兒》(台北:麥田,2010)。
    孫梓評,《善遞饅頭》(台北:麥田,2012)。
    孫梓評,《知影》(台北:九歌,2015)。
    孫梓評,《你不在那兒(顯靈版)》(台北:麥田,2017)。
    孫梓評,《男身(二十年修訂珍藏版)》(臺北:麥田,2018)

    (二) 專書
    韋勒克、華倫同撰;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1977)。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1977)。
    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羅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1988)。
    羅青,《錄影詩學》(台北:書林,1988)。
    菲利浦.皮爾斯著,劉修祥譯,《觀光客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臺北:桂
    冠,1990)。
    加斯東.巴什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6)。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6)。
    鴻鴻,《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Lacan》(台北:生智,1997)。
    瘂弦、陳義芝編,《八十六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8)
    彭瑞金總編輯,《2001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
    紫石作坊著,《馬戲團》(台北市:麥田,2001)。
    羅洛.梅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2001)。
    加斯東.巴舍拉著,鞏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佛洛伊德著,劉佳伊編譯,《夢的解析》(台北:華立,2003)。
    孟樊編著,《旅行文學讀本》(台北:揚智文化,2004)。
    陳雋弘,《面對》(高雄:松濤文社,2004)。
    佛洛伊德著,楊韶剛、高申春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胡桃木,2006)。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著,《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8)。
    謝三進、廖亮羽編,《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臺北:釀出版,2011)。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城邦,2011)。
    阿蘭.巴迪歐著,鄧剛譯,《愛的多重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喬治.巴塔耶著,賴守正譯註,《情色論》(台北:聯經,2012)。
    黃冠閔,《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孫梓評、吳岱穎編著,《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臺北市:麥田,2014)。
    王聰威等著,《來自陽光,帶有鹹味的筆》(高雄市:高雄文化局,2015)。
    黃麗明著,詹閔旭、施俊州譯,曾珍珍校譯,《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台北:洪範書局,2015)。
    埃理希.佛洛姆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台北:木馬,2015)。
    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6)。
    羅伯特.伯格.哈里森,梁永安譯,《我們為何膜拜青春?》(新北市:立緒文化,2016)。
    約翰.厄里、約拿斯.拉森著,黃宛瑜譯,《觀光客的凝視3.0》(台北:書林,2016)。
    尼可拉斯·莫則夫著,林薇譯,《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
    卡爾.榮格著,莊仲黎譯,《榮格論心理類型》(臺北:商周,2017)。
    卡爾.榮格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臺北:商周,2019)。
    伊娃.伊洛斯著,黃宛瑜譯,《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新北:聯經,2019)。
    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臺北:聯經,2019)。

    (三) 期刊論文
    須文蔚,〈大專校園文學獎類型及在文學場中之位置〉,東華漢學第六期(2007年12月)。
    劉韋佐,〈同志詩的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為例〉,台灣詩學學刊第13期(2009年8月)。
    陳徵蔚,〈跨界獨舞:台灣影像詩試論〉,吹鼓吹詩論壇16期(2013年3月)。
    阿席斯・南地著,張馨文譯,丘延亮校訂,〈再建/見童年——成年意識形態的批判〉,人間思想第九期(2015年5月)。
    張詩勤,〈懷韻生字的詩學──孫梓評與葉覓覓詩中的文字遊戲〉,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 15 期(2015年9月)。

    (四) 會議論文
    廖咸浩,〈悲喜未若世紀末─九○年代的台灣後現代詩〉,《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大外語學院,1998),頁 33-56。

    (五) 學位論文
    陳明莉,〈作家經紀人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洪千惠,〈台灣書系出版之運作與功能〉(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嚴忠政,〈場域與書寫──新世代詩人書寫走向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王浩翔,〈臺灣現代詩旅遊書寫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黎俊成,〈詩的朦朧美學研究──以台灣新生代詩人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涂書瑋,〈轉向與重構:當代新詩美學徵狀──以台灣 1970 年代出生之詩人作為考察範圍〉(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陳吟瑋〈數位影像詩表現手法之藝術設計與成就價值——以2009年臺北詩歌節數位影像詩得獎作品為例〉(台中:嶺東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廖承萱,〈陳雨航作品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徐瑋,〈解嚴後台灣小說中的「當代日本」〉(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六) 報章雜誌
    《植物園詩學季刊》創刊號,台北:植物園現代詩社,199412。
    《聯合文學》第140期,台北:聯合文學,199606。
    《明道文藝》,第267期,臺中縣 : 明道文藝社,199806。
    《文訊》,第168期,台北:文訊雜誌社,199910。
    《文訊》,第197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203。
    《文訊》,第250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211。
    《興史風》,第26期,台中:興大歷史學系刊,200405。
    《文訊》,第273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07。
    《詩評力》,第1期,台北:遠景,201001。
    《文訊》,第306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104。
    《文訊》,第370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608。
    《中國時報》,2013年1月8日,A11。
    《吹鼓吹詩論壇》,第17號,台北: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1309。
    《文訊》,第335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308。
    《秘密讀者》,第13期,201409。
    《聯合文學》,第367期,台北:聯合文學,201505。
    《聯合報》,2018年4月30日,B4。

    (七) 網路資料
    孫梓評,〈購物車男孩〉,2006.01.04,(http://mypaper.pchome.com.tw/eric22/post/1262938219),2020.07.10 檢索。
    孫梓評,〈沿著虛線離開〉,2007.09.05,(http://mypaper.pchome.com.tw/eric22/post/1294431784),2020.07.10檢索。
    孫梓評,〈《購物車男孩》再製造〉,2007.06.17,(http://mypaper.pchome.com.tw/eric22/post/1288763618),2020.07.10 檢索。
    孫梓評,〈無旁白版本《購物車男孩》前進香港〉,2008.07.25(http://mypaper.pchome.com.tw/eric22/post/1309189726),2020.07.10檢索。
    紀大偉,〈【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紀大偉:無印良品孫梓評〉,OKAPI 閱讀生活誌,2012.09.04,(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17),2020.05.30檢索。
    小草,〈[藝文] 孫梓評與楊佳嫻座談,〈一顆善遞饅頭〉:談寫作詩的二三事〉,2013.01.01,(https://infuture.pixnet.net/blog/post/28383658),2019.11.23檢索 。
    陳琡分,〈《善遞饅頭》孫梓評:我的詩,會是一個angry fix嗎?〉,OKAPI 閱讀生活誌,2013.01.02,(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823),2019.11.23檢索。
    林文淇,〈《影像詩》五部短片飆詩意,台北電影節首映一票難求〉,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網站,2013.07.05,(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223),2020.07.10檢索。
    孫梓評,廣播節目「為台灣文學朗讀:孫梓評專訪、朗讀」,2014.01.08(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26434),2019.11.23檢索。
    李屏瑤,〈《生活的證據》吳岱穎╳孫梓評:以一首詩,開啟另一種閱讀生活〉,OKAPI 閱讀生活誌,2014.05.27,(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2939),2019.11.30檢索。
    黃麗群,〈20150512 焦元溥「焦點音樂」訪問黃麗群談孫梓評新作《知影》〉,楊廷浩上傳,2015.05.2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MvgBCDjSE),2019.11.23檢索。
    孫梓評,〈'18.12.28【幸福號列車】選書顧問孫梓評談「2018最想推薦的書單」〉,九八新聞台上傳,2018.12.30,
    (https://youtu.be/FpOoixgSZCU)2019.11.30檢索。
    王佳薇,〈張曼娟是愛情指標〉,(https://www.xzbu.com/5/view-1356391.htm)2019.11.23檢索。
    城邦讀書花園出版社專區-麥田介紹及所有書籍(https://www.cite.com.tw/publisher/about/1)2019.11.23檢索。
    成蹊同志生活誌,台灣成蹊:「以男身栽植男詩右手編輯左手筆耕——專訪孫梓評」(http://gaytie40.rssing.com/chan-9820684/all_p4.html )2019.11.30檢索。

    (八)座談
    孫梓評、蕭怡徽,紀州庵讀冊詩人節系列講座「每個我的總和——工作與寫作的剪接術」(2019.06.2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