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瑩珊 Lai, Ying-Shan |
---|---|
論文名稱: |
學習的艱難?—偏鄉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文化與課後輔導 Struggles in Learning: The Learning Culture of and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 for Tayal Indigenous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文蘭
Lin, Wen-Lan |
口試委員: |
謝小芩
Hsieh, Hsiao-Chin 方怡潔 Fang, I-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非營利組織 、課後輔導 、學習文化 、轉移行動 、泰雅族學生 |
外文關鍵詞: |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 learning culture, distracting actions, Tayal indigenous stud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是:偏鄉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文化為何?非營利組織的行動策略如何介入和重構他們的學習文化?藉由分析偏鄉原住民教育現場之社會現實與成因,聚焦在偏鄉課輔組織來回應提問。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延伸個案法,資料蒐集方式包含:文本分析、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並以課輔老師身分在尖石鄉的課後輔導進行三年的參與觀察,訪談對象共19位,包含:組織成員、學校教師、家長、學生。
研究發現偏鄉原住民學生普遍低學習成就的表象與其特定的學習文化有關。偏鄉教育現場中潛藏的文化衝突,無形中建構了學生學習不自信的社會機制。學校對親職教育的想像化身為強勢意識形態,壓迫著偏鄉原住民農工階級家長的養育模式與文化價值觀。而身處學校及家長兩相扞格之下的學生發展出了由各種動態轉移行動構成的學習文化,該轉移行動乍看下是對正規教育的反抗,但卻隱含著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肯認,更是學生為泰雅族身分及文化進行辯護的象徵。
另一方面,偏鄉課輔組織藉由經營和部落與學校的關係,以及在課輔或民族課程等教育安排中注入族群文化觀點的方式,嘗試重構學校與組織的社會界線,同時打破學校師長與家長的視域限制,進而改變學生求學過程因文化差異而造成不平等之社會機制。偏鄉課輔組織的行動策略有效地讓互動網絡中的不同行動者之間的社會界線擁有協商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學生的學習文化是揉雜了個人、家庭,乃至其族群文化因素等多重弱勢的結果。若無法從鉅觀的結構視角洞見學生處境,僅將其視為等待幫助的弱勢對象,則學生的行動者身分將被抹除,成為單純被動的接受者,接受著不斷加劇的教育不平等。事實上,課輔場域中的行動者們都各有作為,只是各個行動策略之間缺乏溝通的轉捩點。而組織注入族群文化的教育安排,恰巧回應學生內在的不自信根源,協助學生找到如何將傳統文化內涵與學科知識對話的契機。毋寧說,目前課輔組織採行的教育實作模式並非最完美的方案,但作為鬆動當前教育機會不平等的階段性方法,確實發揮顯著的效果。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culture of Tayal rural indigenous students, and how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ction strategies intervene or reconstruct their learning culture. By analyzing social facts of teaching fields of rural indigenous stude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 for Tayal indigenous students to achieving the aims above.
Extended case method is applied in this thesis.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 textual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 tutor at Hsinchu Jianshi Township),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re were 19 participants joining in-depth interviews, including organization staff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this thesis, researcher found the phenomenon that rural indigenous students were chiefly with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relevant to students’ learning culture. Culture conflicts hidden beneath teaching fields lead to students’ learning unconfidence. Imaginations on parenting by the school constructed a dominated ideology, oppressed the methods of parenting and traditional values of indigenous working-class parent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parents, indigenous students developed a learning culture based on “distracting actions”: actions are taken as a protest to formal education exteriorly, yet implication of students’ admiration toward indigenous culture exist among their learning culture actions could be seen as a symbol of defending students’ Tayal identities and cultures.
In addition, through managing good relations between Tayal indigenous group and the school, and setting courses based on indigenous cultures and views, non-profit after-school tutoring organization tried to reconstruct social boundary lines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chool. Furthermore, non-profit after-school tutoring organization tried to break limita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point of views, in turn change the inequity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 during students’ schooling. Action strategies of non-profit after-school tutoring organization offers a possibility of changeable social boundary lines between different actors in interactive network.
In conclusion, those students’ learning culture could be seen as a result of accumulated underprivileged from multiple origins: personal, domestic, and moreover, ethnic issues. However, taking students as minorities waiting for help, would further make students become a passive recipient of magnify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s a matter of fact, actors in after-school tutoring field devote in education, yet a turning point in communicating is required between each action strategy. Managements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a response to students’ unconfidence, non-profit after-school tutoring organization offered students a chance to merging traditional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urriculum) knowledge. Current action strategies on educational implementation by non-profit after-school tutoring organization might not be a perfect program; nevertheless, as a phased approach, those strategies did bring effectiveness on alleviation of educational inequity.
日宏煜、羅恩加,2015,〈在地道德世界觀與堅定型有機農民的農業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石磊部落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3(1):79-130。
王尤秋,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昆齡,2013,《太魯閣族國中課後輔導之研究─以一所太魯閣族國中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王梅霞,2003,〈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史強福,2008,《台灣地區原住民重點小學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生學習輔導」活動之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江建昌,2009,〈後殖民觀點下的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法〉。《弘光學報》55:67-79。
吳文炎,2015,《課業輔導對弱勢兒童社會流動的長期影響:以博幼基金會埔里中心為例》。臺中市: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吳祥坤,2009,《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城鄉差距成因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A校與金門縣B校為例》。臺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宋聖君,2011,《為什麼我們需要錢!? -原住民部落資本主義化過程研究》。臺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月碧、何榮桂,2011,〈透過網際網路縮減數位落差-以數位學伴為例〉。《台灣教育》670:2-11。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3。
李昭緣,2014,《博幼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在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實施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哲迪,2016,〈以TIMSS資料檢視2003至2011年臺灣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62(4):1-40。
李惠瑄、陳若琳,2015,〈父母的親職效能、社會支持與親質壓力的相關研究-以永齡希望小學為例〉。《輔仁民生學誌》21(1):65-86。
李憶旻,2013,《臺東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探討》。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耀文,2018,〈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之初評〉。《師友雙月刊》612:53-58。
周淑禎,2006,《以社會支持網絡模式協助課業學習之成效研究-以博幼基金會在信義鄉課業輔導方案為例》。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周惠民,2012,〈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族教育〉。《台灣原住民族研究》5(3):1-18。
官大偉,2013,〈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官大偉、林益仁,2008,〈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1。
拉互依‧倚岕,2007,《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台中市: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天祐,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林文蘭,2018,〈以「部落」之名:籌設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的脈絡和論辯〉。《文化研究》26:97-170。
林沛吟,2011,《弱勢學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習適應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素香,2009,《教育優先區政策變遷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論文。
施玉權,2018,〈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及專班之推動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07-112。
洪惠珊,2010,《原住民重點小學辦理課後輔導之研究~以一所泰雅小學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永寶,2016,《原住民小學執行「以民族教育為特色學校本位課程計畫」之個案研究》。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胡伯維,2015,《群聚效應:教育城鄉差距的根源、變遷與軌跡》。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麗娟,2010,《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市:松慧。
高德義,2013,〈建構以「權利」為基礎的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國際法原住民族教育觀點〉。《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4:57-84。
高馨寧、林啟超,2016,〈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不利歸因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50-54。
張文齡,2012,〈數位學伴遠距課輔教師之教學困擾探討〉。頁141-158,收錄於《2012提升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臺北市:教育部。
張良丞、許添明、吳新傑,2016,〈國民中學適足教育經費:臺灣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學校的比較〉。《教育科學研究》61(3):43-67。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碧如,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開啟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教育脈動》14:1-7。
張繼寧,2009,《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______,2014b,《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______,2016,《106 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
______,2017a,《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
______,2017b,《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______,2019a,《原住民族教育法》。
______,2019b,《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作業注意事項》。
教育部統計處,2019,《107學年原住民族教育概況分析》。台北市:教育部。
許如芬,2010,《攜手計畫政策的執行過程與學校回應-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枝烈,2013,〈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發展現況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6(4):147-168。
______,2017,〈原住民的實驗教育〉。《原教界》77:12-17。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師友》408:25-29。
陳昱升,2012,〈原住民族群教育在國教體系下的迷失〉。《國教新知》59(1):34-43。
陳盈宏,2019,〈偏遠地區師資政策現況分析〉。《教育脈動》19:1-7。
陳張培倫,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陳淑麗、曾世杰、張毓仁,2015,〈國小二年級不同補救教學方案之實施與成效之比較:攜手計畫與永齡希望小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2):35-74。
陳煒婷,2015,《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相關性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豪,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與台灣原住民族〉。《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163-172。
黄志賢,2002,〈原、漢學生推理思考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19-41。
曾秋香,2009,《宜蘭縣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論文。
曾鈺淳,2013,《非營利組織參與推動國小弱勢學生補償教育之研究─以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彰化縣立芬園國小之互動關係為例》。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元彥、劉旨峯、黃瓊葦,2012,〈參與線上課業輔導之敘說探究:弱勢學生、偏鄉教育、線上課輔之經驗省思〉。《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3):189-216。
黃玉幸,2016,〈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86-89。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坤亮,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之現況、成效與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雯,2008,〈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基測成績之探究〉。《學校行政》58:60-75。
黃俊傑,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評析與建議〉。《學校行政》61:196-211。
黃敏雄,2015,〈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61(4):33-61。
黃淑容,2009,《國小攜手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碩士論文。
楊巧玲,2017,〈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3(4):1-36。
鄒宗翰,2012,《生活中的保力達--新竹縣泰雅國中生的成長故事》。臺北市: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劉芝良,2004,《原漢族群共存學校實施原住民族教育之個案研究》。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威德、廖年淼、林君紅,2015,〈數位學伴補救教學學習成效評估模式之建構-學童學習動機整合觀點〉。《教育研究學報》49(2):65-94。
劉鎮寧,2016,〈偏鄉教育在補救教學上應有的省思與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22-27。
______,2019,〈偏鄉教育問題的批判思考與政策評析〉。《教育脈動》19:1-6。
潘裕豐,2009,〈析論原住民族教育之師資培育政策〉。《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6:97-114。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台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鄭永霖,2009,《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老師教學困擾現況與面臨時之認知、因應與感受之研究》。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英傑,2017,〈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3(4):65-100。
鄭勝耀,2013,〈弱勢學生與補救教學之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3-26。
盧威志,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56:140-154。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藍佩嘉,2019,《拚教養 :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市:春山。
顏淑惠,2014,《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羅恩加,2016,《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泰雅族石磊部落自然農業》。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羅淑馨,2013,〈補救教學方案實施計畫在偏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7):99-101。
羅惠文、陳敏銓,2016,〈臺南市教育優先區經費的分析與省思〉。《教育學誌》36:55-97。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______,2002,〈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7):45-68。
______,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課程與教學》11(4):27-49。
______,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蘇瓊如,2012,《偏鄉學校實施數位學伴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Barth, Fredrik著、李麗琴譯,2014,《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北京市:商務。
Bernstein, Basil著、王瑞賢譯,2005,《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理論、研究與批判》。臺北市:學富文化。(Bernstein, Basil, 1982,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Bourdieu, Pierre著、張輔軍譯,1992,〈文化再製與社會再製〉。頁423-452,收錄於厲以賢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臺北市:五南。
Douglas, Mary著、 黃劍波、柳博贇、盧忱譯,2018,《潔淨與危險:對污染和禁忌觀念的分析》。北京市:商務。
Durkheim, Emile著、渠東、汲喆譯,201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Goffman, Erving著、曾凡慈譯,2010,《污名 : 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市:群學。
Gramsci, Antonio著、曹雷雨、姜麗、張跣譯,2014,《獄中札記》。鄭州市:河南大學。(Gramsci, Antonio, 1971, Selections for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Lancy, David F.著、陳信宏譯,2017,《童年人類學》。臺北市:貓頭鷹。
Lareau, Annette著、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新北市:群學。(Lareau, Annette, 2000, Home Adve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Lareau, Annette著、張旭譯,2010,《不平等的童年》。北京:北京大學。(Lareau, Annette, 2003, Unequal Childhoods: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llis, Paul著、秘舒、凌旻華譯,2013,《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南京市:譯林。(Willis, Paul, 1981,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urawoy, Michael. 1991. “Extended Case Method.” Pp. 271-287 in Michael Burawoy ed., Ethnography Unbound: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mont, Michèle and Virág Molnár. 2002.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8: 167-195.
Shih, Yi-Ping. 2010. Raising an International Child: Parenting, Class and Social Boundaries in Tiaw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Swidler, Ann. 1986.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2): 27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