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志銘
論文名稱: 元代荒政之研究—以水旱災為例
指導教授: 蕭啟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元朝水旱荒政賑恤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古以來,中國水旱災害不斷,嚴重衝擊傳統農業社會的穩定,歷朝政府為了避免水旱災害所引發的政治和社會危機,皆有或簡或繁的救荒之策,稱之「荒政」。
    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首次成功肇建而統治全中國的「征服王朝」,其原有生活、文化經驗與中原農業民族差異甚大,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處理被征服農業地區的水旱災害問題,攸關其統治之成敗,構成本文研究的主要課題。此外,由於過去元代荒政的研究,始終未受中外學界青睞,與宋明清荒政的研究成果相比,論著的質量明顯不足,以致綜觀中國近世荒政的沿革發展時,出現一段失落鎖鏈,甚為遺憾。希冀透過本文研析,亦能稍作彌補,并試圖呈現出元代荒政真正而具有意義的認識與評價。
    本文核心共分三章。第二章探討蒙元政權初期對於中原荒政的認識、轉化和調適過程。第三章考察元代水旱災害分布的情況,并具體勾勒出官方賑恤之啟動機制,及其時效問題,最後說明元朝政府主要的賑恤舉措。第四章將官方賑恤活動置於現實社會之中,分別從吏治與財政兩大方面來觀察其實際表現、發揮成效如何。
    本文顯示:蒙元政權對於中原荒政的認識和施行,是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學習之曲折轉變的過程。大蒙古國時期,汗廷受到國家本位和施政方針影響,賑恤仁政廣被漠北龍興故地,少及中原征服屬地。隨著世祖忽必烈開創元朝,帝國重心南移,為了因應治下廣大的農業疆土和人口,元廷在漢臣襄助之下,延續宋金兩代既有的荒政基礎,建立起頗為嚴謹細緻的荒政體制。然而,由於征服王朝特質的滲入,使得元代吏治衰敗與財政困窘情況更為嚴重,以致荒政執行實效與政策規劃的落差可謂極大,未能減緩氣候反常所引發的災難。氣候劇變與人禍交併而至,可以說是造成元代水旱不息的雙重因素,這也促成元朝短命而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二章 荒政開展的背景……………………………………………09 第一節 游牧與農耕社會主要的自然災害及其衝擊…………09 (一)類型與性質…………………………………………09 (二)災害衝擊……………………………………………11 第二節 征服王朝與漢族政府的荒政…………………………14 (一)遼代荒政……………………………………………14 (二)金代荒政……………………………………………17 (三)宋代荒政……………………………………………20 小結…………………………………………………………23 第三節 大蒙古國時代荒政的初步嘗試………………………24 (一)金末兵燹與天災對中原漢地的破壞………………24 (二)大汗的賑恤抑或地方的救濟………………………26 第三章 荒政傳承發展與具體實踐…………………………………35 第一節 忽必烈荒政思想的形成………………………………35 第二節 元代水旱災害的初步考察……………………………37 (一)中國近世前中期(960 ~ 1644)的水旱災害發展— 元代之特殊性………………………………………37 (二)元代水旱災頻時空分布及災況分析………………40 第三節 官方救荒機制…………………………………………48 (一)組織體系……………………………………………48 (二)準備程序—申災與勘災……………………………53 第四節 官方具體救荒措施……………………………………59 (一)蠲免以紓群黎………………………………………59 1.恩免之制 2.災免之制 (二)發廩以救民飢………………………………………62 1.賑給 2.賑貸 3.賑糶 (三)禁釀酒弛山泊………………………………………67 (四)祈禱以回天意………………………………………70 第四章 荒政與吏治、財政的關係…………………………………73 第一節 吏治明暗與荒政………………………………………73 (一)主持荒政的官吏才德………………………………74 (二)賑恤弊端……………………………………………81 第二節 財政盈縮與荒政………………………………………88 (一)備荒救災的專門款項常平、義倉糧………………88 (二)一般的國庫錢穀……………………………………95 第五章 結論…………………………………………………………105 徵引書目………………………………………………………………109

    一、傳統文獻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元本,197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史料編纂組編,《柔然資料輯錄》(北京:中華書局,1962)。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編纂組編,《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孔齊,《至正直記》(續修四庫全書)。
    方回,《桐江續集》(四庫珍本)。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逢,《梧溪集》(北圖珍叢)。
    王喜,《治河圖略》(文淵閣四庫全書)。
    王惲,《秋澗集》(元文珍叢)。
    王禎,《農書》(萬有文庫薈要)。
    王鶚,《汝南遺事》(百部叢書集成.指海)。
    王士點、商企翁編次,高榮盛點校,《秘書監志》(元代史料叢刊)。
    王元恭,《至正四明續志》(宋元方志叢刊)。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任士林,《松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任仁發,《水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向南編,《遼代石刻文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
    朱思本,《貞一齋詩文稿》(宛委別藏)。
    朱德潤,《存復齋文集》(涵芬樓祕集)。
    余闕,《青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余希魯,《至順鎮江志》(宋元方志叢刊)。
    吳澄,《吳文正公集》(元文珍叢)。
    宋綬等編纂、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宋濂,《宋文憲全集》(四部備要)。
    宋濂,《翰苑續集》(四部叢刊)。
    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褧,《燕石集》(北圖珍叢)。
    宋正海主編,《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宋正海等著,《中國古代自然災異相關性年表總滙》(中國古代自然災異整體性研究○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李祁,《雲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李翀,《日聞錄》(百部叢書集成.守山閣叢書)。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中國荒政全書》第一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中國荒政全書》第二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李志常著、王國維校注,《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王國維遺書 第13冊)。
    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李繼本,《一山文集》(北圖珍叢)。
    沙克什(原名贍思),《河防通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邱樹森、何兆吉輯點,《元代奏議集錄》(元代史料叢刊)。
    姚燧,《牧庵集》(四部叢刊)。
    姚奠中主編、李正民增訂,《元好問全集(增訂本)》(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洪金富點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耶律楚材撰、向達校注,《西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徐元瑞著、楊訥點校,《吏學指南》(元代史料叢刊)。
    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祖生利、李崇興點校,《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
    迺賢,《金臺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圖珍叢)。
    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元文珍叢)。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高明著、錢南揚校注,《琵琶記》,(臺北:里仁書局,1998)。
    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宋元方志叢刊)。
    張波等編,《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張光大,《救荒活民類要》(北圖珍叢)。
    張德二主編,《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張養浩,《歸田類稿》(文淵閣四庫全書)。
    曹楙堅,《道光章邱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
    脫脫等,《遼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許衡,《魯齋遺書》(北圖珍叢)。
    許謙,《白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許有壬,《至正集》(元文珍叢)。
    許有壬,《圭塘小藁》(文淵閣四庫全書)。
    陳旅,《安雅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陳髙,《不繫舟漁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陳述輯校,《全遼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陳元靚編,《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上海:上海書店,1986,原載於國立暨南叢書1939年版)。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5)。
    陸友仁,《研北雜誌》(百部叢書集成.寶顏堂祕笈)。
    陸文圭,《牆東類稿》(元文珍叢)。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揭傒斯著、李夢生標校 ,《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程鉅夫,《程雪樓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程端禮,《畏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四部刊要)。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黃時鑑輯點,《元代法律資料輯存》(元代史料叢刊)。
    楊瑀,《山居新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楊維楨,《東維子集》(四部叢刊)。
    葉子奇,《草木子》(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葉隆禮撰,賈敬顏、林榮貴點校,《契丹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董煟,《救荒活民書》(百部叢書集成.珠叢別錄)。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
    解縉、姚廣孝等編,《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
    榮肇,《榮祭酒遺文》(百部叢書集成.涉聞梓舊)。
    臧懋循輯,《元曲選》(四部備要)。
    趙汸,《東山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
    趙珙著、王國維箋證,《蒙韃備錄箋證》(王國維遺書 第13冊)。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劉祁,《歸潛志》(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
    劉敏中,《中庵集》(北圖珍叢)。
    歐陽玄,《拯荒事略》(百部叢書集成.學海類編)。
    歐陽玄,《至正河防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潘季馴,《河防一覽》(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鄭相修、黃虎臣等纂,《嘉靖夏邑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盧琦,《圭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謝應芳,《龜巢稿》(叢書集成續編)。
    魏收,《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蘇天爵編,《元文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校,《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
    蘇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釋大訢,《蒲室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顧瑛,《玉山璞稿》(百部叢書集成.宛委別藏本)。
    顧嗣立,《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權衡著、任崇岳箋證,《庚申外史箋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并註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多桑(d'Ohsson, C.)撰、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上海:上海書店,2001)。
    志費尼(Juvaini, Alá ud-Din 'Atá Malik)著、何高濟譯〔據J. A. Boyle英譯本譯出〕、翁獨建校訂,《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拉施特(Rashid al-Din Fadl Allah)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據俄譯本譯出〕,《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4刷)。
    柏朗嘉賓(Jean de Plan Carpin)著、耿昇譯,《柏朗嘉賓蒙古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
    馬可波羅(Marco Polo)作、沙海昂(A. H. Charigou)法文譯注、馮承鈞中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
    魯布魯克(William of Rubruck)著、何高濟譯,《魯布魯克東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卜風賢
    2006 《周秦漢晉時期農業災害和農業減災方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頲
    2002 《龍庭崇汗–元代政治史研究》,海口:南方出版社。
    王秀麗
    2005 《文明的吸納與歷史的延續–元代東南地區商業研究》,澳門:澳亞週刊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蓀
    1992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灣:臺灣學生書局。
    王曾瑜主編
    2001年1版2刷 《中國反貪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慎榮
    1991 《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王德毅
    1970 《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史衛民
    2005年1版2刷 《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札奇斯欽
    1992年1版2刷 《蒙古文化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白鋼主編,陳高華、史衛民執筆
    1996 《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第八卷 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
    任崇岳
    1996 《中國社會通史–宋元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瑞熙
    1986 《宋代社會研究》,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吳宏岐
    1997 《元代農業地理》,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
    吳松弟
    2000 《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金宋元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李弘祺
    1994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則芬
    1978 《元史新講》,臺北:中華書局。
    李文治、江太新
    2000 《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治安、杜家驥
    1993 《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周良霄
    1999 《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遠廉主編、陳世松著
    1996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元朝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孟昭華
    1999 《中國災荒史記》,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孟繁清等著
    2003 《蒙元時期環渤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邱樹森
    1991 《妥懽貼睦爾傳》,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苗書梅
    1996 《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孫紹聘
    2004 《中國救災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桂栖鵬
    2001 《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高建國
    1999 《中國減災史話》,鄭州:大象出版社。
    高樹林
    1997 《元代賦役制度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張文
    2001 《宋朝社會救濟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金銑
    2001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張家駒
    1985 《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臺北:帛書出版社。
    張建民、宋儉
    1998 《災害歷史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許凡(王敬松)
    1987 《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
    陳述
    1963 《契丹社會經濟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正祥
    1982 《中國文化地理》,臺北:木鐸出版社。
    陳高華
    1982 《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
    陳高華、史衛民
    2000 《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陳智超、喬幼梅主編
    1996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 第三卷》,山東:齊魯書社。
    陶晉生
    1981 《女真史論》,臺北:食貨出版社。
    程民生
    2004 《中國北方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馮柳堂
    1998年影印1版2刷〔原1934年出版〕 《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寬重
    2006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葛金芳
    1991 《宋遼夏金經濟研析》,武漢:武漢出版社。
    漆俠
    1987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漆俠、喬幼梅
    1998 《中國經濟通史.遼夏金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蒙思明
    2006 《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世瑜
    1994 《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劉曉
    2001 《耶律楚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劉昭民
    1992年修訂版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海峰
    2005 《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廣生、趙梅庄編著
    1999 《中國古代郵驛史(修訂本)》,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鄭素春
    1987 《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鄭肇經主編
    1987 《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
    鄧雲特(鄧拓)
    1987年臺四版(原1937年出版) 《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韓茂莉
    1999 《遼金農業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蘇振申
    1984 《元政書經世大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外山軍治著、李東源譯
    1988 《金朝史》,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符拉基米爾佐夫(Б. Я. Владимирцов)著、劉榮焌譯
    1980 《蒙古社會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傅海波(Herbert Frank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史衛民等譯
    1998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冀朝鼎(Chi Chao–Ting)著、朱詩鰲譯
    1981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Endicott–West, Elizabeth
    1989 Monglian Rule in China: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Yuan Dynas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ymes, Robert
    1986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rl A. 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1949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907~1125),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二)期刊論文

    卜風賢
    1996 〈中國農業災害史料災度等級量化方法研究〉,《中國農史》第15卷第4期(1996),頁38~46。
    2004 〈中國古代救荒書的傳承與發展〉,《古今農業》2004年第2期,頁78~88。
    方健
    2006 〈關於宋代江南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若干問題研究〉,收入高榮盛主編,《江南社會經濟研究 宋元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頁506~595。
    王頲
    1981 〈元代糧倉考略〉,《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 期,頁42~52。
    王民信
    1973 〈元朝的和糴〉,《史學彙刊》第5期(1973),頁91~114。
    王培華
    1998 〈元代北方寒害及減災防災措施〉,《文史知識》1998年第9期,頁106~111。
    1999 〈試論元代北方蝗災群發性韻律性及國家減災措施〉,《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1期,頁67~74。
    〈元代北方雹災的時空特點及國家救災減災措施〉,《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2輯,頁47~54。
    〈元代北方水旱災害時空分布特點與申檢體覆救災制度〉,《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3期,頁143~149。
    2001 〈元代北方水旱災害時空分布特點及國家減災措施〉,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編,《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212~234。
    〈元朝國家在管理分配農業用水中的作用〉,《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2卷第3期(2001),頁37~41。
    王培華、方修琦
    2002 〈1238~1368年華北地區蝗災的時聚性與重現期及其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 2002年第4期,頁150~153。
    王曉清
    1987 〈元代前期災荒經濟簡論〉,《中國農史》1987年第4期,頁21~27(頁27後,下轉頁90)。
    史衛民
    1986 〈元歲賜考實〉,《元史論叢》第三輯(1986),頁144~153。
    札奇斯欽
    1980 〈從北亞史觀點看拓跋與柔然對立時代的歷史關係〉,收入氏著,《蒙古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頁147~178。
    白拉都格其
    1986 〈貴由汗即位的前前後後〉,《元史論叢》第三輯(1986),頁47~55。
    任崇岳
    1984 〈論元末政治家脫脫〉,《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頁44~47(頁47後,下轉頁58)。
    吳宏岐
    1994 〈元代黃河故道田與退灘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2期,頁165~166。
    李迪
    1998 〈元代防治蝗災的措施〉,《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235~239。
    李迪、陸思賢
    1982 〈忽必烈的農業政策和農業措施〉,《中國農史》1982年第2期,頁1~9。
    李向軍
    1994 〈試論中國古代荒政的產生與發展歷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2期,頁7~12(頁12後,下轉頁18)。
    李伯重
    2000 〈「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頁177~192。
    李治安
    1994 〈元代肅政廉訪司〉收入氏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282~354。
    〈關於元代中後期的奉使宣撫〉,收入氏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頁549~576。
    2006 〈元代冗官述論〉,《學術月刊》2006年第5期,頁103~112。
    李則芬
    1991 〈蒙古羊羔兒利與元初斡脫錢之研究〉,收入氏著,《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頁609~634。
    李春祥
    1983 〈《陳州糶米》與河南淮陽流傳的包公放糧故事〉,收入氏著,《元代包公戲曲選注》(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頁308~322。
    周良霄
    1984 〈李璮之亂與元初政治〉,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編,《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115~128。
    周峰
    2001 〈金代的賑災與救濟〉,《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頁75~80。
    周清澍
    1996 〈忽必烈潛藩新政的成效及其歷史意義〉,收入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韓儒林先生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97~124。
    孟繁清
    1988 〈評元順帝至正初年的奉使宣撫〉,《歷史教學》1988年第9期,頁11~14。
    孟古托力
    2001 〈遼道宗中後期自然災害述論〉,《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頁71~77。
    林瑞翰
    1956 〈女真初起時期之寨居生活〉,《大陸雜誌》第12卷第11期(1956),頁24~29。
    武玉環
    2006 〈遼代的移民、治理與民族融合〉,收入張希清等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408~437。
    邵永忠
    2004 〈二十世紀以來荒政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3期,頁2~10。
    邵永忠、范紅霞
    2005 〈略論宋元明清以來史志書目對荒政典籍的著錄〉,《圖書與情報》2005年第3期,頁81~84。
    邱樹森
    1997 〈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收入氏著,《賀蘭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頁61~86。
    2001 〈元代肅政與腐敗的歷史啟示〉,《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頁89~94。
    邱樹森、默書民
    2004 〈元代官府公文傳輸的幾個問題〉,《河北學刊》第24卷第2期(2004),頁176~179。
    金瀅坤
    2003 〈從黑城文書看元代的養濟院制度–兼論元代的亦集乃路〉,《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67~70。
    姚大力
    1982 〈元朝科舉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輯(1982),頁26~59。
    姚從吾
    1959 〈金元全真教的民族思想與救世思想〉,收入氏著,《東北史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59),頁175~204。
    1967 〈忽必烈汗與蒙哥汗治理漢地的歧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6期(1967),頁223~236。
    洪用斌
    2006 〈〈遺蝗〉一文讀後感〉,收入郝時遠、羅賢佑主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頁213~227。
    洪用斌、王龍耿
    1981 〈元朝順聖皇后察必〉,收入中國蒙古史學會編,《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頁193~198。
    洪金富
    1975 〈元代監察制度的特色〉,《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期(1975),頁219~276。
    高文德
    1987 〈元代賑恤制度淺談〉,收入翁獨健編《中國民族史研究》(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頁18~38。
    1996 〈元代畜牧業概觀〉,《元史論叢》第六輯(1996),頁132~146。
    高美玲
    1988 〈宋代的胥吏〉,《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4期,頁75~83。
    高榮盛
    2006 〈元代海運與江南社會經濟〉,收入高榮盛主編,《江南社會經濟研究宋元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頁641~684。
    崔允精
    2003 〈大蒙古國時期鰥寡孤獨救濟與常平倉〉,《蒙古史研究》第七輯(2003),頁66~76。
    2004 〈元代救荒書與救荒政策 –以《救荒活民類要》為依據〉,《元史論叢》第九輯(2004),頁207~216。
    張文
    2004 〈中國古代報災檢災制度述論〉,《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60~68。
    梁庚堯
    1977 《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四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7。
    1997 〈北宋的圩田政策〉,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頁261~293。
    〈中國歷史上的濟貧活動〉,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頁619~624。
    梁景之
    2005 〈自然災害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社會關係當議〉,收入羅賢佑主編,《歷史與民族–中國邊疆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頁453~482。
    陳明
    2001 〈元代北方飢荒的時空分布特點及救荒措施〉,《古今農業》2001年第4期,頁23~33。
    陳高華
    1979 〈元代戶等制略論〉,《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頁127~134。
    1991 〈元代佛教與元代社會〉,收入氏著,《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362~384。
    2002 〈元代的禳災活動〉,收入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編委會,《揖芬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539~546。
    2005 〈元代大都的飲食生活〉,收入氏著,《陳高華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頁311~337。
    〈20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代序)〉,收入氏著,《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頁1~11。
    〈元代的酒醋課〉,收入氏著,《元史研究新論》,頁65~81。
    陳得芝
    2005 〈元代江南之地主階級〉,收入氏著,《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頁395~408。
    陳得芝、王頲
    2005 〈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爭–試論阿藍答兒鈎考的前因後果〉,收入陳得芝著,《蒙元史研究叢稿》,頁360~373。
    陳廣恩
    2005 〈關於元朝賑濟西北災害的幾個問題〉,《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頁101~104。
    陳學霖
    2003 〈金朝的旱災、祈雨與政治文化〉一文,收入氏著,《金宋史論叢》(香港:中文大學,2003),頁33~72。
    陶晉生
    1971 〈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收入氏著《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頁1~15。
    喬幼梅
    1995 〈宋元時期高利貸資本的發展〉,收入氏著,《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5),頁227~251。
    曾雄生
    2002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中國農史》2002年第1期,頁54~63。
    森田憲司
    1992 〈關於日本現存《事林廣記》儲本〉,收入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頁266~280。
    黃敏枝
    1989 〈宋代佛教寺院與地方公益事業〉,收入氏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頁413~442。
    黃清連
    1978 〈元初江南的叛亂(1276~129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本第1分(1978),頁37~76。
    黃鴻山
    2005 〈元代常平義倉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93~96。
    楊訥
    1965 〈元代農村社制研究〉,《歷史研究》1965年第4期,頁117~134。
    楊世利
    2005 〈宋朝以工代賑述論〉,《中州學刊》2005年第3期,頁202~204。
    楊育鎂
    1990 〈元代後期江南天災及民變對海運的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3期(1990),頁75~92。
    1995 〈賈魯治河略考〉,《淡江學報》第34期(1995),頁35~68。
    鄒逸麟
    1990 〈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收入尹達等主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0)下冊,頁693~707。
    寧可
    1999 〈宋代的圩田〉,收入氏著,《寧可史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665~670。
    滿志敏
    2000 〈歷史旱澇災害資料分布問題的研究〉,《歷史地理》第16輯(2000),頁280~294。
    聞黎明
    1992 〈大德七年平陽太原的地震〉,《元史論叢》第四輯(1992),頁160~172。
    趙經緯
    1994 〈元代的天災狀況及其影響〉,《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55~58(頁58後,下轉頁90)。
    1996 〈元代賑災機構初探〉,《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60~64。
    趙經緯、趙玉坤
    1998 〈元代賑災物資來源淺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1998)第2期,頁108~112。
    劉子健
    1984 〈宋人對胥吏管理的看法〉,《食貨》復刊第14卷第2期(1984),頁126~139。
    1987 〈劉宰與賑饑〉,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劉洪升
    2002 〈唐宋以來海河流域水災頻繁原因分析〉,《河北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2),頁23~27。
    劉浦江
    1999 〈金代土地問題的一個側面–女真人與漢人的土地爭端〉,收入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215~241。
    蕭功秦
    1981 〈論大蒙古國的汗位繼承危機〉,《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5輯(1981),頁48~59。
    蕭師啟慶
    1966 《西域人與元初政治》,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一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1983 〈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頁1~58。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頁141~230。
    〈忽必烈「潛邸舊侶」考〉,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頁263~301。
    〈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檢討〉一文,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頁303~322。另收入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陳國棟、羅彤華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6:經濟脈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30~243。
    1996初版2刷 〈蒙古帝國的崛興與分裂〉一文,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初版2刷),頁1~22。
    〈元代幾個漢軍世家的仕宦與婚姻〉,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頁267~348。
    〈蒙元水軍之興起與蒙宋戰爭〉,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頁351~381。
    1999 〈元朝的統一與統合〉,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論》,頁13~42。
    〈內北國而外中國:元朝的族群政策與族群關係〉,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9),頁44~60。
    〈元延祐二年與五年進士輯錄〉,《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頁375~426。
    韓茂莉
    2000 〈論金代猛安、謀克入遷中原與中原農業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124~132。
    韓儒林
    1985 〈從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大豐收回看元代蒙古地區的畜牧經濟〉,收入氏著,《穹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209。
    顏清祥
    1978 〈略論北宋的河患河議與河工〉,《史原》第8期(1978),頁97~124。
    羅彤華
    2005 〈唐代和糴試論〉,收入陳國棟、羅彤華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6:經濟脈動》,頁100~135。

    王道明
    1993 《元代社會救濟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印民
    2003 《元代酒俗、酒業和酒政》,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潘少平
    2003 《元代俸祿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蔡惠如
    2004 《南宋的家族與賑濟:以建寧地區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村實造
    1993 〈遼代的移民政策和州縣制的建立〉,收入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五卷 五代宋元》(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491~522。
    前田直典
    1993 〈元代紙幣的價格變動〉,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五卷 五代宋元》,頁569~606。

    布雷特.辛斯基(Hinsch Bret)著、藍勇等譯
    2003 〈氣候變遷和中國歷史〉(Climatic Change and History in China),《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8卷第2輯(2003),頁59~63。
    何炳棣(Ho, Ping–Ti)著、謝天楨譯
    1990 〈中國歷史上的早熟稻〉,《農業考古》1990年第1期,頁119~131。
    羅依果(Igor de Rachewiltz)
    1973 〈耶律楚材(1189~1243):佛教的理想主義者和儒家的政治家〉(“Yeh-lii ch’u-ts’ai 〔1189~1243〕: Buddhist Idealist and Confucian Statesman”),收入中央研究院中美文化社會科學委員會編譯,《中國歷史人物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73),頁257~297。
    魏丕信(pierre-Étienne Will)著、曹新宇譯
    2007 〈略論中華帝國晚期的荒政指南〉,收入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 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頁97~111。

    三上次男
    1973 〈金朝中期における猛安謀克戶〉,收入氏著,《金史研究三: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3),頁196~233。
    「元代の社會と文化」研究班
    2002 〈《事林廣記》刑法類.公理類譯注〉,《東方學報》第74期(2002),頁257~309。
    長瀨守
    1981 〈元朝における賈魯の水利学〉,收入中国水利史研究會編,《中国水利史論集–佐藤博士還曆記念》(東京:国書刊行会,1981),頁179~218。
    1984 〈金代華北における水利開発の展開〉,收入中国水利史研究會編,《中国水利史論叢–佐藤博士退官記念》(東京:国書刊行会,1984),頁240~255。
    崔允精
    2003 〈元代救荒制度의運營方式과그實態–災害申覆制度와救濟行政을中心
    으로〉,發表於「傳統時代中國史의新理解」會議。
    勝藤猛
    1958 〈元朝初期の胥吏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17卷第2號(1958),頁1~18。

    Chan, Hok-lam
    1992 “Calamities and Government Relief under the Jurchen Chin Dynasty(1115~1234), ” Papers on Society and Culture of Early Modern China(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92), pp. 821~832.
    1993 “Liu Ping–Chung(1216~1274), ” Igor de Rachewiltz, Hok-lam Chan, Hsiao Ch'i-ch'ing and Peter W. Geier eds.,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uan Period (1200~1300)(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1993), pp. 245~269.
    Hartwell, Robert
    1982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1982), pp. 405~425.
    Yao, Shan-Yu
    1942 “The Chronologic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Floods and Droughtsin Chinese History, 206B.C.~A.D.1911,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942), pp. 273~3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