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慧
論文名稱: 教室中的閱讀樂章--以六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為例
指導教授: 楊榮蘭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閱讀理解閱讀態度交互教學
外文關鍵詞: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attitudes, Reciprocal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閱讀策略教學的閱讀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
    解能力的發展、閱讀態度的轉變的影響以及學生對閱讀教學的看法。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十週的閱讀策略教學,研究資料的來源為教室現場觀察、研究者省思札記、訪談、學習單、作品、夥伴對話、學生的學習前、後測驗、閱讀態度問卷、閱讀教學意見問卷等等。整理、分析資料之後得到下列的結果:
    一、閱讀策略教學對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及使用閱讀策略有成效。
    二、閱讀策略教學能使學生的閱讀態度有正向的轉變。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參與閱讀策略教學持肯定的態度。
    四、教師在行動歷程中不斷的成長。
    最後,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學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is esearch is an action research with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reading strategies instr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chool sixth-grad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change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and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learning reading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en-week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observation, notes of researcher’s reflection, interviews, student worksheets, professional dialogues between partners, tests given to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and questionnaire about students’ opinions o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etc.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1.The eading strategies instruction improves students’ overall reading comprehension.
    2.The reading strategies instruction changes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in a positive way.
    3.The primary school sixth-grade students held positive opinions about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r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instruction.
    4.During the process of course, teachers are also inspired continuously.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re also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的歷程的探討 9 第二節 閱讀態度的探究 19 第三節 交互教學法的理論和內涵 28 第四節 交互教學法與閱讀理解研究之啟示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歷程 51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流程 5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閱讀策略教學的行動歷程 67 第二節 運用四種理解策略能力的探討 113 第三節 閱讀態度的改變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6 附錄 162

    一、中文部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林清山譯(1990)。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鄭麗玉(1991)。促進後設認知策略的閱讀教學。教師之友,33,14-17。
    郭靜姿(1991)。學習動機、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相關探討及其所建構而成之後設理解模式在資優教學上的運用(下)。資優教育季刊,38,9-15。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
    胡志偉、楊乃欣(1992):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1993)。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小四、五、六年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工作小組印行。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清一(1994)。淺談相互教學法。國教之聲,28(1),51-55
    柯華葳(1995):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台北:心理。
    羅慶文(1995)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之探討。研習資訊,12,34-38。
    羅彥文(1995):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李佳琪(1997)相互教學法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237,107-127。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Posch&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師院學報,11,89-118。
    洪月女譯(1998)。Ken Goodman著。談閱讀。台北市:心理。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37-39。
    馮秋萍(1998))。兒童閱讀行為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63-72。
    沈添鉦,黃秀文(1999)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難題與策略。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35-67。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蔡慧娟(1999)。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研習資訊,39(5),2-12。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蘭、曾志朗(2000)。兒童閱讀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38,1-4。
    歐用生(2000):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湯平冶(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邱玉玲(2001)。悅讀!開啟兒童悅讀之門。屏縣教育季刊,5,13-17。
    許慧貞譯(2001)。Aidan Chambers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天衛。
    陳淑娟(2001)。Book talk 策略在國小閱讀教學上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2,32-39。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陳明來(2001)。臺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尚銘(2002)。自我教導策略改善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力之探討。教師之友,44(5),17-31
    林見瑩(2002)。高雄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課外讀物閱讀情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莊佩玲(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趙維玲(2002)。Booktalk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 。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素玲(2002)。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交互教學法之實務知識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盈伶(2002) 。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映伶(2002)。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蘭(2002)。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 263,92-94。
    李雪莉(2002)。台灣的閱讀危機。天下雜誌。263,212-218。
    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的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40–51。
    游常山(2002)。重要,但政府不重視。天下雜誌。263,222-226。
    詹文宏(2002)。閱讀教學—交互教學法的應用。教師之友,43(2),37-40。
    鄭淑芬(2003)。圖畫書閱讀活動探究-以東師實小四年級美術班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玟里(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姿德(2003)。交互教學法對增進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淑美(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
    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屏東。
    黃齡瑩(2003)。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雅芬(2004)。圖畫書之閱讀指導-以低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蔡育妮 (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蓉敏 (2004)。書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彰化。
    黃志淵(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詹詩韻(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凱琳(2005)。國小低年級學童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孟艾(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統整課程方案教學成效之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怡雯(2005)。以繪本開啟閱讀的窗:探索語言表現低落幼兒讀寫萌發歷程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雅琪(2005)。交互教學法運用於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靜儀(2005)。交互教學法增進國中生英文閱讀能力及後設認知之效應。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佩芳(2005)。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佩璇(2005)。交互教學法對提昇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怡卉(2005)。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能力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佳盈(2005)。如何引導孩子快樂閱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
    吳詠蘭(2006)。 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與幼兒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理淑(2006)。繪本運用在單元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淑媚(2006)。圖畫書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思燕(2006)。 交互教學法對台灣國中生英文閱讀能力與後設認知之效益。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靜 (2006)。以教科書課文內容為主之相互教學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簡憶茹(2006)。相互教學法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與語句書寫表達成效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古艷麗(2006)。活動式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般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二、英文部分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