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幃羿
論文名稱: 垂直式大廈社區的形成與運作—論所有權與社區凝聚性質的轉變
指導教授: 謝國雄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社區垂直式公寓大廈所有權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經驗中,本研究觀察到垂直式大廈可以成為一個不同於傳統形式的現代社區。發問是:垂直式大廈如何以自身的特殊性來發展連帶,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個社區?研究的目的在於關注現代社會中社區凝聚的可能性,研究者發現垂直式公寓大廈在共有財產關係中開啟了人群間相互合作的連結,並且實質存在著人群與地緣的連帶。其中,「所有權」是垂直式公寓大廈社區的核心,它不僅是大廈運作的準則,也是居民主觀認同社區邊界的重要原則。所有權進入居住生活並且成為社區連帶的原因來自四個特性:繼受歐陸法的現代所有權概念、私部門主導的住宅市場、大廈住宅中的共有財產關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依據所有權所規設的權利義務關係。
    這四個特性彼此存在因果關聯,每一個社會現象都立基特定的社會情境而發展出來,並且相互扣合。首先是在繼受歐陸法的過程中進行了所有權制度與概念的現代化,立基於土地而來的空間所有權概念得以發展,憑藉著所有權規定來訂定契約,進入商品體制。隨著台北都市中住宅市場普遍地私部門化,商品買賣的邏輯改變了住宅的意義和選擇條件,主導了居住地點的選擇。
    公寓大廈中行使區分所有空間的所有權制度,因為建築形式有「共有」部份,使得空間擁有關係變得複雜,全體住戶和區分所有權人皆因共有財產而相互關聯。共有空間使得共同管理成為必要,因應生活中合作的需求,區分所有權也搭配了一套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依據大廈裡頭的空間權利來分配權利義務,藉著事務運作的實踐,強力地連結了住戶與區分所有權人的關係,也形塑住戶主觀中的社區實體。
    現代社會裡,社區隨著社會制度和實質運作的脈絡中也改變了它的型態,社區在新型態的社會中汲取了新的資源並且轉化出它的另種模式。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1 一、台灣傳統社會凝聚原則 3 二、都市生活 11 第三節、研究設計 15 一、研究架構 15 二、研究對象 16 三、資料蒐集方法 17 四、田野介紹 18 第四節、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都市元素 23 第一節、台北市居住空間型態 23 一、移民進入台北的兩種歷程 24 二、由私部門主導的住宅生產體系和都市地景 25 第二節、垂直式公寓大廈的出現 27 第三節、小結 29 第三章、公寓大廈的內在邏輯:所有權 30 第一節、立基於所有權的住戶權利義務 30 一、區分所有權人會議 31 二、管理委員會 32 三、取決於所有權的差異權利 33 第二節、所有權是空間界線的判定準則 35 一、哪裡是我家,哪裡不是我的家? 36 二、社區範圍與所有權邊界的重合 39 三、所有權帶來的權利義務連結了空間與成員 45 第三節、小結 47 第四章、為什麼是所有權? 47 第一節、減弱的傳統凝聚原則 48 一、祭祀圈 48 二、血緣與地緣 51 第二節、在住宅市場之中尋找:選擇居住地點的另種邏輯 52 第三節、資本主義的法律預備:所有權概念的引進 58 第四節、住宅空間所有權的特性 61 一、空間所有權取得是透過私人市場交易完成 61 三、所有權進入住宅生活 62 第五節、小結 63 第五章、結論 64 第一節、論文發現 64 第二節、研究貢獻 67 參考文獻 69

    Cohen, Anthony P.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ngland: Ellis Horwood and Tavistock Publications.

    David, Harvey
    1989 the urban experience .New York: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ngland: London.

    Fischer, Claude S.,
    1976 The Urban Experi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Fischer, Claude S., Robert Max Jackson, C. Ann Stueve, Kathleen Gerson, Lynne McCallister Jones with Mark Baldassare
    1977 Networks and Places: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Urban Set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odfrey, Brian J.
    1988 Neighborhoods in Transition: The Making of San Francisco’s Ethnic and Nonconformist Communiti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immel, Georg
    1971 (1903)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Translated by Edward A. Shils. Pp.324-339 reprinted in Donald N. Levine (ed.), Georg Simmel on the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rl, Polanyi,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
    1991《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Soto, Hernando,王曉冬譯
    2001 《資本的秘密》。台北,城邦。

    Sennett, Richard,國立編譯館主譯,萬毓澤譯
    2007 《再會吧!公共人》。台北:群學。

    王世慶
    1994 〈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台灣社會經濟》131-216。台北:聯經。

    王崧興
    1967 《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3 〈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

    王文安
    1987 《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硏究》。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硏究所碩士論文。

    文馨瑩
    1990 《經濟奇蹟的背後: 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台北,自立晚報。

    王振寰
    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王佳煌
    2005 《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
    1975 《西河的社會變遷》。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矢內原中雄著,周憲文譯
    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

    台北縣政府工務局使用管理課
    2005 《公寓大廈管理維護相關法令使用手冊》。

    林會承
    1996 〈澎湖的聚落單位: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53-132。

    林美容
    1986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2-114。

    吳定,薄慶玖
    1993 《大台北都會區行政區定位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吳森田
    1994 〈所得,貨幣與房價—近二十年台北地區的觀察〉,《住宅學報》2:49-65。

    莊金昌
    1985 《住宅分層所有權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191-208。

    涂爾幹著,渠東譯
    2002 《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文化。

    涂照彥
    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

    張金鶚
    1990 《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硏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張景森
    1993 《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

    張珣
    1996 〈光復後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81: 163-215。

    張正瑜
    1999 《住宅商品化設施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明
    1972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49-57。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許坤榮
    1987 《台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馨
    1979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建州
    1990 《由社會背景與生活方式看平民居住空間:以1954年以後臺灣鄉村地區新建之平民住宅為硏究對象》。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
    1991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玉璽
    1992 《臺灣的依附型發展 : 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北,人間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 : 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瑞樺
    1996 《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清華大學人社所畢業論文。

    陳正祥
    1997 《臺北市誌》。台北,南天。

    葛伯納(Bernard Gallin)
    1979 《小龍村》。台北:聯經。
    楊弘任
    2007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蔡勇美、郭文雄
    1982 《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

    曾旭正
    1994 《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硏究》。台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硏究所博士論文。

    曾裕恆
    1996 《臺灣住宅社區演變與發展之硏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硏究所建築規劃組碩士論文。

    溫豐文
    1984 《現代社會與土地所有權理論之發展》。台北,五南。

    謝國雄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黎淑慧
    2003 《論「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對社區發展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硏究所博士論文。

    關華山
    1980 〈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概念〉,《中研院民族所集刊》49:175-215。

    魏家弘
    1996 《臺灣土地所有權槪念的形成經過 : 從業到所有權》。台北,臺灣大學法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文
    1986 《臺北市都市集合住宅空間形式轉化硏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硏究所碩士論文。

    董鑑霆
    2001 《台灣住宅建築開發觀念與居住者使用態度演變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