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汝真 YEH,JU-CHEN |
---|---|
論文名稱: |
生命的交會-國小教師針對新住民子女之敘說探究 Intersection of Liv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of Immigrant Children |
指導教授: |
王淳民
Chun-Min W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敘說探究 、新住民子女 、新住民母親 、新住民子女教師 、多元文化 |
外文關鍵詞: | Narrative inquiry, immigrant children, immigrant children parents, immigrant children teacher, multicultural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故事型態的書寫進行探索,以研究者教學現場為敘說場域,喚起教育工作者反思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並希望每個新住民孩子及母親的故事都能被看見。經由故事的呈現,研究者進一步對照、詮釋、反省,且透過自我生命故事的敘寫,從中淬鍊出真實的教育實踐態度;期待教師們能因此換個角度思考教育現象,新住民孩子的未來便能有所不同。
本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經由六位國小教師的訪談,對新住民子女及其家庭概況於師長眼中所呈現的情形,獲得初步概念;第二階段採敘說探究,將宜卉與識字班結緣的過程加以延伸,以描述性的敘說分別對其及研究者生命歷程進行探索。從訪談內容、親師對談、宜卉與新住民母親的互動和她的生命故事,以及研究者自我敘說中,覺察身在敘說場域裡從旁觀者變為主體性的過程,並藉自我敘說反饋教學中產生的疑問。最後,將敘說後的自己重新置回教學現場中,思考新住民之於自己的教育意義。
最末研究者以藉由本論文中不同生命線的交會,穿越後能對另一段生命有更多的包容與理解作為尾聲,傳達身為教師如何在教育現場中的真實與表象間釐清並掌握自己的教育方向;更期待能朝多元文化素質提升的理想邁進。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hallenge the values that take for granted by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and intends to allow every story of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to be seen. The study adopted narrative inquiry strategy to investigate the author’s own classroom. Through comparing, explaining, and reflecting different stories, the author related her own life story, and through writing, the true practical attitude in the classroom was revealed. The author expects this study can encourage teachers to think educational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angel so that immigrant children could have better future.
The study has two stages. First stage was to gain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bout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y by interviewing six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cond stage was to use narrative inquiry strategy to expend the life story told by one participant. Through the interviews, conversations with parents, the participant’s life story, and the author’s own inquiry,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being an outsider to an insider, and also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s generated from teaching. After the narrative inquiry, the author put herself back into the context, and reflected on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self and immigrant children.
At the end, the author used the intersection of lives to nurture the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o others with the intention to convey the true direction as being a teacher in educ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expects this study can improve the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toward a better society.
中文部分
王永裕(2003)。新移民子女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因應策略。2012年8月5日,取
自http://society.nhu.edu.tw/e-j/93/A12.htm
毛宣晴(2011)。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碩
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白政弘(2006)。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輔導措施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台南市
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江馨宜(2008)。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參與基督教教會活
動的大陸配偶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
的應用(頁425-472)。台北市:心理。
李咏吟(2001)。輔導教學: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何佩珊(2007)。新移民子女在國小階段的教育問題探討(碩士論文)。取自台灣
碩博士論文網。
李宛蓉(2010)。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研究-從幼稚園到小學(碩士論文)。取自
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李怡慧(2009)。新台灣之子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
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沈宥呈(2011)。偏鄉國小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優異之家庭社會資本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
灣碩博士論文網。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1-12。
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竹縣竹
北市、竹東鎮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
士論文網。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
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01(176),181。。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周炳言(2009)。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學業成就三年追蹤及其與配偶親職
角色支持狀況之關聯(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
童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易庭宇(2011)。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高低關係之比較分析(碩士
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碩
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周鳳珠(2009)。金門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行政支援與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碩
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碩士論
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姚如芬(2006)。新移民子女之國小低年級子女數學學習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案。
施奈良(2004)。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
小一年級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侯慧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陳玉娟(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成因及其策略之研究:以國民教育階段
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3),33-57。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
析。2013年3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
碩博士論文網。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源(2009)。新住民子女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
刊,26(2),6。
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嘉義
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張婉瑜(2009)。台北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困擾、情緒管理與
人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碩士
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陳湘淇(2003)。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
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
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郭瑞芬(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弱勢學生課後方案之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取
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陳源湖(2004)。跨國婚姻婦女教育中有關教學者角色的初步思考。載於「外籍
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專輯」,新竹市。
張鈿富(2006)。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
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曾嘉珍(2011)。桃園縣新移民子女的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張嘉真(2007)。南桃園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
理論(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網。
劉美惠、廖千惠、李雪菱(2005)。文化斷層還是文化鷹架?─文化回應教學在
德路固族學校之實踐。收錄於「2005 年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3-32)。台東:台東大學。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北:台灣
教育。
蔡榮貴、周立勳、楊淑朱、賴翠媛、余坤煌、黃月純(2004年6月)。外籍與大
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五年計畫草案。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
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嘉義市。謝寶梅、顏佩如(2008,10月)。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
論文發表於新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市。
鍾佩娟、歐嬌慧、葉川榮(2008)。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以雲海國小為
例。中華教育,59(1),14。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教。
西文部分
Clandinin, D. J., and Connelly, F. M. (1988) “Studying Teachers`s’ Knowledge of
Classroom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thics, and the Negotiation of Narrativ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22(2A),269-282.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nley, M. S. (1999). The scop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horizons for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9,2012,from http://www.newhorizons.org
Gay, G. (1994). A synthesis of scholarship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athway.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Oak Brook, IL: Urban Monograph Series.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Quarles, P. D. (2011). M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mumber one goal in
every classroom.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1(6), 98-102.
Banks, J. A.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Moon, S., Jung, J., Bang, Y.-S., Kwon, K. Y., & Suh, Y. (2009). "I Don't See Color, I
Only See Children!": A study of teachers' color-blindness for Asian
students/family.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6(8), 80-84.
Schwab, J. J. (1960).”What Do Scientists Do?” Behavioral Science, 5, 1-17. (Reproduction in I. Westbury and N. J. Wilkof [eds.], Joseph J. Schwab.Science,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
Sleeter,C. E.&Grant C. A.(1994).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class,and gender(2nd ed.). NY:Merrill.
Sleeter, C. E.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social activ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ua Zhuang et al. (2000). Studies of Curriculum Schools. Jinan: 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Huang, Y.-P. (2011).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Emi) Content-Area Teachers
(Cat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Scaffoldings: 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Taiwan Journal of TESOL, 8(1), 35-66.
Huang, S. C. (2006). Reading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What situational factors
may motivate learners to learn? System, 34, 371-383.
Lea, M. R.& Street, B. (2006). The “academic literacies “mode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eory into Practice, 45(4), 368-377.
Nickola Lee Pazderic (2002). Abusing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The Journal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7(1),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