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綺君
論文名稱: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美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學習成就
外文關鍵詞: New-Emigrant Children's, learning attitude, academic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竹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現況、不同背景之新移民女性、學童、教師對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看法及探討新竹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的相關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研究,並以自編之「新竹市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問卷」為主要研究工具,以九十四學年度新竹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新移民子女為實施調查之對象,共計回收問卷320份,經彙整檢視後得有效問卷299份,訪談部分選取國民小學教師、家長及學生共計六名受訪者進行訪談(包括兩位新移民女性、兩位老師、兩位學生),以彌補問卷之不足。問卷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針對研究發現,歸納本研究之結論,敘述如下:
    一、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屬於中上,學習成就屬於中等,且國語優於數學。
    二、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成就不受教師有無新移民子女教學經驗之影響。
    三、教師是否具備多元文化素養會影響新移民子女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習慣。
    四、母親中文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學習信心、習慣與國語數學成就也愈高。
    五、母親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學習方法與國語數學之學習成就也愈高。
    六、新移民家庭學習環境愈好者,其子女學習動機與國語數學的成就也愈高。
    七、新移民女性來自大陸者,其子女之國語與數學成績顯著優於來自印尼者。
    八、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成就具有顯著相關,惟數學與學習方法可再加強。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對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建議,提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Hsin-Chu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learning attitudes, including new immigrants’ socio-demographic background and teachers’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n the study.
    All 26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participated the study. A literature review, an in-depth interview,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employed in the study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grades three to six. A total of 299 usable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ollowed by a post-hoc test, and a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test the proposed relationships. Major findings include: .
    1.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overall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were rated 3.826 in a 5-point Likert scale. The children had moderate academic achievement, 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80.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had better performance in Chinese than Math.
    2.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 toward new immigrants has shown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learning attitudes. However, their multi-cultural literacy showed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 and habit.
    3. The better Chinese proficiency of the new immigrant mothers, the better the children’s learning confidence, learning interes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4. The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s of the mothers, the better the children’s learning skil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5. The better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higher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6.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 have shown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s than those from Indonesia.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confidence, and learning habit have shown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Key Words:New-Emigrant Children's, learning attitude, academic achieve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現況 7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探討 33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探討 40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對象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5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的現況分析 7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習態度之差異分析 7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習成就之差異分析 85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相關分析 97 第五節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訪談結果分析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9 壹、中文部分 119 貳、英文部分 129 附錄 133 附錄一 學習態度問卷細目分析表 133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 135 附錄三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問卷(預試問卷) 136 附錄四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問卷(正式問卷) 141 附錄五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狀況家長訪談大綱 146 附錄六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狀況教師訪談大綱 147 附錄七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狀況學生訪談大綱 148 附錄八 訪問同意書 14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1995)。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學習態度概述。2005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epe.com.cn/200406/ca449489.htm
    小牛頓國語辭典(1991)。台北:牛頓。
    內政部(2003)。2003年10月的適婚年齡未婚人口數資料。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5)。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6a)。九十五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200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1/19)。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6b)。九十五年第九週內政統計通報(2005年我國國籍之歸化、回復及喪失情況)。台北市:內政部。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光宗(2003a)。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光宗(2003b)。外籍母親面向與教師策略。南縣國教,9,28-29。
    王光宗(2003c)。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淑敏(1989)。低成就學童的輔導策略。輔導月刊,25(4),14-18。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瑞壎(2004)。讓她們進入我們的世界-誰能幫助我們輔導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
    古松民(2000)。目標設定與學習時間及學習態度對網路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資訊網(2004)。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核發東南亞各國籍配偶簽證數量統計表。2004年12月5日取自於http://www.boca.gov.tw/~boca8000/result.htm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玉玲(2004)。南洋媳婦在澎湖-家庭教育方案暨經驗成果紀實。澎湖:澎湖縣文化附設家庭教育中心。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芝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17-148)。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南師初等教育學報,6,1-31。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孟緯(2004)。新移民子女詮釋流行文化影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後續研究。台南師範學報,25,83-122。
    李默英(1983)。年級、性別、角色、數學學習態度與數量成就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官月雲(2002)。學習策略輔導方案對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成就、學習策略與學習態度之效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成(2006)。行動智慧概念對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之啟示。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之「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一書(頁31-62),台北:師大書苑。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淑玲(1981)。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邱汝娜、林維言(2005)。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郁婷(2004)。3D虛擬實境教學軟體在不同性別及學習風格之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胡報治(1972)。國小高年級兒童學業成績的非智力性相關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5a)。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夏曉鵑(2005b)。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高淑芳、何秀珠(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概況之認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10,141-172。
    張文淵(2003)。完全中學高中部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秀梅(2003)。不同能力分組方式在合作學習應用中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成就的影響。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裡學。台北:東華。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維琴(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德永(2006)。從成人教育相關理論談外籍配偶教育的實施。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之「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一書(頁91-104),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2004)。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推展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師天地編輯小組(2005)。他山之石:專訪桃園縣家庭教育中心、新移民學習中心。教師天地,135,62-65。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天維、蔡良庭(2005)。台灣國小學生國語科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建置之初探。研習資訊,22(2),26-35。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雅惠(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176-196。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致嘉(1993)。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天地,135,35-42。
    陳智龍(2005)。新竹市新移民女性子女國民小學階段學習適應良好之成功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 以學前教師的觀點為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彭美玲(1995)。台北市國小校內團體活動與兒童英語組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永美(2003)。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秀珠(2005)。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27-234。
    曾雪娥(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再一章:新移民及新臺灣之子的家庭教育。教師天地,135,50-55。
    辜華興(1997)。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特性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0,79-99。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信誠(2002)。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關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46-182。
    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135,19-25。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溫明麗(研究計畫主持人)(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葉孟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肅科(2005)。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
    詹秀員(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外籍配偶社區教育之理念與策略。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之「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一書(頁191-246),台北:師大書苑。
    賈惠文(2003)。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佳文(2000)。國小弱視學生歸因方式、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院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劉珠利(2005)。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44-54。
    歐洲教育資訊網(2004)。歐洲移民兒童教育融入。2005.10.01擷取自Eurydice出版<Integrating Immigrant Children into Schools in Europe>, September 2004, http://www.eurydice.org/Doc_intermediaires/analysis/en/migrants.html
    潘淑滿(2005)。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天民(2001)。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奇璋(2005)。外籍配偶參與子女的學習障礙及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榮貴、周立勳、楊淑朱等(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教育部專案委託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鄧秀珍(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學習問題及相關因素之比較分析。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
    駐加拿大代表處文化組(2004)。加拿大增撥專款加強新移民語言訓練以加速其融入主流社會。國際教育資訊第二十二輯(2004.05.07)。
    駐紐約辦事處文化組(2002)。美國教育部撥款協助新移民學生有效學習英語。國際教育資訊第一輯(2002.09.10)。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美貴(1982)。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態度及困擾之調查分析。教與學,4(5),23-27。
    賴文男(2005)。表現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保禎(1969)。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錢宗忻(2004)。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戴鎮州(2005)。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0-100。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佩均(2000)。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季宏(1973)。智力、學習習慣、成就動機及家長社會地位與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茂發(1981)。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25-148。
    舊金山世界日報(2000)。雙語教育,可增進學生各科成績。舊金山世界日報(2000.03.23)
    舊金山世界日報(2001)。金山兒童啟蒙教育獲肯定--聯邦增撥經費,協助低收入或新移民家庭學前兒童及早學習準備就讀。舊金山世界日報(2001.03.01)
    鐘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251-257。
    顧燕翎、游詒君(2005)。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貳、英文部分
    Allport, G. W.(1935). Attitudes. In C. A. 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pp. 798-844).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Chaerul, A.(2002). A study of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s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based on gender and grade level among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s in Indones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s Cruces: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Katz, D.(1960).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Public Opinion.
    Gagne, R. M. & Briggs, L. J.(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chols, P. S.(198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uston.
    Utsumi, M.C., & Mendes, C. R.(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Psychology, 20(2), 237-244.
    Banks, J. A.(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 and perspectives(4nd ed.), 3-2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k, L. E.(2000). Child development.(5th Ed.). London: Allyn & Bacon.
    Bourdieu, P.(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Karabel & A. H. Halsey(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pp.487-511). N.Y.: Oxford University.
    Brozo, W. G.(1982). Differential study skills of successful and faili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Skills, 2(1), 29-35.
    Burstall, C.(1975).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A consideration of some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Abstracts, 8, 5-125.
    Clark, C. M. & Peterson, P. L.(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 C. Wh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255-298). New York:Macmillan.
    Coleman, J. 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David, S. D., Marion, S. F., & Charles, R. M.(1999). Parenting of devoiced mothers and a link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boy’s academic outcomes: Unlocking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70(5), 1231-1245.
    Golda, S. G., & Phyllis, B.(1993).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c/extrinsic motivationa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Greene, M.(1982). Literacy for what? In PhiDelta kappan, 63(5), 326-329.
    Horak, W. G.(1979). The effects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two typs of classroom climate on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concep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9, 7134A
    Killion, J. & Todnem, G.(1991). A process for personal theory build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1), 14-16
    Krashen, S. D.(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an.
    Kuo, D. H., & Hauser, R. M.(1995). Treads in family effects on the education of black and white brothe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36-160.
    Magel, S. G.(1992). Modes o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principal:Pathways to suc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Mathews, C.O., & Toepfer, N.(1936). Comparison of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study. School Review, 44, 184-192.
    Mead, G. H.(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W. Morris(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sterman, K. F., & Kottkamp, R. B.(1993).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10). Newbury Park: Corwin Press, Inc.
    Patton, M.(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Symonds, P.M.(1926).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of study habits. School and Society,26, 145-152.
    Teachman, J. D.(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Thurstone, L. L. & Chave, E. J.(1929).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oolcock, M. & Narayan, D.(2003).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In E. Ostrom & T. K. Ahn(Ed.), Foundations of social capital(pp.416-440).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