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怡華
論文名稱: 我與生命教育的相遇-我的成長與學習
The Encounter of My Life and Life Education—M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指導教授: 劉慈惠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生命教育自我敘說
外文關鍵詞: life education, narrativ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個認識自我、剖析自我生命成長的故事,因著個人對於生命教育的關懷與興趣,透過本論文的寫作,試圖去思考、回顧我的生命如何與生命教育相遇。
    透過自我述說的方式,我從家庭與學校這兩個面向切入,以時間軸的方式,去剖析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改變與成長。從生命回溯的歷程中,我不斷的去釐清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生命如何歷經突破與茁壯。我發現生命中的一些重要他人及重要事件,對我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我,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信仰在我的生命中亦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重要他人部分,父母與大學時期的老師對我影響極深,而激發我對生命教育熱忱與悸動的重要事件,包括在大學時代擔任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志工,以及研究所時期,參與學校生命教育計畫與生命教育課程。在這些重要事件中,我擔任了不同的角色-彩虹姊姊、輔導、計畫助理、生命教育課程助教等,付諸關懷的對象,年齡從幼兒、國小學童、青少年、大學生皆有之。這些經歷都幫助我不斷加深對生命教育的熱愛,以及對他人生命的關懷。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neself and profiling one’s growth in life journey. Because of my concern and interest in life education, I am prompted to consider and reflect upon how I encountered life education by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Us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presented as a timeline, I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myself at various stages, considering the asp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counting my life, I continually clarified and recognized myself, understanding that the breakthroughs I experienced in my life have strengthened me. I found that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people and important events had a crucial influence on my development into the person I am today. Faith has also had a substantial role in my life. Regarding the significant people in my life, my parents and my university professors have influenced me greatly. The important events that left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me and sparked my passion for life education included serving as a volunteer worker with the Rainbow Family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during college years, and participating in life education projects and classes while I was a graduate student. During these momentous events, I adopted various roles, including big sister, counselor, research project assistant, and teaching assistant. The recipients of my service ranged from young childre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eenag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se experiences enhanced my passion for life education and caring for the lives of others.

    第一章 一顆生命種子的開始 6 壹、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生命的旅程 6 貳、看見她們播下生命種子 8 第二章 生命種子生長的大環境 11 壹、生命教育的緣起與內涵 11 貳、生命教育在國內推動情形 14 參、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在國內推動生命教育情形 17 第三章 如何回溯生命種子成長的過去與現在 18 第四章 蘊育及滋養生命種子的家庭沃土 23 壹、充滿愛的親密關係 24 貳、我不要弟弟,我要獨享分享爸媽的愛 28 參、作為牧師女兒的壓力 31 肆、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家庭 36 第五章 風雨帶來祝福,生命種子萌芽生根 39 壹、幼稚園階段-我是「園長」的女兒 40 貳、國小階段-我是沒有朋友的轉學生 42 參、國中階段-我是前五名的「好學生」?! 44 肆、高中階段-選擇未來的機會 46 伍、大學階段-影響我的課程「家庭教育」 49 第六章 長成一棵關懷生命的樹 54 壹、當幼稚園實習老師的日子 56 貳、我是說生命故事的「彩虹姊姊」 59 參、在教會中,我是國高中生的輔導姊姊 64 肆、與大學生面對面的生命學習 65 第七章 回顧生命樹的生命力量 75 參考文獻 78 附 錄 83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2012年12月20日取自http://tc.appliedpsyj.org/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1#q87
    孔建國(1998)。點燃生命的火炬。輔導通訊,55,11-14。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江筱帆(2006)存在的真實樣貌:一個新手教師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行政院衛生署(2011)。99年主要死因分析。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897&class_no=440&level_no=3
    何福田主編(201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市:心理。
    吳佳樵(2005)。破繭-一位女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庶深、黃麗花(2011)。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學富。
    吳慧梅(2011)。田園舞者—一位幼教老師自我成長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遠哲、王邦雄、王建瑄、李錫津、吳京、孫效智、曾志朗、曾昭旭、傅佩榮、黃晴雯、 葉樹姍等(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
    林念穎(2006)。大學生追尋生命意義之歷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林昱秀(2007)。大學生接觸死亡經驗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婉婷(2010)男性志工關懷倫理經驗之研究─以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法務部(2011)。99年10月少年兒童犯罪概況摘要表。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216001&ctNode=28261&mp=555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潔芳、謝明美、鄭璿宜(2004)。大專校院開設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載於台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110-125),彰化。
    胡定凡(2005)。尋找生命的位置~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胡宜芳(2007)。大學生「察覺他人苦難」之生命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 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寰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的知識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家園(2006)。生命教育團體對國小兒童生命意義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教育學刊,16,281-304。
    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邱愛玲(2006)。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24。
    教育部(2011)。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草案(98至101年度)。2011年6月2日取自www.feu.edu.tw/center/eec/ethic_web/service/new_page_2/23.pdf
    梁詩盈(2010)。生命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位國小教師的行動敘說。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郭純芳(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以東海大學生命教育課程「β計畫」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淑芬(2005)。悠悠長河~一位國小教師生命教育課程實踐的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教育(頁)。台北:聯經。
    黃玉婷(2006)。尋找內在愛和光的旅程︰逃家女孩回家的自我覺醒之路。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台北市:新文京。
    黃業德(2007)。邁向喜悅自在--一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寰宇。
    楊仲鏞(1998)。做個生命的好管家。輔導通訊,55,22-23。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
    葉瀞憶(2007)。生命教育教學實踐的敘說研究─從儒道思想出發。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虞雅雯(2010)國小學童生命教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以彩虹「人與己」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寶珠(2010)。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一位學前特教實驗班教師自我敘說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佩瑜(2009)。大學生靈性健康與接觸死亡經驗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建人(2007)。生命教育融入資訊倫理數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番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修吟(2003)。大學生命教育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花蓮某大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慈惠、丁雪茵、陳文玲、楊麗齡、林麗卿、林紀慧(2008)。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life-edu.web.nhcue.edu.tw/front/bin/home.phtml
    劉源明(1998)。談生命教育之推展。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5,47-4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2)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 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市:鼎茂出版社。
    鄭石岩(2001)。生命轉彎處。台北市:遠流。
    鄭宇家(2008)彩虹生命教育志工推動兒童生命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儷芬(2010)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